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北京史》初稿完成于1960年,是由北京大学历史系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中国近代史教研室和考古教研室的教 师,包括一部分进修教师集体编写的。许大龄和陈庆华同 志分别审读了初稿的古代部分和近代部分。在初稿编写过 程中,翦伯赞同志和廖沫沙同志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指导 ,许师谦同志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侯仁之同志参加了部 分初稿的起草工作,并进行了具体指导。 参加1985年版修改定稿工作的有严文明(第一章,现 在北大考古系)、葛英会(第二章,现在北大考古系)、 张传玺(第三章第一节)、田余庆(第三章第二节)、吴 宗国(第三章第三节)、周良霄(第四、第五章,现在中 国近代史研究所)、许大龄、张仁忠(第六章)、商鸿逵 、袁良义(第七章)、陈庆华、张寄谦(第八章)。参加 修改工作的,还有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阎崇年、辽宁社 会科学研究院张玉兴。陈庆华审阅了全书大部分稿件。 参加1998年增订版修改工作的人员有:第一、二章: 葛英会;第三章:张传玺、田余庆、吴宗国;第四、五章 :周良霄;第六章:张仁忠、徐凯;第七章:徐凯;第八 、九章:徐万民。 本次修订重印基本保留了1998年增订版的原貌,仅对 个别字句进行了修订,同时替换了大部分的图片。 本书图片得到了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等单位和 个人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编写者 2012年5月 目录 第一章 远古的北京 第一节 北京人及其文化 第二节 从新洞人到山顶洞人 第三节 北京的新石器时代 第四节 传说中的幽都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的北京 第一节 夏商时期北京地区的青铜文化 第二节 周代北京地区的奴隶制国家——燕 燕国的都城 燕都附近的阶级关系 燕都附近的经济和文化 第三章 秦汉至五代时期的北京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北京地区 秦代的广阳地区 西汉时的燕国 东汉的幽州 秦汉时期北京地区的文化 第二节 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的蓟城 蓟城的政治状况和蓟城的居民 蓟城及其周围的建设 蓟城人民的经济生活 杜洛周领导的反魏斗争 蓟城的经学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幽州地区的城市和居民 幽州地区的政治情况 幽州经济的发展 幽州的文化 第四章 辽宋金时代的北京 第一节 辽代的南京和北宋的燕山府 辽代的南京 北宋统治下的燕山府 第二节 金代的中都 金初的南京 金中都的建立 社会经济 园陵名胜 蒙古军威胁下的中都 第五章 元代的大都 第一节 大都的建立 大都的建立 大都的规模 第二节 大都的政治经济情况 民族矛盾与政治斗争 经济概况与居民生活 元末农民大起义冲击下的大都 第三节 大都的文化 大都的文化 园林名胜 第六章 明代的北京 第一节 迁都北京 第二节 北京的经济 农业和土地占有关系 手工业与匠户制度 商业的繁荣与佥商勒商政策 第三节 北京的政治 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的加强 北京保卫战 京城人民疾苦日深 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 明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京畿人民反矿监、税监的斗争 京城阉党的猖狂 白莲教大起义 满洲贵族对京畿的掠夺和骚扰 第四节 大顺政权在北京 农民军向北京进军 农民军攻克北京城 农民军在京城 大顺政权的政治措施 大顺政权的经济措施 农民军退出北京 第五节 明代北京的文化 明朝在北京的文化统治 王学左派在京师的活动 文学 戏剧 民间的技艺和歌谣 科学的发展 特种手工艺 北京城的修建 寺院及园林 十三陵 长城与居庸关 第七章 清代的北京(1644-1840年) 第一节 北京——清朝的都城 第二节 清初的民族压迫和北京人民的反抗斗争 满洲贵族在京畿圈地 皇庄、王庄和旗地 清初手工业和商业的凋敝 清廷民族高压统治 北京人民的反清活动 第三节 经济生活和社会关系 农村中的社会关系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官营手工业的衰落和私营作坊的扩大 商业 典当、银号和盐店 乾隆中期以后北京的经济状况 第四节 行政设施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北京地方的行政设施 清中期北京人民的贫困和统治阶级的腐化 天理教起义林清攻打紫禁城 第五节 清前期北京的学术和文艺活动 京师的学者文士 戏曲 文化街琉璃厂 中西文化交流 第六节 北京的园林和庙宇 西苑 三山五园 庙宇 第七节 风俗习尚和日常生活 风俗习尚 日常生活 第八章 晚清的北京(1840-1911年) 第一节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北京 禁烟运动和反投降斗争 太平天国对北京地区的影响 英法联军在北京的暴行 第二节 六十年代到甲午战争前北京政局的变化 1861年的北京政变 北京反动政权向半殖民地化方向发展 顽固派、洋务派和清流派 统治阶级的贪污腐化 第三节 维新变法运动在北京 反对投降、要求改革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在北京的发展 百日维新 第四节 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 义和团在北京附近的活动和开始进入北京 义和团与清政府内部的派系之争 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 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 第五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北京 北京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 辛亥革命前夜的北京 清王朝的覆灭 第六节 晚清北京的社会经济生活 洋货泛滥在北京所起的破坏作用 清政府滥发大钱、大钞对北京人民进行掠夺 金融机构的变化 手工业和近代矿业 北京对外交通的变化和影响 新型市政设施及建筑的出现 园林建筑 人口、环境与生态平衡 第七节 晚清北京的文化 近代初期开明知识分子在北京的文化活动 新式学校在北京的产生及发展 北京初期的报刊 帝国主义者在北京举办的宗教文化事业 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北京(1912-1949年) 第一节 北洋军阀在北京的统治和北京人民的反抗斗争 迁都之争和北京兵变 袁世凯在北京的黑暗统治 袁世凯的帝制活动及其败亡 段祺瑞的反动统治和张勋复辟 北京人民 精彩页 第一章 远古的北京 第一节 北京人及其文化 北京是我们远古祖先的故乡,也是世界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大约二十万至七十万年前,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地区,就有原始人类在那里劳动、生息,这就是举世周知的“北京人”。 