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精)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美)托德·罗斯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托德·罗斯著的这本《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前沿作品,是“个体科学”开山之作,是TED超受欢迎的演讲。

本书观点鲜明,内容颠覆,打破基于平均值的标准主义限制,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才能。它解决了我们教育和工作的误区,发现了个人优势,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成功途径。

本书由万维纲作序,得到连续6期推荐!

内容推荐

“标准化”长期绑架了我们的思维和行动,我们每天重复做同一件事情:将自己打造成符合标准的人。

但这个以平均值为基础的标准评价体系是错误的。作者托德·罗斯结合个人成长的经历,采访、搜集了大量生动真实有说服力的案例,介绍了平均标准主义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深刻影响了社会的进程和人们的生活,有力地论证了这一思想带来的危害。

作者给出了振奋人心的“个体科学”解决方案,提倡回归人的本性,弘扬个性,尊重个体,抛弃一维式思维、本质主义思维、规范化思维,发掘个体的全部潜力,建立顺应个性的教育、商业和社会机制,创造一个充满优秀个体的社会。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是一部典型的哈佛式作品,论点清晰、论证有力、结构清楚、逻辑严密,是一部颇具颠覆性的作品,带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模仿大赛

第一部分 标准时代

第1章 平均标准的诞生

 社会中的数学

 平均标准人

 杰出者和低能者

 平均主义者的出现

第2章 世界是如何被标准化的

 系统必须排在第一位

 管理者的诞生

 教育工厂

 天才和庸人

 分类和分级的世界

第3章 推翻平均标准

 遍历性诱导转向

 个体科学

 先分析,后集合

 个性很重要

第二部分 个性原则

第4章 才能的锯齿性

 锯齿原则

 最弱的关联

 克服人才资源盲区

 挖掘你的全部潜力

第5章 神秘的特质

 情境原则

 条件特征

 你是否诚实?

 才能与情境相匹配

 认识真实的他人

第6章 我们都走在人迹罕至的路上

 途径原则

 卓越的步伐

 发展之网

 通向成功的未知之路

第三部分 个性时代

第7章 当企业服从于个体,

 好市多员工忠诚的秘密

 卓豪如何胜过巨无霸公司

 晨星培养创新精神

 双赢的理念

第8章 取消高等教育里的平均标准

 在相同中力求更好

 颁发资格认证而非文凭

 用能力取代成绩

 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教育途径

 个性时代的教育

第9章 重新定义机会

 平等适合

 重塑梦想

致谢

注释

试读章节

有些人的大脑主要活动区域在左边,而有些人则在右边;有些人大脑的前端活动频繁,而有些人则是后端活动频繁;有些人的大脑活动区域看起来像印度尼西亚的地图——长而宽阔的群岛,而有些人几乎是一片空白。但是这些都反映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没有一个人的大脑像标准大脑。米勒的研究与丹尼尔斯对手部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这次研究的对象不是肢体,而是产生思想、情感和性格的摇篮——大脑。

米勒感到很疑惑。根据标准大脑理论的基本假设,大多数人的大脑应该与标准大脑相当接近,因为神经学家曾确信某些大脑应该与标准大脑相似。但是在米勒的研究里,几乎没有哪一个大脑与标准大脑相似。米勒怀疑是不是实验设备的技术误差导致了这种差异,因此几个月后,他又让许多参加过词语记忆测试的人再次做了相同的实验。而两次实验结果几乎完全一致——每个人第二次的大脑图谱与第一次的图谱非常相似,而个体的大脑图谱与标准大脑图谱的差异却非常大。

“这让我相信,我们看到的个体模板并不是随机噪声,而是个体在完成任务时的系统化表现,每个人的记忆系统都是一个独特的神经模板。”米勒解释道,“然而最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模板的差异之处并不是细微的,而是广泛存在的。”

由米勒发现的这种广泛存在的差异,不仅限于人类大脑的语言记忆方面,这种差异在面部识别、心理意象、知识习得、情绪发展等各种研究中也均有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如果你在标准大脑的基础上创造了关于思想、感知或个性的理论,那么你的理论将不适用于任何人。神经科学研究几十年来所基于的指导性假设是不成立的,因为根本就没有标准大脑。

米勒发表了这个反直觉的发现后,引来了一片质疑声。一些科学家认为,他的发现是由软件运算问题造成的,或者仅仅由于他在选择实验对象时运气不好——可能他的实验对象大多数都是“特例”。然而,米勒的同事们对此最普遍的反应不是批评,而是不予理会。“其他人在自己工作中,曾注意到了我所注意的事,但是他们对此不屑一顾。”米勒告诉我,“人们总说,‘大家都知道,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就是为什么你得用统一标准,它已经囊括了所有的个体差异。你没必要把每一处差异都指出来,这没什么意义’。”

