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张卫编写的这本《海天之星:冰心》为“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种,截取了冰心年轻时代的生活片段,勾勒出其生活与创作的轨迹。对青少年来说,既能增长人文知识,又具有励志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天之星(冰心)/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卫 |
出版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张卫编写的这本《海天之星:冰心》为“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种,截取了冰心年轻时代的生活片段,勾勒出其生活与创作的轨迹。对青少年来说,既能增长人文知识,又具有励志作用。 内容推荐 《海天之星:冰心》是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介绍的是现代作家冰心的人生经历。全书共分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出生、烟台海边、从听故事到读书、回到福州、初到北京、贝满中斋的插班生、活跃的大学生活、留学美国等。在书的最后还收录了冰心主要著译书目。 《海天之星:冰心》由张卫编写。 目录 第一章 出生 第二章 烟台海边 第三章 “野孩子” 第四章 从听故事到读书 第五章 回到福州 第六章 初到北京 第七章 贝满中斋的插班生 第八章 “五四”与“冰心” 第九章 “问题小说”和“爱的哲学” 第十章 活跃的大学生活 第十一章 留学美国 第十二章 走出象牙塔 冰心主要著译书目 试读章节 大家都很满意,冰心的母亲也觉得这是个很美丽、很温柔的名字。但是,家里人还是把冰心当成男孩子来养。祖父总叫她“莹官”,和叫她的堂兄弟“霖官”、“仪官”一样。父母也给她起了个小名“伊哥”。“伊”是福州方言“阿”的意思。后来冰心的三个弟弟出世了,父母就顺着对冰心的称呼分别叫他们“细哥”、“细弟”和“小小”。“细”在福州方言里就是“小”的意思。冰心也一直穿男孩子的衣服,直到1911年从烟台回到老家时才改成女孩的装束。伯叔父母们也就随着改了称呼,按照大家庭里女孩的排行,叫她“四妹”,但祖父和父母还是叫她“莹官”或“伊哥”。 冰心满月里抱出来,穿着舅母送的水红绸子衣服,戴着青缎沿边的大红帽子,小脸蛋看起来又丰满又红润,虽然是个女孩,却也让她的母亲在姐妹妯娌中感到十分骄傲。其实冰心出生时体质就弱,经常生病,吐奶的时候就常咳血,说她会吃奶的时候就会吃药一点都不夸张。三个月时,她就能分辨出端药杯的人的脚步声。每当听到这种脚步声,她就会惊怕得啼哭起来,并用乞怜的目光寻找母亲。一旦从床边围着的许多人中认出母亲来,她的眼睛就会一直盯着母亲,使母亲感到又欣慰又心碎。 疼爱冰心的姑母见她如此多病,常常替她四处求神拜佛,并且出了许多据说能化解宝贝侄女的“灾”的主意。按照当地的风俗,她让冰心拜在八仙之一吕祖吕洞宾的名下,当他的寄女,这样神通广大的吕祖就会保佑冰心。做吕祖的寄女要到吕祖的神座前抽一个名字,这也是姑母替她抽的,叫“珠瑛”。姑母让家里买了一头牛,送到吕祖庙里去放生,其实就是给道士们耕田。这个吕祖庙位于城内乌石山上。山上有两块很光滑的大石头,突兀地立着,十分奇特,当地人都称它们“桃瓣李片”。后来,冰心十一岁回到福州后,经常到乌石山来玩。热爱大自然的冰心对吕祖庙没有什么兴趣,倒是这两块大石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冰心离开了福州,但每年一到她的生日,姑母还当她在家一样,请道士到家里来念经,当地习俗叫“过关”,而且要一直到十六岁才算彻底过去。冰心的父母都觉得这种做法是迷信,可又不忍拂了姑母的好意,再说也不用他们自己操办,也就听之任之了。 冰心从烟台回到福州后也亲身经历了几次“过关”。“过关”的这一天一大早,就有一两个道士赶到谢家,谢家敞开大门把他们迎进来。仪式要在厅堂里举行,不能在露天里。道士用八仙桌搭起一个祭坛,在四周围上红缎子做的“桌裙”,然后点蜡、烧香、念经、上供,一直闹到下午。最后的高潮是立起一个纸糊的城门,这就是所谓的“关”,让要“过关”的孩子拉着其他孩子,从城门样的“关”穿过,穿过去一个,道士就应声高唱一句:“某某过关啦!”冰心觉得很好玩,她拉着一群孩子哄笑着穿了好几次,像平时玩游戏一样,直到家长出来笑着告诉他们好几年的“关”都过了,他们才停止。最后道士还要将这纸糊的“关”烧掉。道士做这样的法事,规定不许在施主家里吃饭,而是领了酒饭钱就回去。 冰心从一出生就是幸福又幸运的。她的一生都沐浴在爱之河中,她所创造的文学世界也像一条爱之河,让无数人沐浴在其中,感受到浓厚的人类之爱,而这条河的源头就是她的父亲和母亲。 冰心的父亲谢葆璋,字镜如,1865年出生于福州。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儿子,四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和姐姐抚养他长大。 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每次回福州,只要有空儿就会去看他的老朋友——谢葆璋的父亲谢銮恩(字子修)。1881年,严复在谢家,谢銮恩老先生叫几个儿子出来拜见总教习。严复一眼就看中了十六岁的谢葆璋。 “谢兄,现在内忧外患,洋人欺我中华没有海军,因此才敢如此猖獗,动不动就恃坚船利炮长驱直入,以武力相威胁。我之所以执教水师学堂,就是想多培养一些出色的海军将领,好与洋人抗衡。我看令郎葆璋气宇轩昂、英姿勃发,很有军人气质,应该投笔从戎,报效国家。我想这也是谢兄的心愿。只是不知道谢兄舍不舍得,令郎是不是有意。”严复开门见山地说。 谢老先生听了这话看了谢葆璋一眼,见他虽低眉顺眼,显出几分腼腆,却仍掩饰不住满心的兴奋,知道儿子是愿意的,就说: “严兄,你能看中小儿并加以栽培,这是小儿的福气。否则像他两个哥哥子承父业当个穷教书匠也没多大出息。何况眼下正是国家用人之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四个儿子,有三个在身边守着足矣,就让葆璋跟了你去吧!只怕他成不了器,倒叫严兄失望了。” 于是严复就给谢葆璋出了两道题,一道是诗题“月到中秋分外明”,一道是八股的破题。谢葆璋不消片刻工夫就交了卷。严复很满意,高高兴兴地收下了这个学生。 