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闻一多(民盟历史人物)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闻黎明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湖北蕲水人。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其诗沉郁奇丽,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亦成就非凡,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闻黎明所著的《闻一多(民盟历史人物)》生动地展现出闻一多先生传奇的一生。

内容推荐

闻黎明所著的《闻一多(民盟历史人物)》是闻一多先生的传记,文笔生动,图文并茂。

《闻一多(民盟历史人物)》展现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一面的闻一多。闻一多是享誉海内外的名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无私无畏,面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绝不屈服;同时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本书有助于读者更全面、深入认识和了解闻一多。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

第二章 活跃在清华园

 第一节 人京求学

考入清华学校

课余补习会

 第二节 初期的忧患意识

辩论与演说

为了普及教育

 第三节 汇人“五四”运动的洪流

挥笔《满江红》

参加全国学联大会

 第四节 用艺术改造社会

美育代替宗教的影响

研究具形艺术的“美司斯”

 第五节 改良社会的尝试

上社

校内改良活动

 第六节 抗议“六三”惨案

参加罢考与被迫留级

拒写“悔过书”

 第七节 清华园的最后一年

有了一个家庭

中途夭折的灾区服务

 第八节 初涉诗坛

认准新诗的方向

清华文学社

第三章 留学美国

 第一节 去国的愁思

 第二节 在芝加哥

芝加哥美术学院的优等生

与芝城的美国诗人

 第三节 耕耘在文学园地中

《女神》评论

《红烛》与爱国诗

 第四节 在科罗拉多

 第五节 发起“大江会”

 第六节 在纽约

英文古装剧的演出

“文化的国家主义”

第四章 一个破灭的梦

 第一节 “我是中国人”

 第二节 受挫的国剧运动

 第三节 暂短的国家主义活动

加入国家主义团体联合会

反对日俄出兵东北

反俄援侨大会

在“三·一八”惨案中

 第四节 创办《晨报·诗镌》

 第五节 “我要回海上去”

第五章 教授生活

 第一节 在南京中央大学

 第二节 在武汉大学

 第三节 在青岛大学

人地两宜的教学与研究

三次学潮

 第四节 重返清华园

惬意的学校生活

并非不问国事

第六章 抗战的岁月里

 第一节 流离

离别故都

南岳一学期

湘黔滇跋涉三千里

蒙自百日

 第二节 驻足春城

《祖国》和《原野》的演出

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三节 主持清华中文系

出任系主任

秉公办事

创办清华文科研究所中国文学部

提携后学

第七章 学术研究

 第一节 研究领域略述

 第二节 学术研究的几个特点

 第三节 文学的运动方向

第八章 走上新的道路

 第一节 贫困的生活

 第二节 迅猛的转变

“这是一个需要鼓手的时代”

“不仅要做新诗,更要做新的诗人”

“向圈子外喊去”

“要把文学和政治打成一片”

打破“可怕的冷静”

并非空穴来风

 第三节 汇人民主运动的洪流

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

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第九章 民主斗士(上)

 第一节 保卫大西南

 第二节 勇于解剖自己

向鲁迅忏悔

克服幼稚病

 第三节 援助贫病作家

 第四节 “袁世凯没有死”

 第五节 民主首先要从自己做起

 第六节 拥护共产党

称赞“小五四”

质问蒋介石

慰问郭沫若

出版《民主周刊增刊》

 第七节 与民主青年同盟

协助建立民青

秘密印刷所的建立

 第八节 “五四”民主大检阅

“让文艺回到群众中去”

以历史的眼光看待时代

共同播发民主火种

“不但做今天的诗人,也要做明天的诗人”

 第九节 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

国民参政会不应再开

国民大会必须由联合政府召集

第十章 民主斗士(下)

 第一节 为了和平民主团结

欢庆抗战胜利

内战绝不能再起

如何建设新中国

营救被迫害者

联合出版界

 第二节 血与火的岁月

为反内战讲演会出谋划策

抗议摧残自由,支持学生罢课

控诉“一二·一”惨案

争取斗争胜利

 第三节 迎接新的风雨

民盟支部的核心成员

促进政协通过民主决议

捍卫政协会议成果

四烈士大出殡

痛骂蒋介石,悼念四八烈士

揭露反苏反共阴谋

甘做共产党的尾巴

做统战工作

 第四节 新的世界观

高唱“人民至上”