但是对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米勒却坚信不疑。他知道这不是学术辩论,而是能产生实际效果的问题。“常常有神经法学的人找到我,”米勒说,“他们试图在法庭上利用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来做出推断。他们想用大脑扫描结果来判断某人是否应该进监狱,因此个体大脑与标准大脑之间是否存在系统性差异,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米勒不是第一个受标准模型困扰的科学家。长久以来,所有研究人类的学科都在使用同一种主要研究方法:把一群人放入实验环境中,记录他们对这一环境的普遍反应,而后根据普遍反应总结出适用于所有人的结论。生物学家信奉标准细胞理论,肿瘤学家主张标准的癌症治疗方式,而基因学家则试图标记标准基因组。在这种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我们的学校将学生个体与标准化的学生进行比较,以便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企业将应聘者和员工与标准化的应聘者和员工进行比较。但是如果所谓的标准化人体或标准大脑并不存在,我们就得思考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们人类社会对“标准人”这一观念笃信不疑,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科学家、学校和企业信奉“标准人”这个错误概念,其背后的故事始于1819年一个比利时年轻人,他叫阿道夫·凯特勒(Adolphe Quetelet),虽然你可能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他却位居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家之列。

P5-7

序言

托德·罗斯的《平均的终结》并不是一本科普书。罗斯使用了最新的科学研究结果,引用了前人的学说,考察了历史,并不是为了“普及”一个什么旧思想,而是为了提出一个新思想,这个思想就是“人不是工业品”。

你可能觉得我这么说有点奇怪,人本来就不是工业品,这怎么是新思想呢?我要说的是,过去上百年间,工业化成功的一个秘诀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势,就是把人变成工业品。所谓工业品,就是按照固定规格批量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我们“现代人”的一个文化特征,就是认为符合“标准”的就是好的,就放心了,一旦不符合“标准”,就非常担心。

大概是我儿子9个月大的时候,我和妻子带他去医院做例行体检。身体检查之外,医生还做了一些测试,看他会不会爬,会不会翻身,和人交流的情况如何。我们还按要求填写了一份很长的问卷调查,内容都是关于孩子已经掌握哪些技能以及不会哪些技能。

医生做完测试,又看了我填写的问卷,面带微笑、非常友好地告诉我们一件事——你儿子的发育程度落后于平均水平。医生甚至还打算派遣一名义务社会工作者定期来家里给我儿子做训练。

可能大多数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很着急。人们相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各种阶段性的里程碑。比如一个孩子从最开始学会爬,到最后学会走路,中间要经历一个固定的过程。从出生到会走,专家们还给制定了一个进度表,中间包括在不同时期要掌握的不同爬行动作。

这个心态,就是工业品心态。我们想知道“标准人”什么样,然后把自己跟标准人对比,一旦比不上就觉得肯定有哪里不对。职场中,人们认为存在一个“标准的”职务升迁轨道——多少岁入职,多少岁升到公司中层,在多少岁上应该拿到什么职称。如果一个人40多岁还在搞技术没有获得管理职位,可能人们就会觉得他的职业生涯是失败的。

而罗斯这本书用事实告诉你,所谓“标准”,其实只是一个人为的想象,根本就没有科学依据。罗斯指出,所谓婴幼儿成长进度表其实是过去的人用统计值平均出来的结果。事实上早在1998年,就有人实地跟踪观察了28个孩子,发现这28个孩子从爬行到走路的成长模式一共有25种!

这25种模式各不相同,如果你强行搞一个平均值,然后说这个平均出来的模式就是标准成长模式——你会发现没有哪个孩子符合标准模式。

我们那时候还不知道有这个研究,但是也没把医生说的当回事儿。我拒绝了救助服务,没去查阅资料,也没有搞什么特殊训练,我们只是单纯地对孩子有信心。我儿子现在上小学二年级,一切正常,还被学校认为有数学天赋。

事实上,不但成长模式不能平均,连人的身材尺寸都不能平均。罗斯书中一上来就列举历史上的几个研究,发现用众人数据平均出来的“平均人”,其实毫无意义——你几乎就找不到一位符合“平均人”尺寸的人。

我在“得到”App有个个人专栏叫《万维钢·精英日课》,我的专栏去年连载解读了罗斯这本书。有一位读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曾经做过两年儿科医生。他说,他当儿科医生的时候也相信成长进度表,还曾经据此给发育“迟缓”的孩子家长提过到更大的医院积极检查的建议——可是他后来遇到好几个没有按时间表发育的孩子,结果都很健康。那项1998年就出来的研究成果,显然至今都没有成为儿科医生的常识。

这是因为“平均”和“标准人”思维,已经太过深入人心了。

你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材是不是太胖了?那你可以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计算一下自己的身高体重指数,也就是BMI。如果你的BMI是在22到24之间,那你就拥有一个理想身材,如果你的BMI偏离那个区间太远,那你就是太胖或者太瘦了——这个说法,其实并不科学。

