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皖人抗战英雄谱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9月9日日本向中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中国军民进行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其中,安徽籍的抗战英雄十分引入注目,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到华北的广袤平原,再到缅甸的原始丛林,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为抗日军队搜集情报、运送物资、营救被俘人员,都有他们的身影。

本书选取抗日战争中的皖籍英雄作为介绍对象,包括国民党军人、共产党军人、民间抗日团体人士、普通平民等。他们中有不少被今天的人们所熟知,其英雄事迹至今为人们所颂扬,但是,更多的英雄却默默无闻,只在档案和史书中才能见到他们的名字。施昌旺主编的《皖人抗战英雄谱》选取部分皖籍抗战英雄,按人物抗战事迹的发生时间先后排列,详细介绍他(她)们在抗战中的英雄事迹,以此纪念那些在抗战中流血牺牲的英雄,激励国人的爱国热情。

内容推荐

施昌旺主编的《皖人抗战英雄谱》收入的抗日英雄传记,记述的是上百名皖籍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和风采,他们是江淮儿女在抗战中涌现的英雄人物的代表。里面有血洒疆场的国民党著名将领戴安澜、蔡炳炎;有驰骋华北的八路军著名将领皮定均、杨国夫;有战斗在江淮河汉的新四军著名将领洪学智、陶勇;有为国捐躯的涡阳谢氏三兄弟及他们的母亲谢老太;有首倡安徽国共合作的辛亥革命老人朱蕴山;有闯龙潭虎穴而牺牲的“无名英雄”刘滔;有以笔作枪的著名作家阿英、诗人田间……一篇篇鲜活的传记描绘出了一幅幅安徽抗日群英的历史画卷。

目录

序言

白山黑水铸忠魂

 英名永驻长白山——抗日烈士童长荣

华北抗战逐强梁

 豫西抗战写传奇——记皮定均将军

 “飞虎将军”——肖全夫抗战故事

 清河抗战虎将——记杨国夫将军

 八路军的高级政工干部——黄镇抗战故事

 战斗在太行山上——曾绍山将军抗战传奇故事

 刘邓麾下勇将——记张贤约将军

 纵横驰骋威震豫西——记陈先瑞将军

江淮河汉御外侮

 敌后转战谱华章智勇布兵御烽火——抗日战争时期的洪学智将军

 抗日拼命三郎红皖智勇骁将——新四军抗日战将陶勇

 “举起皖江民主旗帜”的皖江行署主任——记吕惠生烈士

 津浦路西根据地建设领导人——记童汉璋烈士

 淮海抗战名将——抗战烽火中的滕海清

 身经百战浩气长存——记田守尧烈士

 杰出的新四军抗日统战工作者——记方和平烈士

 为营救美国盟军飞行员而牺牲的烈士——王国藩抗日事略

 千金小姐闹革命——刘胡兰式的女英雄侯静波

 威震萧铜的“亢营”营长——记亢为德烈士

 宿州抗日英烈——记桑英法烈士

 抗战时期牺牲的来安县复兴区委书记——记周启瑞烈士

 英勇善战可歌可泣——记陈文甫烈士

 威震沱南的“欧老虎”——记欧明海烈士

 护城桥下的民兵英雄——记胡国章烈士

 无名英雄亦留名——敌工干部刘滔烈士

 “丁四老板”淮上抗日——丁文山抗日事略

 抗日忠烈梅竹气节——率领全家抗日的皖东名士梅竹樵

 男儿为国身先死他日捷报慰英魂——血洒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勇士林英坚

 江湖英雄志从戎 皖江抗日建奇功——皖江抗日志士赵鹏程

 送子抗日 满门忠烈——记谢老太和谢氏三兄弟

苟利国家生死以

 淞沪抗战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皖籍将军——蔡炳炎传略

 域外驱倭沙场殒命的铁血将军——民族之雄戴安澜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抗日名将方振武

