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烧烤
下火车后拥抱着跟Yolanda告别,忽然闻道她身上有Benefit那款Eva香水的味道,跟她那种清新个性的气质相符极了。
走出站后,看至_JJ的朋友,Sophie和Lin,一对可爱的夫妻,他们开着一辆宽大的suv来接我们。
其实在见到他们之前,J就曾经向我吹嘘过,Lin作为一个模范丈夫有多么万能:他会修一切家具电器,会烤很好吃的牛排,可以做全程司机开车去大峡谷那条声名狼藉的既漫长,又笔直,笔直到会让所有司机都不知不觉睡着的路,会帮突然抛锚在路边的车子的主人修车,重要的是,他每次都能修好。
而见到Lin本人的时候,我才发现他是一个几乎可以做到一言不发,但却会为了怕你口渴,会细心地帮你洗干净一袋苹果放在车上的人。他还会为车上的每个人准备一瓶水。
“洛杉矶比圣迭戈气候干,怕你们不习惯。”他的话语总是这么简单。于是,我和捧着他准备的这些水果和水瓶,居然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说感谢的话。
果然如T所说,Lin开车很稳。车子经过了洛杉矶的城区之后,车窗外的视野换成了大片大片的山陵,之后出现的是草坪、牛群。Sophie说,她的家附近有一片巨大的牧场,开车回家的路上,每次经过这里都可以闻到牛粪的味道,尤其是在夏天的晚上。
车子在一个小住宅区里七拐八拐,终于停在一栋房子前面。房前的空地上种着各色月季花,花朵硕大,开得很旺盛。
换了拖鞋走进去,发现这间本来就很庞大的房子被贤良的sophie打扫得一尘不染,于是显得愈发空旷。“晚上我们做烧烤如何?”Sophie建议道。早就听说Lin烤牛排的手艺不同寻常,我和J当然极力响应。于是sophie拖着Lin前去厨房准备,我跟J两个完全帮不上忙,只好溜到客厅里小逛。
Sophie端着一盆洗好的草莓走过来。“从Costco买的草莓果然好吃多了。”Sophie笑嘻嘻地塞了一大颗放进嘴里。“现在我们要开始准备烤牛排了,你们要不要一起来?”
当然好!作为两个高智商的吃货,我跟J同样对美食的制作过程有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俩屁颠屁颠地跟进了厨房。
烧烤在美国人生活中的地位大概相当于中国人的包饺子,遇到过节或者有客人,主人常常会张罗着开一个烧烤派对。我去过很多人的家,几乎所有人家的后院都会有个烧烤炉,而每个住宅小区的草地上也会支几个炉子,一到周末就会肉香四溢。
据说烧烤的习惯来源于北美的牛仔遗风,北美移民在征服印第安土著的征战中,常常面临风餐露宿的情况。于是他们烧起一堆篝火,大家围着篝火,既可以吃热食,又可以取暖,还可以吓走野兽,久而久之,这样的习惯便被保留下来。
与国内精制加工的烧烤不同,美国的烧烤显得很是粗犷,他们很少把肉切开,通常还会扔一些大块的蔬菜、水果上去一起烤。Sophie从冰箱里拿出那一大盘生牛排的时候,我不禁感慨,这实在太粗犷了!八条肉并排躺着,长方体的形状,大概每一条都有一磅重。
“自从发现了costco的牛排,我们就再也不去别处买了,这一家的既好吃又便宜,比外面昂贵的高级牛排口感还要好。”Sophie得意地炫耀。
“可是这跟我们平时吃的牛排不太一样啊,”J表示疑惑,“我们平时吃到的都是一块肉饼状的,扁扁的。”
“对啊。”Lin接过话,从抽屉里数以百计的工具里挑出一把锤头状的器具(美国人总是会制作各种各样的工具,每一种工具必定只有一个用途,他们绝不会用同一把刀既切菜又剁骨头,所以每家的厨房抽屉里总有无数种可爱的工具,他们用得从来都很开心,一点也不嫌烦),这个“锤头”的一头是一排排锐利的粗号针状物。“我们用这个把它砸成肉饼,这样才能把肉之间的筋敲开,牛排才会更嫩,不至于切不断咬不开。你看,就像这样。”
Lin拎起一条长方形的肉,平铺在案板上,然后举起“锤头”像敲钉子一样一下一下敲下去,肉块渐渐在Lin的手中变成了一块肉饼状。
“果然是这样。”J恍然大悟并表现出十分的好奇,“可以让我试一下吗?”
