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内容里,我们已经看到彼得原理如何在一些简单的层级组织中运作,比如学校、工厂、汽车修理厂,等等。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更为复杂的政治和政府层级组织。
在一次讲演中,一名拉美裔学生凯撒·依诺森(Caesare Innocente)说:“彼得教授,我怕自己的研究完全无法解答我内心的疑惑。我不知道统治这个世界的,到底是像你们美国人所说的‘率领我们前进’的聪明人,还是呆得透顶的笨蛋。”依诺森的问题概要表达了很多人心中的感受,但社会科学却无法提供一致的答案。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位政治理论家能圆满地分析出政府的运作状况,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政治走向。根据我对比较层级组织学的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同样存在冗员和不胜任员工的问题。因为我现在的研究尚待完善,所以我把下面的内容称为“期中临时报告”。如果有机会获得科研基金,我会完善对比较层级组织学的研究。再之后,我打算研究更具普遍性的层级组织学。期中临时报告
只要碰到经济或政治危机,总有一件事确凿无疑——学问渊博的专家们总是会拿出各种不同的对策来。
碰上预算不平衡:A专家说“提高税率”;B专家说“降低税率”。
碰上外国投资者对美元失去信心:C专家说“紧缩银根”;D专家说“鼓励通货膨胀”。
碰上街头暴动:E专家建议“资助穷人”;F专家号召“鼓励富人”。
碰上外国势力发起威胁:G专家说“打他个落花流水”;H专家说“不如以和为贵”
为何如此混乱
(1)很多专家实际上已经到了不胜任级别:他们的建议荒谬不经,毫无意义。
(2)某些专家的学说有道理,但无法将其付诸实践。
(3)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提议都无法有效实施,因为政府本身是一套巨大的、环环相扣的层级组织,各个级别上都充斥着不胜任者。
让我们从政府的两大分支机构,即制定法律的立法机关,以及通过公务员执行法律、强化法律的行政机关着手分析。
立法机关
当代大多数立法机关都是通过普选产生的——即便非民主体制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或许以为,选民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选出能力最强的政治家代表他们出席议会。自然,代议政府制度的简化理论的确如此。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整个过程要复杂得多。
当今政治是由政党制度所控制的。有些国家只有一个官方党派;有些国家有两个;有些国家则有若干个政党。人们天真地认为,政党就是一群想法相同的人为了进一步推动共同的利益而互相合作。但这种看法早就过时了。当代政党的主要功能完全在游说(lobby)上,有多少特殊的利益集团,就有多少说客。
这也就是说,当代政党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名候选人,并促使他们顺利当选。
一个濒危物种
当然,我们偶尔还能见到没有政党背景,依靠自己努力参选的“独立”候选人。但政治选举的巨额支出,使得这一现象在地方和地区选举中日益稀少,在全国选举里更是闻所未闻。
因此,说政党控制着当代政治选举,是站得住脚的。
政党的层级体制
正如我们所知,每一个政党都是一个层级组织。诚然,大多数成员为政党义务工作,甚至主动缴纳党费,但政党中依然存在着严谨的阶层结构,有着一套明确的晋升制度。
此前我已经讨论过彼得原理适用于受薪工人。现在,你将看到,它同样适用于政党类层级组织。
政党和工厂、军队一样,胜任是下一步晋升的必要条件。一个称职的当地上门助选员有资格获得晋升;他或许可以获准组织助选小组。不胜任或是让人讨厌的助选员则只能继续挨家挨户地敲门,让选民对他敬而远之。
手脚麻利的传单装发员有可能成为传单装发组的组长;不胜任的传单装发员则只能继续笨手笨脚地往信封里装传单,有时往信封里装两份宣传单,有时信封里什么也没有,有时折错传单,有时又把传单掉在地上,诸如此类——只要他还留在党内工作,他就会这么干下去。P45-47
任何一门学问,如果割断了与自身历史的联系,就只能成为一个临时的避难所,而不再是一座宏伟的城堡。在这套管理经典系列里,我们可以追本溯源,也依然可以欣赏到对现代管理有着基础支撑作用的管理思想、智慧和理论。大师的伟大、经典的重要均无须介绍,而我们面对的经典内容如此丰富多彩,再美的语言也难以精确刻画,只有靠读者自己去学习、去感悟、去思考、去探寻其真谛和智慧。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席酉民
当我们企业在强调细节管理、有效执行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对工作的分析和研究。当我们在强调劳资合作的时候,也就是强调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工作,将蛋糕做大,从而双方都能共同获益。最原始的思想往往也是最充满智慧、纯粹和核心的思想。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曙明
现代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对组织、组织中的人和组织管理实践的研究。如果我们能够转过身去,打开书架,重新看看这些著名学者的经典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摆在我们面前的多数当代管理书籍好像迷失了点什么——对管理本质和实践的理解,感叹它们的作者们好像缺少了点什么——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企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蓝海林
把管理作为一项可以实验的科学,是一个具有开拓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伴随科技进步和生产工具手段的变化,追求管理科学性的努力从此生生不息,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 张晖明
管理百年,经典有限,思想无疆,指引永远。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学术精华,是人类精神理性的科学凝练,是大师级学人回应重大现实问题的智慧结晶。希望青年学子能够积淀历史,直面现实读经典,希望年轻学人戒骄戒躁像大师一样做真学问,代代传承出经典。
北京师范大学人本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宝元
西蒙作为“管理决策理论”的创始人,独步经济世界与管理王国,堪称奇才,其著作《管理行为》提出的“有限理性”观点为后人做出了“无限贡献”。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光华
该丛书是管理学科的经典著作,将为读者提供系统的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云俊
《彼得原理》是一本“老”书,1969年初版;也是一本小书,短短10万字而已。但读者应知,在管理学界,一本1969年的薄薄小册子,能挨过四十几个年头,时至今日仍可再版,那就绝不可等闲视之。那么,这本书到底有些什么特别之处呢?
