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进经济学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熊秉元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走进经济学》是一本通过对各种具体的社会问题的分析来阐述经济学道理的经济学知识普及读物。熊秉元教授从讲故事来着手提炼出一个个有趣的且蕴含着经济道理的问题。然后结合故事的情节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分析问题,循循善诱,将经济学的道理清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最后再通过小结性质的文字作出画龙点睛式的评论,以加深人们对经济学道理的进一步理解。“故事——问题——分析——小结”这样一种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叙述的方式,是应该有助于本书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经济学的。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用家常话写出来的经济学入门书,是为非经济系的宁静生和一般读者而写,希望读者能走进经济学,体会到这门学科的趣味。更重要的是,作者结合古今中外学说的精华,用经济学的视角,剖析政治、法律、社会等现象,使读者不只体会到经济学的内涵,更可以活学活闲:戴上经济分析这副眼镜,思考、解读各种社会现象,以及面对生活里的大小问题。

目录

推荐序 走进乎?走出乎?囝史晋川

自序

上篇 走进经济学

第1章 你的房屋,我的房屋——导论

 走近经济学

 主流经济学

 对理念的执著

 门户之见

 故事书里的故事

 你的房屋,我的房屋

经济思维体操

第2章 只缘身在此山中?——初探体系和理论

 双城记

 体系的样貌

 掀起体系的面纱

 理论的空间

 什么是好猫?

 经济学的体系和理论

经济思维体操

第3章 脑海里的乐章——思考的艺术

 尼采的话

 第一部曲:人之初

 第二部曲:李天命

 第三部曲:行为理论

 三种乐章之比

经济思维体操

第4章 经济分析的思维——应用篇

 用经济学“说话”

 事例一:SARS和萨达姆

 事例二:特殊教育

 事例三:三角关系

 面对问题一二三

经济思维体操

第5章 鹦鹉学话——供给和需求

 为什么是供给和需求

 市场无所不在

 市场的短长

 均衡

 需求法则

经济思维体操

第6章 大师的身影——经济学家的才情

 走近经济学家

 传教士史蒂格勒

 哲学家布坎南

 散文家科斯

 三座参考坐标

经济思维体操

第7章 经济学的困窘

 缘起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的困窘

 生活里的经济学

 画地自限的正面意义

经济思维体操

下篇 经济学思维应用

第8章 大家来摸象——文化的经济观察之一

 盍兴乎来

 象牙塔里的文化

 象牙塔外的文化

 文化的经济观察

经济思维体操

第9章 SARS和中华文化——文化的经济观察之二

 瞎子摸象法

 香港的SARS和台湾的SARS

 义和团现象

 五伦之外

 大象的容颜

经济思维体操

第10章 司法女神的容颜——经济学对法律的刻画

 加入对话

 法学摸象

 经济分析

 法学的智慧

经济思维体操

第11章 知难行易的社会行为——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对话

 犹如鸡肋

 为什么是弃婴?

 是众口铄金吗?

 社会学的智慧

 社会学的方法

 挥洒寇尔门

经济思维体操

第12章 政府于我何有哉?

 政府存在的理由

 政府真是仆人吗?

 政治过程和市场机能的差异

 政治过程和市场机能的结合

经济思维体操

代后记 小朋友眼中的世界?!

附录 经济思维体操答案

试读章节

斯蒂格里茨借着汽车和计算机的故事,来说明经济学的内涵;海恩借着尖峰时段塞车的故事,来阐释经济学的思维。不同的人,借着不同的故事,传递某些特别的信息。“故事”是借着一本儿童图画书,来演绎一些理念。

一方面,“故事”的信息很清楚,人们为了遮风避雨,会想出不同的方法。原始的人猿,可能在大树上结茅草篷为屋——这是有巢氏的由来。蒙古人发展出活动式、可携式的蒙古包;打鱼为生的人,可能终年以船为家,船就是房屋——英文里称为“屋船”(house boat);爱斯基摩人,砌冰块为家,住在冰箱里。可是,无论房屋的形式、结构、材料、大小如何,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房屋的出现,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换一种说法,人们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发展出“房屋”这种工具,以发挥某些特定的功能。因此,抽象地来看,房屋是一种工具(tool),具有功能性的内涵。