“可以啊。”Lin把手中的锤头递给了J。J拿起一条血淋淋的肉放在面前,然后发挥了一个生物学女博士后“生猛”的本性,迅速而用力地把手中的锤头砸了下去。她的力道比Lin还要大几分,几锤下去,血水飞溅,案板附近立刻变成了“血案现场”。Lin看得瞪大了眼睛,连忙接过J手中的锤头,说还是他来好了。
J乖乖地退回到客厅里,一边走还一边抱怨为什么美国的牛肉都不放掉血。
“把牛杀掉吃肉这种残忍的事情都做了,还在乎放血么?”J显然也是深受不放血牛肉折磨的人。因为不喜欢美国超市里的牛肉血的腥气,我们常常会在烹调前的一天把牛肉提前放进水中浸泡过夜,充分把血泡出来。后来觉得这么做仍然不好吃,就素性只从中国超市买牛肉了。
后来,T给我讲过中国超市的牛肉和她可爱的美国房东的故事。
刚来美国的时候,J十分迷恋酱牛肉,常常买一大块牛腱回家,自己加上卤料包慢慢卤。她的房东是一对美国老夫妻,两位都长得很可爱,并且充满好奇心,对她烧制的中国食物向来很感兴趣。有一天,J在清洗新买来的牛腱肉,房东凑上来看了一眼,不知道她做的是什么肉,于是好奇地问:“what’sthis?”P17-19
序章 从圣迭戈 出发 9
第一站,天使之城 12
一段风景对于一段旅行的意义 13
美国人的烧烤 17
Joshua Tree 和29棵棕榈的沿途风景 21
沙漠中的旅行者 26
习惯了地震的城市 34
公路遇险记 38
习惯了算错钱的国家 45
比弗利山庄 48
卷胡子爷爷和魔法师奶奶的家 53
告别天使之城 59
海岸以东?纽约
第二站,从盐湖城去黄石公园 61
让坏心情都见鬼去吧 62
白色盐湖城 69
瀑布市总有怪事发生 74
上路!大提顿 80
杰克逊湖(Jackson Lake)的美好 84
屠宰场一家 91
有关黄石公园 96
Yellow Stone的最后时光 114
第三站, 纽约 120
YHA里的姑娘们 122
中央公园 127
徒步穿越曼哈顿 133
曼哈顿一天 141
艺术馆在纽约 147
浮光掠影百老汇 154
Lost in“ Free Woman” 159
游荡在第五大道. 164
布鲁克林大桥和帝国大厦 171
再见纽约 180
尾声 回到圣迭戈 182
有关这个故事的开端,也许应该从头说起:
2010年,美国即将迎来最最好的季节的时候,我迎来了一段恋情的终结。当我在酒精里醉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我的美国室友露丝扔下我,去跟她刚刚认识的“英俊的,浪漫的,温柔的法国裔帅哥”约会去了。我斜倚在窗边,看见远处那座洁白如雕塑般的教堂在山坡上默然高耸。
在这座叫做圣迭戈的城市,空气永远清洁,阳光永远明媚,头顶的云朵每天都会如同棉花糖一样飘浮在蓝色的天空中。我曾经以为,住在这座加州南部的城市,我的心情会如同那些灿烂的阳光一样永无阴霾。
是谁曾经说过,摆脱抑郁最好的方式,就是沐浴温暖的阳光?
如今看来,我再也不需要相信这句话。
与曾经相爱的男友分手,看他们在街边依偎着走过的身影,看他们在餐厅里一脸甜蜜地吃牛排和土豆泥。如此的场景,到底需要劝慰自己多少次才能放得下?
露丝离开以后,屋子里寂静得如同永世。墙角七零八落地躺着空空的啤酒瓶,我坐在窗边,在迷迷糊糊中睡去,又在迷迷糊糊中醒来,猛地看到Facebo()k上,s的状态改成了“Howdoyousaygood—byetosomeoneyoucan’timaginelivingwithout?”,我抓起手机,拨通了他的国际长途。
“Ididn’tsavgood—bye。
Ididn’tsavanvthing。
Ijustwalkedaway。”
我跟s说起这句话的时候,他正坐在巴黎街头,落魄地喝着啤酒。我跟他认识15年,做死党15年,如今他在法国读他的管理硕士,我在美国读我的Phd。
他问:“你怎么了?”
