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人。他一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写下了大量的地质学方面的著作。本书《穿过地平线》是他的一篇力作。该书力求更换一个新的角度,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来综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学、做人的品质及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穿过地平线/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丛书/六角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四光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人。他一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写下了大量的地质学方面的著作。本书《穿过地平线》是他的一篇力作。该书力求更换一个新的角度,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来综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学、做人的品质及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 内容推荐 《穿过地平线》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来综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学、做人的品质及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穿过地平线》将他不同时期显示其才华横溢、文情并茂,有学术性、趣味性、可读性的论著、随笔小品、谈艺录精选成集以飨广大读者。 目录 看看我们的地球 从地球看宇宙 地球年龄“官司” 天文学地球年龄的说法 天文理论说地球年龄 地质事实说地球年龄 地球热的历史说地球年龄 地球之形状 地壳的观念 地壳 地热 地震与震波 浅说地震 辟美博士造谣并浅说地震 燃料的问题 现代繁华与炭 大地构造与石油沉积 地史的纪元 地质力学发展的过程和当前的任务 启蒙时代的地质论战 地质时代 均衡代偿现象 《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序 冰川的起源 中国地势浅说 侏罗纪与中国地势 沧桑变化的解释 古生物及古人类 人类起源于中亚么? 读书与读自然书 如何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风水之另一解释 试读章节 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九大行星之一,它是一个离太阳不太远也不太近的第三个行星。它的周围有一圈大气,这圈大气组成它的最外一层,就是气圈。在这层下面,就是有些地方是由岩石造成的大陆,大致占地球总面积的十分之三,也就是石圈的表面。其余的十分之七都是海洋,称为水圈。水圈的底下也都是石圈。不过,在大海底下的这一部分石圈的岩石,它的性质和大陆上露出的岩石的性质一般是不同的。大海底下的岩石重一些、黑一些,大陆上的岩石比较轻一些,一般颜色也淡一些。 石圈不是由不同性质的岩石规规矩矩造成的圈子,而是在地球出生和它存在的几十亿年的过程中,发生了多次的翻动,原来埋在深处的岩石,翻到地面上来了。这样我们才能直接看到曾经埋在地下深处的岩石,也才能使我们能够想象到石圈深处的岩石是什么样子。 随着科学不断地发达,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了,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眼睛所能钻进石圈的深度,顶多也还不过十几公里。而地球的直径却有着12000多公里呢!就是说,假定地球像一个大皮球那么大,那么,我们的眼睛所能直接和间接看到的一层就只有一张纸那么厚。再深些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去侦察呢?有。这就是靠由地震的各种震波给我们传送来的消息。不过,通过地震波获得有关地下情况的消息,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的物质的大概样子,不能像我们在地表所看见的岩石那么清楚。 地球深处的物质,对我们现在生活上的关系较少,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还是石圈的最上一层。我们的老祖宗曾经用石头来制造石斧、石刀、石钻、石箭等等从事劳动的工具。今天我们不再需要石器了,可是,我们现在种地或在工厂里、矿山里劳动所需的工具和日常需要的东西,仍然还要往石圈里要原料。只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向石圈索取这些原料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了,并且向石圈探查和开采这些原料的工具和技术,也就越来越进步了。 最近几十年来,从石圈中不断地发现了各种具有新的用途的原料。比如能够分裂并大量发热的放射性矿物,如铀、钍等类,我们已经能够加以利用,例如用来开动机器、促进庄稼生长、治疗难治的疾病等等。将来,人们还要利用原子能来推动各种机器和一切交通运输工具,要它们驯服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样说来,石圈最上层能够给人类利用的各种好东西是不是永远取之不尽的呢?不是的。石圈上能够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种矿物原料,正在一天天地少下去,而且总有一天要用完的。 那么怎么办呢?一条办法,是往石圈下部更深的地方要原料,这就要靠现代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和各种新技术部门的工作者们共同努力。另一条办法,就是继续找寻和利用新的物质和动力的来源。热就是便于利用的动力根源。比如近代科学家们已经接触到了的好些方面,包括太阳能、地球内部的巨大热库和热核反应热量的利用,甚至于有可能在星际航行成功以后,在月亮和其他星球上开发可能利用的物质和能源等等。 关于太阳能和热核反应热量的利用,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较多的工作,也获得了初步的成就。对其他天体的探索研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并在最近几年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有关利用地球内部热量的研究,虽然也早为科学家们注意,并且也已作了一些工作,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达到大规模利用地热的阶段。 人们早已知道,越往地球深处,温度越加增高,大约每往下降33米,温度就升高摄氏一度(应该指出,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是靠太阳送来的热)。就是说,地下的大量热量,正闲得发闷,焦急地盼望着人类及早利用它,让它也沾到一分为人类服务的光荣。 P1-3 序言 小朋友们,你们对“李四光”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吧,他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在我们学习的课本里,你们一定见过他的名字。 湖北黄冈是一个山川秀丽、人杰地灵的地方。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出生在这里。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他自幼就读于父亲执教的私塾中,14岁那年他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被送到日本留学。这期间,李四光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几年后,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归国。辛亥革命后,因不满袁世凯、黎元洪篡夺革命果实,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学,从此走上地质科学研究的道路。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关于他的事迹有很多,我们仅取一例,从中可见李四光的学术修养和光辉人格。 20世纪2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艾·布克威尔德曾武断地宣告:“中国的石油储量十分贫瘠。”这顶“无油”的帽子沉重地压在中国人的头上。李四光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中华大地蕴藏着多种矿藏,在沉降带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李四光的理论指引人们先后在大庆、大港、胜利、华北、东海等地找到了石油。滚滚石油把“中国贫油论”的帽子彻底地甩进了太平洋。 李四光博学多才,他的音乐造诣相当深厚,在巴黎写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 他散文写得很好,旧体诗也写得不错,即便是地质学的论文,他同样写得有声有色。本书便从他的大量著作中精选一些随笔,供小朋友们阅读。 就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文章,去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他所钟爱的事业吧。 书评(媒体评论) 关于儿童阅读,大部分家长和教师最困惑的是:究竟给各年龄段的孩子分别推荐哪些图书最合适7据了解,我国每年新出版的少儿读物约在4万种左右,常销的书有数十万种。我们希望有一个这样的书目,让你在书店选书的时候能够有一个依据,让你与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能够兴趣盎然。 ——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 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光 翻开小学地理课本,第一句话是“地球,人类生活的家园”。但是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我不认识我的家I可见,认识我们的地球,了解李四光的地壳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让这个智者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从地质学的角度来思考政治、文化、生活。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李四光的耐心和亲合力。书中没有深奥的专业术语,只用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别样的人生 ——豆瓣读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