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向隅编(精)/博雅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止庵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骂人文章,历来皆有;时下所谓“酷评”,亦属此类。在我看来,这不一定是坏事。我是经历过“大批判”年代的人;这里所说骂人文章,好像也是一种批判,但究竟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不复是集体针对个人,而是个人针对个人,于被骂者并无多大危险,或许还有好处也未可知。说来不过是批评,只是态度有点异样,言辞有点怪相就是了。如果普通批评算是善意批评的话,骂人文章大概就是恶意批评。然而我们的批评环境,迄今还称不上十分健全,普通批评能否被视为善意,尚且是个问题。对大多数被批评者来说,真正善意的,恐怕是不批评罢。在他们以及相当一部分读者眼中,普通批评或许正是骂人,所以普通批评是否真的存在,更是一个问题。

然而骂人文章与普通批评——即便它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到底还有区别。后者尽管未必被承认是善意,前者之为非善意却是确定无疑的了;所谓恶意,也就是这个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恶意”即“不良的居心,坏的用意”。不过涉及文章,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盖此种“居心”与“用意”,实与他人和社会无关,而单单是对被批评者的“不良”与“坏”,——至于是否真能产生这样效果,如前所述,其实尚未确定。从“健全的批评环境”考虑,这殊不合乎与人为善之道,因而未臻此境,但是毕竟真在批评,至少较之不批评,离“健全”可能还要靠近一点儿。不批评就是善意的么,倒也未必。清人赵南星所著《笑赞》有一则云:“一儒生以太行山作代形山,一儒生日:‘乃泰杭耳。’其人日:‘我亲到山下,见其碑也。’相争不决,日:‘我二人赌一东道,某学究识字多,试往问之。’及见学究问之,学究日:‘是代形也。’输东道者怨之,学究日:‘你虽输一东道,却教他念一生别字。’”这是不批评的好例子,论其恶意,绝不亚于骂人。作者评说:“学究之存心忍矣哉,使人终身不知太行山。”“忍”也就是“狠”罢。

前已言明,骂人文章,恶意但有动机,结果未必如其所愿;我们读了所能确定的,不在被批评者,倒在批评者一方。文章无拘恶意善意,除了所批评的内容之外,体现的都是批评者的“意”,即如知堂所说:“无论骂人或颂扬人,里边所表现出来的反正都是自己。”(《半农纪念》)“意”之高下,并不简单以善恶区分;即便是恶意,也自有高下。讲句老实话,我素来是爱读骂人文章的,但是并不一概爱读,一定要有意思,写得好。以我之阅读经验,近百年来此中圣手,只有两位,一是鲁迅,一是刘半农。鲁迅的《华盖集》正续编,在他的杂文集中首屈一指,其中骂陈源那些篇章,真是令人不亦快哉。刘半农虽然没有鲁迅写得多,水准却未必在其下,从早期的《奉答王敬轩先生》到最后的《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都是如此。同为骂人文章,两位风格又有所不同,刘半农是热闹,鲁迅则是深刻。他们都是骂人而骂出境界来了。时过境迁,所骂之事,甚至被骂之人,俱往矣,而文章魅力常在。从前我写文章谈及此事说:“我们不妨仿照‘才华横溢’创造一个‘智慧横溢’的说法,否则很难形容读他们作品时所得快感。他们写作正是与对手斗法,又总技高一筹,文章犹是余事,无比智慧才是本色。两位早早儿下世,骂人文章再也不复精彩了。”这一层,如果拿来和时下“酷评”比较一下,就了然了。

骂人文章,无非也是文章罢了。相比之下,可能更难写一点儿,因为要有特别本事。具体说来,要能骂人,即具识见;会骂人,即有技巧。梁实秋写过《骂人的艺术》,若前述鲁、刘两位,是深娴此道者也。至于梁氏尚是纸上谈兵,至少鲁迅骂他,并未照搬所述诸法,而是别出心裁,其精妙处,恐怕他一生也难以领会。梁文所列“骂人的艺术”凡十条,其二日“无骂不如己者”,是就效果而言,即骂了不如己者,反替对方扬名;但是鲁迅、刘半农骂人,的确压根儿瞧不上对手,譬如鲁迅就很不拿梁实秋当回事儿。所以前述“恶意”,乃是一种俯视态度;将此种态度形诸言辞,我们知道是恶意。但是得以俯视,要自己真在高处,不是假装出来的。骂人文章,归根结底是批评者对被批评者的文化优势,智慧优势,此外并配合以相应言辞,即上述“能骂人”与“会骂人”也。

P3-P5

后记

从《樗下随笔》算起,二十年过去了,其间随笔集出了十几种.均为写够一定字数即凑成一册,内容不免芜杂,惟独这本《向隅编》有点特殊,多为闲适之作。现在重读一过,有几篇意思已经不大,遂顺手删去,剩下的也未必有多精彩,但说实话如今我很难再写得出来。特别是就中谈成语的那一小束,有朋友看了曾略显兴奋地要我一鼓作气写本小书,可不记得是什么事儿打岔,只写了六篇就收手了,尽管拟定的题目还有不少。假如当初按他所说的都写出来,大概并不怎么困难,那么兴许还真是个东西。对此无妨感慨“甚矣吾衰矣”,但亦可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反正都无所谓。无论如何,这本书得以重新面世,在我总归是件好事。

目录

卷一

 谈骂人

 谈翻译

 谈改窜

 谈道听途说

 谈伯乐相马

 谈邻女窥墙

 谈尾生抱柱

 谈齐后破环

 谈歧路亡羊

 谈楚弓楚得

 谈竹林七贤

 鲁迅移居砖塔胡同以后

 鲁迅与“白银时代”

