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编写的《名医大家(第2辑)》并不仅仅是上海医疗卫生界的“模范光荣榜”。对于医疗卫生界之外的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本书展示了一种高贵的“生命哲学”的信念,展示了一种可佩的攻坚精神,展示了一种温煦的仁者之风,领受不少做人处世助人为善的健康心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医大家(第2辑)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编写的《名医大家(第2辑)》并不仅仅是上海医疗卫生界的“模范光荣榜”。对于医疗卫生界之外的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本书展示了一种高贵的“生命哲学”的信念,展示了一种可佩的攻坚精神,展示了一种温煦的仁者之风,领受不少做人处世助人为善的健康心态。 内容推荐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编写的《名医大家(第2辑)》以“采访”和“对话”为主线,用生动亲和的方式引出一代医学界大师们的精彩人生世界,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17位杰出的名医大家为人类医学事业、为守护患者生命和健康执着追求、奉献的业绩,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他们的大医风范、大家品格。 目录 序 中国儿童保健事业奠基人之一 刘湘云 中国超声医学奠基人之一 周永昌 中国著名普外科专家、解放军总后勤部“一代名师” 仲剑平 中国小儿心胸外科开拓者 丁文祥 “中国手”再造技术创造者 于仲嘉 中国当代著名精神病专家 严和骎 中国当代著名消化病专家 萧树东 中国肺部肿瘤学开拓者之一 廖美琳 东方神手——中国当代著名乳腺外科专家 沈镇宙 中国艾滋病防治策略倡导者 康来仪 惠济民生的中医临床大家 施杞 中国医学真菌学研究开拓者 廖万清 中国现代眼视光学主要奠基人之一 褚仁远 中国劈离式肝移植开拓人 李宏为 学贯古今中医名家 严世芸 光明使者——中国当代著名眼科专家 张皙 中国当代肝脏外科领军人之一 樊嘉 后记 试读章节 【主持人】1956年,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收治了一名从外地慕名而来的脑膜炎患儿,孩子一岁有余,生命垂危,时任传染病科主任的刘湘云亲自参与了抢救。 【刘湘云】一下子到抢救的地方,一看患儿身上有很多的斑点,就知道是并发败血症,马上抢救。当时抗菌素只有青霉素,我们医生还给他做心脏按摩,最后还是不行了。 【主持人】孩子走了,父母悲痛欲绝的哭声在医院的走廊里久久回荡。这哭声、这泪水深深地刺痛了年轻的刘湘云。 【刘湘云】看到一个孩子在自己手里生命终结的时候,是非常痛心的,真的非常痛心。 【主持人】不过,这一幕仅仅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缩影。当时正值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小儿传染病连年大流行,麻疹、脑膜炎、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十分猖獗,夺去了无数幼儿的生命。 【刘湘云】那时候传染病不得了啊!我记得1958年的时候,整个上海市麻疹大流行。现在可能很多医生都没看到过麻疹,可是那个时候,麻疹在上海有50万病人。我们医院里不但病房全部住满,走廊里都加了床,外科病人的床位都腾出来,外科医生也来帮忙,创伤科的医生都要来做麻疹治疗、抢救的工作。 【主持人】刘湘云当时所在的儿科医院每天都要收治许许多多的患儿。医生们每天的工作就像打仗一样,常常抢救病人到深夜,交给下一个医生还要继续通宵抢救。可即使这样,麻疹患儿还是有着高达lO%的病死率,很多家庭都笼罩在麻疹的阴影之中。 【刘湘云】所以那个时候的传染病是我主要奋斗的目标。一个是麻疹;还有一个,那时候纺织女工很多,工人里头很多小孩出生以后患了脊髓灰质炎,就是小儿麻痹症;还有乙型脑炎,脑炎发展后,高烧抽筋,很多孩子到后来都瘫痪,有很多后遗症,所以家长都很着急。我们医务人员也非常地着急,病死率这么高怎么办? 【主持人】刘湘云在医院的走廊里久久徘徊,到底该怎么办?医务人员已经很尽力地抢救了,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的孩子死于传染病?源头究竟在哪里?倔强的刘湘云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儿童传染病这个难关。她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外文献,了解到国外已经研制出了比较成熟的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疫苗等。 【刘湘云】所以,知道了国外有这样好的疫苗,我们怎么来学,这要和生物制品所一起来研制。 【主持人】儿科医院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紧密合作,开始研制麻疹疫苗,并应用于临床。 