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通过对一个少年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的生活历程的叙述,全方位地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小说中,陈家桥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另类少年形象,以少年的血性、刚强和近乎残酷的真挚,还原了以“大小二”为首的一批少年顽强而又坚韧的“过去的生活”。
本书是先锋作家陈家桥的最新力作,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群城镇少年的成长经历,构造出中国社会的一处微小但壮烈的城乡景观。故事描述了中国社会七八十年代,搬迁改制的三线厂及周边乡村的激烈变化;以大小二及“我”等的视角,反映了急剧变化的社会底层的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小说既深入了乡村,又描写了街镇及三线厂,以大忠、先运等少年的死,以大小二独立的少年力量,救赎着那些在故乡“有可能沉沦的魂灵”;以非凡的乡村品质,以丁冒德式的“静静的丰乐”少女的美,支撑着那个时代从匮乏、僵硬、消沉的过往,走向求变、活跃并振奋的转折。
70年代。在我的故乡将军山一带,正是秋季,田里的稻茬还没被翻入土里,很多鸟还在小界河与丰乐河的河湾里飞翔。从村子的喇叭里传出毛主席去世的消息。
那个年代,人们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化当中,但1976年毛主席的去世,在今天想来,真是地动山摇,天地悲泣的效果。在我的家乡有条河流,叫丰乐河,流经舒城和六安两县,在河之南是舒城县,河之北是六安县,我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当从高音喇叭里传出毛主席去世的消息,我到底是走在那条南北走向的舒城至六安的公路的六安那段还是舒城那段,但我只是记得,从那个高音喇叭传出这个不幸消息的第一个音符开始,整个人的身心,便被黑色夜晚以及大人们匆忙的身影和悲痛的气息所裹挟,记忆因此烙上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印痕,不论当时我走在大河的南边还是北边,有一个人突然因为这件事一下子跳人我的脑海,他姓丁,人家都叫他丁书记,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大名叫丁帮举,他当时住家在河的北边,但他却做着河南边的一个大队,叫将军山大队的大队书记,他是大河两边几个大队里,少有的读过高中的人之一。他在乡村,可能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至少上过高中,到过镇子或者县城,了解事情的范围超过了当时乡村所能够了解的极限。我记得那时他甚至看过电视,知道外边会有篮球比赛足球比赛,在他之前与我们家来往的印象中,听他讲了许多外面世界的故事,我为什么说听到毛主席去世的消息的印象中会有他,我想,大概他是我听到那个消息之后所见到的第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是从河的北边,他当时居住的村庄叫荷叶地,匆匆地穿过大桥的桥底,走公路,然后沿着公路走向河南,到他的大队部所在地去召开紧急会议。其实在他没有赶往大队部之前,因为将军山大队,是处在河之南,大队里的其他干部,如会计、文书、妇女主任或其他的人,他们已经在分头赶发黑色的袖箍、白花。但我只是记得七八点的光景,他迅速穿过河流,上了公路,匆匆南去的背影,紧接着的那个夜晚,我的父母因为当时是在一个三线厂单位,他们单位也紧急集合听广播,整个单位严紧地组织起来,参加毛主席去世的有关纪念活动。
P1-2
陈家桥是中国最后的先锋作家。
——陈晓明
陈家桥是70后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少年王》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崛起,并且拥有唯一性,是关于成长的好故事。
——宗仁发
陈家桥,70后作家代表,是与全球化时代距离最近的作家之一。
——程光炜
陈家桥小说,70后写作以个体经验书写进入新的叙事时代。
——李敬泽
陈家桥在现实主义写作中寄予的先锋性,透出某种荒诞性,使《少年王》具有典型的另类风格。
——贺绍俊
陈家桥是叙述的狂欢主义者。
——施战军
陈家桥通过大量的现实主义小说,表达对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强力关注。
——《人民日报》
对人的隐秘经验的挖掘和书写,是陈家桥小说的独特优势。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