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琳·格林所著的《21世纪科学前沿:耐药性》为生物、物理、地理等课程的教学补充,用于课堂教学,也适合学生自学。书中通过条分缕析的分析,将有关耐药性的疑问以及相关的生活常识融入其中,既能达到丰富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也能满足小小科学爱好者的好奇心。本书内容丰富,文字兼顾专业性与易懂性,深入浅出地将科学性与知识性高度结合,图文并茂,图片精彩纷呈,充分满足中学生开拓视野的需要。
卡罗琳·格林所著的《耐药性》是《21世纪科学前沿》系列之一。
《耐药性》——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现代医学已经拥有庞大而完备的药物体系来对抗导致我们生病的病原体,但是,病原体也会自卫反击,很多以前有效的药物现在已经不足以对付它们了。
为生存而战
这听上去像是恐怖电影里的情节,可是,在抗生素发明之前,人们就生活在这样的“黑暗时代”。生活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伤口而引起感染,并因此丧命。抗生素的使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不再对致命的病菌束手无策。又过了几十年,医学上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疫苗和超级药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疫苗的研制抵御了很多致命的疾病,而超级药物的诞生结束了疟疾横行、无药可医的“黑暗时代”。
纵然医学界硕果累累,但若是科学家认为从此可以彻底清除传染性疾病,那就有点太过乐观了。1978年,来自134个国家的科学家在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城市)召开国际会议,探讨全人类的基础卫生保健情况。这次会议有一个“宏大的目标”:为了所有人的健康。他们甚至预测将来要杜绝所有的传染性疾病。最后,专家们一致同意,力争到2000年年末,让全人类都达到理想的健康水平。
然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1世纪的今天,每天仍然有1700万人面临着传染性疾病的死亡威胁。他们中的90%被以下6种疾病夺去了生命:肺炎、肺结核、腹泻病、疟疾、麻疹、艾滋病。而这其中又有一半人死于最后一种——艾滋病,令人痛心的是,年轻人占大多数,其中有很多还只是儿童。耐药性也成了这些死亡事件的帮凶。
细菌卷土重来
现代医学已经可以治愈很多20年前还被称为“不治之症”的疾病。医生已经拥有庞大而完备的药物体系来对抗导致我们生病的病原体。但是,病原体也会自卫反击,很多以前有效的药物现在已经不足以对付它们了。病原体就是导致我们生病的微生物,我们常常叫它们“病菌”或是“细菌”,但正确的叫法应当是病原体。
耐药性是怎么产生的
所有的生物都会适时地改变自己,寻求生存之路,这样才能适应它们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病原体也不例外,每天,病原体都会进行上百万次的自我复制,每一次复制都会使病原体有细微的变化,这就叫做变异。有些病毒起初是有药可治的,可随着某一次变异,这些病毒有了一点点变化,以往的药物对它们不再起作用,这些病毒也就具有了耐药性。复制次数越多,变异程度也就越大。
最终,这种变异会越来越多,超出药物的治疗范围。此时,药物就会败下阵来,再也不能杀死这些病原体了。更加令人担忧的是,病原体的耐药性不仅仅针对一种药物,而是常常’会对所有的药物产生耐药性,这就是超级耐药性。
这种情况相当糟糕,不仅会出现新的、难以治愈的疾病,连那些曾经战败的病毒也会卷土重来。更有甚者,会有恐怖分子乘虚而人,比如,他们可能会利用变异后的天花制造生化武器,进行恐怖袭击。
科学生涯
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瓦内萨·德科斯塔是麦克玛斯特大学的一名生物化学专业的在校博士生,他正在这里做自己的研究项目。
一日掠影……
麦克玛斯特大学的校医院内成立了麦克玛斯特健康研究中心,瓦内萨·德科斯塔的实验基地就在这里。目前,他正在研究土壤中的耐药性,并希望将这些研究用于临床实践,预测人体中的耐药性。他的研究表明:土壤中的细菌产生耐药性的过程与用于人体中的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的过程非常相似。
斯人斯语……
“我的工作常常令我兴奋不已。也许有一天,我们就可以提前预测临床耐药性。通过研究这些新的环境机制,我们不仅可以开发诊断技术,还可以研究出防止耐药性的方法。总之,我们可以领先一步,防患于未然。”
P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