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眼中的俞云波,是个学识渊博、风度翩翩的传奇归侨。少年时是“椰风蕉雨”国度的“富家公子”,16岁带着对祖国的使命感,只身北归报效,历尽沧桑却情深似海。他执鞭复旦大学国政系,担任过中国侨联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更为难得的是,他是全国首任也是迄今唯一的党外大检察官。
《宇下草野烟云路:一位追梦归侨的自述》从俞云波的家世写起一直到当前,依次是椰风烟云、梦华榕乡、京华往事、晋汾忆重、浦江秋涛,分别以他生活和工作的五个地方——印尼、福建、北京、太原、上海——为基点,细述他精彩而不乏传奇的人生经历,并包含了自己的诸多感受、思考和见解,从中可以看到一位归侨的赤子之心、一位好学有为青年的上进之心、一位大学教师的无私诲人之心、一位民主党派人士的热心参政议政之心和一位大检察官的秉持公正之心,同时又是独特视角的时代记录,读来既饶有趣味又有较强的历史感。
《宇下草野烟云路:一位追梦归侨的自述》是一位印尼归侨的回忆录,从俞云波的家世写起,以其工作和生活过的几个地方为基点,追思自己的人生轨迹,细述他数十年过往的所历所思。既有轻快的过程描述,更有深沉的思考。轻快处让人忍俊不禁,深沉处令人掩卷长思。从中你可以看到一位归侨的拳拳赤子之心、一位有为青年的好学上进之心、一位大学教师的无私诲人之心和一位大检察官的公正清明之心。
出生“左海"福清湾
“福州十邑”或“左海十邑”是海外福州地区游子对自己家乡的统称。
古代,皇帝在金銮殿上坐北朝南,其左手方是东,因此江东又称江左;东海又叫“左海”。“左海十邑”就指东海边福州地区十个县。
我的出生地,位于福州东南五十多公里福清湾边的滨海古镇龙田。1936年1月1日晚间,卫理公会(Methodist Church)医院的产房里一位美国籍女大夫把我接到人世间,那所原名“和新田”的教会医院,解放后改称龙田人民医院,至今还在为当地人民服务。位于龙田东南八华里的嘉儒是我的祖籍地。
福清成为县一级建置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始于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析长乐县南部八个乡置万安县(取八乡中“万安乡”名)。天宝年间,改称福唐县。公元911年,因为这里的“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改名福清,迄今千年有余。福清绝大多数时间是福州道、福州府、福州市属下的县级单位,现在是福州市辖下的县级市。福州市的主港已从马尾搬到福清江阴,称之为福州新港。福清已成为福州地区最主要的海上门户。福清不仅是千年古邑,还是著名侨乡。多年来,一直名列中国百强县,其中海外福清人回乡投资起了很大作用。
我的母亲林秀英1915年农历十月初十出生,是卫理公会牧师林维仁的小女儿。外祖父长年在福清、建瓯、三明、永泰、福州等地当牧师,在福州的时间尤其长。妈妈的童年是在福州度过,她有六个姐妹,三姐、四姐和五姐林琼英经常把她当模特,梳洗打扮,涂香脂、摸香粉,画眉点唇……外祖父退休回海瑶,一家十几口人包了一艘大帆船直航福清湾。妈妈告诉我帆船头上挂了一盏特大的灯笼,很醒目地写上“国府主席林”五个大字。我从来没听说外公家和林森除了都自称是比干的后代外还有什么进一步的关系。我想这只是为了阻吓那时横行东海的海盗。回到老家后,家乡的晚辈们都亲切地叫妈妈“六姨”。我的三姨、四姨都嫁给福州人并老死福州,没有再回过福清。三姨的夫君陈超元是著名的爱国海军将领陈绍宽的堂弟。四姨夫李再侦解放前任山东省邮政总局局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退休回福州仓前山。二姨嫁给龙田镇牧师郭寿祺。大姨、五姨跟随各自夫君侨居荷属东印度群岛爪哇的万隆。母亲有三个兄弟,大哥死于万隆;二哥是国民党军官,同时又是地下共产党员,解放前夕,为接应解放军入闽,身份暴露,被枪杀;弟弟和弟媳解放前夕都是国民党现役军官,双双随“国军”撤往台湾。妈妈和她的姐姐们不同,下嫁给一名乡镇穷教师。
