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商业情报,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它,那么现在,到了问题的核心:我们该如何搜集和评估情报呢?
其实,我们可以从多种途径来搜集信息。其中,最常用的就是通过人力搜情、调查研究和科技搜情。这三种手段都非常重要,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交集。如果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人力搜情。
为什么呢?因为,早在孙武之前,那些精明的战略家就已经知道,一个安插在合适位置的间谍,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人力搜情可以用来搜集特别的情报,以此来满足某些特殊的情报要求。也许,除了调查研究这个方法之外,其他的情报搜集途径仅能提供以往的记录和信息,再将所获取的数据整合与消化。信号和电子搜寻设备只能搜集到有效范围内的情况;而航拍的目标,则是某片广大的区域。要想得到完整的信息情报,光搜集还不够,还要涉及分类、研判和情报分析,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潜伏谍员在回答情报官员的问题时,很容易带上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
间谍对情报问题的解答
为了执行中情局的任务,我头一次被派到了西贡。当时,我的身份是一名“合法游人”。但凡是有资格成为“合法游人”的特工,其身份必须是外交官、商人等有能力在北越边境来去自如的一类人。一旦被选中作为特工而出外执行任务,在出发之前,中情局会让他们知道此次“旅行”的目的,以及对情报的要求。这样,才能利用在北越境内的短暂逗留,迅速地找到目标信息。一旦他们进入安全地带,就必须向相应的情报官员汇报任务执行的情况。他们所网罗到的信息会作为情报调查报告,被传回中情局总部。
在符合招募要求,又拥有“合法游人”身份的特工中,有一人是驻西贡的中东地区外交人员,我要求他提供一些关于他的国家与北越之间的关系的资料。当时他在使馆充当外交信使。由于他过去向中情局所提供的情报都非常可靠,再加上又通过了测谎仪的测试,所以,在当时的这个行动小组中,他显然是最符合要求的情报人员。
在这名外交官执行任务期间,恰巧碰上了美国B-52远程战略轰炸机对河内市进行了空袭。这次轰炸的目标之一,就是河内市的中心电力发电站。空袭过后,白宫方面想知道,发电站到底有没有被击中。可不巧的是,当时,整个河内市的上空都被浓雾所遮盖,卫星和高空航拍根本无法提供准确的信息。可白宫又急于想要知道结果。
情报要求很简单:当晚,河内市中心的灯光有没有亮起?
空袭事件的一天之后,这名特工返回到西贡。当他从飞机上走下来时,我向他使了一记眼色,暗示他跟随我到新山一国际机场(当年,这是越南民主共和国国内最大的机场,在越南战争期间,曾被美国扩建为空军基地——译者注)的航站楼。找了一个不易被人察觉的隐秘角落,我急切地问道:“昨晚,河内市市内的灯是不是一直亮着?”他说:“灯光忽明忽暗,但没有完全熄灭。”回答完我的问题之后,他开始了对昨晚空袭事件的恐怖回忆,他甚至能听到B-52大型轰炸机所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就连他所住的市区旅馆房间的窗户都被炸得粉碎,他觉得自己与死亡擦肩而过。谈话结束时,他不解地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这帮家伙,昨天晚上到底要做什么?是想要谋杀我吗?”
最终,我所提交的情报报告非常的简洁明了:“据一位在空袭当晚身处河内市内的可靠线人的信息,河内市中心的电力通宵未断。”在获悉情报要求的几小时之内,我们就为白宫提供了一份他们急于知晓的答案:B-52并未击中目标。几天之后,当浮在河内市上方的浓雾散开之后,白宫才通过卫星拍摄的图片进一步确认了这一消息。
情报报告 可靠并值得信赖的特工(vetted agent)所递交的情报报告,其“含金量”和信息准确度都很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之为情报报告,而不是信息报告。情报绝不等同于信息。它是有价值的信息。在上述的案件中,信息源会被评估和衡量,再向上汇报。每一位情报特工所汇报的信息都会经过这样处理吗?当然不是。该如何处置特工所提供的信息,这要由特工对此类信息的知情度,该特工以往信息反馈记录的可靠性,还有特工本人对各种测试(测谎仪等)的通过情况,这三大因素所决定的。
情报人员有可能每次都碰巧在事发现场吗?就像经历河内空袭事件的那名特工一样,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地得到所需情报,只因这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当然,还有一些情报人员是通过第三方知情者间接得到此消息的。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要问这样的问题:该特工获取该情报的渠道是什么?他以往的情报报告是否可靠?他值得我们信赖吗?他会不会故意夸大实情?他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吗?他的记忆力怎么样?
