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屈的脊梁--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的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乔磊
出版社 辽宁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场8.0级强烈地震突如其来,短短数十秒,数百万生命被推到生死边缘……巴山蜀水,中华大地,迅即展开一场感天动地的生命大营救!历史会记住,记住这场气壮山河的生命大营救,记住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坚强挺立!

本书真实展现了在这次灾难中折射出的人间大爱与人性光辉,再次证明了在国家危难时刻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

内容推荐

在地震灾区,随时可以听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随处可以看现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画面。本书向读者介绍的十几个灾区人物的故事,只是灾区无数感人故事中的沧海一粟。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但从他们身上却可以感受到在灾难来临之际人性中那最美好、最光辉的一面以及人世间那最难能可贵的友情、亲情和爱情。

目录

大爱无边——献给中国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最可爱的人(代序言)

郎铮,感动中国的“敬礼娃娃”

段志秀,挺起那不屈的脊梁

唐沁,那打动无数人的微笑

宋馨懿,为了这个孩子的生命

刘小桦,我会好好地活下去

蒋晓娟,警察妈妈的大爱

李桂花,我们踩着同一方土地

张米亚,摘下翅膀的雄鹰

刘亚春,师生共铸爱的丰碑

吴加芳,让老婆尊严地离去

李隆,生死间打开生命的通道

卞刚芬,废墟中生命的对话

郎洪东,北川的“孤岛”卫士

顾云仙,让我紧紧拉着你的手

黄琼,汶川地震中的“南丁格尔”

李银先,废墟下点亮生命之光

雷琳,坚强的“哭泣天使”

朱建国,每走一步就离灾区近一点

杨卫华,难忘那历史的瞬间

图片新闻灾区生活

图片新闻好好活下去

图片新闻浴火重生

图片新闻作者在灾区

后记

试读章节

5月13日,3岁的小郎铮被从北川曲山幼儿园废墟中救出。当时,他抬起右手,向抬着担架的解放军叔叔敬了个礼,郎铮的“生命敬礼”被媒体传播后,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大陆网友称这一敬礼感动了中国。

大地震发生时,郎铮所在的幼儿园瞬间坍塌,几百名孩子被埋废墟中。13日清晨,救援队伍赶到这里,一名记者听到废墟里传来孩子微弱的哭声,马上叫来在附近的解放军官兵。这时的郎铮已被压在楼板下整整一夜,全身多处受伤,左手臂骨折。

在缺少大型机械的情况下,解放军官兵和那名记者靠肩扛手抬,从废墟中救出郎铮。刚被抱出的那一刻,这个孩子嚎啕大哭起来,他的左手臂骨折了。解放军战土小心地用木板和绷带简易地把他的手臂包扎起来,递给他矿泉水,他咕噜咕噜地喝着,哭声终于停止了。

战士们把郎铮放在一块木板上准备抬出去送往医院,就在这时,一个打动人心的画面出现了:躺在担架上的郎铮,一边说:“谢谢叔叔!”一边艰难地举起右手,向营救他的战士们敬了个礼。这感人的一幕被《绵阳晚报》摄影部主任杨卫华抓拍下来,照片很快在中国大陆媒体和网络中流传。

长大了我要当警察

获救的郎铮很快被送到绵阳404医院接受治疗。5月21日上午,郎铮接受了左上臂骨折手术和左手手指坏死部分的切除手术。由于郎铮的病情还需要后期治疗,特别是灾区缺少治疗神经损伤的药物,因此,医生决定将他转运至西安,医生估计,经过三个月神经恢复后,孩子身体将会完全康复。5月25日,郎铮被转院到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继续治疗。

6月1日上午,营救郎铮的官兵们来到唐都医院爱心病房,他们给小郎铮带来了福娃、图画书等礼物,还送给他一套迷彩军装。那一天,郎铮笑得很开心。大家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郎铮回答说:“长大了我也要当警察!”