父亲俞书仁出生于公元1906年农历三月三十日,是个遗腹子。祖母陈玉宋出生于菲律宾大吕宋,因此得名“玉宋”,自幼随其父亲回到故乡福清,因家境贫寒,作为童养媳在同样贫寒的俞家长大。 嘉儒俞姓始祖俞锡公,字世宝,奉职水师,驻扎福清嘉儒东边隔海相邻的海上要塞泽朗任泽朗巡司,离职后就落籍蒲江边上的嘉儒,因境内有十座小丘陵,又称锦山。关于这位先祖,据《嘉儒村志》记载,他通晓堪舆之术,懂风水又擅长武术。我的祖父俞泽炎是他的第十八代孙,村志上也说他“自幼习武”,“长年累月走南闯北”,看来颇得先祖遗风。
我祖父一生在嘉儒逗留的时间并不长,但关于他的传说至今仍为村里老人津津乐道。其实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1952年我回国之初及1953年夏在嘉儒住过一段时光,年长的长辈们拉着我主动向我传述他们所闻所见关于我祖父的众多故事,虽然版本不一,某些细节也有出入,但无一例外都说祖父身材高大魁梧、鼻隆眉浓而且武艺出众、英气逼人。即便有七八个人围着他打,也很难近身。在龙田、高山一带(龙田、高山是福清最东边的沿海市镇)从无对手。经常有三五成群口操外地口音的人来探访他或说来与他切磋武艺,甚至还有公差模样的声称要缉拿他。祖父每次出游腰间总要缠绕一条长丈许、宽近尺的黑长布带。有一次,在一群人的追打下,他边跑边解下那长腰带,只听“叭”的一声,布带的另一端已抛向河中央,他迅即借势跃过河面,轻轻落在河对岸,追逐者们只能望河兴叹。有的说这条黑布带的一端若沾上了水,抡起来将沾了水的一端打在墙面上他就可以借力而轻易地翻越高墙。还有的说祖父在乡亲们的要求下,在家族父老兄弟面前,最爱演示的功夫是在一张八仙桌上点燃十几支蜡烛,自己从十几步开外一路奔来跳上桌面,蹲在火烛前,每支蜡烛的火舌依然直直地燃烧,纹丝不动,可见其轻功是多么了得。祖父十分神秘,有时行为有些怪异,好像在防备什么,经常突然间消失。本地方言“躲”叫“埋”,村里的小孩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埋埋叔”。平时里他对此绰号不理不睬,但有一次一个小孩一路跟随一路叫喊:“埋埋叔!埋埋叔!”任凭他怎么责骂,那孩子就是不肯停歇,他一转身就在那个孩子身上点了几下,那小孩就此呆站在原地不能动也一声不吭了,而这位“埋埋叔”却杳然不见踪影。等一切都恢复正常,“警报”解除,“埋埋叔”又突然出现在孩子前面又是啪啪几声解开了穴,孩子安然无恙。所有这些留传至今的故事,到底有几多真实、几多夸张不得而知。祖父除有一身武艺外还会疗伤治病,经常悬壶云游、远走他乡,很少在家逗留。据传他的主要活动地域远在山东省,甚至在那里还有眷属。他最后一次远游回闽,在莆田兴化与福清东张相邻一带,被一群人围攻并遭到暗算,以致身受重伤,所幸得以逃脱,跑回嘉儒,从此闭门不出。祖母“旦夕伴随”,“服侍备至”(见《村志》)。这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前五年,距今一百多年。不久祖母怀有身孕,怀胎三个月,祖父就去世。祖父的一身功夫和医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得,谁也说不清。但南少林就在福清境内,在嘉儒的西边偏北相距不足六十华里的东张,位于福清、莆田、永泰三县交界的九山连环之间。北宋时东张清源里西四十二个自然村曾经划归莆田。众所周知,福建南少林是清初反清复明地下势力的重要基地,后为清兵所焚毁,但当地反清复明的活动直到清王朝结束以前,从未停止过。祖父神秘的一生是否和南少林有某种联系,不得而知,无法考证。福建有两三个寺院自称是原来的南少林。有的还是有关电影的外景地,但众所周知南少林早为清兵所毁。前些年经政府批准,海外华人捐资重建“南少林”。历史学界根据遗址考古和古籍引证,一致认为“福清说”最可信。《人民日报》还发过消息。我曾在河南登封请教过释永信方丈,他除同意学界的观点外还补充说,那里的周围自然环境和殿堂布局都很像登封少林。
P4-7
俞云波先生的回忆录《宇下草野烟云路一位追梦归侨的自述》近日脱稿,嘱我为之作序。俞先生是七代华侨世家,又是曾在侨联一起工作过的前辈和同事,同为印尼归侨,为他的回忆录作序,我自然义不容辞。
