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你知道吗:养殖牡蛎是为生态环境做贡献;治疗癌症的特效药可能在土壤里找到;没有小蜜蜂的帮助,我们就吃不到可口的苹果…… 托尼·朱尼珀的《大自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讲述了自然界中的许多奇迹,从印度秃鹰到英国大黄蜂,大自然每天二十四小时,全年无休地为我们提供着“天然服务”:土壤里的神奇循环;捕猎者大军专门为我们除去不需要的害虫;森林帮我们吸走二氧化碳,净化出新鲜空气;基因密码支撑着我们的食品和制药行业;珊瑚礁和红树林承担着抵抗洪水的保险职责……大自然对世界做出的贡献真是数也数不清。 据统计,大自然对世界经济来说每年的价值高达100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近两倍。可是我们却总把大自然所做的当作天经地义的,是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的……直到它们突然有一天没了才追悔莫及。 《大自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是一本直言不讳、相当有说服力的书。它会让我们对大自然有更深层的认识,全面改变您对生活、对大自然和对经济运作的看法。 作者简介 托尼·朱尼珀博士是国际公认的环保斗士、作家、可持续发展顾问和环境学家。存过去30年,他奔走于英国和国际社会之间,为实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努力奋斗。他不仅在国际会议中发表演讲,更以作者和合著者的身份出版了多部著作,囊获了多项畅销书奖项。 目录 开场白 封闭的世界 第一章 不可或缺的土壤 第二章 生命之光 第三章 生态创新 第四章 传粉者 第五章 地面控制 第六章 液体财富 第七章 海底的亿万宝藏 第八章 海洋星球 第九章 自然保险 第十章 自然健康保障 第十一章 错误的经济政策? 致谢 序言 大自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现代人最大的一个误区,也是我不记得何时起就一直 忧心忡忡的问题,就是以为大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完 全无须顾及她也会有什么需求。很多人似乎认定只有“仓 廪足”之后才能讲环保,仿佛环保仅仅是项娱乐休闲活动 。恐怕还有更多的人将保护自然体系看作是完全无谓的浪 费,就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妨碍发展,减少工作机会或者阻 碍经济发展。 这种司空见惯的观点大错特错。实际上,大自然是我 们所有福祉的源泉,是经济繁荣的基础。在我看来,这本 是显而易见的真理,现在却还需要费力宣传,真是荒谬可 悲。可是现实世界的抉择却一再违反这一基本真理;而另 一方面,全世界的经济集团又都在想方设法,欲图重建各 自摇摇欲坠的经济体系。因此,这本书的出版真是太及时 了!尤其是在这些国家努力应对的巨大经济困难中,最大 的危险还没被认识到。 你在本书中会读到,大自然每年为人类经济提供的服 务和数不清的福祉加起来是全球GDP的两倍。可是这一对人 类幸福的巨大贡献在各国经济增长的因素里却从未被提及 。我一直在提醒人们,这种情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 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必须认识到我们所有人以及我们的 经济都是大自然体系和福荫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明白这一 事实背后的深刻含义——因为我们的繁荣是如此依赖于自 然,要想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重新打造与 地球基本生命体系的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观念已经逐渐在集体思想的 主流当中有了立足之地。一方面是因为最新的科学研究和 发现已经转化为很多令人鼓舞的实际行动了。我们对自然 的依赖也正逐步明确地反映在经济政策当中。这让人们能 够在保护自然体系的完整和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之间 保持平衡。不过,倘若我们要进一步照顾到自然的需求, 首先得转换思维;要纠正过去50年来一直没能对准的焦点 。简而言之,我们必须更加思行一致。 比如,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所谓“绿色革 命”(GreenRevolution),短时间内确实让粮食产量迅速 提升,跟上了人口飞速增长的现实需要,却也同时导致全 球淡水资源紧张,气候变化异常,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生物 多样性消退和土壤条件恶化。生物多样性绝对是至关重要 的。你不可能强行简化自然体系,然后还指望它能够运转 如常。在大自然这个精巧复杂的体系中,没有任何东西是 多余的。因此,不管把什么剔除出去都意味着打破其整体 平稳运行,迟早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想要跳出窠 臼,看清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就不能不把这些成本考虑进 去。所以,必须改变方法,避免粮食增产引发的灾难性后 果,否则就会得不偿失。不过我们确实很容易只看到眼前 利益——比方说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目前 还没有同样高效率高收益的方法能够代替它。