刘晨晖著的《晚清政局(黄昏中的紫禁城)》是一部解读晚清朝政变局的历史读物。全书通过对晚清70年朝政大事的叙述和分析,挖掘了晚清政府的内忧外患,揭示了其一步步走向灭忙的根本原因。全书资料翔实,以史实为蓝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客观、到位,是研究晚清历史的权威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晚清政局(黄昏中的紫禁城)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刘晨晖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晨晖著的《晚清政局(黄昏中的紫禁城)》是一部解读晚清朝政变局的历史读物。全书通过对晚清70年朝政大事的叙述和分析,挖掘了晚清政府的内忧外患,揭示了其一步步走向灭忙的根本原因。全书资料翔实,以史实为蓝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客观、到位,是研究晚清历史的权威著作。 内容推荐 刘晨晖著的《晚清政局(黄昏中的紫禁城)》揭示出1850年后逐步发展的晚清皇室危机,让读者朋友明白这个朝廷如何不可抗拒地逐步走进亡途路。本书说的是紫禁城如何走向覆亡的大事,而不是紫禁城内的宫廷琐事。 目录 第一章 晚清皇室危机溯源起自咸丰时期 1-1. 危机之源:为立嗣君掌社稷,道光皇帝错选咸丰 1-2. 太平军起:进剿太平军失败,朝廷已经无兵可用 1-3. 又蒙外患:英法联军攻北京,僧格林沁兵败通州 1-4. 苦命天子:抛宗庙社稷,咸丰皇帝仓皇北走热河 1-5. 皇室蒙灾:恭亲王签约成功,咸丰帝却病死承德 第二章 意义深远且速战速决的辛酉政变 2-1. 铁面无情:肃顺强硬治政 2-2. 因计结仇:劝皇帝思身后,皇家应重演“钩弋故事” 2-3. 贵在神速:辛酉政变,八大臣不堪一击全盘覆没 2-4. 悲剧开始:同治幼年即位,造成皇太后垂帘 第三章 皇权衰落无可奈何但见湘淮势力做大 3-1. 无兵可用:江南大营第二次被攻破引来的危机 3-2. 鸟尽弓藏:恐因功高震主,曾国藩自请遣散湘军 3-3. 痛失大将:剿捻军却中埋伏,僧格林沁亲王毙命 3-4. 排外始兆:曾国藩和李鸿章相继办理天津教案 3-5. 暗潮涌动:朝廷低调处理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 3-6. 惊天预言:赵烈文断言五十年后大清皇朝覆亡 第四章 同治皇帝早亡使皇太后垂帘听政再成定制 4-1. 桀骜不驯:少年天子行事荒唐,竟然怒贬恭亲王 4-2. 死不足惜:寻花问柳致同治皇帝早夭 4-3. 难题错解:载湉继位,慈禧再垂帘 4-4. 后宫悲剧:光绪不喜欢皇后,慈禧太后处死珍妃 第五章 股肱之臣恭亲王几度浮沉与朝廷内争 5-1. 君臣兄弟:咸丰皇帝与恭亲王之间的微妙关系 5-2. 皇家栋梁:殚精竭虑为社稷,叹恭亲王几度沉浮 5-3. 走出愚昧:从理藩到外交,恭亲王首建总理衙门 5-4. 绸缪王事:恭亲王之死加速了大清皇朝的覆亡 5-5. 历史谜案:共掌朝政二十年,慈安太后突然暴毙 5-6. 王气森森:贬兄长、讨好太后的老醇亲王 5-7. 假造奏折:不能让醇亲王成为实际太上皇 第六章 帝师愚昧、皇帝软弱导致严重后果 6-1. 浅薄愚昧:甲午战争翁同龢糊涂办事一再误国 6-2. 瓜分危机:翁同龢处理胶湾事件后的严重形势 6-3. 戊戌变法:光绪皇帝亲政十年以维新失败告终 第七章 欲废皇帝立大阿哥导致义和团庚子之乱 7-1. 太后再出:慈禧太后三训政,欲废光绪立大阿哥 7-2. 巴结奉承:何以端郡王之子溥儁会立为大阿哥 7-3. 义和团起:四任山东巡抚对义和团的不同态度 7-4. 酿成大祸:立大阿哥遭冷遇,端郡王怒引义和团 7-5. 端王死党:引义和团入京成乱的军机大臣刚毅 7-6. 