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杨澜访谈--台海透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澜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想更进一步了解台湾当局的一些重要政界人物的情况吗?马英九、连战、江丙坤、蒋孝严、宋楚瑜,该书都给予了重点采访。此外,杨谰还采访了当代台湾最具人气的文化人物,如文杰怪才李敖、现代诗歌《邮票》的作者余光中等等。如果你对台湾问题感兴趣,如果你是个文学大师崇拜者,那通过本书,或许,你能获取一些你想要的信息。

内容推荐

《杨澜访谈录》为“阳光文化”的名牌访谈录。节目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方面的热门话题,与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进行广泛探讨,并且畅谈个人成长经历,折射出特有的历史瞬间和社会背景。访谈节目中畅谈的话题不仅紧紧围绕时事或专业,更以人的经历、感受和智慧为中心,抽丝剥茧地讲述人的故事,以成败得失、人生百味体现人的智慧和感悟,让观众通过节目去感受那些平常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名人,拉近距离,沟通彼此。

《杨澜访谈录》将以文字版的形式在中国城市出版社结集出版,并配以杨澜印象、人物背景及专家点评。

目录

总序  一个优秀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应该什么样

作者序  台湾舞台的宽度与深度

马英九

杨澜印象

杨澜访谈录

人生历程——小马哥,大抱负

媒体传真——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

连战 江丙坤

杨澜印象

杨澜访谈录

人生历程——够分量的连家继承人——连战

人生历程——“破冰之旅”的开路先锋——江丙坤

媒体传真——连战赴美 大陆行光碟当赠礼

媒体传真——吴仪会见江丙坤

章(蒋)孝严

杨澜印象

杨澜访谈录

人生历程——蒋门之后章孝严

媒体传真——章孝严认为:两岸经济及科技发展优势互补

宋楚瑜

杨澜印象

杨澜访谈录

人生历程——步入政坛

媒体传真——“两岸一中”神来之句

李放

杨澜印象

杨澜访谈录

人生历程——话说李放

媒体传真——李敖一网打尽告224“立委”

余光中

杨澜印象

杨澜访谈录

人生历程——文学人师余光中

媒体传真——余光中:散文也可以成为重工业

白先勇

杨澜印象

杨澜访谈录

人生历程——“最后的贵族”白先勇

媒体传真——年度文化人物入围:白先勇

凌峰

杨澜印象

杨澜访谈录

人生历程——“漂泊者”凌峰

媒体传真——我的人生追求是“做自己”

试读章节

你所不知道的马英九

“师奶杀手”

在父辈教诲、自己努力、天赐良机等情况下,马英九不但形象清新,政途如日中天,而且一表人才,感情细腻,深受岛内女性的青睐。

自2001年开始,岛内的媒体都有对台湾政治人物“美感调查”,民众投票的标准大多是以“做事认真”、“平易近人”、“有亲和力”等。不过,每年的第一名,都是向来深受女性喜欢的马英九,其他的政治人物也只能退而求其次。更有岛内舆论指他人气直迫香港影星刘德华,并给马英九“师奶杀手”的称号。P029

马夫人信任帅老公

马英九自从政以来一一直是台湾政坛人气最旺的女性偶像,但马英九的夫人周美青却简洁、率真,毫不客套修饰地表示,马英九不是她的偶像,而且更直言:“所有做丈夫的缺点,他(马英九)都有。”

周美青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后赴美国纽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与马英九相识、相恋直至结婚。她行事极为低调,在马英九参选台北市长前,知道她名字的人不多。1998年7月,周美青才首次露面。但她强调不愿做附属品一样跟着丈夫到处拜访或参加社交活动。有很多记者问周美青是否担心丈夫有外遇。刘‘此,她回答说:“我对他有信心,对自己也有信心,为什么大家好像对我们没什么信心?”

34年捐血146次自号“血马”

马英九在台湾政坛上是个模范生,他的清廉、学识与阳光形象,当前在台湾政坛上受到欢迎与信赖程度,尚难以有其他人能够与之匹敌。

他也热心公益,于2004年因他在34年内捐血达到146次,受到“中华捐血运动协会”特别颁奖表扬时,马英九说,他捐的血叉多又好,可以说是“血马”一条。他认为这种勇于卷起袖子输出爱心的情操,最能显现“骨肉同胞,血脉相连”的含义,也最让人感动。

来源:中国新闻社P030

序言

总序

一个优秀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应该什么样

著名电视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将以文字版的形式在中国城市出版社结集出版,责编嘱我为本书做一个序,受此殊荣,实在诚惶诚恐。作为当今华人访谈节目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女性主持人,杨澜无疑是非常优秀的,她那清新中含着厚重,平和中透着睿智,貌似随意却又极为点穴的访谈风格代表着一种高度和境界。我本人并非以主持艺术为专攻,深感学力不是,无以为此大家之作作序。但转念一想,如果作为第一个发言者抛砖弓J玉,倒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于是便释然。

