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一般到优秀
分类
作者 方刚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你将是“精神贵族”

当你开始独立地批评这个世界,并发表自己的声音时,爸爸对你加以引导、建议的职责便该结束了。作为上一代人,爸爸应该更多地听取作为新生代的你的建议了。

无论你最终成为何种女人,爸爸都会为你感到自豪。但是,爸爸知道,你无疑会成为传统的背叛者。

你在爸爸的思想影响下长大,对人生、社会,乃至这个世界的思考与理解都不可避免打上爸爸思想的烙印,并在爸爸思考的尽头继续延伸。你注定将比爸爸更出色、更成熟,具有更彻底的背叛性与革命性。你的精神世界将高度富足,你一生都将处于对智慧、真理、公正的追求中。你爱全人类,你会比爸爸有更远大的理想去追求,有更伟大的事业来建造。

你将比爸爸更为珍爱短暂的生命,利用这生命有所创造。无论爸爸多么不希望你的精神痛苦,但你在爸爸的书房里长大,注定将困苦于生命意义的模糊不清,注定将愤懑于这个世界上所有不公正的人奴役人的事实,于是,你又怎么可能不将自己的一切用于追求人类最美好的生活境界呢?

作为在爸爸书房里长大的一代新人,你将意志坚定,所向披靡。

你必定延续方家的精神——昂扬,进取,搏击,创造,关心社会,关注民众。

◎与你告别

在你经济自立之际,爸爸和妈妈便要与你告别了。那以后,我们只是你的可以随时探访的朋友,而不再是你生活中无法离开的人。

传统的父母,特别是今日独生子女的父母,最大的问题便是将孩子当做了自己生活中不可或失的一个组成,甚至于自己的财产。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情感、精力和物质,耗费了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时光,才将一个生命从无带到有,从小带到大。这个生命寄托了他们太多的梦想,也凝聚了他们太多的现实。孩子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即使这个生命已经长大成了人,做父母的还会说:“他是我的孩子。”

在现代社会,城市里的父母往往不再要求孩子的经济回报了,但是,他们要求一份精神回报。他们认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孩子经常回来看他们,甚至和他们住在一起,陪他们聊天,帮他们做一些家务。同样,父母总是想知道关于自己儿女的一切,甚至于想指点他们、控制他们。老年人精神的孤独,生活的贫乏,更使孩子在身边的日子成为一种节日。这也难怪,那些忙碌得难以每天陪父母的子女有了孩子,做祖父母的生命会再焕光彩,因为他们又有一个可以整天陪伴在身边的孙女或孙子了。

有意思的是,我们的社会鼓励父母的这一理想,将其视为子女对父母的一份孝心。而许多种类的动物,包括老虎,成年的儿女都要远离父母,并且再也不回来。

爸爸完全理解人的这一社会心态。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他的幼年期过于漫长,生物学上的称谓为“幼态成熟”,这使父母和子女间有一种双向的强烈依恋。

爸爸在这点上不想与主流社会作对,因为爸爸深深理解人的弱点。爸爸只是想说:我不会做那样的长辈。你将生活在一个技术时代,技术时代将越来越显示其个体独立、人际疏远的一面,爸爸不视其为一种过错,而只视其为人类发展中的人性变迁。爸爸愿意尊重这一变迁。

对于爸爸和妈妈而言,你将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在你未成年之际,爸爸和妈妈会做最出色的父母,让你受到最好的关怀、疼爱与教育。随着你的成年,特别是你的自立,我们便慢慢退出你的生活。你的生活中不再需要我们太多的引导与扶助,而我们也不愿意因为曾经对你付出很多,便要求你的回报,即使是精神的回报。我们要给你一份最轻松、自由的时空,让你没有任何负担地发展自己。

爸爸更不敢用一个老年人的头脑,去影响你一代新人的思想。即使爸爸自认为将是思维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我又怎么能肯定,作为你那一代中的精英(你肯定是的),你的思想不会比爸爸更先进呢?

你可以一个月看一次父母,甚至一年看一次。我们会要求你,只在需要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或者一个温馨的忆旧人的时候回来,而不要为了尽所谓的义务回来。父母对子女尽所谓“义务”、孝心的要求,实质上是在要求回报,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爸爸和妈妈仍会时常想起你,你虽然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去了,但是,你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因为你给了我们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爸爸觉得,抚养的意义,如果能够归结到这里,才是未来社会的趋势。

P17-19

目录

自序 宠爱孩子,就让他做“中等生”吧!