P2-4 序言 青春剪影出一首首梦的歌 鲁迅《呐喊·自序》的开篇第一句话是:“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紧接着,他回忆起儿时家庭从小康坠入困顿,这样的苦涩经历使他从中得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继而要“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从他睁开眼看世界,他便有了梦,很美满的一个梦——到日本,学医,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直到课堂上放映关于日俄战事的画片,“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个故事本身已具有经典性,不仅如此,相信凡熟悉鲁迅的读者更喜欢咀嚼接下来的这一小段文字,因为它是鲁迅作家梦开始的地方:“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时,他又开始做好梦了。从仙台辍学回到东京,他邀几位朋友一起办杂志,以期迈出文学的第一步。但这本取“新的生命”的意思而叫《新生》的杂志,在策划中便胎死腹中,梦也随之转瞬即逝了。 因梦无法实现而带来的寂寞,一天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后是无端的悲哀和驱除不尽的痛苦,而麻醉的最好办法是“使我沉入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让生命黯然销魂,直销到“再没有了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就这样,在蚊子多的一个夏夜,已蛰居北京,在绍兴会馆里百无聊赖钞古碑的鲁迅,迎来了一个老朋友。这位“偶或来谈”的金心异,便是正协助陈独秀编辑《新青年》杂志的钱玄同。聊天中,一段石破天惊的对话呱呱坠地,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的里程碑式的思想意象: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由此,鲁迅发出来“狂人”的呐喊,《狂人日记》不仅成为小说家鲁迅的起点,更成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源头和丰碑。 可以说,鲁迅是在生命日渐消沉的时候才做起小说来!显然,是“五四”孕育出了鲁迅的新生,而鲁迅又给“五四”注入了别样的新鲜活力和深邃的思想光芒。那本在东京未出世就夭折了的《新生》雪藏起鲁迅的摩罗诗力,而一本在北京崭新的《新青年》却真的赋予鲁迅新的生命——文学的、艺术的、精神的、思想的不朽生命。 简言之,由一篇短短的《呐喊·自序》,已大致可以为鲁迅,同时也可把这样的梦影当参照,为许多现代作家,甚至为读者自己画一幅青春剪影了。 像鲁迅一样,世上所有的人,年轻时候都会做许多梦。醒来一个梦,再做下一个梦,有梦便有希望在,人生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做梦寻梦。当然,悲哀时,又会感觉一如鲁迅所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来无路可走”。如果真的无路可走了,还是要做梦,回忆青春的梦。没有了梦,便只剩下了绝望。 这套书里的作家们,年轻时几乎无不是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梦。郭沫若像鲁迅一样,早年赴日本留学时,学的是医,后因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和美国诗人惠特曼思想的影响,决心弃医从文;与郭沫若等一同发起成立“创造社”的郁达夫,留日之初,考入的是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学部,后又改学过政治学、经济学;冰心在写她的《繁星》、《春水》以前,就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向往的也是日后成为一名医生。 然而,任何一个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努力。一个人的青春岁月,时常是苦恼与快乐相伴、信心又时常与茫然相随。正是在这个时候,已经长大了的青少年,会突然惊奇地发现,原来世间的事情是如此的复杂,连黑与白都有可能变得不明晰和不确定起来,无法一下子认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些对于作家来说,却又是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经验和体验。 无论他们在年轻时做过怎样的梦,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读书、求知。他们大都有过在海外或留学,或进修,甚或流亡的经历;许多人至少懂得一门外语,像巴金、郁达夫、钱钟书、杨绛等,通晓的外语在两门或两门以上。茅盾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时,开始写作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巴金的小说处女作《灭亡》写于巴黎,这之后,写作一发不可收。朱自清在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的前一年,曾在英国进修过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漫游欧洲五国,才有后来写作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艾青最初读的是艺术学院绘画系,后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时,边学绘画,边接触欧洲现代派诗人,最终成为诗人,而不是画家。在南开中学就开始参与戏剧活动的曹禺,初入南开大学,读的是政治系,转至清华西洋文学系才真正开始钻研戏剧,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孕育出了他的《雷雨》、《日出》。 每个作家都有藏在他的文学梦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思想,都是难得的知识营养。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知道,徐志摩最早没想过要成为诗人,他留学美国时,学的是经济,转去英国,是为了追随罗素,搞政治。当丁玲陷在生活的困惑之中,她做过画家梦,更做过电影明星梦。各自已有深厚的人生体验的川籍作家艾芜、沙汀,是在他俩相遇后,一起走上文学路的。从湘西走出来的“乡下人”沈从文,学历只到小学,经过人生的许多坎坷沧桑,矢志不渝,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文学梦。 对于今天的读者,已经成为历史的他们,在这个“剪影”里构成了一组混着一个又一个青春生命泪与笑的梦的合唱。如果能够从他们一串串的梦里找到自己,相信你的未来不是梦! 2012年6月26日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