但是它非常好用。BMI是19世纪中叶的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的发明。当时欧洲各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地统计人口数据,凯特勒借鉴了天文学家对观测结果取平均值的做法,开始对“人”也取平均值。

据罗斯考证,从那时候开始,对于“平均人”就有两派思想。一派思想以凯特勒为代表,认为“平均人”是最标准的人,是人中的楷模。偏离平均值代表错误!如果你太高或者太矮,太胖或者太瘦,那说明你没长好。

另一派思想以人类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为代表,认为“平均人”其实就是“一般人”,优秀的人应该高于平均人。凯特勒关心的是身高、体重这些数据;高尔顿关心的是智商和能力指标。凯特勒用一群人的平均值来代表一个人,说明什么叫“正常”,并且作为公共政策的依据;高尔顿用偏离平均值的距离,来给人排序和分类。

这两派思想,一直影响后世的工业生产和教育。

19世纪90年代,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泰勒借鉴凯特勒的“平均人”思想,发明了“泰勒制工作法”。泰勒制的核心思想是标准化。我不要求你做得多,也不要求你做得快,我要求你在标准的时间内完成标准的工作量。这是一个以系统为本的工作法——人要适应系统,而不是系统为人服务。泰勒制不需要什么高人牛人,只需要“标准人”。

对当时那些文化程度不高、无组织无纪律的“粗人”来说,变成“标准人”,可是对自我的提升!泰勒制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在各国掀起了一场管理革命。工人不见得喜欢泰勒制,可是泰勒制实际上造福了无数工人家庭。

泰勒制在工业上的成功,很快就引发了教育界的改革。美国普及了高中教育,而这种高中教育的目标,就是给泰勒制工厂提-供标准工人。学生被按照年龄排列好,每一学年、每个学期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完全标准化。

那些特别聪明的学生怎么办呢?这时候高尔顿的思想也被用上了。高尔顿发现人的智商和人的各种能力都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智商高的人,其他方面往往也不错,比如说自律能力、经济水平,包括身体条件都更好。那既然如此,教育系统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按学习成绩把人分类,把不同类型的学生输送到不同的社会岗位上去。

这不就是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公立学校教育吗?整个教育系统就是一个大工厂。这个工厂干的事情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什么“培养人才”,什么“传播知识”,而是把人分类。大部分人去泰勒制工厂当工人,一部分人去当经理。每个人都被贴上了标签,评定了排名。你作为一个个人的个性、想法和感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对于“平均人”是个什么状态。

人,在泰勒制工厂和公立学校教育构成的这个大体系中,只不过是个劳动力,是个生产单元,是个工业品。

而罗斯这本书说的恰恰是,这个体系已经过时了。凯特勒和高尔顿原本的思想就有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化指标,智商和其他能力的相关系数没有那么高,单独用一个数字描写一个人是太过简单粗暴的做法。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不规则人才”的时代。谷歌对内部工程师的研究就发现,一个人的SAT(相当于中国高考)成绩、大学毕业院校、是否在编程比赛中得过奖,这些指标和这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毫无关系。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一流公司注意到了这一点,用一个或者几个简单数字来描写一个人,是不行的。

没有标准人,没有标准能力,甚至连所谓性格,现在都被证明也是不标准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罗斯这本书,非常符合我们这个新时代的精神。像谷歌、微软这些公司,已经开始尝试用新的方法录用和评价员工。传统的统计方法,包括现在非常热门的“大数据”,都开始被人质疑。罗斯并不孤独,2017年还有一本新书,克里斯琴·麦兹伯格的《意会:人文学科在算法时代的力量》,也在呼吁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理解”人,而不是简单地“统计”人。

泰勒制那个年代的时代主题是“生产”,而我们今天的时代主题是“创新”。

你不可能用泰勒制管理程序员,或者任何但凡有一点创新任务的人才。标准化的教学大纲和分类考试不适合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这个时代不再需要那么多工业品式的劳动力,我们需要的是有血有肉、有主见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罗斯这本书,指向的是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新指导思想。

万维钢

书评(媒体评论)

亚当·格兰特,沃顿商学院教授: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故事、新鲜的数据、大胆的想法。托德·罗斯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他推翻了我们关于人才的根本假设,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这个世界的有力方式。

《纽约时报》:

充满颠覆性,可读性超强……《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完美地介绍了“个体科学”。

《柯克斯书评》: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让我们一窥这个社会体系的演进和不完美之处。

吉姆·谢尔顿,美国前教育部副部长: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这社会的系统与体制,而且在许多方面,也是我读过的最棒的一本自助书。只要是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无论任何人,都值得读一读这本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