两岁学会了敬礼感恩

对于3岁儿子郎铮成为新闻人物,郎洪东从一个父亲的角度讲诉了内心的感受。

郎铮是2005年3月28日出生,地震发生时他3岁零一个多月。因为我妻子是羌族,郎铮随他母亲,算是羌族娃娃。在他稍稍懂点话的时候,我就有意训练他坚强、感恩。学走路的时候,他常摔倒,我从不拉他,都是让他自己爬起来。别人给了他任何帮助,我们都要求他说声“谢谢”。

从两岁开始,我教他敬礼、正步走、齐步走,他学得像模像样。他经常把我的警帽戴到自己头上,一边喊着“一二三四”,一边走正步,很好笑。我对他一向严厉,在他特别淘气的时候,也揍他两下子。

这次受伤了,郎铮还问他妈妈:“郎铮把手臂弄坏了,爸爸会不会打?”我知道后心里很酸,这小子,好像天天受我虐待似的。以后再也不打他了。

我不敢睡觉,等叔叔来救

地震发生后,我以为再见不着他了。我在乡上听说,郎铮所在的幼儿园被泥石流整体掩埋,五六百个孩子只有21个幸免,这还包括当天没去的。19日那天,有个记者告诉我:你儿子受伤了,他被埋了20多小时让解放军给救了,还上了电视。突然知道儿子还活着,我高兴得差点哭出来。

震后我只见过郎铮一次,那是在他手术前,在帐篷医院里。

当时,他妈妈正喂他吃饭。见我来了,他撒起娇来,非让我喂不可。

我一边喂,一边问他:“在下边害怕吗?”

他说:“怎么不害怕?好怕好怕。”

“你哭了吗?”

“郎铮没哭。真的,一声也没哭。”  “你在下边都干什么了?”

“我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喊姐姐、喊老师了。喊了没用,就不喊了。我不敢睡觉,等叔叔来救。”

“你怎么知道叔叔会来救你?”

“我就知道。”

他这么勇敢,连我也没有想到,郎洪东说。

郎铮手机视频看爸爸

5月30日,躺在西安唐都医院病房的“敬礼娃娃”郎铮很高兴,还在地震灾区的爸爸委托从北川小坝“换防”出来的中国移动抗震抢险青年突击队员彭建带来一段手机视频,在手机里看到爸爸,小郎铮高兴极了。

新华社的报道说,郎洪东在手机视频中对小郎铮说,儿子,再过3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爸爸不能在你身边陪你过节,爸爸在这里祝你六一儿童节快乐,你一定要坚强,要听叔叔阿姨的话,早日把伤养好,努力读书,长大后为祖国做更多的贡献。爸爸在这里很安全,你和妈妈不要担心!

为了确保小坝乡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担任当地派出所副所长的郎洪东坚守一线无法陪在儿子身边。最后,他通过中国移动为他录制的手机视频片段向在西安养伤的儿子送来了六一的祝福。

看到手机里父亲向他祝福的视频,小郎铮冲着妈妈笑个不停,十几秒的视频很快就播完了,小郎铮还没看够,连嚷嚷了三次:“我要看爸爸”。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爷爷

5月23日,中国总理温家宝来到绵阳404医院,在监护室看望了小郎铮。温家宝俯下身,脸贴脸和郎铮说话,称赞他勇敢、懂事、坚强。

中广网的记者记录了温家宝和郎铮之间充满温馨的谈话。

温家宝:爷爷来看你了。

郎铮:爷爷好!

温家宝:3岁的孩子,就经历这么大的磨难,会越来越棒!解放军救了你,知道吗?

郎铮:知道。

温家宝:现在还是解放军为你治疗,你的生命是解放军给的,别忘了,记一辈子。将来你再替别人做事,好吗?让爷爷再拉拉手。

郎铮:谢谢爷爷!

温家宝:你说得那么大声,爷爷听到了。

当天晚上当中央电视台播放这一新闻时,小郎铮指着电视说:“是这个爷爷看我、亲我的。这个亲我的爷爷是谁呀?”