而且,不只房屋是工具,人们发展出的其他对象,也是如此;部直接间接、或多或少,含有工具的特质、有功能性的内涵。桌椅门窗、杯盘碗筷、刀枪棍棒固然是工具,语言文字、琴画诗书,乃至于思想概念,都能发挥某些作用:既然有功能性的内涵,当然就是“工具”的一种。由工具和功能性的角度着眼,对于社会现象,往往可以有深刻精确的描述,这本书所说的故事里,很多都含有这种特色。

另一方面,关于经济活动和更广泛的人类活动,如果是由功能性的观点来阐释,这就表示:社会现象,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有意义的(meaningful),是可以解释的(explainable)。原因很简单,因为人类发明(或发现)火药、造纸术和指南针,都是为了要发挥某些功能,希望达到某些目的。同样的,人们借着语言文字、思想观念来思索和沟通,也是希望能产生某些效果,因此,以小见大,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都是人们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的结果,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经济学可以试着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即使提出来的解释,未必完全令人满意;但是,至少有了认知和评估上的起点。如果社会现象是“没有道理”或“无从理解”,那么无论是基于参与者或旁观者的立场,社会科学都失了存在的价值。

你的房屋,我的房屋

“你的房屋。我的房屋”,是本很有趣的故事书;这个书名,本身也有很多层的含义。房屋,是肉体上遮风避雨的处所:房屋,当然也可以作抽象解释,是思维上安身立命的所在。也就是,“你的房屋,我的房屋”是指:你的世界观,我的世界观:你的思维方式,我的思维方式。

这本书是关于经济学的世界观,是关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表示,除了经济学的思维之外,还有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乃至于自然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这本书希望阐释经济学的趣味,对其他的学科也是一种邀请;希望它们也能呈现出它们学科的趣味、它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在经济学家里,对经济学也有不同的见解:因此,“你的房屋,我的房屋”,也是指你的经济学和我的经济学。前面曾经介绍,斯蒂格里茨的经济学和海恩的经济学:那么,这本书里所呈现出的经济学,又有哪一种外观、材料、结构和内涵呢?具体而言,这本书的内容,有几项特点。

经济活动和经济思维

第一,在题材上。“经济活动”和“经济思维”将有同样的比重。经济活动,是正统、主流经济学的重心,是斯蒂格里茨的重心,也当然是这本经济学入门书的重心。这本书里,不但将介绍传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而且会描述经济学近年来的发展。

不过,在探讨“经济活动”的同时,这本书也会强调“经济思维”。经济思维,是由具体的现象里,提炼出较抽象的规律性;然后,再以这种规律性,去观察、描述和解读其他的社会现象。经济思维,就是经济学的世界观、经济学看事情的方法,是经济学所搭建的“房屋”。

参与者和旁观者

第二,在应用上,这本书希望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实用,不一定是指考试用书般的实用,而是有更广泛的含义。读了这本书,对经济学有兴趣的人,可以进一步读更深入专门的论著;但是,对许多非经济系的本科生和一般读者而言,这本书很可能是在他们一辈子里,接触过的唯一一本经济书籍,因此,这本书的设计,就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依归。那么,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公民又有哪些需要呢?

P15-17

序言

秉元兄的新作《走进经济学》的文稿搁在案头,仔细阅读后,心中渐渐冒出一个大问号:这是一本走进经济学的书,还是一本走出经济学的书?