情报成品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过程(包括了原始信息的搜集与分析),最终才能作为“成品”,呈现给情报需求方。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情报生产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搜集情报、分析情报、情报报告以及传送信息。在后面有关情报分析的一章中,我们将具体讨论这个过程。P26-28
看过刘德华、梁朝伟、曾志伟演的电影《无间道》的读者,都知道这是一部尝试以曲折离奇的心理交锋为切人点,在大量的娱乐元素之外,赋予了潜在的精神考问的影片。
无间道,语出佛经avicinar aka,又译阿鼻地狱,意为:“受身无间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无间道(无间地狱)是佛经故事中八大地狱中最苦的一个,凡被打人无间地狱的,永无解脱希望,要经受五种无间。第一“时无间”,无时无刻不受罪。第二“空无间”,从头到脚都受罪。第三“罪器无间”,各式各样刑具无所不用。第四“平等无间”,用刑不论男女均无照顾。第五“生死无间”,重复死去无数回还得继续用刑。也是民间所谓十八层地狱中最抄底的那一层。
当然,这是佛教警示世人行为觉悟自律的象征故事。表示失去“自性”(即佛性)而陷入不辨是非只讲利益的“无间”处境之人,所必然遭受的痛苦心理历程。电影《无间道》,讲的就是两个身份混乱的男人,分别为警方和黑社会的卧底,而当一宗毒品交易,黑白两道的行动均告失败,都弄清楚彼此身份之后,他们决心要离开这个无间地狱,改变这种不辨是非的处境,找回自己……
文明人类的最大特质,就是具有是非观念,并且,无论身处何种情境,包括纯粹讲利益的商业关系中,也要“间”之以是非判断力,并且帮助对方用是非判断力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只是被诡诈谋略,“无间”地裹胁着走。
是非判断力源于人的敬畏之心,敬畏与恐惧完全不同,恐惧只会服从和被诱惑,使人产生卑怯感;而敬畏,不仅产生是非判断力和坚定性,且使人产生崇高感,正是这种崇高感,使文明人类的时间之神、历史生命,战胜了空间之神、有限生命。所以,间,是一种非常伟大卓越的智慧。人世间一切伟大的创造,都赖以举其间。
译校完CIA退役老人F.W.若斯特曼先生写的《商界诡道——建立一个属于企业自己的中情局》,我进人了长久的沉思。
我想起了40年前在县医院治疗血吸虫病时,从医院订的《参考消息》上看过的连载报告文学《沙漠谍影》,也想起了20多年前一段特殊日子里,看过的一部前苏联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春天的17个瞬间》……昨天又特地从网上找来连夜看了一遍。现实和艺术、虚和实两相比较后,我相信,谍报人员在人间三百六十行中,是一个真正富有崇高精神的生态群落。他们诚实、无私、客观、公正、勇敢、沉着、坚定、细心,个个身怀绝技富有效率,而又深谙互助共生之道,他们是敢于接受任何命运挑战的人群。
呵呵,回到这本《商界诡道——建立一个属于企业自己的中情局》吧!