可是后退一 步,看得更远一些,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实际上,前景 非常黯淡,因为目前的主流技术正在迅速破坏农业赖以生 存的自然体系,这其实就是在吞噬农业的未来。 再来审视一下我们对于以破坏热带雨林方式获取经济 利益的态度,情况如出一辙。雨林所覆盖的土壤及矿藏和 它本身所能提供的木材资源无疑有着巨大的市场价值,可 是有没有考虑过它们吸收发电站、工厂、汽车和飞机排放 的大量二氧化碳方面的价值呢?有没有考虑过它们每天维 持数十亿加仑的淡水循环方面的价值呢?人类每年释放的 二氧化碳的三分之一都是由这些热带雨林处理掉的。这项 自然服务只在最近才被换算成数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别 忘了,它们是热带“雨”林。要是它们从赤道上消失的话 ,很快就会影响天空的降雨量——这反过来又直接影响粮 食和电力生产。所以,当我们还在讨论风力发电或者混合 动力汽车的生产或者节能灯泡的使用到底是好是坏的时候 ,地球的“救生带”热带雨林却一直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 ,而且不求回报。可是,尽管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这 些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我们却继续无视它们,在森林价 值上仍然选择了片面、短视的态度。我们真的是把死的森 林价值看得比活的还高!这类急功近利的疯狂例子在当今 经济界竟然还是主流,从长远看必将不利于人类整个种族 的生存。如此以往,迟早有一天我们的家园会土崩瓦解。 除了精打细算的经济利益,本书还给大家展示了保护 环境带来的其他生死攸关的好处。也就是说,越来越强大 的各种证据表明树木、野生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对人们的 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目前,各个国家,尤其是那些 人口老龄化的国家,都在全力应付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健康 问题,那这些证据是不是更应该成为一时热点? 在本书的正文里,大家可以看到大自然是如何养育我 们的——从我们呼吸的氧气,到土壤、水分还有为我们的 食物传粉的昆虫;从帮助控制传染病的腐食动物到为我们 养育了成群鱼儿的海洋,大自然在方方面面呵护着我们。 想要维持我们的幸福生活,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必须了 解大自然每天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导语 英国环保主义宣导者托尼·朱尼珀警世之作,一本人人都该读一读的自然科普书! 如果人类继续忽略大自然对地球生物的重要性,必将自取灭亡! 这本《大自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将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引人入胜的旅程,探索了大自然的现状以及我们对它的依赖关系。全书讲述了动人的故事,提供了有说服力的数据。它想让我们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维护我们跟大自然的平衡就是保护这个星球的安全。 书评(媒体评论) “《大自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让我们与大自 然重归于好,再续和谐:你养育了我,我亦报答你。 ” ——尼克·克莱恩,BBC电视节目《英国海岸》的 作者、主持人 “朱尼珀把我们人类福利完全仰仗于自然财富及 其服务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还告诉我们应当建设一 种全新经济,要把自然资本折算进去才能保证可持续 发展。” ——迈克尔·克拉克,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负 责人 “托尼·朱尼珀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引人入胜的 旅程,探索了大自然的现状以及我们对它的依赖关系 。《大自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讲述了动人的故事 ,提供了有说服力的数据。它想让我们明白一个简单 的道理,维护我们跟大自然的平衡就是保护这个星球 的安全。” ——乔斯·洛佩兹,雀巢公司 “这本书应当列为学校的必读书。孩子们要是不 了解基本生活道理一这正是现代社会的可笑之处一怎 么能指望他们作出正确的决定?要说有一本书来提醒 大家我们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可能脱离 大自然,那一定就是这本书。” ——斯蒂芬妮·希尔伯恩,英国军官,野生动物 信托基金负责人 托尼·朱尼珀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从经济学上把我 们为什么要站在大自然一边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里 面的数据绝对令人震惊。 ——约翰·哈丁,《每日镜报》 精彩页 开场白 封闭的世界 100——人类生存系统对自然的依赖百分比 1——已知的,能够满足人类生存条件的星球数量 20亿~40亿——到2050年需要靠大自然养活的新增人口数量 大自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秃鹰——准确说来是印度秃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种大鸟在印度次大陆已经基本灭绝了,这个西方人几乎完全忽略了的事实却有着深刻的意义。因为直到秃鹰几近灭绝,印度人才突然明白它们在亿万人们的美好生活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道理很简单:几百年来,印度秃鹰都在勤勤恳恳地履行一项基本的清理义务,它们把暴露在乡野的腐烂动物尸体处理干净。一群饥饿的秃鹰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把一头死牛啄食成干干净净的白骨。因此,当秃鹰绝迹的时候,那些围满苍蝇的腐尸就只能在太阳底下暴晒,那味道真是臭不可闻,难以忍受。 印度秃鹰是被注射在牛身上的消炎药意外杀死的。这些牲畜死了之后,残留在尸体里的药物被秃鹰吸收——结果要了它们的命。这很快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不仅是因为数量高达4 000万只的印度秃鹰每年能消灭1 200万吨动物尸体;还因为没有秃鹰的清理,野狗因为食物增多而数量激增。野狗的增加又导致被狗咬伤的人数上升,从而引发狂犬病的流行。这种病已经让数万人丧命。整个过程给印度造成的经济损失据估计超过300亿美元。 印度秃鹰只不过是大自然为我们提供(或者说曾经提供)的无数免费服务中的一个例子而已。等到它没有了,我们才意识到损失有多么巨大。对于这种损失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为大自然评定经济价值。我们希望的是,通过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价值,能找到在经济交易中体现这一价值的工具。要是真的在足够大范围内实现的话,那影响会非常深远——其效果足以让很多传统的经济活动在数量上相形见绌。 大自然的服务之所以越来越引人瞩目,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努力,还有政府、公司和国际机构的推动。而本书要讨论的就是这点——搞清楚大自然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她所做的为什么如此重要,我们又该如何来保证大自然继续为我们做下去的问题。 相关的很多资料都非常专业,结果常常湮没在学术杂志和研究报告当中。为了给大家一个简洁的表述,我在本书中没有做详尽地引用,但在我的网站——www.tony.juniper.com上列出了一系列相关资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链接直接阅读网页上的内容。 在我看来,相关研究机构数量和规模的迅速增长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讨论阶段。近年来有关环境的讨论虽然热闹非凡,但却主要集中于气候变化、碳排放以及如何减少碳排放。而最近爆发的新一轮讨论开始专注于大自然为我们做了什么(还有更重要的是,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让她继续为我们服务)。从保护海岸的珊瑚礁,到通过传花粉帮助我们粮食丰收的昆虫,越来越多的焦点和注意开始转向大自然的经济价值,更为至关重要的是如何保护这一价值。 在开始探讨这些价值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和福利到底有多重要之前,我想先把大自然是如何运转的这个问题搞清楚,明确一下要保持她的各种功能应当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因此,我们第一站要去看一个非同寻常的实验——一个让当初实施这项实验颇具前瞻性的创始人都始料未及的实验,它更多的是为我们的未来做了启示。 “生物圈2号”(Biosphere 2) 20世纪80年代初,在亚利桑那州南部圣卡特琳娜山脚下,人们制订了一系列计划来实施一个非同寻常、独一无二的实验:建一个自给自足的生物圈,以弄明白我们这个星球是如何维持生命生生不息的。 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十年以后才结出硕果。那时一个八人小组已经在这个人造的生物圈里生活两年了。这个项目让人们开始审视我们这个生物圈到底有多么复杂、多么精致、多么丝丝相扣——我们要是自己想复制一个的话得付出多大的努力。 地球生物圈简单来说就是各种生物系统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它们与非生物部分比如空气、水和岩石等之间相互作用的总和。它是一个生命的自我调节区,整个大气层把我们与冰冷的太空隔离开来,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 人类的第一个人造生物圈选址在美国西南部。那里生长着巨大的仙人掌,一派典型的美国西部电影景象。这里的环境也非同寻常。山脚下炎热湿润,森林里鲜花丛生,山峰挺拔而起,高达2 700米,山顶终年积雪。夏季,消融的雪水汇成溪流湖泊。自然环境富饶优美。山坡上阴凉湿润,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橡树林。再往上一点,屹立着的是黄松。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品种繁多、数量惊人的动植物。橡树林里栖息着头顶通红的林莺,宽尾的蜂鸟和科迪勒拉食蜂鹋。再高一点地方还能找到□(特殊字体)鸟和渡鸦。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