俗话说,“做一行,吆喝一行”。学者大都喜欢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秉元兄研习、教授经济学理论二十余年,当然亦不例外。可是,俗话还说,“到哪个山头唱哪里的歌”,依此俗见,秉元兄可谓异数。世人透过十数本宣扬经济学思想的经济散文体的作品,明明瞧见一个活生生的熊秉元教授伫立在经济学的山头上放声高歌,蹦出的旋律曲调都是经济学的音符,歌词却是五花八门,不仅包括经济,同时涉及社会科学中法律、历史、社会,甚至于文化。

初知秉元兄大约是在十年前,原因是在互联网上经常看到大陆的青年学者尤其是年轻学子议论港台经济学者,称张五常先生为“张顶侠”,熊秉元教授为“熊巨侠”,勾起好奇心。零零散散在网上搜罗了几篇文章阅读。几年后,大陆出版了《经济新观察·熊秉元系列》,买了书回家读后,越发地对“熊巨侠”有了好的印象。2002年秋,我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工作,在哥大的东亚图书馆翻阅中文期刊,看到了熊秉元教授发表在台湾《法令月刊》第53卷第8期上的一篇文章《法律干卿底事?》,深深为文中的思想观点所吸引。当时,我正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班的同学开设《法律经济学》课程,回国后赶紧在讲义稿中补充了一节内容“熊秉元教授关于法律经济学的观点”,同一章中另一节的内容是“德姆塞茨(H.Demsetz)教授关于法律经济学的观点”。也就是从那时起,心中埋下了结识熊秉元教授的愿望。又隔五年,我本人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如愿邀请秉元兄到浙江大学讲学。至此,在西子湖畔和老和山麓有了机会同秉元兄面对面的请教并进行学问交流。

从包括《走进经济学》在内的秉元兄的一系列经济散文体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出他在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宣扬中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一是秉元兄对经济学理论的执著信仰。众所周知,经济学是社会科学,而社会科学的研究无法离开构成社会主体的人,研究人的行为应该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基础。人的行为大致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观察,即:人想干什么?人能干什么?人最好干什么?这三个问题经济学已发展出比较成熟的理论框架来加以回答:一日偏好显示,二日约束条件,三日选择行为。秉元兄的所有作品,其基本立足点都只有一个,也就是经济学家所构建的包括偏好、约束和选择三者在内的“一套强有力的行为理论(a powerful behavioral theory)”。秉元兄的作品中,议题可以不拘一格,观察问题的角度可以花样翻新,述事分析的语句可以多姿多彩,但是,九九归一,一切皆在经济学有关人类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之中。

二是秉元兄对包括经济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现象观察的执著。秉元兄信奉经济学理念,但也不一味刻板盲从现代经济学主流学派的分析技术,同时也不局限于通常人们视眼中的经济问题研究。秉元兄在做专业研究的同时,热心观察各种社会现象,善于从各种社会现象的细小处着手,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提出有趣的问题,揭示因果关系,阐述经济学的普通道理。当然,尽管在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看来,秉元兄的作为大有“经济学帝国主义分子”的嫌疑。同样,一些非专业的读者在读了秉元兄的作品后,也常常会产生“这还是经济学吗”之类的疑问。但是,正是在秉元兄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热心关注社会现象、探讨社会问题和努力追求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真正经济学家。

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皇冠”和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门显学,学科的发展非常迅速。一方面,经济学科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愈来愈显现出运用更多数学工具开展经济学分析的趋势,学习经济学的门槛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普罗大众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面对经济学知识的供求矛盾。需要作为经济学知识的供给方的经济学家。通过创新各种有效的供给方式来满足普罗大众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

《走进经济学》是一本通过对各种具体的社会问题的分析来阐述经济学道理的经济学知识普及读物。熊秉元教授从讲故事来着手提炼出一个个有趣的且蕴含着经济道理的问题。然后结合故事的情节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分析问题,循循善诱,将经济学的道理清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最后再通过小结性质的文字作出画龙点睛式的评论,以加深人们对经济学道理的进一步理解。我想,“故事——问题——分析——小结”这样一种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叙述的方式,是应该有助于本书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经济学的。

总而言之,秉元兄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自信满满地大踏步走出了常人眼中经济学传统的研究领域,才使得经济学从庄严的学术殿堂进入百姓的寻常生活之中,也使得社会中更多的人们更有兴趣走进经济学,更好地了解、掌握和运用经济学理论。

二○○八年六月五日于杭州

后记

序曲

前几天接到一封信,是一位素未谋面的小学老师写来的;她看了两本我的书,很喜欢我以生活中的事例阐释经济学的做法。她现在教国小。的资优班,课程包括经济学;想请我到她的班上,为她的小朋友上两堂课。

对五六年级的小朋友谈经济学?我没有犹豫多久就答应了;一方面是有感于那位老师诚恳的邀约,一方面是想测试一下自己的极限——看看在大学研究所的象牙塔里挥洒论对的经济思维体操到底能无远弗届到什么程度?