北京人居住在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山洞中,那里遗留着他们的骸骨化石,使用过的工具,用火的遗迹和大批哺乳动物的化石。这是一座打开人类起源之谜的历史宝库。 人类的诞生大约已有二百多万年的历史,北京人是原始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对北京人四十多个个体的研究表明,他们的体质和外形已经同现代人差不多。他们主要用右手进行劳动,能自由地直立行走,这些都跟现代人一样。他们的头颅形状和内部构造还保留着很多原始的性质,脑量约为现代人的百分之八十。然而他们的大脑又比大猿发达得多,现代大猿的平均脑量只等于北京人平均脑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他们的面部短并向前突出,额部低平又向后倾斜,眉骨粗壮,左右连在一起,颧骨高,鼻骨宽,嘴向前伸,没有下颏。他们已经有了简单的思维能力并开始有了最初的语言。 在北京人的时代,北京地区的地形基本和现在一样,但气候比现在湿润温暖,动物的种类比现在繁多。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北面、西面和西南面是大大小小的山丘,山丘上密布朴树、紫荆之类的丛林。丛林里有虎、豹、狼、熊、梅花鹿、野猪和大猕猴。龙骨山的东麓,有一条宽阔的河,河的近旁有水草丛生的沼泽,巨大的水牛、水獭、河狸和水龟等时常在这里活动。沼泽地带的东南面是广阔的平原,平原上有草地,也有干旱的沙地。在草地上,一年四季都有成群的野马、野牛、野羊在那里奔驰追逐。秋末冬初,扁角肿骨鹿也从远方来到这里。在干旱多沙的地方,有缓慢移动的驼群,也有常常把头埋在沙里的鸵鸟。 北京人在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中,祖祖辈辈劳动、生息、繁衍在这样洪荒的世界里。为了争取和维持自己的生存,他们用壮实的双手,以木棒、石头作原料,制造了原始的劳动工具和武器,同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斗争。 北京人所处的时代,在人类经济文化史上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他们的石器是用原始的打制方法制成的,技术还不大熟练。他们在附近的河滩上选取石英岩、绿色沙岩、火石等作原料,做成各种形状的石器,最大的是厚刃砍伐器,较小的有双刃尖状器,还有刃部锋利的刮削器和两端刃器等。这些工具分别用于砍伐树木、刮削兽皮和切割兽肉,同时也用作狩猎的武器。北京人在辛勤劳动和艰苦斗争中不断获得进步。 在周口店北京人居住洞穴的外面,发现了用火烧过的灰层和兽骨;在洞穴的里面,也发现了一堆堆很厚的灰烬、木炭、烧骨和朴树子。这是北京人用火的遗迹。 原始人面临着严重的生存的困难、与自然作斗争的困难的压迫。北京人经常遇到猛兽的侵袭,遭受饥饿与寒冷的威胁。在艰难环境的折磨下,他们的寿命一般很短。根据对三十八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的研究,死于十四岁以下的就有十五人,死于五十岁以上的仅有一人。 在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集体劳动是唯一可行的方式,这使他们结成了每群约数十人的原始群。他们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才有可能战胜凶猛的野兽;必须成群地协作劳动,才有可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他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共同过着艰难但却是平等的生活。这种原始群体虽然还不大稳定,但正是这种群体,保证了他们在生存斗争中战胜艰难险阻,促使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原始群,是北京人时代唯一的社会形式。 采集和狩猎在北京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采集植物的根、茎、果实和鸟卵做食物。在他们居住过的山洞里,还残留下烧过的朴树子、紫荆木炭、豆科植物种子和鸵鸟蛋化石。他们猎取的动物,多数是野生的鹿、马、牛、羊、猪等兽类,也有少数的虎、豹、狼等猛兽。鹿类是他们主要的猎获对象,夏秋之交猎取梅花鹿,冬春之际猎取肿骨鹿。此外,他们也捕食野鼠、水龟之类的小动物。 P1-4 导语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编写组编著的《北京史(增订本)》书系北京大学历史系多位教授多年研究和编写的成果,1985年由我集团北京出版社首次出版,1998年增订再版。全书自远古写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从地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讲述北京地区的历史发展,介绍在这一地区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活动过的重要历史人物,以及寺庙、园林等名胜古迹及文物、民俗、宗教等,内容丰富、充实,是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简明、科学的北京通史。本次修订,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丰富内容,精选彩色图片,精细加工,力求将本书打造成学术精品。 内容推荐 本书为我社1985年出版的《北京史》的增订本,系北京大学历史系许多教授多年研究和编写的成果。这次增订,作者根据近年来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新成果以及现代读者的需要,对北京的古代史部分进行了修订补充,特别对明清时期的北京部分增订较多,又增写了“民国时期的北京”一章及其他部分章节。全书自远古写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从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诸方面讲述北京地区的历史发展,介绍在这一地区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活动过的重要历史人物,以及寺庙、园林等名胜古迹及文物、民俗、宗教等,内容丰富、充实。本书堪称是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科学、简明的北京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