一位医护人员说,“这是咱们的总理。”

小郎铮望着床头那张总理亲吻他的照片说:“我不知道他是总理,我只知道他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爷爷。”

作者手记

“敬礼娃娃”为何感动中国

自从郎铮敬礼照片流传以来,“敬礼娃娃”连同“郎铮”,一下子成为中国大陆网络上的热门搜索词。网络上每天的搜索量高峰时达到数万个,而贴吧的留言量也达到上万以上。为什么一个灾区儿童的敬礼,会令中国人如此感动7

网民评论说,3岁的孩子还不懂什么是灾难,却学会了感恩。

在中国大陆的各大网站论坛中,甚至,在美国、英国一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论坛里,郎铮敬礼的照片让不少人感动的落泪。人们在谈论着郎铮,有的网友说,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一位名叫“木格措”的网友在网上这样留言:“这是我看过的最感人的照片,这么小的孩子,竟然就已经学会了感恩。尽管一只胳膊骨折,脸上沾满血污,但他纯净清澈的眼神却令人如此难忘。他只是千万个受难的四川孩子的缩影,面对大灾大难,他们坚强得令人吃惊,令人心痛,更令人佩服。”,他说,每看这张照片一次,他就会大哭一场。

“听说爱情回来过”的网友说,自己一面流着眼泪,一面在键盘上敲下了以下这些字:“这个孩子令人心痛又自豪,他是四川人的骄傲,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新华社记者孙杰在新华时评的文章中写道,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全中国人民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经受了心灵的巨大磨难和洗礼,自强不息、百折不弯的民族精神在与灾难的不屈抗争中再一次进发。小郎铮的敬礼之所以震撼人心,也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小郎铮的敬礼是灾区千万个坚强不屈少年儿童的缩影。在这场史所罕见的大地震中,受伤害最重的莫过于成千上万的灾区少年儿童。但许多获救的小郎铮们所表现出的那种直面灾难的坚强情景令人落泪……他们是灾区明天的希望。

这也许就是“敬礼娃娃”感动中国的原因。

P1-6

序言

2008年5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灾害在四川爆发,历史将铭记这场8.0级的汶川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采取行动,13万解放军、武警官兵以及千千万万公安干警赶赴灾区一线;无数的医务人员、志愿者来到灾区;当地政府和民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尽一切办法去救人,再救人。废墟下,一个个宝贵的生命得以生还;废墟旁,一处处新搭起的帐篷成为灾民的临时之家。

汶川地震使500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的灾难,废墟中人们感受到地震留下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民众在生与死的瞬间展现出的爱与人性,灾民面对家园破碎后不屈的精神以及对未来新生活的期待。

在地震灾区,随时可以听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随处可以看到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画面。本书向读者介绍的十几个灾区人物的故事,只是灾区无数感人故事中的沧海一粟。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但从他们身上却可以感受到在灾难来临之际人性中那最美好、最光辉的一面以及人世间那最难能可贵的友情、亲情和爱情。

由于采访时间的限制,在本书中我无法向读者介绍更多灾区中感人的故事,但我愿在本书的序言中,速写式地将那些在灾区甚至已在中国大陆各地流传的感人故事加以简单介绍。这些故事虽然大多不是我亲见、亲历或亲自采访主人公,但它们却让我感动,让我不得不写出来。

在绵阳救灾现场倒塌教学楼的废墟上,解放军战士们已经救出了几个孩子。此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随时可能发生再次坍塌,一个刚从废墟中救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跪了下来大哭,他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5月13日下午,都江堰一处坍塌的民宅,数十名救援人员在奋力挖掘。突然,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出现在救援人员眼前: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一个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失去了呼吸。年轻妈妈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沾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一位母亲,她用身体给自己的孩子撑起生命的天空。她临走前的姿势是双膝跪地,身子前倾,双手着地支撑,身体被压得变了形。救援人员在她的身下发现了一个孩子。这孩子才三四个月大,他被抱出的时候,仍然甜甜地熟睡着。孩子怀里有一个手机,上面有母亲留给孩子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母爱,在这一刻展现得是如此淋漓尽致。

5月12日,龙居小学教学楼坍塌,民众在清理废墟、抢救被埋师生过程中发现,该校老师向倩自己身体被砸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一个年轻的教师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为学生筑起了生命之墙。

