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984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乔治·奥威尔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1章

四月的天气晴朗而又寒冷。当钟敲了十三下时,温斯顿·史密斯紧缩着脖子,快速闪进了胜利大厦的玻璃门,他本想躲避那一阵寒风的,可由于他的动作不够迅速,一阵沙土还是跟着他刮进了玻璃门里。一进门厅就闻到一股炖烂白菜和破草垫子的气味。门厅一头的墙上,钉着一张大幅的彩色招贴画。这幅招贴画太大了,挂在室内显得很突兀,它应该挂在外面。画上是一张男人的面孔,有一米多宽。这个男人很英俊,看模样有四十五左右,留着浓密的黑胡子,面部线条很粗犷。温斯顿直接向楼梯走去,因为他知道现在停电,电梯肯定没法再坐了。即使不停电,平时电梯也是很少开的。一切都得节约,因为“仇恨期”快要到了。温斯顿住在七楼,他今年只有三十九岁,右脚脚踝处患有静脉曲张。所以他爬楼梯非常慢,中途不得不休息几次。每一层楼正对着电梯门的墙上,都挂着那幅招贴画,这让你感觉到无论到哪儿,都被画中的那双眼睛凝视着,招贴画的下部还有一行文字说明:老大哥在看着你。温斯顿一走进住所,就听到一阵圆润的声音,正在念的是有关生铁产量的数字。右边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张金属板,金属板的表面灰蒙蒙的,看上去像是一块毛玻璃。声音就是从这块金属板里传出来的。温斯顿调节了一下开关,这声音就轻了一点儿,但是播音员口中的数字听着仍然很清晰。这个装置叫做电子屏幕,声音可以调节,但是不能完全关上。温斯顿伫立在窗前,静静地看着外面。他身材原本就很瘦小,再穿上那身蓝色的党内制服,更显单薄。他头发是淡色的,肤色天生红润,因为用劣质肥皂和钝刀片刮脸的缘故,皮肤显得有些粗糙。

即使玻璃窗是关着的,也能看到外面有多寒冷。街道上的尘土和纸屑被阵阵微风卷起,原地打着转。外面阳光灿烂,天空蔚蓝,但是除了到处张贴的招贴画上的色彩,一切都显得那样苍白。在每一个关键的地方,都有一张留着黑胡子的脸向下凝视着。对面房子的正面,也挂着这么一幅画,画的下部也是同样一行文字:老大哥在看着你。现在,那双黑色的眼睛正在盯着温斯顿的眼睛看。下面的街上的那张招贴画,被撕破的一角正被风吹得不停地拍打着,上面唯一的一个词儿“英社”时隐时现。一架直升机从远处飞来,像一只蚊子似地在屋顶徘徊了一会儿,然后又绕个弯儿飞走了。那是警察巡逻队的飞机。不过,巡逻警察并不可怕,思想警察才可怕。温斯顿身后的电子屏幕还在喋喋不休地报告着生铁产量,以及第九个三年计划超额完成的情况。只要是比极低的窃窃私语大一点儿的声音,电子屏幕都可以同时接收和发出。另外,只要温斯顿在那块金属板的视野之内,他的声音和一切举止就能被人听到、看到。当然,人们无法得知自己是否被监视,什么时间被监视,只能猜测。可能他们一直都在监视你,也可能只在心情好的时候才接上你家电子屏幕的线路对你进行监视。你可以假定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你发出的任何声音都有人听到;你在电子屏幕视野范围内的一举一动,也都被人仔细观察过。刚开始心里还会觉得别扭,后来就慢慢地习惯了。为了安全起见,温斯顿继续背对着电子屏幕。不过,背部有时也会暴露问题,这一点他非常清楚。一公里之外就是真理部的办公楼,那是一座矗立在肮脏环境中的白色大厦。他带着一点儿厌恶的想:“哼,这就是一号空降场的主要城市伦敦!”一号空降场是大洋国的一个省份,人口位居全国第三。温斯顿看着眼前那由木材撑着的墙头、钉着硬纸板的窗户、盖着波纹铁皮的屋顶、东倒西歪的花园围墙组成的十九世纪的破败老房,以及被空袭得只剩下破砖残瓦的地上长出的野草丛,还有许多鸡笼似的、像是忽然从炸弹清出的大块空地上冒出来的肮脏木房子,他努力回想着童年时代的情景,以证实伦敦是不是一直都是这样一幅景象。可是,他根本就回想不起来。他的童年记忆一片空白,仿佛发生过什么,又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P1-2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序言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英国作家。在世界小说界,有所谓“反乌托邦三部曲”,即苏联扎米亚京的《我们》、英国小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以及奥威尔的这部《1984》。

