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会通与流变--明清以降中国的知识文化与信仰/暨南史学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陈才俊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为作者关于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部分成果结集,主要探讨基督宗教在华传播引发的思想碰撞、文明对话以及近世中国的知识转型、文化流变、教育革新、信仰冲突等议题,涉及历史学、哲学、宗教学、教育学、语言学、传播学等领域。作者围绕基督宗教与近世中西文化交流这一主题,抉剔个案,细心考证,钩深索隐,洞幽烛微,揭示大航海时代以来文明交汇视域下中国社会文化的觉醒与谋新。 作者简介 陈才俊,湖北松滋人,华中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中国近现代史博士;暨南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美国桥水州立大学(Bridgewater State University)访问教授(2014-2015);主要研究兴趣为中西文化交流史、基督宗教史、海外汉学。 目录 上编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耶稣会风格”教堂与澳门城市空间早期建构 从《铎书》看早期儒者天主教徒之以耶合儒 早期美国来华传教士与美国对华鸦片贸易政策 容闳赴美留学与中学西传 晚清基督徒知识分子之信仰抉择与爱国救国思想 中编 文化会通与教育交流 澳门圣保禄学院与中国西式高等教育的开端 香港西医书院与中国近代医学高等教育的肇始 文化会通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尝试——以马相伯教育哲学理念为中心 刘廷芳与燕京大学宗教学院之肇基与谋新 陈垣与北京辅仁大学之大学理念 华人掌校与教会大学的“中国化”——以陈裕光执治金陵大学为例 基督新教来华与中国学校英语教学的发端 教会大学与中国近代建筑形态的转型 下编 知识传播与文明互鉴 东西方文化对话与中华文化的抉择——章开沅教授访谈录 构建基督宗教在华传播史的学术地标——汤开建教授访谈录 近代早期天主教改革与天主教世界的复兴运动——评夏伯嘉《天主教世界的复兴运动:1540-1770》 自西徂东:从内部审视明清耶稣会中国传教团——评柏理安《东方之旅:1579-1724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 全球史视阈下明清天主教教育史研究的典范——评李向玉《澳门圣保禄学院研究》 全球地域化:基督宗教在华传播史的一种诠释——评章开沅《传播与植根——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论集》 中国基督教大学历史的理性重构——评吴梓明《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 《圣经》中译与晚清本土圣经话语体系的构建——评赵晓阳《域外资源与晚清语言运动:以(圣经)中译本为中心》 征引文献 后记 序言 一般以为,西方文明进 入近代是以15世纪中叶至 16世纪初期发生的几件大事 为标志的。它们分别是 1453年奥斯曼帝国 (Ottoman Empire,1299 -1923)攻陷君士坦丁堡, 1455年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1398-1468) 发明铅活字印刷术,1492 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1451-1506)发 现新大陆,1517年马丁·路 德(Martin Luther,1483- 1546)开启宗教改革 (Reformation)。而这其 中,尤以新大陆的发现对人 类社会和世界历史产生的影 响最大。很难想象,如果没 有15世纪下半叶开启的“地 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欧洲的近代 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何以会 传播到世界各地。“地理大 发现”时期既是欧洲由中世 纪晚期过渡到近代初期的重 大转折时期,亦是西方文明 走出欧洲、远播全球的重要 历史阶段。正是“地理大发 现”缩短西方与东方的距离 ,促进欧洲进一步认识中国 ,同时也使中国的知识、文 化与信仰“走出中世纪”。这 个过程始于明朝中期,绵延 若干世纪。 明中叶以前,中国与欧 洲的交往曾经出现几次高潮 ,且以中国的产品与技术“ 输出”为主。秦汉时期,中 国丝绸远销罗马;唐宋之际 ,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至 欧陆;元代和明初,中国瓷 器更是风靡欧洲。而与此同 时,域外对中国的影响则主 要伴随宗教文化的“输入”: 汉唐时期是佛教,宋元时期 乃至明初是伊斯兰教。总体 而言,明中叶以前中国与欧 洲的交往主要体现在经济层 面,有时也伴随战争,但思 想文化交流只是附属品。 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 的对外文化交流均肇始于宗 教传布,具体而言,就是儒 家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 伊斯兰教文化、基督宗教文 化的交流。明中叶以前,主 要是佛教、伊斯兰教与古老 中华文化的相遇与会通,其 次则是基督宗教与儒家文化 的碰撞与融合。明末以降, 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中 西文化的直接对话,均以基 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 和东正教)之在华传播为媒 介。 16世纪以来的中西文化 交流,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 的文化交流之一。明末清初 ,中国与欧洲的交往成为人 类文化交流的主线。此时的 中国,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 科学技术均日渐式微,但是 ,西方文明的东渐和中国文 化的西传依然保持着大体平 等互惠的格局。此期,承担 中西文化交流使命的是以耶 稣会士(Jesuit)为主体的 天主教传教士。耶稣会士多 是在宗教信仰上坚定、热忱 ,在学术领域颇有造诣的地 理学家、天文学家以及其他 实用科学家。他们视野广阔 、学识精博,把欧洲文艺复 兴时期发展起来的科学文化 知识介绍到中国,利用西方 的科学技术来取信于中国官 民。同时,他们还把中国的 许多思想经典翻译成西方文 字在欧洲传播,开启中西文 化空前的大规模交流。因此 ,耶稣会士成为明末清初西 学东渐与中学西传之中坚力 量。 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 流,是一个中学西传明显盛 于西学东渐的流动过程。传 教士虽然将部分西方文化与 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但其为 迎合中国官民的喜好,也会 “违心地”传播一些谬误。如 将中国的地理位置绘制于世 界地图的中心,即属典型例 证。而且,其传播范围仅限 于庙堂之上和官宦阶层,对 整个中国社会影响甚微。相 反,中国的思想文化对18世 纪的西欧,特别是对启蒙运 动,影响至深且巨。欧洲早 期有关中国的比较具体的知 识,正是由传教士传回。他 们塑造的整体中国形象,成 为其时欧洲人认识中国的起 点和勾画自己心目中“中国” 的基础,深刻地影响了欧洲 人对于中国的看法与态度。 这些传教土既是广泛意义上 中国思想文化西渐的最早传 播者,亦是欧洲汉学的奠基 者。 进入19世纪,西方殖民 主义走向全球扩张的帝国主 义阶段,西方文化的“输出” 亦与帝国殖民扩张结伴而行 ,相得益彰。19世纪初,因 为新教传教士来华,中西文 化交流再次拉开大幕,且持 续近一个半世纪。虽然这一 百多年间中国发生过诸多重 大历史事件,导致中西文化 交流跌宕起伏,甚至波涛汹 涌,但总体而言,其发展趋 势是交流领域日渐广泛,交 流程度逐渐深入,交流规模 不断宏大。同时,中国迎来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由于中国因为鸦片战争 被迫打开国门而脚步沉重地 迈向近代,所以与明末清初 相反,晚清民国中西文化交 流呈现出西学东渐远盛于中 学西传的另一种流动态势。 新教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 兴建学校、编译书籍、传播 西学,将西方的价值理念、 科学知识、教育思想、医疗 技术乃至生活方式等传播至 中国,很快让长期置身于闭 关锁国之境的中国知识分子 “睁眼看世界”,并极大地推 动中国社会转型,加快中国 现代化进程。正是因为此次 中西文化交流的广泛深入与 巨大影响,激发几代中国知 识分子从提出“师夷长技以 制夷”,到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再到强调“天下 为公,世界大同”,并最终 结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就是 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既互相冲突又融合会通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