第一章 大于负一,小于等于零

 做一个快乐、智慧的女性主义者/004

 为什么生你/004

 爸爸的理想和痴想/005

 希望你是女孩儿/006

 教养/007

 读什么书/009

 如何做学生/011

 性问题/013

 打猎去?/014

 布老虎/015

 你将是“精神贵族”/017

 与你告别/017

 温馨絮语/019

第二章 大于零,小于等于一

 成长印迹/025

 襁褓里的孙子/025

 做一个男性解放主义者/028

 男人这个性别/028

 名字的寓意/029

 游戏无模式/029

 “好爸爸”/030

 想哭就哭/031

 抛弃性别歧视/032

 卸掉期望的重轭/033

 孩子带来的启示/034

 妻子想生男孩儿/034

 产房外的表情/035

 布娃娃/037

 儿子的婴儿期教育/038

 温馨絮语/039

第三章 大于一,小于等于二

 成长印迹/046

 把菜刀当玩具/046

 使劲儿地娇宠他/047

 “我们爱你”/049

 温馨絮语/050

第四章 大于二,小于等于三

 成长印迹/057

 入托前后/057

 不开启的贺卡/063

 老奶奶的承诺/063

 批评名著/064

 赞美他/065

 协商/066

 一大于二/067

 “贵族幼儿园”/068

 准备好了再做父母/070

 男孩子的第二次“断乳”/071

 “这叫阴茎,你也有呀”/072

 和孙子一起玩/073

 温馨絮语/075

第五章 大于三,小于等于四

 成长印迹/080

 “大饼”与“讨厌鬼”/080

 死亡话题/082

 自由地涂画/083

 和孩子玩/085

 漆黑的晚上/087

 宠爱教育/089

 儿子的“谎言”/093

 一位网友的质疑/095

 防盗门与小号/096

 带谁去旅游/097

 妻子写的故事(2则)/98

 “漂亮的小熊”/099

 儿子的消费经/100

 温馨絮语/101

第六章 大于四,小于等于五

 成长印迹/111

 儿子与书/111

 你幸福了吗/113

 与儿子同眠/114

 鼓励的作用/117

 学习维权/118

 告诉我,但不要打我/125

 睡前游戏/126

 “非典”时期的快乐爸爸/127

 心永远悬着/130

 我喜欢你/131

 “学生银行”事件的“另类观点”/132

 裸女玻璃门与儿子的性教育/134

 温馨絮语/136

第七章 大于五,小于等于六

 成长印迹/142

 重视任何一点点“反常”/142

 把不喜欢的事变成游戏/143

 孩子不会“捣乱”/144

 一次闲聊中的理念熏陶/145

 压岁钱与权利/146

 “虚荣心”也值得鼓励/147

 小小年纪的维权意识/148

 不要误解孩子/149

 他只会问到这里/151

 与陌生人相遇/151

 “父幼月”/152

 老小孩儿和小小孩儿/155

 别拿孩子撒气/156

 我们的教育理念错了吗?/158

 “打人”事件/160

 比较三个幼儿园的“资质”/164

 两位母亲教育理念的冲突/167

 妈妈写给儿子的信/168

 在幼儿园最后一周的故事/169

 亲子之情可以治病/172

 温馨絮语/174

 奶奶的温馨絮语/178

第八章 大于六,小于等于七

 成长印迹/183

 混乱的一天/183

 全身心和孩子玩/185

第一次犯错误/187

 自己做决定/188

 小标兵/189

 漫画大师的签名/190

 “妈妈爱……”/191

 信任/191

 退伙事件/192

 没有私家车/193

 分床/195

 涵养/196

 惭愧/197

 温馨絮语/198

第九章 大于七,小于等于八

 成长印迹/201

 挨批/201

 惩罚与奖励/202

 美术老师/203

 头破了/204

 头又破了/205

 “两面派”/206

 控制不住/207

 暴露法/208

 担忧的心/209

 尊重/211

 一点进步/211

 摘梨/211

 自我记录/213

 故事大王的诞生/213

 “劳技中心”的收获/214

 教训/214

 我的航海舰队/215

 冬天哪儿去了/215

 我的悔过/215

 温馨絮语/216

第十章 大于八,小于等于九

 成长印迹/221

 渐入主流/221

 儿子要评“三好”/222