现今,竞争激烈的商业领域,就如同战场一般,掌握竞争对手的动态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国际舞台上,更要清楚竞争形势和对手的底细。在战场上总是会有“雷区”,你必须要学会如何辨认出它们,以避免误入“雷区”。掌握了精确的情报,就好比是在黑暗中拿着一支手电筒。它虽然不能帮你清除掉路障,但它却能把这些障碍一一照亮,以免你被绊倒。
以上这段话,开宗明义,说出了“商业情报”的本质意义、道义价值和法律边界。
这是一本好看而又耐看的书。
《商界诡道——建立一个属于企业自己的中情局》校编两遍了,还想再读。我甚至想,它不但值得企业老板、高管和政府官员阅读,也非常值得我们中国的学者、教授和大学生阅读。
本书特别引人人胜、拍案叫绝的是,若斯特曼不是就情报理论说情报理论,而是引述了他亲身经历的大量案例,其中有成功的经验和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和沮丧。为了求真,不出纰漏,作者特别告诫读者,“信息并不直接等于情报”(information is not intelligence),所以,“情报官员与情报分析人员,二者惺惺相惜”,他们不是我们熟悉的电影中描写的那种相互争功摩擦的对手,所有成功的案例,客户无论是政府,还是商业机构,所有情报活动参与者,都处于一种“绝妙的共生关系”。而书中几乎所有惊心动魄的案例,也都体现了作者表述的这种“perfect symbiosis”。
是的,就书的立意、主题和写作而言,作者本人的权威性现身说法,是本书的特色和不可多得的价值所在。
F.W.若斯特曼,现居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棕榈滩,是一名为中情局情报部门效力了24年的老战士,1990年,他作为高级情报部门的一名精英(等同于少将军衔)光荣地退休。同时,他还兼任了中情局传奇的秘密训练基地——“农场”的教员。若斯特曼撰写的许多关于商业情报的文章,都被刊登在《巴尔的摩太阳报》、《迈阿密先锋报》,《棕榈滩往事》等知名的报刊杂志上。尤为可贵的是,从中情局退休之后,若斯特曼又创立了CTC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使他基于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情报理论:“无商不问”、“求真务实”、“按需知情”、“忠诚守职”、“合作共生”等基本原理、原则,以及“风险分析、定向搜集和反间谍活动”的方式方法,有了在商业领域进一步实践印证的机会。事实上,CTC公司已经被公认为商业情报领域的先驱者和领导者。
因此,本书对于正在和已经走向全球的中国企业家,对于正在和将要走向共生崛起的中国公民而言,可以作为一本枕边书、床头书来读。
本书两位译者,虽是新人,但态度十分认真。由于书中牵涉到大量的特工行动,作者出于职业习惯,用的全都是情报学的术语和行话。这大大地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加之情报学本就是极其隐秘晦涩的,许多“黑话”、“行话”一旦翻译成中文,语意就可能变样。而且,由于某些事件的敏感性或特殊性,书中提到的许多案例也几乎无处可寻,很难找到更详细的材料为读者做出进一步的佐证,这点十分地遗憾。在与译者的交流中,我们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也为了尽量还原出原文在描述案例时的那份惊心动魄,所以,在翻译和编辑加工时,译者并不拘泥于雕词琢句、强从直译,只求能达意传神,留住原味便好。
建议出版社尽快出版,让更多人分享到情报业这一积极成果。毕竟,“间道”,并非损人利己的诡诈之道,而是一门高超卓越的艺术。
钱宏
2012年11月26日
推荐序: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吗?
译者序:企业该如何向中情局学习
引言:孙武与孙子兵法
第一部分 商业情报: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商业情报?
1、商业情报工艺
2、情报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 情报收集的过程
3、招募间谍
4、替代招聘
5、音频操作
6、计算机数据库和互联网
7、分析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信息保护与反间谍
8、法律相关问题和经济间谍法
9、经济间谍活动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10、信息源的保护
11、企业和金融诈骗
12、员工的弱点
13、中情局的背叛者:他们怎能这么做?
第四部分 恐怖主义和其他来自海外的危险
14、国际恐怖主义一愈演愈烈
15、出国谈生意
附录:网络资料库
术语表
致谢
布莱希出版公司已出版的其他相关书目
译校后记:“间”道——企业商务情报的艺术
研究市场信息战多年,对国内外出版的商业情报类书籍搜集亦很多,却难得见到一本对企业家来说,商战实操性很强的市场信息战工具书,然而看到由周春湘、周亦婧两位译者翻译的F.W.若斯特曼著的《商界诡道——建立一个属于企业自己的中情局》一书,却使我眼前一亮,立想一窥究竟。一口气读完译稿后,遂不禁掩卷叹曰:“无商不问也!”
俗话说,“商以诚立”是经商之“道”!但国内外的企业家们面对着残酷的市场竞争的现实,却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去寻求“商以间立”的经商之“法”。正是由于市场中广泛充斥着企业间这种“道”与“法”的博弈,因此“市场竞争”就逐渐演变成了“市场战争”,而横行战场战争数千年的军队统帅统兵作战之法——《兵法》,也就成了当今市场战争中企业统帅经商谋利之法——《商法》!