西幸长安:庚子蒙乱京师陷落,太后、皇帝忙西逃 7-7. 无人勤王:不承认朝廷上谕,东南各省实施互保 7-8. 严重后果:庚子战败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 7-9. 消除后患:回銮京师废大阿哥及他的悲惨下场 7-10. 自我标榜:慈禧太后竟全然推卸自己应负责任 第八章 庚子之乱后朝廷被迫宣布实行新政 8-1. 影响深远:庚子之乱《辛丑条约》签订后果严重 8-2. 下诏变法:万般无奈被迫实行新政 8-3. 时代车轮:君主立宪主张兴起又构成皇权威胁 第九章 执掌政权近半个世纪的慈禧时代结束 9-1. 扑朔迷离:死因蹊跷,帝、后两天均死亡 9-2. 历史遗憾:假如历史真能让光绪皇帝掌握政权 9-3. 落日残阳:帝室凋零,慈禧时代结束与宣统登基 9-4. 一代新星:年轻的摄政王载沣政坛风云直上 9-5. 翻云覆雨:慈禧太后手段高超,控制政权半世纪 第十章 实施新政过程中各种势力间的斗争 10-1. 荣禄死后:庆亲王由于处理义和团冷静而受宠 10-2. 皇族内阁:皇室权贵揽权激化与立宪派的矛盾 10-3. 狼狈为奸:庆亲王与袁世凯相互勾结吏治腐败 第十一章 实施新政十年为何不能挽救清皇朝覆亡 11-1. 财力不支:全面改革必须有巨大财力支持 11-2. 官制难改:核心改革受到既得利益集团反对 11-3. 尾大不掉:彰德秋操显实力,威胁皇权抑制项城 11-4. 敷衍民意:不作实质改革造成权贵争权大失民意 11-5. 种豆得瓜:新政对皇朝专制体制就具有颠覆性质 第十二章 辛亥革命浪潮下袁世凯逼皇室退位 12-1. 武昌首义:新军协统黎元洪被举为军政府都督 12-2. 威胁京畿:滦州兵变迫使清朝廷立即实行宪政 12-3. 权臣纂国:朝廷对形势已失控,袁世凯重掌军权 12-4. 皇朝末日:南北议和获承诺,北洋逼宫清帝退位 12-5. 历史结论:从晚清的朝政人物看清皇朝的覆没 第十三章 清帝退位后尚留的历史尾声 13-1. 天出二日:袁世凯称帝与尚存清朝廷达成默契 13-2. 黄粱一梦:张勋领六千辫兵入京,演出复辟闹剧 13-3. 最后消失: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皇朝消亡 附录一 清朝政权纪元 附录二 晚清时代纪元表 附录三 晚清七十年大事回眸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1-1. 危机之源:为立嗣君掌社稷,道光皇帝错选咸丰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朝进入晚清时期。 此后到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历史在七十年中发生了最剧烈的变化。在此期间,清政府虚弱而又腐朽的实体,完全暴露在西方帝国主义的武力侵略打击下,使得一向自诩为天朝上邦的中国,逐渐沦落为西方列强共同掠夺的半殖民地,同时国内又面临种种危机;而在应对这些内忧外患时,大清朝廷又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除了政治制度腐败、社会发展落后这些大方面的原因以外,这七十年,正是清皇朝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四个皇帝在位之时。其中宣统只是一个幼儿且在位时间也不过三年,不应承担历史责任,而同治和光绪两朝时,中国的实际统治者则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 所以,追溯中国历史上这七十年中具有最大影响力量的、实际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人物,同时也是最应当对大清皇朝承担一定个人历史责任的,当是咸丰皇帝与慈禧太后这两个人。 