看了《杨澜访谈录》的文稿,我内心深处自然引出的一个话题便是:一流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

其实,对于一流的东西,我们是无法规定它的品质上线的——一流的东西常常具有能够超越我们期待的品质;但是,反过来说,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它必须达到的品质底线在哪里。

首先,一个一流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应该是主流大气,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的。这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他(或她)主持节目的社会品质,即他(或她)不应该是自恋式的自言自语和卡拉0K式的自娱自乐,而是紧紧把握着时代脉动的守望者;二是指他(或她)主持节目的价值品质,他(或她)不是隔靴搔痒的泛泛之谈,而应善于击中社会绷得最紧的那根弦。汤因比曾经说过:“一部人类文明史,不过是人类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挑战而不断应战的历史。”事实上,一流的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敏锐地探询这种“挑战——应战”的社会状态,揭示这一时代发展进程中的瓶颈因素和问题单,深刻地反映人类应对挑战的智慧及其成果。昕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造就一流的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绝不仅仅是漂亮的外表、令人眩目的技巧和引人注目的领袖、大师或明里,最重要的是一流的访谈节目主持人透过访谈节目的价值营造所体现出的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当这种境界、情怀和智慧面对社会发展进程的现实“问题单”时,一个一流的访谈节目也就应运而生了。

其次,一流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应该是独立的,与社会现实、与利益集团、与流行文化保持适当的距离。现在的人们都在追求一种所谓“零距离”式的关系,但有思想的一流的访谈节目主持人与社会问题一定不能是“零距离”的,因为“零距离”会剥夺思想的空间。要知道,一切原创的东西,都是独立思考的产物;一切有价值的反思,都是在保持距离中完成的。喧闹和紧密可以产生激情,但却无法产生智慧;不识庐山真面目,就因为“身在此山中”。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一个有自觉追求的一流的访谈节目主持人,不应该是既有声音的一次次重复——这无异于是一种思想的剽窃,而应该敢于通过访谈节目发出独立思考的声音。其实,作为一个对于社会有着深刻关怀的一流的访谈节目主持人,不像普通人一样可以自由地将灵魂与肉体分开,更不能自由地将灵魂与思想分开。我们不是思索的机器,不是有着冷酷内脏的观察和记录装置。我们必须不断地从痛苦中分娩我们的思想,慈母般地给社会以我们拥有的一切:我们的血汗、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激情、我们的痛苦、我们的良心、我们的不幸乃至我们的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意味着,将我们的全部,不断地化为光明和烈火,我们不可能是别的样子。至少,我们应该和经济学家西蒙所要求的那样:“让世界不要比没有我们时更糟”。这是一种底线。

最后,一流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应该是一位善于将少数人讲的“方言”转译成大众能够听得懂的“普通话”的“翻译者”。换言之,他(或她)应该是一位能够让一流的思想成果走进百姓视野,成为经世致用的显学的高手。并不是一切思想成果都必须是经世致用的显学,但是,一位追求社会影响力最大化的一流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却一定要有这样一种明确的传播路线:他(或她)应该竭力避免用那种曲高和寡的方式来诠释人生和思想,他(或她)要做的,恰恰是把在暗室尘封的人生真谛和故弄玄虚的理论思想搬入广场,放置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之中。经过他(或她)的“点化”,人生、思想和学术便变得透亮,像阳光那样,照亮大多数人的生活。

学习专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科书式的学习,系统、全面、逻辑严谨;还有一种是实践摹本式的学习,感性、具体、内涵丰富。这后一种学习其实是一种更加灵活和灵性的学习。中国人学习时讲求“大道无形”、“文无定法”之类,这原本是不错的,但达此大境界的又有几人呢?况且,即使要达到这样的最高境界,其实起步时还是要从哑哑学语、描摹红字、文法三式开始。所以,形式的学习还是必要的。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照着一个一流的访谈节目主持人走过的脚印“描红”,是未来化有形于无形的最好基础。而《杨澜访谈录》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最好的摹本,这便是我看重它、推荐它的理由。

是为序。

  作者序

台湾舞台的宽度与深度

我书桌上有一只卧虎形的镇纸,是1993年第一次去台湾时,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买的纪念品。屈指一算,我已在台湾进行过四次系列采访,这在大陆记者中并不多见。

