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现代性乌托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张兰英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兰英编著的《现代性乌托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图借助于“现代性”、“范式”、“乌托邦”等哲学概念,反思社会主义的历史,解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寻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法性依据,从理论上探索在当代中国,以社会主义为制度选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真正实现现代性,所承诺的关于人和社会的价值理想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同时也期望能为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的转变做一番有益的探索。

内容推荐

张兰英编著的《现代性乌托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述了:现代性是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以学科为视角,遵循一般与个别的统一、静态与动态的结合、现代性与现代化密切相关的原则,科学社会主义视角下的现代性是指17世纪以来,在现代化运动中所形成的新的文明。它既表现为理论体系与精神气质,也表现为社会生活与组织模式,是理论、精神与制度的统一。乌托邦是一种超越批判的理想主义精神,它与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现代性在诞生之初,就遭到了包括乌托邦在内的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对现代性的批判大都是在启蒙辩证法的理性框架内展开的。马克思则从资本人手,把对现代性的批判,从哲学转向了经济学,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悖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保持了一种批判现实的乌托邦理想主义精神。现代化是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的社会转型,是现代性的展开过程;社会主义是人们对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与探索。

在西方,现代性成长与社会主义是一个历时性的进程。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选择有自己的道路,它是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追求中,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要求,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现代性进行判断,发掘“轴心期”大同理想主义,并根据现代化发展要求赋予它新的时代牛命力的过程。

在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是对现代化的超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却无法回避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共时性。传统社会主义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导致了计划经济的独断和实践中的困惑,使社会主义失去了内在的动力。苏联模式以及毛泽东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与现实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对社会主义的反思使我们看到: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挫折与对现代化的片面理解和对现代性成长的忽视密切相关’。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并把现代化从经济技术层面扩展到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革中,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论以及“三个有利于”“三个面向”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标准开启了社会主义范式转变的进程。只有立足于生产社会化,培育现代性内在生长力,实现从传统社会主义向现代社会主义的范式转变,才能使社会主义不断向纵深发展。然而,现代性是柄双刃剑,由于它自身的内在矛盾和实践中的悖论,必然造成一系列新的严重社会问题。这在现代性的逻辑中是一个无解的命题,这就需要一种超越批判的理想主义乌托邦精神。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言,现代性的积极作用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性的消极作用是要警惕并予以克服的。但二者又是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乌托邦既表达着对社会理想状态的追求和期待,张扬着现代性(精神气质层面)的批判精神,又以理想主义的阳光照亮现实生活中的黑暗角落,寻求人类的精神家园,激励着人们探索从现实走向理想的道路。在现代性与乌托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目录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依据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理论目标及方法

第一章 当前学术界对现代性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西方学者眼中的现代性与社会主义

一、现代性与乌托邦

二、现代性与人道社会主义

三、现代性与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第二节 国内学者对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研究

一、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

二、现代性与中国

第二章 现代性的马克思主义诠释

 第一节 “现代性”的概念梳理

一、不同学科视野下的“现代性”

二、达成现代性共识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第二节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与科学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维度和方法

二、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三、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

四、马克思现代性批判和现代化思想的启示意义

第三章 乌托邦及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一节 乌托邦内涵辨析

一、对乌托邦的误读

二、乌托邦与文化

三、乌托邦与传统

四、乌托邦与超越的批判精神

五、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第二节 乌托邦与社会主义

一、乌托邦是对极权主义的反抗

二、乌托邦是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第三节 乌托邦理想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乌托邦表达着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

二、乌托邦既提供理想社会蓝图又兼具社会批判功能

三、乌托邦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第四章 社会主义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文化前提

 第一节 “轴心期”命题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一、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及其意义

二、礼运“大同”是中国的轴心期命题

三、轴心期命题与忧患意识

 第二节 礼运大同开启的理想社会追求轨迹

一、大同理想在封建社会的延续

二、早期启蒙中的大同追求

三、进化论与大同理想的现代转型

四、从大同到小康:康有为对大同思想的创新

五、现代性与乌托邦交织下的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

六、孙中山和早期国民党人的民生社会主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及其与传统理想的贯通

一、留学浪潮、语言革命与思想传播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思想的贯通

第五章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社会主义

 第一节 世界历史视角下的社会主义与现代性

一、“两个必然”的内生性和世界性

二、对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理论反思

三、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节 西方学者对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赫斯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解释

二、西方学者对现代性发展及其后果的理论分析

第六章 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历史与现实

一、社会主义与现代化:超越、矛盾、统一

二、中国现代历史叙事的两种取向

 第二节 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评价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追求

二、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

三、对以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模式的理性分析

第七章 现代性的深入发展与社会主义范式转变

 第一节 现代化的时代特点及其对社会主义的挑战

一、第二次现代化的特征

二、第二次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提供的机遇与形成的挑战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范式转变的三重涵义

一、“范式”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范式转变的三重涵义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开启了社会主义范式转变的进程

一、资本主义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方式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反思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种开创性的事业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特点

第八章 现代性、乌托邦与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和理想性

 第一节 工具理性与道德理性对立统一与社会主义创新

一、马克思对卢梭命题的超越和列宁未解的难题

二、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分野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教训

三、从过程与价值的统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成长中的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成长的矛盾分析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理想性和现实性

一、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及其现代启示

二、超越现代性:乌托邦观念的批判重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个理想主义的维度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论文类

后 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