 “为人所不敢为说人所不敢说”——誓死抗倭的布衣将军冯玉祥

 誓言“我死国生”的爱国将领——淞沪抗战名将张治中

 日军眼里的“猛虎”将军——“爱国军人”卫立煌

 儒勇兼备名震中西——抗战名将孙立人

 “与倭奴决一死战”——记淞沪警备司令戴戟

 指挥机械化部队抗战的爱国名将——“中国装甲兵之父”徐庭瑶

 黄埔精英抗日先锋——记吴继光烈士

众志成城战敌寇

 张翠娥乔装杀敌

 花玉洁大义灭亲

 牧童赵荣宽计擒日军

 管辉山夫妇殉难

 杨咸福徒手抓敌寇

 鲁显玉诱擒上村祯造

 王学古焚敌子弹库

 施巧云计杀日寇

 汪似道拒任伪职殉难

 潘德武杀敌被执惨死

 王禹存不屈殉难

 包义隆徒手夺大盖枪

 刘仲民智立大功

 卢金为怒杀东洋鬼

 刘大妈刀砍日本兵

 孙同兴智杀日军官

 年介礼智擒两“魔鬼”

 刘玉福斧劈东洋兵

 吴根勋诱杀敌酋

 一门忠烈可歌可泣——爱国老人方绍舟抗日事略

 打鬼子还是袁邦良——记“淮南根据地头等民兵英雄”袁邦良

 哥哥英雄弟好汉——定远抗日英雄于传保兄弟

 众志成城抗日寇——怀远县红枪会抗日始末

唯有手中笔如刀

 既是作家又是战士——阿英在抗战中

 九歌传四海一死足千秋——抗日文化战线上的猛将张曙

 首倡合作立奇功——安徽省动委会发起人朱蕴山

 催人奋进的时代鼓手——著名擂鼓诗人田间

后记

试读章节

清河抗战虎将——记杨国夫将军

抗日战争时期,“杨国夫”这个名字在清河、渤海军区是老幼皆知。他带领八路军战士打鬼子,促生产,巩固了清河渤海平原抗日根据地,是我军一位身经百战、英勇顽强、屡建奇功的将领。

挺进山东清河,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37年12月,杨国夫被选送抗大学习。在抗大的日子里,他和同学们天天想着抗战前线,盼着早日上前线和日本鬼子真刀真枪地干;但又知道学习机会难得,只有弄明白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才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因此,他学习特别用心,经常和同学们讨论问题到深夜,有时吃着饭还讨论。学习结束时,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来到集训驻地,亲切接见了杨国夫等要到敌后去的干部。毛泽东谆谆教导他们说:你们到了敌后,一定要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要像种子扎根在泥土里一样,扎根在群众之中;深入敌后,条件一定十分艰苦、复杂,要站稳立场,坚持抗日这个方向,坚持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把一切抗日的人们都团结起来,抗日就一定能够胜利。第二天,杨国夫与50多名干部带着毛泽东的谆谆教导,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延安,向敌后山东进发。此时已是1938年5月初了。

5月16日,杨国夫等经过艰苦的行军,来到了山东靠太安县东南的南尚庄。山东省委在这里召开了抗战工作会议。会后,杨国夫和霍士廉、鲍辉被派往鲁北的清河平原,任务是以淄川、博山山区作依托,发动群众,开展平原游击战,建立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

那时,党在这个地区发动组织的抗日武装已达万人,但是成分比较复杂,一部分政治基础较强的部队又调给了山东省委直接指挥的第四支队。省委指示将留在清河区的部队整编为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同年12月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马耀南任司令员,霍士廉任政治委员,杨国夫任副司令员,鲍辉任政治部主任,郑兴任参谋长。作为一名军事经验丰富的八路军干部,杨国夫与马耀南、霍士廉等并肩战斗,整编扩充革命队伍。先将一部分政治基础较好的队伍编成一个营,继又扩大为一个团。然后又编成了第七、八、十团和寿光独立团。在整编过程中,对那些政治上动摇的部队,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赴现场做争取说服工作。对处在国民党顽固派武装包围和威胁之下的我党组织起来的分散的部队,杨国夫带领部分基干武装随时给予支援。