【刘湘云】要得到麻疹病毒的抗体,病毒要培养,要经过好多代的培养,使它毒素能够减少,但病毒它还是活的,这样打到人体里不生病,使人体能够产生免疫力。 【主持人】当时没有科研经费,缺乏实验设备,但这些对刘湘云来说都不算什么困难,最困扰她的是疫苗的推广。 【刘湘云】疫苗用到小孩身上,家长不懂,我们就要跟他们讲解,打了这个东西以后,你的小孩不会生麻疹了,不会生小儿麻痹症了,对小孩子好的,没什么反应。但我们仍要观察。 【主持人】因为在研制实验阶段给小朋友们注射了疫苗之后,每隔几个月要抽一次血,检测抗体的上升情况,而这遭到了很多家长的误解和反对。刘湘云和她的同事们只能逐个上门去解释,去做思想工作。 【刘湘云】打了疫苗以后到底有用吗?一个是看他发病率是不是下降,发病率都是在我们那里,小孩生病都要到医院去看;另外要查他的血里面的抗体,就是说他免疫的能力是不是上去了,我们就是检查他的抗体。那么通过这样的说服,家长肯来听我们的了,因为我们给他们把病治疗好了。 【主持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几年时间,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等一系列传染病的疫苗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而1964年刘湘云在雅加达参加亚非儿科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更是震惊了欧美专家。 【刘湘云】我记得很清楚,一个东德专家坐在我旁边: “你们中国怎么在这样的经济情况下,能够自己做出来,而且有这么好的效果?”在大会的发言上,受到很大的鼓舞。因为那个时候,只有英国和美国他们能够做这种疫苗,发达国家那个时候才能够做,而我们国家在自力更生、预防为主的方针下做成了,所以麻疹疫苗出来了,灰质炎疫苗出来了,乙脑疫苗出来了。你知道现在的发病率多少?我们上海有一段时间本地的麻疹、本地的脊髓灰质炎没有了,就因为用了这些疫苗以后,小孩子就都不生这些病了。 【主持人】刘湘云和她的团队在儿童传染病预防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P4-6 序言 前不久,我应邀为炎帝陵书写了一篇刻石颂文。文中说到,在五千年前的泥昧岁月,炎帝在燧石取火、试种五谷之后,立即就想到了医疗,于是亲尝百草,选药成医。这一点,成了中华文明生存和延续的基本保证。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如果没有取火,人类虽然活得不好却还能活;如果没有种植,人类只是采猎野生食物,虽然活得不好却也能活;但是,如果——,如果在那风恶潮狂、病疫不断的情况下没有医疗,哪怕是最原始的医疗,人类还能存活吗?即便是熬过了一时一地,又怎么能对付下一轮的暴发? 因此,我始终认为,中国文明史怠慢了一些最重要的篇章。众所周知,中国文明是人类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地延续到今天的幸存者,而这种延续的载体就是人。中国人的人数,恰恰又是世界第一。请注意,时间上的“唯一”,加上体量上的“第一”,这后面一定蕴藏着一个无比巨大的医疗壮举。在悠久岁月中,多少悬壶济世的脚步,多少煎熬草药的清香,多少笔墨飞舞的丹方,都在投入着一场生命和文明的保卫战。 写完炎帝陵的碑文,我读到了《名医大家》的书稿。突然觉得,这两者之间有一种遥远的呼应关系。在贯串千古的生命和文明的保卫战中,每一代都有名医大家出现,可惜绝大多数都湮灭在巷陌之间,只有少数人物进入史册,记述也很简单。这是“朝廷兴亡史”对于“全民生态史”的一种严重不公,幸好时至今日,人们的思维已逐渐走向正常,有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那个隐潜在文明史背后的领域。生老病死,才真正被当作核心命题进入文化。于是, “名医大家”,在今天也终于有理由成为万众瞩目的人文英雄。 这本《名医大家》,记录了现代上海医疗卫生界的一批参天大树。正是这些参天大树,维护了这座城市的生命经纬。城市是人群的高度聚集,这种聚集的产生,大多是因为谋生;这种聚集的延续,大多是因为安全。城市安全的外在形态是城墙,城市安全的内在形态是医疗。当然并不是人人都会遇到大病,但是只要有医院在,有医生在,心理就安全了,精神就安定了,步履就安稳了,街道就安适了。因此,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海市民的自在从容,上海街道的繁华有序,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劳,与《名医大家》这本书里记述的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团队有关。 这本书,并不仅仅是上海医疗卫生界的“模范光荣榜”。对于医疗卫生界之外的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越界意义”—— 第一,它展示了一种高贵的“生命哲学”。“生命第一”的口号,近年来由于一次次全国参与的抗震救灾壮举,现在已经成了全民共识,但在医疗界,这个信念早就建立。因此,这本书所体现的信念,可以成为今天普及生命哲学的一份参考教材; 第二,它展示了一种可佩的攻坚精神。