学习阶级分析法

新文艺观

第十一章 最后的日子

 第一节 寄语青年

青年运动必须转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斗争

临别赠言

 第二节 冲破白色恐怖

“愿与你们紧紧地握手”

为呼吁和平发动万人大签名

 第三节 血写的壮丽诗篇

抗议杀害李公朴

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次讲演

倒在祖国的大地上

尾声

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滚滚长江奔流不息,越过九省通衢武汉,穿过苏东坡挥毫“大江东去”的黄州赤壁,便进入浠水县境内。

浠水古称蕲水,一条源于大别山的巴水,把黄州与浠水隔为两县。巴水汇入长江,入口处是樯帆林立的巴河古镇。离镇十多里有个烟波浩淼的望天湖。1899年11月24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时,湖边一幢瓦屋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闻一多。

闻一多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益善,号友山,友三。和许多旧式读书人家一样,他的名与字号也出自治世经典的《论语》,《季氏篇》云:“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父母对这个新生儿寄托了光宗耀祖的希望,所以送孩子入学读书时,就径直用了“闻多”两字。“一多”之名是闻一多后来自己改的。

社会学与心理学都认为家世与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具有不应忽视的作用。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古老家族经过数百年沧桑,竟保存下它的家谱,这为我们了解闻一多的生活环境提供了不少线索。

闻氏家谱共修过四次,初修于乾隆四十六年。它与以后的家谱均自述说浠水闻氏的先祖,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抗元失败,兵溃空,家属中有人逃脱,潜至蕲水之兰清邑永福乡二十七都十三图,为了延绵宗祀,遂改“文”为“闻”以遮耳目。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且记载的时间也去事五百余年。不过,它给人一种启示,即文天祥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在这个家族中受到极高的崇敬与膜拜。

据家谱所言,蕲水闻氏一世祖为良辅公,元代初年已来此地。良辅公生四子,唯次子谷瑞公有后。谷瑞公威猛善谋,红巾军起义时曾率众保障乡邑,因功被明王朝录用,镇守西蜀之衢州卫。任满后,长子留蜀,次子迁江南英山,三子、四子随父归蕲。闻一多就是谷瑞公三子真三公的后裔。

闻氏的科举功名起于第六世大玉公,虽不显赫,但此后贡生,太学生屡出不衰,许多人的名字后面都拖有一长串名目,这也是光宗耀祖之习吧。

到了第十世显高公,举家迁至巴河镇,购置田产山林,开始发家致富。显高公儿孙满堂,雄心勃勃,曾手订“佳启昌盛世,贤良佐邦家,立心期中正,厚德焕光华”二十字之世谱,闻一多即“家”字辈。第十五世大猷公在造化策缺塘左角买下一片土地,把家搬来。缺塘左角紧依望天湖,是鱼米之乡,从此这一支脉便在这儿繁衍下去,并把地名叫做“闻家铺”,还建起宗祠。

闻一多的曾祖父是第十七世良镝公。他贡名兆兰,敕封文林郎。这本是个殷实之家,但于1853年太平军攻克武昌期间,室屋尽毁。年底,良锜公之父贤筠公病逝,自己亦患血疾,只得弃成均持家道。那时,书香不继是这种家庭的饮天大恨,良镝公“每于试后见族有报捷者”,不由得“终夜涕泣”。

对闻一多影响最大的,要数祖父佐洼公。佐洼公名子淦,字禧凝,号香泉、丽生,生于1833年,出世后七年便爆发了鸦片战争。佐洼公少时赢弱,未冠而母丧,父亲未续娶,家中全靠独子支撑。他好读纪事,嗜词章典雅,却不喜制艺,所以在科考中很不走运。某年赴黄州应试,科场作《孙权钓台赋》,得正在视学的张之洞赏识,暗编堂号。但由于文场不佳,名落孙山。家谱记载他为太学生,却未言是如何取得的。佐洼公有中书科中书衔,还例授文林郎,这是因长子廷炬中恩贡后而赠与的。

在佐洼公科场失利的时候,他的嫡堂兄弟却接连高中。大哥佐渭中举人,授县教谕;二哥佐澍考取眷录官国史馆汉誊录,为修职郎;连四弟佐溥亦登榜元,中进士,三任乡试同考官。这对佐洼公都是无形刺激。于是,他家中稍裕,便建起“诱善斋学舍”,延师督子。不过世风已变,他让孩子专读“各专门学诸书”,各“从其性之所近者习焉”。闻一多后来一心涉猎喜爱科目,宁可放弃唾手可得的学位,不能说没有祖父的影响。