1938年10月,日伪军集中3 000余兵力,配飞机、大炮、汽车、骑兵,分三路“扫荡”清河区,一路从辛店、淄河向北;一路从张店向北扫荡桓台大围子里;另一路自周村出发,扫荡长山、邹平、章丘一带。11月8日,日军夜袭邹平城,三支队七团一营仓促应战,突围转移;一连在西河头遭敌伏击,营长槐焕文等数十名指战员壮烈牺牲。11月29日,准备南下鲁中的八支队在长山县蒙家庄与日伪军发生激战,毙伤日伪军数十名,八支队副指挥韩明柱不幸捐躯。

此时,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率鲁北行署主任何思源及部分武装由鲁西进入鲁北,极力网罗国民党反动势力,阴谋限制八路军的发展。11月,沈鸿烈趁日军“扫荡”清河区之际,指示其保安处长王念根率保安第十五旅张景月部、第十六旅李寰秋部及周胜芳部等共1万之众,以“收复临淄城”为名,分四路对八路军第三支队第十团进行围剿,第十团在李人凤的领导下在苇子河、刘官庄一线严阵以待,杨国夫率特务团一部进至北高扬准备迎战。国民党顽固派见八路军早有准备,且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未敢轻举妄动,最后不战而退。

1939年6月初,根据山东省委关于开辟章丘、齐东地区,沟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的指示精神,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副司令员杨国夫、清河特委书记景晓村等同志率七团、十团、特务团一部和警卫营,集结于桓台县刘家井子一带,直逼章丘、齐东。日军惊恐万分,遂集中济南、惠民、益都之日伪军5000余人,配置炮兵、骑兵各一部,决心与第三支队决一死战。杨国夫决心痛击来犯之敌,以实现向北发展的目标。

6月6日清晨,杨国夫仔细地察看了周围的地形,判断东边将是敌人进攻的重点,进攻的路线可能是由镇北向东。杨国夫决定集中主要力量防守北门和东门,同时控制西门外的通道,作为必要的转移路线。

上午7时,大批的日伪军蜂拥而至,他们仗着人多势众、武器精良,全线出击,企图一举攻占刘家井子。杨国夫不慌不忙,待敌人接近阵地前沿时,他一声令下,“铁扫帚”一齐轰鸣,冲在前面的敌人被成片射倒,敌人如潮水般退下。这时西门的追击炮也发出了怒吼,炮弹倾泻在敌群之中。日伪军像被打急了的疯狗,组织敢死队疯狂地向八路军阵地反扑,八路军战士越打越勇,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巩固了阵地。

下午2时,日军集中四五门山炮对八路军东门阵地一阵狂轰滥炸后,趁势发起了进攻。杨国夫指挥特务团第一、三连官兵英勇阻击,据险坚守,东门外日伪军尸横遍野。气急败坏的日军集中山炮将东门外围墙炸开了一个缺口,日伪军轮番攻击。眼看敌人就要冲上围墙,杨国夫及时赶到,他大吼一声,带领战士奋不顾身地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了肉搏。围墙上刀光闪闪,杀声震天。在战士们的英勇反击下,爬上围墙的日伪军留下一具具尸体后狼狈逃窜。

当夜,天气骤变,狂风大作,日军不得不集结收兵。杨国夫则趁敌人疲惫之际,悄悄将部队拉出刘家井子,杀向小清河以北。这次战斗,毙伤井口司令以下日伪军800余人,打死日伪军400余人,大大挫伤了日伪军的锐气,壮大了第三支队的军威。此次战斗成为清河抗战史上颇具影响的一次大胜仗。  P29-31

