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简称“佛”,意为“觉悟者”。佛陀包含了“断”、“证”、“功德”、“四身”、“五智”。
佛陀示现完成无上的佛果,以身示范,鼓励有志学佛的人们及时以此人间的肉身追求无上的佛果。佛陀修行的程序和仪式都很繁琐、艰辛,修行者要明白苦、集、灭、道“四圣谛”,做到“十善业道”,结下“十二因缘”,经过六度、六波罗蜜,成为大慈大悲的佛。
《佛陀(精)》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宗教思想家凯伦·阿姆斯特朗为释迦牟尼所作的传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陀(精)/企鹅人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佛陀简称“佛”,意为“觉悟者”。佛陀包含了“断”、“证”、“功德”、“四身”、“五智”。 佛陀示现完成无上的佛果,以身示范,鼓励有志学佛的人们及时以此人间的肉身追求无上的佛果。佛陀修行的程序和仪式都很繁琐、艰辛,修行者要明白苦、集、灭、道“四圣谛”,做到“十善业道”,结下“十二因缘”,经过六度、六波罗蜜,成为大慈大悲的佛。 《佛陀(精)》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宗教思想家凯伦·阿姆斯特朗为释迦牟尼所作的传记。 内容推荐 《佛陀(精)》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宗教思想家凯伦·阿姆斯特朗为释迦牟尼所作的传记。《纽约时报书评》评论凯伦·阿姆斯特朗的著作“富有洞察力、可读性强又不乏预见性”。她对释迦牟尼形象的描画结合了其神其人的两个方面,在描述释迦牟尼放弃世俗生活、追求真理的同时,思考他在人类精神探索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信仰没落的现代社会的启示。传记、宗教、历史和哲学,在这本《佛陀(精)》里浑然交融,对于任何一个对佛教有兴趣的读者都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目录 目录 前言 出走 求道 证悟 佛法 传道 般涅槃 注释 词汇 试读章节 公元前6世纪末的一个晚上,一个名叫悉达多·乔答摩的年轻人,从位于喜马拉雅山下迦毗罗卫国(Kapilavatthu)的舒适的家里出走,开始踏上求道的道路。1据说他当时年方29岁,父亲净饭大王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为挽留住太子的心,在宫殿中提供各种声色供他享受。乔答摩已有妻室和一个刚出生仅几天的儿子,但是在他儿子降生时,他也未曾感到喜悦。他给这个小男孩取名罗睺罗(Rahula),意为“系缚”,他认为这个孩子会把他禁锢在一种厌烦的生活里。2乔答摩向往的是“宽广开阔”且“如光滑贝壳般完满和纯净”的生活。尽管父亲的宫殿富丽堂皇,但他置身其中,却觉得束手束脚、“拥挤不堪”和“满是灰土”。细小的琐事和无意义的杂务,像瘴气一样玷污着宫殿中的一切。乔答摩逐渐发现自己向往的原来是一种脱离家庭的生活方式,即印度苦修者称之为“出家”。 3 当时数以千计的男子,甚至还有少数女性,到肥沃的恒河平原边缘寻找茂密森林,作为他们的隐修地,他们离开家庭,是为了寻求“神圣的生活”,乔答摩得知后,决定加入他们的行列。 这是个浪漫的决定,但是却给他所爱的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乔答摩后来回忆,他的父母看到自己心爱的儿子身穿苦修者穿的黄袍,剃光头发和胡须之后,竟然号啕大哭。4据说悉达多在离开家之前,偷偷上楼,看了熟睡中的妻儿最后一眼,就不辞而别了。5他这么做,似乎不自信,以防在妻子恳求他留下时不能坚持自己的决定。这恰恰是问题的要害。因为乔答摩像其他森林苦修者一样认为,正是执着于人与事物,使他被禁锢在烦恼和悲伤的生活之中。有些苦行僧过去常把对易逝的事物的渴望和贪着(Tanha),比作是致使心灵无法冲向顶峰的“灰土”。这正好说明了悉达多为什么说父亲的宫殿“满是灰土”。父王的宫殿其实并不脏乱,只是宫中都是些羁绊他心灵的人,以及他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他要像圣者那样生活,就必须去除这些羁绊缠缚,保持身心自由。