1993年台湾对大陆记者刚刚解禁后不久,我随《正大综艺》外景摄制组到台湾拍摄“世界真奇妙”。台北,花莲、高雄、阿里山、日月潭、垦丁……历时三个星期按照全台湾的旅游路线图,我们算是“走透透”了。印象最深的不是窗外的景,而是车里的对话。两岸人在隔阂多年后突然成了“同事”,彼此之间既熟悉又陌生,热情周到再加上点小心翼翼,让旅途绝不乏味。记得司机是一位瘦小精明的男人,整天在车里播放“南无阿弥陀佛”录音带。托菩萨和他的福,我们一路平安。

“我以为你们大陆那边不许信菩萨呢。”

“谁说的!不过念经的磁带,还是第一次听到。你别说,心里就是踏实多了,刚才那么陡的山路,我居然睡得特香。”北京的摄像师说。

“我过去在金门当兵的时候,经常睡不好觉。听说大陆的‘水鬼’(潜水员)过来了,大家就紧张得一夜不睡。”

“我在厦门当过兵,成天对金门喊话,说不定对面就是你!”

“我们那时候看电影,里面的共军都是歪戴帽子,抓老百姓的鸡鸭,还用枪托砸人的那一种。”

“咿,怎么和我们那边电影里的‘蒋匪军’一个样!”

车子顿时响起一片笑声。都是中国人嘛,连宣传手段都那么相似。

第二次去台湾是1999年,当时我在凤凰卫视主持《杨澜工作室》,赴台访李敖、证严法师、朱铭、林怀民等台湾社会知名人士。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证严法师。这位割稻时顿语,放下镰刀上山做苦修尼的女性,以一己之力,许下弘愿,从托钵化缘开始,建造了花莲等地最好的医院。富裕起来的台湾中产阶级中有无数证严法师的追随者,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医院里做义工,寻求精神的满足和灵魂的依托,进而把服务他人当作了一种生活方式。“对那些能接受你帮助的人,你要感激。”这样的话语让人心变得柔软,社会变得温情。采访那天,花莲气温高达38度,酷热难当。在一问宽敞通风、没有空调的木屋里,这位清秀安详、身着灰色布袍的女法师接受了我的访问。她没有很高的教育背景,也不摆什么高深莫测的玄机,自有一种朴素厚实的亲和力。因为对音效的考虑,我们关掉了房子里惟一的一架风扇。空气相当闷热,但她极少移动身体,只是偶尔擦擦汗,轻柔的声音不急不噪,与我在,大陆一些寺庙中见到的腰上别着二、三个手机、风风火火的主持僧人形成有趣的对比。

第三次去台湾采访是在2001年,这一次是为了阳光卫视上播出的《杨澜访谈录》。龙应台、余光中、施振荣、王永庆、章孝严(现在应该称他为“蒋孝严”)等人接受了我的采访。随着接触更多的台湾各界人士,我对台湾的认识也逐渐深入。我既喜欢台北夜市里香喷喷的蚵阿煎(台湾的夜市小吃),更钟意在午夜时分坐在人气依然很旺的诚品书店呷一品咖啡,读几本新书。这里的传统文化精神更具连续性,与西学的融合也更自然。时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的龙应台,一句“我倒要看看我被权利腐蚀的速度有多快”让我的神情为之一爽,也对知识分子在诸多诱惑中坚持独立批判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与之相比,台湾的政坛似乎完全没有底线,无奇不有,无丑不有,混混沌沌,又光怪陆离,一派秀场景象,并提供免费戏票,真比娱乐圈还娱乐。

第四次去台湾采访让我走近了更多的台湾政界人物。那是2002年年底,马英九正在为连任台北市市长奔走,宋楚瑜的亲民党,仍可凭借他的个人魅力,在政治与财力的双重夹缝中苦苦支撑。连战被李登辉“我就是要搞垮国民党”的真情告白气得咬牙切齿,又被陈水扁逼着清算“党产”。在朝与在野,境遇真是有天壤之别!那感觉就像大家挤在一个墙角里相互厮杀,看不到大的政治空间,又不能不面对每天的勾心斗角,活得琐碎而辛苦。那时的他们是否预见到三年后的连宋大陆之行,我不得而知。当我在2005年的上海采访连战和江丙坤的时候,这个空间的确已经被极大地拓展了。一个更大的舞台提供了新一轮的想像力,难怪连宋二人一路上激情豪迈,超常发挥,不知疲倦,那来自一种从山洞里走出来视野顿开的刺激,也有一份来自基因的深深的历史感吧。在这个时期,我们看到了一个保持冷静度和距离感的马英九,他恐怕正在心中丈量着这舞台的宽度与深度,思考着在“老演员”退场后,以什么样的步点踏入舞台中央。

希望这本从《杨澜访谈录》中选取的台湾人物系列访问,能为读者提供一些一手的资料,就算是一份看戏买的“演员”简介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