译者愿替作者试答:黑色幽默。
按字典的解释,所谓原理,是指普遍或基本的规律,如最最经典的几何原理。本书虽名为《彼得原理》,但此原理非彼原理,反倒是一套似是而非的黑色幽默。作者虽然拼命绷着脸作严肃状,暗地却早已笑断了肚肠。可要芸芸众生理解冷面热肠的幽默,难度不小,一开始,人们甚至根本不知道该以何种态度来看待这部作品。且看作者曾在初版自序中“无奈”道:“最后定稿被交付给几家大出版社的编辑,第一位编辑退稿时附函声明,‘我们看不出此书有任何赢利可能,因此无法鼓励你继续写下去。’下一位编辑写道,‘阁下不该以如此轻松的笔调讨论这么严肃的主题。’另一位建议,‘假如你写的是喜剧,就不该涵盖那么多悲剧案例研究。’又一名说道,‘假如你决心把它重写成诙谐的作品或是严肃的科学论述,我会重新考虑出版此书。’一连十四封拒绝通知函接踵而来。”
较之美国人,我们中国人有另一种幽默感。我在谷歌和百度上搜索,不少地方都把《彼得原理》当成管理学上的经典原理,一板一眼地郑重介绍。也难怪,管理学是个舶来品,更何况名为“原理”的东西,岂敢掉以轻心呢,必须严肃,严肃,再严肃。这种以严肃对幽默的劲头,按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说法,实在是“坎普”的至高境界哩。
以译者浅见,《彼得原理》和《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本就是个圈套,若被它套进去了,那就保证跳不出来。不信,你就用书里提到的条条款款对照一下现实生活。瞧这一句,“在层级组织中,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晋升到不胜任阶层”,说得对极了;“每一个职位最终都会由对工作不胜任的员工把持”,嘿嘿,正是如此。很好,读者先生(或女士),恭喜,你已经被套进去了。
以“套中人”的眼界看来,我们会觉得《彼得原理》根本是组织中人无法摆脱的噩梦。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药方”,似乎不具什么可行性。试想,回避晋升,那不是故意跟钱过不去吗?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跟钱过不去,那肯定是你的错。退一万步说,即便你真的愿意跟钱过不去,吃大亏的也是你:不晋升,那下岗、被炒鱿鱼,坏事回回都找上你。
这样一看,就很令人忧心忡忡。难道我们只有这样两个下场:要么在不胜任的职位上终老,要么沦为“弱势群体”?在1969年,的确如此。原因无他,那是一个大型组织盛行的年代。而一旦进入组织,我们的发展就只能是纵向的——往上,或者往下。但现在是21世纪,大型组织不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相反,多方位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当然,大型组织仍然有大型组织的好处,在中国,谁不羡慕电信、石油企业的高工资、高待遇、高福利呢)。这就好像《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人公约瑟连,在军队里他玩不过这个圈套,于是跑掉了事。要摆脱《彼得原理》的支配,同样可以利用这个“跑掉”的做法。至于该怎么做,还请各位读者自行定夺。
碍于译者水平,疏漏在所难免,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错处,或有心得愿意分享,请一定与我联系(herstory@163.net)。
闾佳
是讽刺深省的职场社会生存学?是颇有研究价值的层级组织学?还是获得生活真谛的不二法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彼得原理》是20世纪最敏锐的社会和心理学发现。
那么,你敢读下去吗?
——为什么学校不能传道、授业?
——为什么政府有令难行?
——为什么法庭不能伸张正义?
——为什么成功不能带来幸福?
一旦你决定将《彼得原理》读下去,你就再也无法回到现在在无知即是福的状态。
再也不会!
因为一旦读过彼得原理,你就再也不会忘记。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J.彼得在层级组织进行多年调查研究之后发现一个颠覆传统思想的“彼得原理”:在层级组织中,员工倾向于晋升到自身不胜任的职位,其结果是,企业中的每个职位终将由不胜任的员工所占据。这本书在为不胜任职位上痛苦挣扎的人开出获得快乐的处方,为滞留在层级组织底层郁郁不得志的人指点顺利晋升的捷径,为高层管理者提供知人善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