我是2004年当选为中国侨联兼职副主席时认识俞先生的,2007年调中国侨联后才开始与俞先生共事。虽然如此,却久闻他的大名,共事后更是感觉相见恨晚。他是全国首位出任二级大检察官的归国华侨,在侨界德高望重。身为全国政协常委的他曾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政协的工作、检察院的工作和侨联的工作,在他身上就这样有机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廖承志同志发起建立的华侨历史学会的第一届理事,在华侨历史研究方面多有著述引人关注。侨界人才荟萃,侨联工作者中多面手并不少见,但像他这样博学多才并能赢得各方广泛尊重的,确实不太多。
这部回忆录,从俞先生的家世写起,以其工作和生活过的几个地方为基点,追思自己的人生轨迹,细述他数十年过往的所历所思。既有轻快的过程描述,更有深沉的思考。轻快处让人忍俊不禁,深沉处令人掩卷长思。从中我看到一位归侨的拳拳赤子之心、一位有为青年的好学上进之心、一位大学教师的无私诲人之心和一位大检察官的公正清明之心。
俞先生的身份是多面的,而“归侨”则是一以贯之的、本源的。书名中有“追梦”二字,显示出他虽然身份有多重、居所时有变换,而一生的追求是始终如一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总想能对故国家园有些许作为、绵薄贡献。这些看似平凡的想法,包含着极其真挚的情感和思想的内涵,并深深打动了我。作为印尼归侨,他在书中以白描手法讲述的印尼生活对我来说尤感真切,每每唤起我对童年的许多朦胧记忆。字里行间浸透着海外华侨共有的恋乡念祖的情结和无论身在何处,对故里家园“根”的眷念。希望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些近乎本能的朴素感情不正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海外侨胞所共有的么?不正是深藏于炎黄子孙心中百年来的梦想么?如今,这些人民的心声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步成为振兴中华的最强音!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侨联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大力宣传广大侨胞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贡献,宣传侨界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以此凝心聚力。以期继承和发扬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传统,和祖国同命运,与民族共呼吸,将个人梦、国家梦、民族梦有机统一起来,塑造当代华侨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俞先生的回忆录也是许多归国华侨的缩影。“众里寻他千百度”,面对时代的召唤,让我们拂去尘埃,沿着振兴中华的目标勇敢前行。
是为序。
林军
2014年7月
历尽沧桑的赤子情怀
赵丽宏
俞云波先生是我尊敬的长者,也是我的老朋友。读他的这本自传,使我感动,也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是一个海外归侨的追梦人生,也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大半个世纪的风雨霜雪,没有磨损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没有改变他追求真理的脚步。历尽人间沧桑,却依然保持着赤子情怀。这是一本写真史、说真话、表达真知灼见的书。我由衷地祝贺云波先生写出了这样一本难得的好书。
这本书值得一读,作者曲折跌宕的人生经历,吸引我跟随他的脚印,走遍天南海北,和他一起回望历史的风云变幻,谛察人世的波涛诡谲,看一个纯真的少年归侨,如何与年轻的共和国一起栉风沐雨,走过坎坷的道路,经历酸甜苦辣,走出困顿迷惘,走向开阔和辉煌。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常常让人心灵震撼,引发深长的思索。