简单地说,本书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说。情节离奇、怪诞,却似乎符合社会发展的某些规律。小说描述了极权主义的恶性发展,展望了一个可怕的结局——人性被扼杀,自由遭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单调。

同本书一样,奥威尔的成名作《动物庄园》也是一本很有洞见——虽然同样偏颇——的小说。书中主人公全是动物,故事情节荒诞不经.颇有喜剧色彩,这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恐怖的感觉。但是《1984》则完全脱去了喜剧气息,恐怖入骨的感觉弥漫着整个作品。

这里所说的恐怖,不是血淋淋的具体场面,而是一种人性泯灭的无望之感。比如,小说描述了一种官方语言,叫做“新潮语”,它被强制使用,其目的在于把单词量减至最小,这样一来,除了国家颁布的概念,人们将无法思考其他任何东西。又如,每个党员都无权拒绝官方的监视,每个房间都装有无法关掉的电子屏幕,而屏幕会把每一种声音准确地传递给“思想警察”……

《1984》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不但受到普通读者推崇,更是深得学者的青睐。小说中独创的几个词语,比如“老大哥”、“双重思想”、“新潮语”、“思想警察”等等,已经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并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大家公认,《1984》是对集权主义的最形象描述,也是最尖锐的反抗。《纽约时报》赞誉此书:“这一代人中,没有其他任何一部作品能像本书一样,唤起我们对自由的深切渴望,以及对专制的切齿痛恨。”很多人坚信:“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会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事实上,《1984》并不是单纯的政治小说,而是试图追问人性的善恶、美丑以及实现的途径。对于人性的关怀,使小说没有沦落为干瘪的教科书和宣言。否则,它不可能吸引全世界范围内的广大读者。小说中,即使谈论的是政治,其背后所关注的仍然是人性。使政治与人性水乳交融,这也许是奥威尔创作的最成功之处。

总之,这是一本略显深奥的书,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都有更深的理解。对于读者来说,本书既是智力的挑战,也是获得智慧的一个难得的机遇。

内容推荐

在《1984》里,乔治·奥威尔为我们展现了他惊人的想象力、伟大的创造力、深邃的洞察力,用他独有的风格和高超的技巧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泯灭亲情、爱情、人性的恐怖世界。书中描写了一个叫做“大洋国”的极权统治社会,在那里,人性遭到扼杀,自由遭到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贫乏、单调。历史每天都在被伪造,所有不利于统治的历史记录都将被毁掉,记忆不再可靠,人们每天在仇恨中生活。人性也堕落到不分是非善恶的程度。虽然书中描述的是对极权主义恶性发展的预言,但是却让每一个经历或熟知该类历史事件的人看过《1984》后都会产生一种触目惊心的契合感。书中刻画的人类生存状态,仿佛一个永不退色的警世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

编辑推荐

乔治·奥威尔编著的《1984》并不是单纯的政治小说,而是试图追问人性的善恶、美丑以及实现的途径。对于人性的关怀,使小说没有沦落为干瘪的教科书和宣言。否则,它不可能吸引全世界范围内的广大读者。小说中,即使谈论的是政治,其背后所关注的仍然是人性。使政治与人性水乳交融,这也许是奥威尔创作的最成功之处。

总之,这是一本略显深奥的书,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都有更深的理解。对于读者来说,本书既是智力的挑战,也是获得智慧的一个难得的机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