我说:“我失恋了。”
他说:“我也是。”
当我跟s分别沉溺于上一段恋情的时候,我们彼此都忙得没空祝福对方。而等到我们一起失恋的时候,却只能惺惺相惜、同病相怜。
那天跟s打了很久的电话,他那里已经是凌晨,而我这里华灯初上。我们在电话里喋喋不休地倾诉着爱情的不靠谱,信誓旦旦地说这次一定要干净利落地转身,丢掉过去的自己。可是说到最后,还是忍不住想要哭得肝肠寸断。
后来,不知道是怎么结束了电话,不知道怎么在酒精中没心没肺地睡过去,只知道露丝回来的时候冲上来抱住我时大喊的那句话:
“天呐,你把我的啤酒都喝光了么,我还想来个一醉方休。”
我揉了揉眼睛,看着面前浓妆艳抹的露丝。我记得她一个下午都在描眉画眼,为的是迎接这场在她看来相当重要的约会。
“那个法国男人居然有女朋友!”露丝看我已经醒过来,于是捉住我愤愤地说,“你知道吗,晚上他那个女朋友还打电话过来,宝贝长宝贝短的,声音从听筒里传出来,我听得一清二楚!喂——你知道我有多窝火吗?本来还以为你能留给我点啤酒,结果都被你喝完了。”
她在不休地说,我蜷在一边一声不响地听。以我对露丝的了解,她是个神经十分大条的姑娘,爱情绝对不会主宰她的心情,半个小时之内,她一定会恢复到原来的露丝。
果然,在她卸掉浓妆,洗完热水澡,换上睡衣,吃掉一个冰激凌后,她的心情已经恢复到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了。
“听我的,男人不值得你这么伤心,失去了一个,永远有下一个。”露丝递过来一个冰激凌,说,“吃点甜食,心情就会好起来。”
我勉强地笑笑,在感情这件事情上,我永远无法做到像露丝那样看得开。
在王家卫的《蓝莓之夜》里,有句这样的台词,“我要攒钱买一部车,一直开下去,直到没有地方可以去。”
s第二天酒醉醒来后,打来了电话,告诉我这句话。“我想暂时离开巴黎了。”s说,“在这座城市里,忘掉一切太艰难。”“你要去哪里?”“偌大的欧洲,总有许多地方可以去。”他沉默了许久,然后说,“你知道吗?昨天晚上,我在酒醉的时候忽然想立刻开车离开巴黎,越远越好。而一想到要离开这里,就觉得心里轻松了许多。我在想,释然大概是要用行走的方式才能获得的。”
释然,是要用行走的方式才能获得的。 我仔细回味着这句话。在这座城市里,到处都是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场景。每次看到,都只会让心里愈发难过。
忽然像s那样,渴望一场公路旅行,以及路上未知的一切。
决定一次旅行有时候需要很久,有时候只需要一个冲动的瞬间就够了。
当我把自己闭锁在失恋的悲伤中无法自拔的时候,我甚至没有力气去想如何才能让自己走出来。而旅行这个念头的出现无疑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如同s所说,只要想到离开这里,就觉得心里轻松了很多——那种即将面对未知的兴奋感,就足以把我从郁郁寡欢的世界里打捞出来:就像这样,从圣迭戈出发,只是随便走走,到哪儿算哪儿,在海岸,在中部,在北方,在世界上另外一些未知的角落,在别人的人生里清醒起来。
于是,我从学校的书店里买了一本LP旅行指南(《孤独星球》:Lonelyplanet),把银行卡国际青旅卡健康保险卡统统塞进钱包里,跟露丝和几个朋友告别,几乎是两眼一抹黑的,就决定要出发了。
《海岸以东纽约》由涅吉拉编著。
《海岸以东纽约》讲述了:
决定一次旅行,有时候需要很久,有时候只需要一个;中动的瞬间就够了。
那种即将面对未知的兴奋感,就足以把我从郁郁寡欢的世界里打捞出来:就像这样,从圣迭戈出发,只是随便走走,到哪儿算哪儿;在海岸,在中部,在北方,在世界上另外一些未知的角落,在别人的人生里清醒起来。
从洛杉矶到圣迭戈,再到中部的盐湖城、三州交界的黄石公园,最后到纽约,一路感受了美国慵懒舒适的西部海滩,空旷辽阔的中部原野,以及繁华忙碌的东部大都市。《海岸以东纽约》是作者(涅吉拉)在美国旅行的经历,记录了旅途中感受到的文化、艺术、宗教、建筑的精华,以及在旅途中遇到的有趣故事、惊险经历,并记录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形形色色的人,希望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并不专业的镜头呈现出自己印象里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