序言

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长江、淮河横贯全境,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面积13.9万平方公里,人口6900万。清初安徽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安徽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前722—前481)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人民,具有反抗封建残暴统治与抵御外侮的光荣传统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就发生在宿县大泽乡。明朝倭寇侵占东南沿海岛屿,四处骚扰,危害百姓。安徽绩溪人胡宗宪,为明嘉靖时期的兵部尚书、东南总督,领导了抗倭斗争并取得胜利,“两浙倭渐平”;定远人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被誉为“抗倭名将”;桐城(今枞阳县)人阮鹗,在任浙江巡抚兼理福建期间,于嘉兴临平山、桐乡县城、福建洪山桥,重创倭寇,亦被誉为“一代抗倭名将”。

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合肥人刘铭传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在台湾淡水、基隆、沪尾重创法军,法国侵占台湾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结束,刘铭传抗击法军的功绩彪炳史册。1894年,日军侵略朝鲜首都平壤,清政府命蒙城人马玉昆到平壤防御日军。马率部顽强抵御,歼敌无数,虽然最后日军获胜,但马玉昆威名远扬,当地居民为他建庙祭祀,将他与唐朝的薛仁贵、明朝的戚继光并称为“中国三杰”。特别应该提及的是,日本人对马玉昆恨之入骨,几十年后仍不放过。1940年10月,日军派出一支部队,从蚌埠出发,专程赶到蒙城马桥镇,将马玉昆修复的马家祠堂洗劫一空,并火烧祠堂,最后100多间房屋只剩下4间。在甲午海战中,庐江人丁汝昌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舰队,最后弹尽粮绝,拒绝日本人的劝降,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清军将领、合肥人聂士成,遵守母亲的遗言——“聂家人手心不向上;聂家无孬种”,成为一位铁骨铮铮的战将。1894年,聂士成率部在朝鲜英勇抗击日军,随后参加鸭绿江江防之战,坚守虎山,组织摩天岭防御战,雪夜奇袭连山关,继而收复分水岭,击毙日军将领富刚三造,取得了为数不多的胜利。1900年6月,聂士成率领清兵在天津抗击八国联军的进攻,取得了廊坊大捷。7月9日,聂士成在天津城西八里台中炮阵亡,一道殉难的还有不少安徽健儿。后来在天津聂士成殉难处,天津市政府立了一个高4.18米的聂士成铜像以示缅怀,上书:

将军驱骑刀光寒,一跃桥头此生瞻。

聂公当年激扬处,多少青松配雨寒。

辛亥革命中,安徽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革命摇篮,许多江淮儿女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在著名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中,江淮子弟有97人参加此役。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公墓中,埋有皖人宋玉琳、石德宽、程良3位烈士的忠骨。此前,皖人倪映典率新军起义于广州燕塘,在同清军激战时壮烈牺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侵略者的铁蹄开始践踏华东地区。11月12日上海沦陷后,日军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其中一路从杭州湾登陆,沿太湖南走廊从侧后迂回南京。11月23日,日军第十八师团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直扑安徽广德,拉开了进攻安徽的序幕。11月30日,广德首先沦陷。接着,全省各地陆续沦陷:12月10日芜湖沦陷,1938年2月2日蚌埠沦陷,5月14日合肥沦陷,6月3日淮南沦陷,6月11日省城安庆沦陷,8月26日六安沦陷。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当时全省62个县中,有宿县、泗县、灵璧、五河、滁县、定远、芜湖、广德、当涂、郎溪、盱眙、凤阳、天长、来安、彭山等15县全部沦陷,无为、全椒、和县、巢县、含山、宣城、东流、铜陵等8县大部沦陷。日寇铁蹄所到之处,美丽的江淮大地惨遭蹂躏。日寇每进攻一地,必先以飞机和大炮狂轰滥炸,许多城镇和村庄夷为平地;每入一庄或一城,必兽性大发,奸我姐妹,杀我父兄,烧我房舍,掠我资财。日寇制造了一起又一起大屠杀,如萧县牛眠、凤阳县山马家、怀远县黄柏郢、巢县温家套、金寨县茅坪……仅牛眠一地就杀死当地村民和跑反来的难民1780余人。在淮南铁路线上,就有淮南和下塘集两个万人坑,坑中白骨累累,至今犹存。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安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浩劫与灾难:人口锐减,元气大伤;经济急剧衰退,民不聊生;文化教育遭受劫难,备受摧残。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安徽省人口直接、间接伤亡约449178人,总财产损失约47.87亿元(1937年法币币值)。死难者的灵魂在哭泣、在申诉,苦难中的安徽人民迫切要求打鬼子,保家乡!