自从那个时候起,乔答摩就认为家庭生活是无法和最高的精神生活相比的。这种观念无独有偶,不但印度苦修者这么认为,耶稣也是这么认为,他对未来的门徒说,如果要跟随他,就必须离开妻儿,离开自己的父母。6 因此,乔答摩与我们现在对“家庭价值”的崇拜并不吻合,和他同时代或年代相仿的人,比如孔子和苏格拉底,也不会同意他的这种想法。尽管孔子和苏格拉底不是注重家庭的男人,但是却像悉达多一样,成为那个时代人类精神和哲学发展的重要人物。为什么要抛弃家庭而出走呢?后来的佛经中对乔答摩舍弃家庭出走的经过,给出了复杂而神话般的解释,我们会在本章后面来探讨这点,但是早期的巴利圣典对于这个年轻人的决定没有更明确的解释。当乔答摩审视人的生活时,他只看到残酷的苦的轮回,一个人从痛苦出生开始,不可避免地经历“老、病、死、愁、杂秽”。他自身也不能逃脱这个宇宙的普遍法则。现在虽然年轻、健康、英俊,但只要想到前面不可逾越的苦,所有的喜悦和对年轻的信心都会化为乌有。就连他过的奢华生活到头来似乎都毫无意义,不足挂齿。当他看到虚弱的老者和罹患重病而丑陋不堪的人时,心里无法克制那种恶心的感觉。同样的命运,甚至更为悲惨的命运,也会降临到自己和所爱的人的头上。8他的父母、妻子、幼子、朋友的生命同样短暂而脆弱。当他牵挂和思念他们时,他的心里只会陷入痛苦之中。他的妻子会失去美貌,小罗睺罗明天可能会夭折。从昙花一现的事物中追求快乐,不只是非理性的:对所爱的人的痛苦和自身的痛苦不断增加,不仅给当下投下暗影,还夺走了他在这些关系中的所有快乐。 但是为什么乔答摩把世界看得这么暗淡呢?人终有一死,是个很难承受的生命事实。人类是唯一活着必须知道他们终有一死的动物,而且他们总是发现这种死亡的景象很难去想象。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设法在人类的部分经历,比如快乐和感情中寻找某种安慰。有些人只是逃避现实,拒绝思考世界的痛苦,但是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因为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生命的悲剧可能会是毁灭性的。自从远古以来,男人和女人都创造出宗教,使自己相信人的存在有某种终极的意义和价值,尽管令人沮丧的证据与此恰恰相反。但是有时候神话和信仰习俗似乎是难以置信的。人们于是求助于其他方法,来超越日常生活的痛苦和挫折,这些方法有:艺术、音乐、性爱、药物、运动或哲学。我们都是很容易陷入绝望的生命体,我们必须努力在内心创造一种信念,相信生命是美好的,即使我们四周所见到的是痛苦、残酷、疾病和不公正。当乔答摩决定离开家时,人们可能会认为,他看来好像丧失承受生命中的不快的能力,并为深度的沮丧所折磨。P2-5 序言 有些佛教徒可能会说,撰写一部释迦牟尼(Sakyamun,原名悉达多·乔答摩)的传记,绝非佛教观念之举。按照他们的观点,不管权威是何等的令人敬畏,都不应对其加以崇拜,佛教徒应该自我激励,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依靠有魅力的领袖。公元9世纪创立禅宗(Zen Buddhism)临济宗(Lin-Chi)的义玄禅师[ 义玄(?—867年),唐代高僧,中国禅宗临济宗创始人。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唐咸通八年四月十日(公元867年4月10日),义玄寂然而逝,谥慧照禅师,塔号澄灵。后人辑其语要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简称《临济录》)。禅宗五家中,以临济宗影响最大,法脉延续最久,也以临济宗最具中国禅的特色,而开创临济这一系的是义玄禅师。义玄的禅法,突出了人的主体性精神,强调自信,强烈反对崇拜偶像。他呵佛骂祖,机锋峻烈,如电闪雷鸣,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译者注。全书页下脚注均为译者注。]甚至极端地对门徒说:“见佛杀佛。”他是在强调独立于权威人物之外的重要性。乔答摩(Siddhatta Gotama)也许不赞成这种观点的暴力性,但是他整个一生都在与个人崇拜对抗,不断地转移门徒对他的注意。重要的不是他的生平和人格,而是他的教法。他相信他已发现了存在的最深层结构里的真理,那就是法。