何谓道?何谓法?实在难懂!余研究兵战与商战数十年,窃以为,自古至今就“兵本无道,商亦无法”,是故“兵法”即为“商法”也!余为求证,故创立《市场战争学》效法之,更有甚者:享誉中外的中国兵法大师孙武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而自号陶朱公的中国商圣范蠡,却不折不扣地成功实践了上述结论。
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兵法大师孙武曾经不断大声地向所有处于混战中的君王和诸侯们疾呼:大家不要攻城夺地的厮杀了,一定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呀,你们只有这样才能“善之善者也”啊!于是,这些各自雄霸一方的统帅们齐声问道,我们如何才能不战而“屈”人兵呢?
孙武道:很简单,不就是“知己知彼”加“知天知地”吗!统帅们急问,怎么“知”呢?孙武曰:天机不可泄露,一句话——就是“兵者诡道也”!于是,众王皆疑问曰:“诡道”不是“正道”啊!我们要走“正道”!孙武不耐烦地说:“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战争一起,生死关头,性命攸关,(心里说:一群傻帽!)你们还要走“正道”?还想“不战屈人兵”?
虽然众王内心都想求“诡道”之法,但却碍于所谓的“正道”面子,故都怜怜不舍而归,而只有吴王未走,并痴痴地望着孙武,欲言又止。孙武看了看他,叹了口气说道:只有孺子可教啊!于是传授吴王“不战屈人兵”的“诡道”之法——即“用间”!
事实上,《孙子兵法》13篇,主题虽为“不战而屈人之兵”,但12篇讲的不是谋攻,就是作战等,而这些方法都不可能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战最高境界这一兵法主题。本人研究孙子兵法三十年有余,一直在其中苦苦寻找“不战屈人兵”之法,十年前才恍然大悟方知全篇皆无!于是,窃以为只有“用间”一篇,是唯一能够达到“不战屈人兵”之目的的根本之法。由此可见,孙武之书12篇,篇篇都是废话,只有“用间”一篇才是“知天知地”的“真言”矣!
何为“用问”之法呢?若斯特曼所著的《商界诡道——建立一个属于企业自己的中情局》一书,正是从对孙武和孙子兵法的“用间”之法开始,为广大读者描绘了现代商业情报界的现状,介绍了企业家如何用间、反间的实用方法和措施,并对“间谍就在你身边”,进行了全景式的诠释。
本书用词朴实无华,内容引人易读,所选。“用间”事例,均为现实世界发生过的重大案例,包括作者自己作为中央情报局特工时期以及其退役后创办CTC国际情报公司所经历的“用间”实例。作者通过一个一个生动的、有些是鲜为人知的用间故事,叙述了什么是商业情报,什么是商业间谍,商业情报对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性,怎么进行商业情报的收集、商业间谍的招募、如何进行信息保护,如何反间谍,以及现代市场竞争中恐怖主义与商业间谍无处不在的预警和提示,对身处信息化社会的人们和处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市场战争中以“用间”之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实用参考价值,是每个企业家迅速练就一身“无商不间”真本事所必备的一本商战秘籍!
张天平(国防大学战略学博士,市场战争论体系创立者)
2011年12月29日于百望山下无名居
美国中情局在越战中曾成功招募一名北越间谍,但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遭遇意料不到的挫折,最终牺牲了这名间谍。
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众公司曾引诱通用公司的副总裁叛变,但在几乎就要成功时,犯了致命错误,弄得两败俱伤。
国家情报战的原则、方法和经验如何运用到商业情报战中?在这本《商界诡道——建立一个属于企业自己的中情局》中,前中情局功勋特工F.W.若斯特曼用闻所未闻的“用间”故事现身说法,向读者展开一个全新的情报世界。
不论你是大企业的运营者,还是小型组织的职工,都能在阅读《商界诡道——建立一个属于企业自己的中情局》的过程中遇到心情激荡的时刻,建立起对情报的敏感,切实改善自己的工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保护好自己的商业秘密。
F.W.若斯特曼著的《商界诡道——建立一个属于企业自己的中情局》一书从对孙武和孙子兵法的“用间”之法开始,为广大读者描绘了现代商业情报界的现状,介绍了企业家如何用间、反间的实用方法和措施,并对“间谍就在你身边”,进行了全景式的诠释。
作者通过一个一个生动的、有些是鲜为人知的用间故事,叙述了什么是商业情报,什么是商业间谍,商业情报对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性,怎么进行商业情报的收集、商业间谍的招募、如何进行信息保护,如何反间谍,以及现代市场竞争中恐怖主义与商业间谍无处不在的预警和提示,是每个企业家迅速练就一身“无商不间”真本事所必备的一本商战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