晚清时节,且不说国事,皇室本身就已经凋零。清皇朝入关以后共计产生了十位皇帝,这十位皇帝子女的多寡与大清皇朝的兴衰有密切关系。道光皇帝及以前的五位皇帝,子嗣都不乏。 道光皇帝一生共有九子,第一个儿子其实长得落落大气,但活到 23 岁时就突然病故,此时离后来的咸丰皇帝奕 出生还有两个月,道光的第二个儿子和第三个儿子都早夭,后面几个最显要的儿子是皇四子奕、皇五子奕、皇六子奕、皇七子奕 。 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正月初五,正值传统的新春佳节,65 岁的道光皇帝突然宣布将不喜欢读书的皇五子奕过继给惇亲王绵恺为嗣子,这当然就意味着他已经被剥夺了皇位继承权,这位皇五子出生其实只比皇四子奕晚6 天,都是十六岁。而皇七子奕 当时才七岁,年龄过小,基本上不在道光考虑可继承皇位的皇子之列。 清朝皇帝立皇位继承人的原则是立贤不一定立长,也不一定立嫡。 当时在道光皇帝的心目中,可能继任皇位的就是皇四子奕或皇六子奕,所以虽然奕 是皇后所生,也就是嫡出,但他继位的可能性也只有百分之五十,而且当时道光皇帝似乎更倾向于皇六子,不过晚年的道光(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发生时,他就已经快 60 岁了)体弱多病一直难以决定。 其实这两位皇子从小就是在一起长大的,自幼就一起读书习武,十分亲密。尤其是奕十岁时,他的生母孝全皇后突然去世,然后他就由奕的生母静皇贵妃抚养,因此兄弟两人的感情就更加亲密了,然而,他们两人中只有一人能继位当皇帝,那么会是谁呢? 本来道光皇帝只需要在两个皇子中立一个为太子就可以了,那么道光为什么不这样做呢?这需要了解清朝的立储君制度。 康熙皇帝在位时,曾有 35 个儿子和 20 个女儿,他于康熙十四年,册立年仅一岁的皇二子允礽为太子(皇长子允褆是惠妃所生,而皇二子为皇后所生,她生下皇子后不久就去世,康熙与皇后感情深厚,为了让她安心地离去,康熙满足了她在临终前最后的愿望,决定立其幼儿允礽为皇太子),康熙对这个皇太子曾倍加喜爱。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皇太子允礽刚愎暴躁,“暴戾淫乱,举动乖张”,只想早日登基继位,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对康熙皇帝也常有不礼之举,并私下自穿龙袍,大有悖逆不孝觊觎皇位之意,且对其他皇子冷酷无情。 康熙不能容忍,所以在立允礽为皇太子三十三年以后,竟于康熙四十七年下诏废黜太子,并将他囚禁于上驷院侧,命皇长子看守。在此之前,为翦除太子党羽,已经将太子的死党、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以“结党妄行,议论国事”的罪名,幽禁致死。 但是,后来皇三子却出来揭发皇长子,说是他用巫蛊之法使皇太子中了邪,于是皇太子才有些不当之举,所以皇长子才是最应当受到处分的人,并且举出了证据。康熙皇帝大惊,立即询问皇太子,他当然顺水推舟就将责任推到皇长子身上。 于是废太子后的康熙就有些后悔,并想重新再立他为太子,但又不好直接这样做,于是以推举为名考察众臣,其实众臣在明知康熙的意思下,却坚决抛弃了暴戾变态的允礽,一致推举在朝中声誉甚佳的皇八子允禩为皇太子。这却极大地触怒了康熙,因为他不能允许有一个威信几乎与自己相等的皇太子存在,而且也不能容忍众臣无视自己的意思来立皇太子,所以他宁可否定这次推举,而将人心尽失的允礽重新复位。 因此一年后,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康熙再次立允礽为皇太子。