这本书为何动人?首先,是因为真,叙述者的真诚,对历史和社会描述的真实。中国大半个世纪中发生的社会动荡和历史变革,在作者的笔下,既有生动准确的记录和追忆,也有深刻独到的反思。这样的真,让人感动,也使人警醒。譬如在回溯“反右”的历史时,书中有这样的议论:“很多人只注意‘反右’以后我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如何受阻,却忽视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所遭到的巨大伤害。”
这本书之所以引人人胜,也是因为作者叙述的生动和细致。书中涉及的人物,大多性格鲜明,让人读而难忘。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的父母,不管时代如何动荡,他们始终热爱祖国,坚守着做人的准则,他们的善良、智慧、坚韧和宽容博大的心胸,让人敬佩。书中对诸多事件的描述,笔墨虽节制简练,却刻画得生动而传神。出现在书中的大量细节和场景,是人生旅途中珍贵的瞬间,也是作者心灵的写照。读这些文字,能感受到云波先生对亲人的挚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间真情的珍惜。
云波先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和思考,融注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书中涉及的每一个地方,不管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小镇、一所学校,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村庄,作者都会追根寻源,引发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作者探寻它们的历史,研究它们的文化特征和风情民俗,读者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也能了解作者渊博的学识和深人骨髓的文化情怀。
云波先生是民主党派的杰出代表,他在参政议政时,一直坚持说真话。我曾经在很多场合听过他的发言,说的都是肺腑诤言,痛快淋漓,诚恳感人,没有官场套话。读他的书,好像又听到了他剖露心迹的真挚发言。他在书中有这样的议论:“宇下草野的民主党派不比他人高明,只是位置不同、视觉各异,感受就有别,见解自然会有‘差异’,所‘参’、所‘议’自然各呈春秋,或许因此给司政带来某些好处。” 我想,云波先生的这本书,对所有读者,都是一本有着特别价值和补益的书。
2014年夏日于四步斋
这部回忆录既有轻快的过程描述,更有深沉的思考。轻快处让人忍俊不禁,深沉处令人掩卷长思。从中我看到一位归侨的拳拳赤子之心、一位有为青年的好学上进之心、一位大学教师的无私诲人之心和一位大检察官的公正清明之心。
——中国侨联主席 林军
云波同志是个厚道人,与他合作共事,如鱼水相交、琴鹤相随。对自己,他严于律己,为人低调;对同事,他宽容礼让,雅量豁达;对下属,他宽厚体谅,循循善导。
——第十届上海市政协主席 蒋以任
无论是一位学者,还是一名执法官员,厚实的文化内涵,卓越的事业成就,完美的品德修养,闪亮的人格魅力,是应当追求的崇高目标。如果说谁达到了这种境界,云波先生便是。云波先生对法律理解的境界使法的功能得以充分释放,法律不仅仅是刚性的鞭挞,更是柔性的教化。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陈旭
这是一个海外归侨的追梦人生,也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大半个世纪的风雨霜,没有磨损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没有改变他追求真理的脚步。历尽人间沧桑,却依然保持着赤子情怀。这是一本写真史、说真话、表达真知灼见的书。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赵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