世间各行各业都在攻坚,但是,把人体当作城堡,把疫病当作敌人来进攻,却有一种超乎想象的难度。这是因为,物理实验可以多次失败,化学实验可以不断重做,文学写作可以一改再改,但医疗实践的每一步,都是在生命的边沿上行走,而生命一旦失去,就再也不会回来。这本书中的名医大家,就一直在这险路上摸索和奋斗。我想,其他各行各业的读者今后如果遇到了难于克服的困难,只要一想到这些如履薄冰的白衣勇士的身影,一定能重振继续前行的信心; 第三,它展示了一种温煦的仁者之风。这本书的内容,以采访和对话为主,从中我们可以听到那些医生说话的语气。温和,却有决断;自信,却又谦逊;爽利,却不燥冽。这是我们从小就在医院听到过的那些最好的医生的声音,听得那么舒服,即使还没有吃药,病已好了一半。医为仁道,医为治道,医为通道,医为和道。懂得了治病,也就懂得了治心、治国,其理相近,其风相贯。因此,我们从这些名医大家的谈吐,可以领受不少做人处世助人为善的健康心态。这种健康心态,是整个社会的滋补剂。 写到这里,我感到这已经牵涉到一种重大的文化建设。从生命哲学到仁治之道,正是人类文化的关键部位,值得认真弘扬。记得2010年3月我有幸与袁隆平院士、钟南山院士、欧阳自远院士一起被澳科大授予荣誉博士的称号,那些天我与这几位杰出的科学家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获益良多。其中钟南山院士告诉我,他正在全力建立一门“人文医学”,希望我能参与。 “人文医学”,我一听就兴奋。这个命题,不仅有助于提升医学,也有助于提升人文科学。在我看来,提升人文科学的任务更迫切,意义也更重大。眼前这本书,就是“人文医学”的一个基础性构件。如果这样的构件能够更多地出现,那么,不要太长,一门重要的学问就能在中国堂皇建立。 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向书中的各位名医大家,表达我由衷的感激和崇敬。 余秋雨 后记 本书是在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上海教育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国内首部宣传医学大师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名医大家》第二辑基础上,推出的一本集名医采访对话、编导手记、社会各界和医务人员感言的最新文集。 2010年,《名医大家》第一辑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沪上主要媒体、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各医疗单位视频终端都对《名医大家》进行同步宣传,中央电视台节选部分播出,并荣获“第四届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优秀成果”。2011年《名医大家》第一辑书籍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量过万,社会反响热烈。在市教卫党委组织开展的党史优秀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中,《名医大家》电视系列纪录片光盘及书籍双双荣获影视音像类及著作类一等奖。 《名医大家》第二辑继续以“采访”和“对话”为主线,用生动亲和的方式引出一代医学界大师们的精彩人生世界,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刘湘云、周永昌、仲剑平、丁文祥、于仲嘉、严和骏、萧树东、廖美琳、沈镇宙、康来仪、施杞、廖万清、褚仁远、李宏为、严世芸、张皙、樊嘉(按年龄排序)等17位杰出的名医大家为人类医学事业、为守护患者生命和健康执着追求、奉献的业绩,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他们的大医风范、大家品格。 这本书能够顺利出版,首先要归功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领导的远见卓识,归功于上海教育电视台各位编导日以继夜地撰写文稿,归功于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上海市卫生系统思研会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要特别感谢《文汇报》高级记者叶又红女士、余秋雨教授特别助理金克林先生,还要感谢积极提供名医们珍贵历史资料的上海医学界宣传部门的同行们,这些内容,极大地拓宽了本书的选稿范围,更使本书能够跨越时空,集萃成册;更要感谢的是一位位鸿雁传书的患者朋友,因为他们真诚的声音,让我们欣慰地听到茫茫人海中生命的回音。 医疗领域是一个人文资源富饶的地方。书中那一段段感人的文字,一张张珍贵的图片,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结晶。在这文化传承中,我们高兴地看到:一个忠实于历史,珍视医者人文精神的崭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编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