然而,在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他却又再次废黜这位太子,而且将他幽禁在咸安宫,称“太子狂易之疾未除,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其实是因为太子确实已经厌烦了数十年的等待生涯,多有抱怨,而且有一批官员,包括步兵统领托合齐、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和一些八旗将领,正在暗中组织太子党,想用武力逼迫康熙皇帝让位。康熙及时察觉了这个阴谋,因此断然采取第二次废太子之举,同时以极其严酷的手段处死了托合齐。 当时康熙皇帝年岁已高,一些朝臣们当然为讨好未来的皇帝,便纷纷上奏请求皇帝早日册立太子。康熙五十七年二月,翰林院检讨朱天保甚至上奏,请康熙第三次立允礽为太子。康熙大为震怒,亲自在行宫审讯朱天保,骂他是“不忠不孝之人”,并处死。 康熙皇帝直到临死之前才册立皇四子胤禛继位,是为雍正皇帝。 所以,清朝自康熙一朝发生两次废皇太子的事情以后,历朝相承均不预立太子,只由在位的皇帝暗中选定一个他认为自己死后可以继位的皇子,亲笔写下诏书,分存于两个金盒子中,一个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另一个则存放在皇帝寝宫。等皇帝病重将死时,方宣示遗命,由侍奉在旁的王公大臣同时请出两个盒子,启视无差,然后才能立继位皇帝。正是: 太子无冕异汉皇,皇孙终老郑家庄; 从今正大光明殿,御管亲笔禁匾藏。 P1-3 序言 从1840年到1912年的晚清70年,是一个充满了历史事件和风云人物的时代,长期吸引人们的注意。 读者若想要较全面了解晚清史,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要涉及的,即必须深入认识在这70年间,朝廷皇室在宫廷内外危机的紧逼下,因自己的无能、保守、偏执如何走向覆亡(这里不涉及辛亥革命发生的具体过程,那是革命派的事)。为说明此过程,作者就写了这本书。 总的来说,晚清皇室危机分为两大类:来自皇室外的危机和来自皇室本身的危机。 相对来说,来自皇室外的危机比较容易化解,比如说:由于有曾国藩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就化解了太平天国与捻军所引发的危机;由于签订了不同的条约就化解了英法联军与甲午战争引发的危机。而且这类危机直接延续的时间相对都不长,当然有后果,不过那是后话。 但是来自皇室内部的危机就不同了: 首先,它延续时间长,可以说,在整个晚清的70年中,皇室内部由于有形式多样的权力之争,使朝廷一直处于各种盘根错节、脉脉相承且诡谲多变的内争危机中。 其次,有些皇室危机只限于皇室内部争权夺利,倒还容易解决,但有些皇室危机却还引发了巨大的外部危机,使内外危机结合,那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朝廷内皇权危机—立大阿哥之争—导致利用义和团—引发八国联军庚子之乱”。 再次,晚清时主要的皇室危机实际上是无解的:慈禧太后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垂帘听政与独裁专政,是产生晚清皇室内部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而这是不可能解决的,并且随着她掌政时间愈久,皇室危机就愈严重,最终导致大清皇朝覆亡。 最后,当时的朝廷整体封闭、保守、顽固抗拒新思潮、抵制并拖延实施真正有效的改革,这就使得朝廷本身错过了可以挽救自己覆亡的机会。 这些内外危机在晚清70年内,交错呈现并叠叠相加,其后果当然难以破解。 本书揭示出1850年后逐步发展的晚清皇室危机,让读者朋友明白这个朝廷如何不可抗拒地逐步走进亡途路。 本书说的是紫禁城如何走向覆亡的大事,而不是紫禁城内的宫廷琐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