 鲁迅与废名

 被看的女人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我的书评观

卷二

 二周“对”谈

 我读鲁迅

 “苦雨斋译丛”总序

 “苦雨斋译丛”总序

 读《莫须有先生传》

 由当事人说话谈起

 闲坐说先秦

 对待文化的一种态度和另一种态度

 词典五谈

 关于图文书

 再谈图文书

卷三

 无题

 后来的事

 不上班的故事

 我的书评生涯

 周作人与我

 闲话一二

 错字及其他

 打字与手稿

 关于枕边书

 加山又造的画

 奥赛及其他

 买画册记

 买书旧事

 却说买碟之类

 玩意儿

 北京的风花雪月

后记

后记之后记

序言

多年前读刘向《说苑》,《贵德》篇云:“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一时颇生感慨。以后回想起来,不知道当初何以如此。先来声明一句,这个向隅而泣的人并不是我。我没有这么委屈,也不打算过分扫大家的兴;偶尔逢场作戏,跟着别人喝上两杯亦无所谓,虽然未必清楚究竟凑在一起乐和什么;实在不情愿呢,自个儿悄悄走开就是了。

小时候我一度动辄就哭,总觉得心中不平;那是“文革”初起,家境困难,家里人抱怨说都让我给哭穷了。也许所以留意向隅而泣,能够在童年记忆中找到这么一点依据。然而久矣夫我已不再多愁善感了。除了偶尔——多半是谈及历史上一些人和事时——有所感动外,说是超脱也罢,说是冷漠也罢,反正现在我就是这个样子。所写文章,多少也有所体现。辩解的话,可以说感性之外别有知性,亦不失为与世界打交道的途径之一;不过我与抒情一派乃为隔教,却是显而易见的了。

究其缘由,年齿渐长,阅历略增,或为其一;另外可能也与大学念的医科,又当过医生有关。医生往往被称颂为救死扶伤,然则此系职业所在;其实对于人间种种病痛,他倒是见怪不怪,不会感情用事。身兼医生、作家二职者如契诃夫、塞利纳,作品尤为冷静清醒,即是医生习性使然。当然还可以提到鲁迅,可他在仙台医专才一年半,基础课尚未学完,大概不曾接触病人;其冷峻深刻之处,或许另有主要原因。我讲这个,并非要引大师以自重,而是惋惜自己的情感生涯过早结束,有所失而无所得也。

中国的章回小说,《老残游记》尤为我所钟爱,曾经一读再读。开头那篇自叙,我却不很喜欢。其中特别标举哭泣,推为人类灵性的表现。有云:“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痴儿女,失果则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这话倒可自成一说,如果把哭泣理解为情感投入的话;然而无论如何,我还是替子政笔下向隅而泣之人,以及自己打抱不平。按照这种分法,该人之哭泣,不是“无力”,就是“其力尚弱”;至于我等,则将摈于人类灵性之外矣。世人别种情况,作者却未道及,譬如滥抒情,青春气,浮躁夸饰,渲染造作,等等。也许铁云眼界自高,觉得不值一提。本诸宁缺勿滥之义,自忖较之若辈犹胜一筹也。

在《说苑》的记载中,如果可以分开一说,我对“向隅”比对“泣”更其关注。我哥哥建文十五岁下乡,以后寄来一帧共同插队的学生合影,大家都面对镜头,惟独他站在末排一侧,目光朝向旁边。这照片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其意趣正与“向隅”相仿佛。哥哥至为聪慧,又较孤僻,二十三年前离家出走,杳无音信。我曾写过《我的哥哥》一篇,略述其事。时至今日,我仍不明白他何以下此决心。但是那照片上他的神情,似乎提前透露一点信息,只是我们一向未能理解。他出走是在天亮之前,当时母亲和我都还睡着;假如有人醒了,极力加以挽留,他是否断绝此念,我也不敢肯定。哥哥是对人世加以拒绝的人,就像刘向所写的那位一样;至于为何非要拒绝不可,我想这是尚且恋恋不舍的我们所难以真正理解的。

前已言明,我并不曾向隅而泣,但是总归不能忘怀那人,以及类似的人,觉得深可体谅同情。此番编订新作,偶然想起这事,略述感想,权当一篇序言,并以“向隅编”命名吾集。盖本书以闲适题目居多,目之为“向隅”亦无不可,虽然并不怎么严重耳。复阅刘著,“一堂之人皆不乐矣”,这情景不无尴尬,却也令人感动,至少比满座照样乐个不休,多些人情味儿罢。虽然向隅而泣者或许无须他人慰藉,他人亦不必勉强使其破涕为笑也。

二〇〇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内容推荐

止庵所著《向隅编》三卷,第一卷杂说,包括十七篇古今杂谈,而对竹林七贤、鲁迅与废名的研究别有心得。第二卷十篇,鲁迅和周作人研究所占分量仍重,《读〈莫须有先生传〉》一篇寻绎废名与周氏兄弟交往的轨迹,以及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时代语境,算是对废名这位京派作家的深入解读。第三卷十六篇,侧重在个人读书、购书经历,兼谈购求称心如意画册之难,以及北京实无风花雪月之可言。

编辑推荐

止庵先生随笔一向摒绝空洞无物、高谈阔论式的陈腔滥调,取简古、醇正一路,运思结体,收放自如,无造作,无虚炫,行文尤自检束,绝无陈腔滥调。苏轼推崇柳宗元的一句话,“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向隅编》似得之矣。

本书以闲适题目居多,目之为“向隅”亦无不可,虽然并不怎么严重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