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朱光亚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奚启新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汉水的发源地在陕西。陕西的商人来江夏很方便,当时在他们中间流传着一首歌谣:“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他们说,汉口、汉口,就是汉水的出口。久而久之,汉口的叫法就取代了江夏的称呼。

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英国、俄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纷纷在汉口建立租界。当时,汉口租界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二,租界面积位居全国第三。

1926年10月,由广州出发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占领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求,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于11月18日做出决定,把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往汉口。

1927年年初,国民政府迁至汉口,并将武昌、汉口、汉阳合并为京兆区,总称武汉。国民政府首都由此诞生。武汉,这个新诞生的大都市,由此成为中国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同年9月,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但武汉作为一座新都市,已确立了在中国都市中的重要地位。

在武汉,朱光亚一家租住在汉口阜昌街崇正里的一栋小楼里。小楼有两层,面积不算很大。红砖砌就的外墙、小小的木格窗户,颇有几分西式风格。

阜昌街是当时汉口英租界里的一条主要街道,东西走向,长达数华里,街的东头临近江畔。街面比较窄,两旁绿树成荫,既热闹又幽静。1946年,阜昌街更名为南京路。现在,南京路已是汉口颇有名气的繁华地区。

在这样一个大都市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宽裕,加上朱懋功很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朱光亚和两个哥哥从小就受到了现代知识的良好教育。

1929年夏,不满5岁的朱光亚被父亲送入汉口市立第一小学附属幼稚园学习。幼稚园即今天的幼儿园,是从西方引进的新式教育机构。当时,这种新式的幼儿教育机构在中国还不普及,幼稚园非常少,一般也就在大城市里才有。

在幼稚园学了半年多后,朱光亚直接升入汉口市立第一小学初小一年级读书。那时,朱光亚还不满6岁。

汉口市立第一小学是一所由政府出资开办的公立学校,教育理念比较先进,教授的课程多为现代知识,与当时旧中国私塾里的学习内容很不相同。

童年的朱光亚,聪慧、勤奋,学习非常认真。那时,旧中国的电力工业还很落后,电灯照明尚未普及。朱家虽然住的是小楼,却没有电灯,照明主要靠煤油灯。

煤油灯是一种以煤油作为燃料的照明工具,多为玻璃材质,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一侧有个可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以控制灯的亮度。煤油灯现在基本绝迹了,在古董店或者博物馆里也许还能见到。  煤油灯的光亮虽然比蜡烛强多了,但在煤油灯下做作业,眼睛还是很累的。小小年纪的朱光亚,放学后就抓紧时间做功课,在夜幕降临之前,就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工工整整地做完了。而许多与他同龄的孩子,放学以后大多是去玩耍,晚上才做作业。

朱光亚从小表现出来的这种自控能力,令他的两个哥哥都自叹不如。这大概是科学家应该具备的一种特质吧。

朱光亚还有很强的求知欲。在汉口市立第一小学读书期间,他养成了爱刨根问底的学习习惯,一定要把老师教授的知识弄懂了才罢休。有不懂的地方,在学校问老师,回到家里就问两位兄长。因此,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

1935年,在小学六年级的上半学期,朱光亚又直接跳班,考入了汉口圣保罗初级中学。这是一所由基督教教会开办的中学。

基督教是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而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清咸丰八年即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自由游历、通商、传教,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往来。

P8-P9

后记

2015年12月25日是朱光亚先生诞辰91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战略科学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朱光亚传》,表达对先生的深深怀念和尊敬。

朱光亚的一生,充满传奇和神秘。特别是自1950年归国后,他所从事的事业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为人们所推崇。朱光亚生前,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曾多次提出为他撰写传记,但都被他婉言拒绝。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为纪念朱光亚并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决定组织撰写《朱光亚传》,并得到了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的支持,被列为国家重点出版项目。

解放军总装备部领导对《朱光亚传》的撰写工作十分重视,亲自指导,把握方向;在总装政治部的直接领导下,总装政治部宣传部为《朱光亚传》的撰写做了大量组织和保障工作,使《朱光亚传》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撰写。

在撰写《朱光亚传》过程中,朱光亚的夫人许慧君教授、长子朱明远教授,以及朱光亚生前的身边工作人员给予了大力帮助,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吉林大学物理学院专门组织力量,收集与整理了朱光亚在吉林大学工作期间的资料,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和组织撰写回忆文章;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对《朱光亚传》的撰写给予了热情指导。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朱光亚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我国“两弹”事业的兀勋和主要科学技术负责人。他的壮丽人生、他的杰出贡献,深深融人了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梦之中。由于他所从事的工作很多涉及国家高度绝密,有许多内容至今尚不能公开,因此,《朱光亚传》只是朱光亚一生的浓缩,远不是他的全部。但他留下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因作者水平有限,本书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遗憾,诚恳欢迎读者批评指教。