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3层的教学楼在地震中轰然倒塌,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教师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楼房完全垮塌了……这位年轻的教师将她的生命定格在20岁。

地震发生时,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女学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当她意识到发生了地震,转身跑进宿舍,将十多名还在午休的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被压在废墟下。50个小时后何翠青获救,但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这名小女孩永远失去了右腿。

北川一中高一学生李安宁,教室倒塌时,身边的学生不少遇难,而一些还活着的同学就相互鼓励。不知是谁起的头吧,活着的学生就一起开始唱歌,唱了好多,其中一首歌有一句歌词是“幸福和快乐是结局”。

邓清清是汶川蓥华镇中学初一女生,在地震中,她被埋在了教学楼的废墟下。在她被救援人员发现时,她正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诚实如同她的坚强一样,让人动容。

5月15日19时,来自广东的救援人员在一栋垮塌的四层教学楼内发现了两名幸存者,其中一名是薛枭,在地震后80个小时,薛枭终于获救。就在人们要将薛枭抬上救护车时,他突然向在场的救援人员说,“叔叔,帮我拿瓶可乐”,“要冰冻的”。这个17岁的男孩从此被中国大陆的网友起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可乐男孩”。薛枭被救出后,依然勇敢而乐观。他的右臂需要截肢,薛枭自己做出截肢的决定,并用左手在手术书上按下了手印。

在救灾现场,除了真情、友情、亲情之外,还有一种让人感动的情感,那就是爱情。5月12日,地震发生30分钟后,成都市锦江区妇产科医院一场街头接生手术正在紧张进行。只见一位身穿手术服,头戴消毒帽的年轻男子正蹲在一台担架车旁,握着一位虚弱的产妇的手,无言地对视着,他们正等待着小生命的降临。突然,男子将妻子的手放在唇边,轻轻一吻。这位男子在用真情感召和期待着生命韵平安。

汶川地震中,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在北川家中的妈妈、女儿、奶奶、外婆等10位亲人同时遇难。面对亲人的离去,蒋敏日夜奋战在彭州抗震救灾第一线,用救助他人来告慰逝去的亲人。5月12日中午12时许,蒋敏和两岁大的女儿瑞瑞通了一次电话。“妈妈,我想你!”“瑞瑞乖,你快快长大点儿,妈妈把你带到彭州读书。”谁能想到,这是蒋敏最后一次听到女儿的声音。

5月23日,在北川中学临时安置点,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走进一间高三学生的教室。面对刚刚经历了恐惧和悲伤的学生,温家宝同志说,今天是地震后的第12天,这12天是我们难忘的12天,灾难给我们上了刻骨铭心的一堂课。温家宝对学生说,在地震的时候,我们需要信心、镇定、勇气和力量。地震以后,我们就应该充满希望、面对未来。对国家我们要记住“多难兴邦”这四个字。温家宝同志转身,拿起粉笔,一笔一画在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字。温家宝同志然后说,对每一个灾区的群众和同学们,我想讲这么几句话:就是要昂起不屈的头颅,燃起那颗火热的心,挺起不屈的脊梁,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

在灾区,这样感人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在灾区,每个人、每个家庭恐怕都会有自己难以忘怀的故事。我相信,几年过后,几十年过后,人们在灾区看到的会是新的家园,而这些感人的故事依然会在人们的心中流传。

当我离开成都时,我忘不了在灾区看到的一段话:“山河可以改变,道路可以切断,房屋可以倒塌,但它摧毁不了我们重建家园的决心。”在我的心中,这是四川地震灾区民众的心声,也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写照。

不屈的脊梁,这是我在四川灾区所感受到的中华民族之魂!