抵御外侮,保家卫国,安徽人从来不甘人后。在正面战场上,如长城抗战、忻口会战、两次上海抗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都有安徽将士的身影。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八路军中的安徽健儿战斗在太行山、华北平原、沂蒙山区,抗击着凶残的敌寇。

在广阔富饶的江淮大地,全省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抗争,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同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搏斗。在安徽敌后,领导抗战的主要是新四军。安徽是新四军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是新四军誓师地、集结地、成军地和出发地,是华中敌后抗战的领导中心。新四军军部先后进驻泾县云岭和盱眙黄花塘(时属安徽),中共中央东南局、中原局、华中局曾先后驻于安徽,新四军第二、三、四、五、六支队及后来的二师、四师、七师战斗在安徽,建立了淮南、淮北、皖江三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刘少奇、周恩来、叶挺、陈毅等领导先后在皖指挥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安徽这片热土上,从大江南北到淮河两岸,从江淮丘陵到淮北平原,从安合公路到六合公路,从长江淮河航道到铁路沿线,安徽军民顽强抵御日寇的进攻,使日本侵略军深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经过八年的漫长抗战,安徽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终于取得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这场伟大的抗日御侮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抗击着侵略者的进攻,或在疆场上与敌人搏杀,或深入虎穴刺探情报,或毁家纾难支援军队,或谱写歌曲鼓舞斗志,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精神风貌,铸就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钢铁长城。他们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英勇献身的精神,将永远和民族共存,与日月同辉。

岁月如白驹过隙,70载倏忽而逝。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刻,为讴歌和宣扬英雄们的光辉事迹,教育后人,我们特意献出这部专门记述英雄人物抗战事迹的《皖人抗战英雄谱》。

这部书收入的抗日英雄传记,记述的是上百名皖籍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和风采,他们是江淮儿女在抗战中涌现的英雄人物的代表。里面有血洒疆场的国民党著名将领戴安澜、蔡炳炎;有驰骋华北的八路军著名将领皮定均、杨国夫;有战斗在江淮河汉的新四军著名将领洪学智、陶勇;有为国捐躯的涡阳谢氏三兄弟及他们的母亲谢老太;有首倡安徽国共合作的辛亥革命老人朱蕴山;有闯龙潭虎穴而牺牲的“无名英雄”刘滔;有以笔作枪的著名作家阿英、诗人田间……一篇篇鲜活的传记描绘出了一幅幅安徽抗日群英的历史画卷。

时间无情流逝,“折戟沉沙铁未销”,大自然已经开始选择遗忘,面对重生。然而,江淮英烈用血泪写成的历史,永远只有重生,没有死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抗日英雄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世流芳!

(施昌旺)

后记

当本书在键盘上敲完最后一个字符时,正是2015年5月9日,适逢俄罗斯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习近平主席出席了这个盛大的庆典。

70多年前,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220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约20亿人被卷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在困境中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苏联人民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中国人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全世界人民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70年后,当人们纪念这场空前的浩劫时,中国发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声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警示未来!中国为挽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包括江淮儿女的一份贡献,世人永远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

战争的硝烟虽已逝去,但抗日英雄史诗般的业绩却在回响。为此,我们特地编纂《皖人抗战英雄谱》一书,以缅怀抗日英雄的事迹,牢记胜利的来之不易,将浴血奋战、威武不屈的抗战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安徽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鲍家全、胡旋两位同志自始至终参与了本书从策划、编校到出版的全过程,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本书还参考了其他相关书籍和资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疏漏和不当之处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施昌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5: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