感谢人民出版社领导和有关同志为本书出版所做的大量工作。

本书中的照片大多选自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组织编撰的《朱光亚》画册。

目录

引言 国家命运

第一章 长江之子

 一、出身平民家庭

 二、从小受到良好教育

 三、长江留给他的人生印记

第二章 烽火岁月

 一、爱国主义的萌芽

 二、热血涌动

 三、苦难磨砺人生

 四、从清华中学到南开中学

 五、对物理学产生兴趣

第三章 大学时代

 一、确立人生志向

 二、抗战时期最好的大学

 三、简陋与豪华相得益彰

 四、清贫的校园生活

 五、“不得了”与“了不得”

 六、让人惊叹的满分

第四章 学生运动

 一、日本鬼子投降了

 二、反对内战的呼声

 三、坚强的“民主堡垒”

 四、经受血与火的洗礼

 五、一二·一惨案

第五章 赴美求索

 一、肩负特殊使命

 二、赴美前的风风雨雨

 三、被美国“忽悠”了

 四、留学4年,成绩全A

第六章 游子情怀

 一、学生领袖

 二、悄悄降临的爱情

 三、华丽家族

 四、一封公开信

第七章 回归祖国

 一、不可阻挡的回国潮

 二、回到祖国的感觉真好

 三、重回故乡,难舍亲情

 四、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

 五、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八章 激情燃烧

 一、揭露美帝的科学檄文

 二、战火烧到了鸭绿江

 三、赴农村参加土改

第九章 战地日记

 一、板门店开启停战谈判

 二、人朝途中遭敌机轰炸

 三、难以忘怀的战场生活

 四、极为出色的英语翻译

 五、谈判桌上的激烈较量

 六、炮火之中的理论思考

 七、谈谈打打未有时

第十章 重执教鞭

 一、调任东北人民大学

 二、身穿军装的“帅哥”

 三、“我们热爱朱老师”

 四、师恩情深三院士

 五、倾心扶助青年教师

 六、物理系的“内当家”

第十一章 入党夙愿

 一、提出入党申请

 二、好事多磨

 三、提拔未获批准

第十二章 另有任用

 一、中南海领袖拍板

 二、普及原子能基本知识

 三、最迫切的是人才

 四、辛勤耕耘,喜结硕果

第十三章 肩负使命

 一、规划·机构·主帅

 二、“这个事太重要了”

 三、主持核反应堆技术研究

第十四章 担当重任

 一、“应该动起来了”

 二、三条战线同时展开

 三、塔姆院士的推荐

 四、毛泽东就是不松口

 五、莫斯科传来不好的消息

 六、苏联终于摊牌了

 七、出任原子弹技术领导人

 八、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

第十五章 攻坚克难

 一、重起炉灶再开张

 二、上马还是下马

 三、承上启下的“瓶子口”

 四、向周恩来汇报工作

第十六章 横空出世

 一、移师金银滩

 二、站得高,看得远

 三、张爱萍赋诗相赠

 四、宜早不宜迟

 五、核试验技术的开创者

 六、细之又细,严之又严

 七、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八、罗布泊巨响

 九、庄严的承诺

第十七章 风雨征途

 一、谋定而动,再战告捷

 二、“二七风暴”

 三、集中力量,探索氢弹原理

 四、响在法国人之前

 五、艰难前行

 六、点燃地下核火

第十八章 不负重托

 一、委以重任,步入高层

 二、核“蛟龙”下海

 三、临危处置核险情

 四、周恩来说:朱光亚太忙了

 五、有朋自远方来

 六、邓小平的嘱托

 七、君子坦荡荡

第十九章 春暖花开

 一、不寻常的1976年

 二、当选中共中央委员

 三、飞向太平洋

 四、核试验跃上新台阶

 五、中子弹研制成功

第二十章 任重道远

 一、出任新职

 二、监控失控的核动力卫星

 三、中国核电事业开拓者

 四、倡导国防战略研究

 五、设计“863”计划蓝图

 六、推动“92l”工程上马

 七、应对新军事革命挑战

第二十一章 众望所归

 一、中国科协当家人

 二、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

第二十二章 不朽丰碑

 一、站在新的制高点上

 二、驳斥考克斯报告

 三、谋划新世纪装备建设

 四、永恒的星座

第二十三章 大师情怀

 一、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

 二、钱学森后面的那个人

 三、家风·亲情·慈爱

尾声 感动中国

后记

内容推荐

朱光亚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我国“两弹”事业的兀勋和主要科学技术负责人。奚启新所著的《朱光亚传》只是朱光亚一生的浓缩,远不是他的全部。但他留下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编辑推荐

奚启新所著的《朱光亚传》由中宣部批准撰写,是朱光亚的传记,被列为国家重点出版项目,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朱光亚这位享誉海内外的战略科学家的非凡人生,充分体现了党、国家和人民军队对于朱光亚的崇高评价,大力宣传了朱光亚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以及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大力弘扬了“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是一部全面反映战略科学家朱光亚成长历程、感人事迹和杰出贡献的精品力作,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两弹一星”伟业的光辉历程,以及新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9: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