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的发源地在陕西。陕西的商人来江夏很方便,当时在他们中间流传着一首歌谣:“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他们说,汉口、汉口,就是汉水的出口。久而久之,汉口的叫法就取代了江夏的称呼。
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英国、俄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纷纷在汉口建立租界。当时,汉口租界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二,租界面积位居全国第三。
1926年10月,由广州出发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占领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求,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于11月18日做出决定,把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往汉口。
1927年年初,国民政府迁至汉口,并将武昌、汉口、汉阳合并为京兆区,总称武汉。国民政府首都由此诞生。武汉,这个新诞生的大都市,由此成为中国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同年9月,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但武汉作为一座新都市,已确立了在中国都市中的重要地位。
在武汉,朱光亚一家租住在汉口阜昌街崇正里的一栋小楼里。小楼有两层,面积不算很大。红砖砌就的外墙、小小的木格窗户,颇有几分西式风格。
阜昌街是当时汉口英租界里的一条主要街道,东西走向,长达数华里,街的东头临近江畔。街面比较窄,两旁绿树成荫,既热闹又幽静。1946年,阜昌街更名为南京路。现在,南京路已是汉口颇有名气的繁华地区。
在这样一个大都市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宽裕,加上朱懋功很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朱光亚和两个哥哥从小就受到了现代知识的良好教育。
1929年夏,不满5岁的朱光亚被父亲送入汉口市立第一小学附属幼稚园学习。幼稚园即今天的幼儿园,是从西方引进的新式教育机构。当时,这种新式的幼儿教育机构在中国还不普及,幼稚园非常少,一般也就在大城市里才有。
在幼稚园学了半年多后,朱光亚直接升入汉口市立第一小学初小一年级读书。那时,朱光亚还不满6岁。
汉口市立第一小学是一所由政府出资开办的公立学校,教育理念比较先进,教授的课程多为现代知识,与当时旧中国私塾里的学习内容很不相同。
童年的朱光亚,聪慧、勤奋,学习非常认真。那时,旧中国的电力工业还很落后,电灯照明尚未普及。朱家虽然住的是小楼,却没有电灯,照明主要靠煤油灯。
煤油灯是一种以煤油作为燃料的照明工具,多为玻璃材质,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一侧有个可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以控制灯的亮度。煤油灯现在基本绝迹了,在古董店或者博物馆里也许还能见到。 煤油灯的光亮虽然比蜡烛强多了,但在煤油灯下做作业,眼睛还是很累的。小小年纪的朱光亚,放学后就抓紧时间做功课,在夜幕降临之前,就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工工整整地做完了。而许多与他同龄的孩子,放学以后大多是去玩耍,晚上才做作业。
朱光亚从小表现出来的这种自控能力,令他的两个哥哥都自叹不如。这大概是科学家应该具备的一种特质吧。
朱光亚还有很强的求知欲。在汉口市立第一小学读书期间,他养成了爱刨根问底的学习习惯,一定要把老师教授的知识弄懂了才罢休。有不懂的地方,在学校问老师,回到家里就问两位兄长。因此,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
1935年,在小学六年级的上半学期,朱光亚又直接跳班,考入了汉口圣保罗初级中学。这是一所由基督教教会开办的中学。
基督教是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而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清咸丰八年即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自由游历、通商、传教,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往来。
P8-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