“法”(dhamma)这个字有许多含义,但它的本义是指神、人类乃至动物的生命的基本法则。乔答摩通过发现这个真理,获得证悟,并经历了深刻的内在转变。在生命苦难之中,他获得安宁和解脱。乔答摩成为佛,即成为证悟者或觉者(Buddha)。他的弟子只要遵循这种方法修道,也会获得同样的证悟。但是如果人们开始崇拜乔答摩这个人,他们就会偏离自己的修行,并且这个崇拜会助长一种只会阻碍灵性发展的毫无意义的依赖。 佛教经典忠于这种不宣扬佛陀的精神,似乎很少告诉我们乔答摩的生活和性格的细节。因此要写一部符合现代标准的佛陀传记,显然是困难的,因为我们拥有的资料很少被认为是有坚实的历史根据的。现今能证明佛教这种宗教存在的第一个外在证据是阿育王(King Asoka)的“法敕”[ 阿育王为了推广佛教并要求人们遵守理法,在国内建立了许多石柱,刻上敕令和教谕,称为“法敕”。法敕多为一些道德方面的律令,例如孝敬父母、为人诚实等。阿育王自己也身体力行,在敕令中他通常自称为“天亲仁颜大王”。],阿育王在大约公元前269年至公元前232年统治北印度的孔雀王朝(Mauryan State),但是他是在佛陀寂灭后两百年才在世的。由于缺乏可靠的事实,因此一些19世纪的西方学者怀疑乔答摩是否曾在历史上存在过。他们声称乔答摩只是当时盛行的数论哲学(Samkhya)的人格化,或者是太阳崇拜的象征。然而现代学者却不持这种怀疑论的立场,并认为即使佛经中很少有广为人知的“福音真理”,但是我们仍有理由相信乔答摩确实存在,而且他的弟子们也竭尽所能地保存他的生平和教法。 如果我们尝试找出有关佛陀的事迹,就会依赖卷帙浩繁的佛教典籍,它们是以多种亚洲语言写成,摆得满图书馆好几排书架。毫不奇怪,写出体量如此庞大的经籍的过称相当复杂,其中部分典籍的地位也多有争议。通常认为最有用的典籍是用巴利语(Pali)写成的,而巴利语是北印度一种起源不确定的方言,似乎接近摩揭陀国语(Magadhan),乔答摩本人可能说的就是这种语言。佛教徒把这些佛典保存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这些上座部(Theravada)[ 上座部:印度部派佛教之两大根本部派之一,又译作圣上座部或长老部。上座部忠实地遵守传统,以保守的长老部为代表,因传习巴利语圣典,又称巴利佛教。]佛教国家。但是直到阿育王时代才出现文字书写,然而巴利圣典靠口头传承保存下来,一直到公元前1世纪,都可能未有文字记载。那么这些典籍是怎么结集而成的呢? 有关佛陀生平和教法传说的保存,似乎是在佛陀涅槃(Nibbana)后不久约公元前483年(据西方历法推算)开始的。这个时期的僧人过着游走化缘的生活,他们游走于恒河(Ganges)平原的各个城市和乡镇,教导人们证悟和解脱的方法。然而雨季到来时,他们会停止上路,聚集在各处的精舍(arama)里。在雨安居(vassa)期间,他们一起探讨教法和修行。据巴利圣典记载,在佛陀涅槃后不久,僧侣们召开大会,确定现存的各种佛陀经教律论及修行的结集方法。大约五十年后,北印度东部的一些僧侣似乎还记得他们的伟大导师,其他僧侣则开始以更正规的方法收集他们的证据。他们仍然不能写下来,但是瑜伽(yoga)修行赋予他们超凡的记忆力,因此他们发展出记诵佛陀经论和戒律细则的方法。他们可能像佛陀所记诵的那样,也以偈颂形式记说唱诵他的一些教法,并且发展出一种规律性的、反复唱诵的风格(至今还可以在经典里见到),以帮助僧侣们背诵这些经典。他们把经教和戒律分为内容不同而又重叠的主体,并且让一些僧侣负责记诵这些经籍,传给下一代。 佛陀寂灭后大约一百年,召开了第二次经典结集大会,这次结集的经典似乎接近现今的巴利圣典形式。我们通常把这些经典称为《三藏》(Tipitaka),是因为后来经典写好后,被放置在三个单独的篮子里:它们分别是《经藏》(Sutta Pitaka)、《律藏》(The Vinaya Pitaka)与《论藏》(Abhidhamma Pitaka)。这《三藏》又可细分如下: 《经藏》,包括佛陀宣说的五部经论: (1)《长部》(Digha Nikaya),包括三十四部长篇论述,主要集中在比丘的精神训练,在家居士的义务,以及公元前5世纪印度各种不同的宗教生活形式。但是也有有关佛陀品质的论述(《自欢喜经》(Sampasadaniya))和佛陀晚年生活的记载(《大般涅槃经》(Mahaparinibbana))。 (2)《中部》(Majjhima Nikaya),包括一百五十二部中篇经典。这些经典记载了大量的佛陀故事,努力寻求证悟,早期的讲法,以及一些核心的教法。 (3)《相应部》(Samyutta Nikaya),共有五品,依据主题分类,论述八正道以及人格的形成等内容。 (4)《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共有十一法,其中大多数在其他经典中出现过。 (5)《小部》(Khuddaka-Nikaya),为短篇经典结集,其中包括:a. 广为流传的《法句经》(Dhammapada),汇集了佛陀的警句和短诗;b.《自说经》(Udana),为佛陀的格言集,主要以偈颂形式编排,其中序言部分述说每个人如何获得解脱;c.《经集》(Sutta-Nipata),另一部偈颂集,包括佛陀生平的一些传说;d.《本生经》(Jataka),有关佛陀与弟子的前世故事,说明了人的“业”是如何对未来存在产生影响的。 …… 说明:在引用佛教经典时,我采用的是其他学者的译本。但是我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译本做了些阐释,以便西方的读者更好理解。有些重要的佛教术语现在在英语中很常用,但是我们过去通常采用梵语,而不是巴利语。因此,为了全书行文一致,我采用巴利语,如kamma、dhamma、Nibbaoa,而不是梵语karma、dharma、Nirvana。 后记 佛陀人灭两千五百多年后,公历2012年年初的一天,籍由一次偶然的机缘,企鹅出版社北京公司通过一位朋友找到我,问我是否有时问帮他们翻译凯伦·阿姆斯特朗女士的《佛陀》。 其实早在2006年,我就开始关注凯伦·阿姆斯特朗的作品。阿姆斯特朗女士曾在修道院修行七年之久,后到牛津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她是英国最具盛名的宗教评论家之一,著有《神的历史》、《神话筒史》、《伊斯兰简史》等多部著作。当时我将她的新作《轴心时代》引进国内,专门请了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博士孙艳燕、白彦兵翻译。2010年,我参与了此书的编辑,并从中了解到伟大的宗教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尤其是对佛陀伟大思想的诞生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一时期,我在出版社专门负责策划佛教文化类图书,利用工作之便,几乎阅读了市面上所有比较好的佛陀传记,比如星云大师的《释迦牟尼佛传》、一行禅师的《故道白云》、那烂陀的《觉悟之道》、髻智比丘的《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我也曾经重点关注过这部《佛陀》,但彼时此书中文版权已经售出。遗憾之际再度与它重逢,真有失而复得之感。 就这样,我欣然地接受了《佛陀》一书的翻译邀约。尽管翻译时间比较仓促,但整个翻译过程,除了查证翻阅大量的资料解决一些疑难外,还是比较顺利的。毕竞我对作者的写作风格熟悉,对佛教也不陌生,之前做了那么多的功课,仿佛都是为翻译这本书做准备的。因此在翻译时,我的内心充满惊喜,同时也充满敬意,包括对佛陀的敬意,对作者的敬意。当译到佛陀大慈大悲之处,心中不觉也生起对众生的悲悯。 佛陀的一生,充满许多神话及传说。在经典中,我们只能得知佛陀出生及早年修道的历程,但是对于他证道后的生活细节及确切的生平纪年,却无从知晓。凯伦·阿姆斯特朗以其自身研究,依托印度的历史为脉络,描述了佛陀出现的时代面貌及佛教思想诞生的来龙去脉。透过巴利经典中的《律藏》和《经藏》典籍的解读,重塑了佛陀的完整形象,并追溯了佛陀觉悟后以及在世的最后一年所有重要的事件。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整个的人生历程。从他求道的决心,到解脱的喜悦,到救拔众生的愿力,无一处不展现他的慈悲与智慧。 能以准确的文字帮助读者们领会作者的本意是我最大的心愿,但因能力和水平有限,难免有翻译得不到位甚或误译之处,恳请读者诸君指正。最后,感谢企鹅出版社北京公司的王珍女士给我这样一个宝贵的翻译机会,感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刘靖女士和郭晓慧女士认真严谨的编辑工作,感谢该书译审胡允桓老师的把关和指正。和他们有缘一起工作让我获益良多。 贤祥 2013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