 爸爸去台湾/225

 寄希望于孩子/227

 “退化”/228

 自我记录/228

 等爸爸回家/228

 爸爸的礼物/229

 哥哥来了/230

 爸爸真烦人/231

 数学日记/232

 愿意长大的我/232

 同学生病了/233

 香山拾瓶子的老人/233

 温馨絮语/234

第十一章 大于九,小于等于十

 成长印迹/239

 阅读的潜力/239

 心灵之桥/245

 劣质巧克力/246

 多能说呀/247

 求您了……/247

 和孩子一起旅游/248

 旧词新解/251

 自我记录/251

 我的老师/251

 我们的“自留地”/252

 我收获了学习方法/253

 月到中秋/254

 和奶奶在一起/255

 我爱迪迦?奥特曼/256

 胡同游/256

 冰上游戏/257

 压岁钱/258

 我病了/259

 春游/260

 搭纸塔/260

 心手相连度六一/261

 温馨絮语/262

第十二章 大于十,小于等于十一

 成长印迹/267

 儿子教会我游泳/267

 AA

 制聚餐/269

 上课外班/269

 拼图的启示/272

 当上中队委/273

 谈人生/274

 单纯/276

 滑轱辘鞋/276

 实习老师/277

 树枝爱好者/278

 做家务/278

 性别教育/279

 自我记录/283

 我的爸爸/283

 我和长辈比童年/284

 打雪仗/285

 校园的成长/286

 妈妈的爱/287

 职业体验/287

 “专家”/288

 六一演出/289

 温馨絮语/289

第十三章 大于十一,小于等于十二

 成长印迹/294

 谁的错/294

 师生角色/295

 矛盾/297

 “新怀疑主义”/299

 循环日记/300

 对儿子发火/303

 不会宠坏/305

 放弃奥数课/306

 露台上的男孩/307

 浸泡英语/309

 男孩子的游戏/312

 H1N1来了/313

 “食物联合国”/314

 绯闻/315

 冲冠一怒为孩子/316

 家长各有苦心事/320

 我和儿子的对话/324

 抗争的结局/328

 胜利的战斗/331

 零用钱/333

 儿子的恶作剧/335

 想象分别/337

 给后代的告诫/339

温馨絮语/342

序言

宠爱孩子,就让他做“中等生”吧!

这不完全是一本私人的纪录,而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下,一对父母和他们的孩子的心路历程。从中,聪明的读者一定可以获得多种启发。

这本书中,我提倡“宠爱教育”,也提倡“养儿当做中等生”。儿子成长经历的点点滴滴,都为这两个理念做着注脚。

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中等生”,“中等生”不一定不好,“优等生”不一定好。

我写完这书的时候正值2010年高考过后,媒体有调查和总结,过去20多年那些身为“高考状元”的优等生,工作后都成绩平平,在任何一个领域中都没有杰出的人才,而那些昔日的中等生,许多人却成为精英人才。因为“优等生”太规矩了,可能丧失了很多创造力,而中等生一方面应付着规训,另一方面保存着自己的创造力。

我还告诉孩子:规规矩矩、老实听话、成绩永远100分的“优等生”,你确实不是。你就是一个淘气活泼、经常惹祸、不听训教的中等生。但是,让父母自豪的是,你拥有太多的快乐,你保持了太多孩子的天性,你的思想是自由的,你的心灵是开放的,我们从你身上看到了潜在的优秀品质。今天的中等生,很可能是明天最优秀的人才。

我对儿子说,我要给中等生正名,让为人父母者、为人师者,知道他们是杰出的好孩子,珍惜他们。

儿子说:“你的书如果卖好了,我的名声就惨了。这样吧,你给‘中等生’加个引号吧。”

于是,我们就成交了,因此才有了现在这个书名。

事实上,“中等生”上的引号是我原本就要加的。

我们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仍然是一个充满等级偏见的社会,当我们使用“优等生”、“中等生”,甚至“差等生”这些名称的时候,就强加了污名与歧视。因为,我们通常是以学习成绩来做这样的划分的。

但是,学习成绩的中等,可以被说成一个学生是“中等”的吗?孩子的思考能力、创造力、人格整体素质,又该如何划等呢?

