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松编著的《中华英烈传(4下1937年-1945年)》内容介绍: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自由、民主、幸福而英勇献身的中华儿女,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楷模。他们的精神应当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要永远战斗在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里。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忘记就意味着裹足不前。当前,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正在继往开来,团结奋进。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去克服,还有许多难关需要去攻克。因此,学习和发扬先烈革命精神,继承先烈的优秀品质,是我国人民责无旁贷的义务,更是我国广大青少年不可缺少的课题。
卢松编著的《中华英烈传(4下1937年-1945年)》内容介绍: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大型丛书《中华英烈传》,我认为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这部丛书以其浩瀚的篇幅,丰富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自1840年以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幸福而英勇献身的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体现,是对革命先烈最有意义的纪念,是我们学习先烈的丰富教材。因此,我希望各级青少年组织以及教师们,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广大青少年认真学习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永垂不朽的精神财富!《中华英烈传(4下1937年-1945年)》是该系列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在湖北一带,有一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勇猛无比的抗日部队,深得广大抗日军民的称赞。这支部队就是当时国民党第八十四军一七三师,师长就是钟毅将军。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七三师作战勇敢,军纪严明,是八十四军的模范师,这与钟毅将军治军有方,追求进步是分不开的。当时许多民主进步人士就对钟毅将军奋勇作战、救国救民的精神大加赞赏,著名诗人臧克家就曾说:“钟师长是我抗战以来遇到的最有头脑、最热情、最懂得文化的一个杰出军人。”
钟毅,1901年11月生于广西扶南长和乡。他从小便随以教书为生的父亲读书,因他天资聪颖,再加之勤奋好学,年轻时便显出过人之处,特别是他精通诗词、书法,落笔成文,更是得到许多人的赞赏。1918年夏,钟毅离开他就读的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来到广州,准备投考有名气的学校,但由于学历限制严格,他的这一愿望未能实现。在一位同乡的帮助下,钟毅一边干活,一边补习功课,以等待机会。1919年,韶关讲武堂招生,当时正值国家内忧外患日重之时,钟毅感到武力救国也是一条可行之路,便毅然决定弃文从武,考入了韶关讲武堂,从此他便置身戎马,征战南北。
1920年,钟毅从韶关讲武堂毕业后,未受重用,只好返回故里。钟毅对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状深感不满,他渴望有一天能为国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他满怀激情地在自己的居室挥笔题诗一首:
男儿仗剑出乡关,
不斩楼兰誓不还;
太息中原长板荡,
要将只手挽河山。充分表达了他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为了激励自己振奋精神,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力,他还在自己的书斋门口贴上一副对联:“矢志清中原,闻鸡起舞;雄心造时势,匹马纵横。”在故里生活的几年里,钟毅潜心研读各种军事典籍,还积极组织本地村民维持治安,颇得乡民的称赞。
1924年,李宗仁举兵讨伐旧桂系军阀。应旧时韶关讲武堂同学的邀请,钟毅到南宁出任上尉连长。此后,在柳州、桂林等地的讨贼剿匪的战斗中,他作战勇敢,机智多谋,指挥有方,因战功升任少校营长。
1926年夏,两个军队出师北伐,钟毅随军出征。在北伐战中,钟毅率领部队勇猛冲杀,屡建战功,特别是1927年7月,在龙溪一带与孙传芳的主力部队激战数日,歼灭了所有反扑的敌人,这一仗使军阀孙传芳从此一蹶不振。
1927年,钟毅被派往日本考察学习军事技术。当时,日本帝国主义者妄图灭亡中国的野心已露端倪。在日本,钟毅悉心研究日本的军事装备技术,刻苦学习各种战略战术,这对他以后在抗日战争中率部屡挫日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34年,为了掌握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钟毅又考入陆军大学特二期深造。在校三年间,他刻苦学习各种先进的军事学术理论,成绩优异。从陆军大学毕业时,正值“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钟毅立即加入广西抗日军队第三十一军,率部北上抗日。
1937年11月,钟毅奉令担任津浦路南段的守卫任务,转战淮河沿岸。1938年春,日军攻占南京之后,为了打通津浦线,便调来重兵进攻三十一军的阵地。在敌人强大的攻势面前,钟毅将军率部沉着应战,凭借高昂的士气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冲锋,誓死坚守在主阵地上。就在日军久攻不下,感到束手无策之时,钟毅将军忽然接到从明光、凤阳一线向南撤退的命令,他感到莫名其妙,一路上,他看到中国的军队不断败退,沿途的黎民百姓四处奔逃,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军人,他为自己无法抗日杀敌、保家卫国感到十分痛心和遗憾,不禁感慨万千,愤而写下:“半夜班师天地昏,中原到处闻哭声。料应卷土重来日,一战唤回故国魂”的诗篇。P1-2
当英雄的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当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宣告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就在宽阔壮观的天安门广场建造了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金光灿灿,深情缅怀革命先烈的八个大字。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国人民为反抗国内外敌人,英勇不屈、前仆后继的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纪念碑,是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用真理与正义、用永垂不朽的民族之魂凝结的一座历史的丰碑!
自1840年至新中国成立的一个多世纪里,广阔富饶的神州大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榨下,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一向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成了有气不能喘、有腰不能直的奴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国内外敌人的枪炮、刺刀、镣铐与监狱;等待中国人民的是屈辱、折磨、饥饿与死亡……
但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英雄的中华儿女为了反抗国内外敌人残酷的统治,血腥的压榨,惨无人道的屠杀,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尊严,为了中国人民子孙后代的自由与幸福,面对着国内外敌人的枪炮、刺刀、镣铐与监狱,面对着这些敌人残酷的统治、血腥的压榨、惨无人道的屠杀,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他们或是战斗在枪弹呼啸、血肉横飞的疆场上,或是战斗在随时都有可能被逮捕杀头的敌人营垒里,或是战斗在艰难困苦的后方,总之,他们是以中华民族优秀的品格,以正气凛然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向一切黑暗腐朽的反动势力,向一切阻挠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走向自由,走向幸福的绊脚石发起了义无反顾的挑战,进行了坚韧不拔的斗争。当屠刀搁在脖子上的时候,他们呼喊着响彻云霄的革命口号;当子弹即将射进胸膛的时候,他们面不改色心不跳;当死亡即将夺走他们的生命时,他们对自己能为真理而献身感到由衷的自豪。他们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他们高尚的灵魂就是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
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自由、民主、幸福而英勇献身的中华儿女,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楷模。他们的精神应当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要永远战斗在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里。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忘记就意味着裹足不前。当前,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正在继往开来,团结奋进。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去克服,还有许多难关需要去攻克。因此,学习和发扬先烈革命精神,继承先烈的优秀品质,是我国人民责无旁贷的义务,更是我国广大青少年不可缺少的课题。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大型丛书《中华英烈传》,我认为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这部丛书以其浩瀚的篇幅,丰富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自1840年以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幸福而英勇献身的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体现,是对革命先烈最有意义的纪念,是我们学习先烈的丰富教材。因此,我希望各级青少年组织以及教师们,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广大青少年认真学习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永垂不朽的精神财富!
民族之魂,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