佐洼公生四子三女,次子邦本公即闻一多的父亲。邦本公庠名彬,更名廷政,字固臣、固城,号道甫,生于1866年1月20日,时值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焚烧圆明园后的第六年。这是中国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邦本公成年后,又逢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台湾等地。原来受人轻视的岛国日本居然打败了历史悠久、地广人稠的泱泱大国,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震动是多么强烈。后来闻一多曾翻译过一篇《台湾一月记》,记述的就是台湾人民抵抗日本霸占宝岛的斗争过程。

1898年,闻一多出生的前一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维新运动。闻廷政与兄弟们常聚在一起议论形势,古老的家庭开始有了新的气息。传统的诗云子日教育中,本来就蕴藏着爱国爱民的意识,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不断加深,反抗异族侵略的思想也成为广大知识分子的迫切要求。就是在这个时刻,闻一多来到了人世间。

闻一多出生于家业兴旺之时,佐洼公有力量在望天湖边筑起一幢三进三重的宽大院落。为了与旧居区别,人称它“新屋”。新屋气派非凡,一色青砖,门首悬“春生梅阁”四字匾额,两旁镌刻“七十从心所欲,百年之计树人”对联。佐洼公一心“树人”,专辟“绵葛轩”书房,内藏广购的经史子集达万卷之多,此外还收有字画拓片。闻一多这辈出了不少人才,实得力于此。

闻廷政生有五子,闻一多为第四子。在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中,他排行第十一,为了方便,弟、妹叫他一哥,子侄则叫他一伯、一叔。闻一多的大哥名治,族名家骥,字德其,号展民,毕业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年长11岁。二哥名新,族名家骢,字慕桓,号履信,毕业于湖北方言学校法文预科,年长9岁。三哥名奇,族名家□,字希穆,号巡周,毕业于北京国立工业专门学校,年长7岁。弟弟名常,族名家驷,字侯,号尊五,后来留学法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年幼6岁。

旧式家庭很重视启蒙教育,闻一多5岁便入私塾,读《三字经》、《幼学琼林》,也读《尔雅》与四书。稍后,佐洼公在新屋办起家塾,仿照流行的学堂,起名“绵葛轩小学”,闻一多与自家子弟便在这儿读书。任教的先生是毕业于师范学堂的王梅甫,他在例课之外,也教国文、历史、博物、修身等新编课本。

闻一多少年老成,读书很用功。门外来了花轿或龙灯,别的孩子都跑去看,他却能安心看书,不受干扰,所以常得到祖父夸奖。其实孩子没有不好玩的,但家中管教甚严,书念不好要打手板。闻一多的母亲以严厉出名,这位太学生刘廷熙的掌上明珠,从小也受过映雪囊萤、悬梁刺股的家教,以至孩子在她面前都十分规矩。

白天,闻一多在家塾念书,晚上还随父读《汉书》。他父亲是以科场史论人庠的,算是具备了秀才功名。他对孩子爱读史著颇为满意。一次,闻一多“数旁引日课中古事之相类者以为比,父大悦,自尔每夜必举书中名人言行以告之”。这些基础教育对人的一生都有价值,闻一多习美术而顺利地转攻学术,也受益于这种童子功。

兴趣广泛是孩子的特点,闻一多对绘画的兴趣尤为突出。琴棋书画本来就是文人的擅长,父辈中能画几笔的有好几位,闻一多受到感染,也摹仿着学起画画。舞台上的人物、古书中的绣像,都成他笔下的形象。家里要剪个枕花鞋样,也找他绘图。这种发于自然的涂鸦,日后竟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乡村毕竟比较闭塞,改良的家塾也非正规学校。1910年,11岁的闻一多和几个嫡堂兄一起来到武昌读书。

20世纪初年,湖北在洋务派大员张之洞的主持下,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其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仅1904年便有200多所大中小学学堂,武汉一地的学生就达五千余人。闻一多七个兄弟在叔父闻廷治的照管下,在武昌芝麻岭三佛阁庙内,租下半边小楼,自己起火做饭,准备投考学校。

秋天,闻一多被两湖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校录取了。这是所颇有名气的学校,曾受到张之洞、梁鼎芬(武昌知府)的特别关照,无论教材、方法,还是教师来源,都与旧式学校有很大不同。