我们的教育体制,在对一个个幼小心灵进行规范的时候,在把他们往“等级”里面强塞的时候,又剥夺了多少快乐、自由心灵的成长呢?在“优等规范”下长大的孩子,保持了多少反思的能力、独立的精神,以及创造力呢?

当我们哀叹中国没有产生世界级的顶尖人才的时候,是否反思过,这个将学生按等级规训的教育体制,在这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我的儿子,以我们的眼光,在他的学校,他应该算是优等偏下、中等偏上的。但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牛孩”太多了。一比,他就是绝对的中等生了。不是我们不够“优秀”,是“优秀”的太多。不是我们不可以“优秀”,而是我们不愿意承受“优秀”的代价。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很自豪:我的儿子是一个中等生。

您会看到,这是一个在父母宠爱而非溺爱下长大的中等生,这是一个生活中充满着爱的中等生,这是一个快乐的中等生,这是一个自由的中等生,这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中等生,这是一个具有创造力潜质的中等生,这是一个完好地保存着纯净心灵的中等生,这是一个在以思考的目光看世界的中等生……

这,就是财富。

这是一个普通男孩儿的成长历程。他既不是神童,也没有显出任何一方面的异乎寻常。所以,这不是一本你想培养“天才”时可供借鉴的书。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也从未想将他塑造成天才。我们只是希望他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享有快乐、自由、幸福的幼年,以及整个人生。所以,本书记录的,是如何使一个孩子更快乐与自由的心得。  让孩子真正拥有快乐与自由,其实绝不比塑造出一个“天才儿童”容易。

天才儿童也好,快乐儿童也罢,在我看来都需要我们加倍宠爱才有可能。

我在本书中论证说:好孩子都是宠爱出来的,所以,让我们充分地宠爱自己的孩子吧!

中国文化一向反对宠爱孩子。但是,宠爱并不是没有章法的溺爱,本书试图探讨一些宠爱而非溺爱的“章法”。其中许多观点,对传统的育儿理念提出了挑战。

我想告诉人们:

孩子其实从来不会犯错误,犯错误的总是成人。如果孩子不接受一种规则,则一定是这规则本身有问题……

孩子从来不会说谎,说谎往往是上进心的表现,而成人误读了他们……

世界上没有“问题孩子”,认为孩子有“问题”本身便说明有问题的恰是这些成人……

孩子不会“淘气”,也不会“捣乱”,成人斥之为“淘气”与“捣乱”的行为,都是因为没有真正读懂孩子的心……

要鼓励孩子的虚荣心,虚荣心同样是成长的动力之一……

……

这本书,是过去12年间每年随手写的。出版前做修订的时候,我仿佛便又一次目睹了从他出生之前的准备,到上幼儿园,再到上小学,再到小学毕业,这12年间我们和孩子一起经历、一起思考、一起成长的过程。其中一些教育理念,在12年间发生了变化。但是,“宠爱教育”与“养儿当做中等生”这两个核心没有变化。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是天使。我们不会游泳,但我们还是婴儿时不会淹死;我们以为自己跑得不快,但我们最初其实都是跑得最快、最有激情的那枚精子。

为人父母者,为你的孩子是一个“中等生”而自豪吧!

内容推荐

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独特宠爱育儿理念挖掘“问题”少年非凡潜力。在《从一般到优秀》一书中,心理学教授方刚现身说法“全面自由发展”亲子教育案例,突破应试教育沉重枷锁。

《从一般到优秀》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编辑推荐

每逢高考时节,便可见社会媒体和商家对“高考状元”们大张旗鼓的宣传和炒作,社会风气诚然,“学习第一通吃所有”的社会现实也逼迫家长们纷纷实践“虎妈狼爸”的育儿训诫。然而,过去20多年间的“高考状元”,工作后大都成绩平平,而许多昔日成绩并不突出的孩子,却成为社会的精英人才。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方刚博士的新作《从一般到优秀》记录了其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专家,在教育儿子的亲身实践中大胆探索反传统教育模式的心路历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