在汶川地震两个月之际,我用我的心在祈祷:愿生者继续前行,愿死者瞑目安息。

2008年7月12日于美国洛杉矶

后记

“5·12”汶川地震后,我从美国来到成都,进入灾区采访。从5月、6月到7月,占据我脑海的新闻几乎都是汶川地震,对灾区的采访和灾区人物故事的写作成了我这一时期工作和生活的主旋律。7月中旬,当我终于完成本书的写作,我的心情依然不能平静。在四川采访中,不少人是含着泪向我讲述他们的故事;在电脑前,我也是含着泪写下本书主人公们的故事。

当我走进四川灾区时,大部分最初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惨状已难以看到,与死神抢时间的救人行动已告一段落。走进灾区的一些城市、县城和乡镇,虽然仍可看到和感受到地震所带来的巨大损害,但展现在我眼前更多的是整个灾区开始了它重建的转型期。

在安县擂鼓镇,我看到了灾区在重建中呈现出的巨大反差,一边是大量的废墟让人触目惊心,一边是不断兴起的灾民安置区。在这里,可以看到灾民们面对灾难而展现的不屈精神,也可以看到重建家园之路的漫长与艰辛。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什么是生,什么是死,更让人领悟到什么叫欲火重生。

在我5月和6月两次到四川灾区所走访过的十几个受灾严重小镇和村子里,我深深地感受到,地震带给无数民众难以承受的灾难,失去亲人的痛苦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平复,几十年的辛劳汗水建成的家,瞬间成为一片瓦砾。但为了明天、为了子子孙孙,质朴的灾民百姓依旧挺起他们的脊梁。

汶川地震后,有的人离乡背井、投亲靠友,更多的灾民则是依恋着故土,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忘自救。政府对重灾区的灾民进行全面安置,从临时的帐篷到一片片兴建中的板房,灾区宛如一个个大工地。

在灾区帐篷里,孩子们不忘读书;田野中,葱绿的稻苗在雨水中慢慢生长。

大灾之年,在灾区几乎见不到讨饭之人。我也看到,灾民的生活还是十分艰难,但灾区灾民面对灾难所表现出的相互关爱和助人情怀.却让人终生难忘。

在灾区,有无数令人感动和可歌可泣的故事,但使我无法忘怀的是那些在地震发生时用自己生命为学生筑起生命之墙的老师、那些在灾难来临之际心中仍有着他人的民众,那些为了一个个废墟下生命“不抛弃、不放弃”的救援人员,那些小小年纪就知道了感恩的娃娃。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要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我批准和办妥入境签证,使我能及早抵达四川灾区。

感谢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德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江油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他们为我在四川灾区的采访提供了大量帮助和支持。

感谢绵阳市公安局、什邡市公安局、江油市公安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绵阳市中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郑州消防支队、蓥华镇派出所,他们为我的采访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资讯以及十分宝贵的照片。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要感谢本书中所介绍的各位主人公,在经历了地震灾难之后,他们许多人是含着泪水向我讲述着那生死间的经历和心灵感受。由于众多媒体记者在采访,一次次地挖掘当事人在地震中经历,这对受访者而言,难免会造成心灵的“二度伤害”。是他们不回避灾难中经历的痛苦时光,是他们用自己的心来诉说着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

感谢中国大陆的媒体和新闻界同行,特别是新华社、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成都商报、绵阳晚报,他们中许多人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现场,捕捉到无数感人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他们的报道和图片对我在灾区的采访不仅提供了线索,也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基本素材。新华社记者拍下的大量新闻图片令人心灵震撼,本书中多有引用,在此深表谢意。

感谢中国大陆网站、网络博客上那些我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他们在互联网上写下的许多话语让我感动,为此书的写作增添了不少素材。而一些本书主人公的照片,也得益于网友在网上的大力推荐。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要感谢辽宁大学和辽宁大学出版社。辽宁大学是我的母校,在短暂四年的学子生涯中,母校的教育为我的人生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母校6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我愿以此书作为我对母校的一份贺礼。正是在辽宁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本书才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出版。

最后,我要感谢四川灾区的人民,他们在灾难中表现出的爱心和人性的光辉让我难以忘怀,他们在重建家园中展现出的不屈精神必将永垂史册。

由于时间的关系,本书在引用有关资料和图片时,无法事先与每一位作者和拍摄者联系,对此表示歉意。同时,希望你们与本书作者联系,我们将赠送图书并致以酬谢。本书作者的电子邮件为:lleiqiao@yahoo.com

作者

2008年7月12日于美国洛杉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