在这所学校只读了一年,便发生了辛亥武昌起义。说来也是机遇,能够目睹到这个划时代事件的人并不多,而闻一多却碰上了,而且恰恰发生在他求知之时,留下的印象自然十分深刻。不过,当街上枪炮林立的时候,他和大人们都没有想到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深远意义。然而,对于起义的成功,闻家人都抱着欢迎的态度。

闻一多的父辈思想并不僵化,《新民丛报》、《东方杂志》之类书刊,在新屋都能见到。所以,在起义中闻一多和兄弟们非但没有惊慌,反而有种兴奋的感觉。不知在什么人怂恿下,闻一多居然把头后的辫子也剪掉了。当时局势还不明朗,清政府势力还很强大,前些年革命军的多次起义均告失败,谁能保证这回不是它们的重演呢。此刻剪去辫子,意味着与清王朝决裂,万一起义失败,那面临着的便是一场灾难。闻一多才12岁,想得没那么多,但家里人却为他捏了一把汗。

清政府的军队很快反扑了,在汉口、汉阳相继展开搏斗,学校纷纷关闭,武昌城中气氛紧张。闻一多和避难的人群一起涌出城,返回老家去。

P2-6

序言

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于1941年3月,正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国民党独裁统治破坏的危难之际。民盟以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尊重思想自由、提倡依法治国为政治纲领。民盟凝聚了当时绝大多数进步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可谓群贤毕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黄炎培、张澜、沈钧儒、杨明轩、闻一多、李公朴、梁漱溟、史良、胡愈之、楚图南、吴晗、费孝通……这些民盟前辈精英们纵横捭阖、开阔放达,本着知识分子的人文良知和社会责任“奔走国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等领域都提出了明确的纲领和主张,将平等、民主、自由的思想播撒在中国的土地上。

在那苍黄翻覆、陵谷变迁的大时代,在那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动荡岁月里,历史的浪潮将中国民主同盟,将有志于民族振兴的贤良才俊推上了风口浪尖,他们在改变中国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们为历史的进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将自己的荣辱与民族存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的民主、繁荣奋斗了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探索,至今仍具有巨大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在和平盛世的今天,为了保存这珍贵的历史财富,为了让后人记住先辈们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他们为国为民、励精图治的奋斗事迹,我们通过多年的精心准备和积累,出版了《民盟历史人物》和《民盟历史文献》丛书,这不仅仅是追忆往昔、缅怀先贤,也不仅仅是为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厘清历史、臧否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回顾那段曲折的历史,传承民盟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真挚感情;纪念民盟先贤为新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呈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嬗变和进步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是为了民盟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需要;为了让那些隽永传奇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再现后人的眼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民盟历史人物》与《民盟历史文献》丛书的出版,是对先贤们多党合作历史的尊崇和传承。

后记

在《民盟历史人物》和《民盟历史文献》丛书付梓之际,掩卷回首,民盟先贤们的音容笑貌挥之不去,不绝如缕,久久难忘。在编辑此丛书的过程中,我们每每被他们为信仰、为理想奋斗的坚定精神所感召和感动。

人不能没有理想和信仰,一个民族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我们的先辈们,正是怀揣民族富强、人民福祉的赤诚之心,身先士卒、鞠躬尽瘁;凭借自身高尚的人文品格和社会良知,与共产党团结合作,为中国社会的前途和命运探索了一条新的宪政之路;和平、民主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所共同追求的理想。

如今,面对着他们的拳拳之心和丰功伟绩,我们感叹!赞叹!怀念!更要继承!

《民盟历史人物》和《民盟历史文献》在整个创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厚爱。我们要特别感谢为此丛书孜孜不倦地考证、核实、梳理、完善的各位专家、学者,是他们的认真严谨,才使此丛书能够客观地展现历史的真貌;更要特别感谢中共中央统战部与民盟中央给予我们的鼎力支持和重视,没有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我们不可能完成如此厚重的出版工作任务;还要感谢各省、市、地区的民盟组织,为搜集、挖掘、抢救民盟的历史文献资料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贡献;感谢每一本书的作者,是他们的辛勤笔耕和一点一滴的忠实记录,才集成了民盟历史的全貌;感谢为此丛书付出辛劳的编辑以及所有工作人员,感谢你们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

谨以此丛书献给所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献给为共和国诞生抛洒了智慧和热血的先贤们;献给那一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峥嵘岁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