答应邀约之后,我不敢大意;经过构思和剪裁,我准备了一份“为国小五六年级小朋友而写”的讲稿……

为什么?

各位小朋友好!(注意要面带稍稍夸张的微笑。)

今天我们有两堂课的时间,可以一起探讨经济学的奥妙;我觉得很高兴,也很希望我们都能有许多收获。在第一堂课里,我想先和大家一起来思索“经济学到底是什么”:在第二堂课里,我们再一起摸索“经济学的内容”。

关于“经济学是什么”。也许有些小朋友已经有自己的答案;有没有哪一位小朋友愿意告诉我们大家,你认为经济学是什么?(如果没有人举手,请两位小朋友表示意见:要鼓励讲得很好,然后继续。)

我想从一个比较远的地方开始讲,慢慢的再回到我们的主题。各位小朋友看起来都很聪明(要注意腔调,不能语带调侃),可是,不知道各位小朋友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为什么身高130公分以下的小朋友坐公交车不要钱,但搭飞机却要买半票?”

“为什么学校里要有月考和期考?而且考试大部分是用笔试,而不是口试?”

“为什么气象预报报告有台风的消息时,妈妈(或爸爸)往往马上到超级市场去买东西?”

“为什么级任老师教国语、算术、社会、自然,但是美术和音乐却是由别的老师来教?”

“各位小朋友家里很可能只有你一个小孩子;可是,你的爸爸妈妈他们自己却有比较多的兄弟姊妹?为什么?是因为现在的小朋友比较难养,一个就够麻烦了:还是现在的小朋友比较聪明,养一个就好了?”(应该会有吃吃的笑声)

就像科学家会问“白云为什么要浮在天上,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一样,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另一群科学家——称为“社会科学家”,刚好和“自然科学家”打对台——会很好奇地问我刚才提的这些问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有一个很重要也很明显的差别:自然科学(像物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和“人”没有关系的东西,而社会科学(像经济学、社会学)探讨的对象就是“人”。可是,不管是从事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不断的在问“为什么”。他们相信,大家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在这些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现象背后,一定有一些理由。因此,他们一直带着一种好奇的心情,对于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然后再试着去找答案。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可以说就是他们在尝试回答这些“为什么”的过程中,所逐渐累积出来的智慧和结晶。经济学是属于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经济学家就是由经济学的角度提出许许多多的“为什么”;然后,像瞎子摸象一般的,慢慢地试着去弄清楚他们自己所提出来的问题。

……  尾声

五六年级的小朋友听得懂经济学吗?我相信可以。我儿子现在5岁多,读幼儿园大班。我们在一起散步时,(应他之请)我已经讲了很多段“面包店的故事”给他听——那是关于资本劳力比例、专业化和分工程度、最适产品组合等等的分析……

这篇文章的篇名,是“小朋友眼中的世界?!”,题目和后面的问号和惊叹号,隐含一些意义。

首先。问号的第一层意义。是小朋友眼中的世界是什么?小朋友能了解经济学吗?或者,能把经济学的精义,阐释得让小朋友了解吗?其次,“小朋友”可以解释成是经济学者;经济学者备受批评的重点之一,是他们的理论不符现实,是他们自说自话的经济思维体操。经济学者的世界观。真的是这样的童稚天真吗?第三点,惊叹号代表肯定;经济学者可以把自己的一得之愚,把经济学所隐含的智慧和趣味。让一般社会大众了解和分享——包括小学里的小朋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7: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