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区域经济开放--制度转型与经济增长效应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赵伟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区域经济开放:制度转型与经济增长效应》汇集了作者赵伟所提出并主持的一个系列研究之第二阶段工作的部分成果。该系列研究的主题是“中国区域经济开放”。以“中国区域经济开放”为主题,但将考察的重心移往经济开放的效应上。由书名即可想到,本书所要聚焦的中国区域经济开放效应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制度转型,另一个是经济增长。

目录

1 导言 区域经济开放——制度转型与增长

 1.1 问题的提出

 1.2 区域经济开放:多样的路径模式

 1.3 区域开放、制度转型与经济增长绩效:现有研究及其缺失

 1.4 核心研究命题和研究的难点

 导言参考文献

上篇 区域经济开放与制度转型

2 区域经济开放与制度转型:理论与现实

 2.1 “二重开放”:多层次的区域格局

 2.2 制度及其变迁:国外理论与中国现实

 2.3 经济开放和制度转型

 2.4 开放与制度转型:区域层面的考察

 2.5 区域开放与制度转型:一个简化的机理描述

3 区域经济开放与制度转型:一个非均衡视野分析

 3.1 问题的提出

 3.2 制度的非均衡:内涵与外延

 3.3 中国制度非均衡:原因与状态

 3.4 非均衡制度演进:以履行“人世”承诺为例的分析

 3.5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提示

4 区域经济开放——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制度转型

 4.1 “二重开放”—政府竞争—制度转型:一个新视野

 4.2 基本模型:封闭情形

 4.3 基本模型:开放情形

 4.4 模型的扩展:两个视野

 4.5 模型的运用:两个实证命题

 4.6 简短的结论

5 区域经济开放与制度转型:两大三角洲的比较分析

 5.1 国际开放:两大三角洲的比较

 5.2 区际开放:两大三角洲的比较

 5.3 制度转型:产权视野

 5.4 制度转型:地方政府行为视野

 5.5 制度转型:区域模式比较

6 “二重开放”与区域制度转型:两大三角洲的实证

 6.1 基本命题及其可选检验模型

 6.2 数据来源、指标选取及指标体系构建

 6.3 实证检验:步骤与结果

 6.4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上篇附录:对外开放与制度转型:“入世”效应再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基本模型及其扩展

 三、“入世”履约制度变革:两个加速效应

 四、结论与提示

 上篇参考文献

中篇 区域经济开放——集聚与生产率

7 “二重开放”与制造业区域集聚:纵向考察

 7.1 问题的提出

 7.2 “二重开放”与制造业区域集聚:理论模型

 7.3 “二重开放”与制造业区域集聚:现实数据的印证

 7.4 “二重开放”与制造业区域集聚:实证分析

 7.5 “二重开放”与制造业区域集聚:非线性论题

 7.6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提示

8 “二重开放”与制造业区域集聚:机理与模型

 8.1 国际化与制造业集聚:一个简化的机理系统

 8.2 区际化与制造业区域集聚:机理系统构建

 8.3 “二重开放”与制造业集聚:综合框架

 8.4 “二重开放”与制造业集聚:一个模型解析

 8.5 “二重开放”与制造业集聚:模拟分析

 8.6 简短的结论

9 空间集聚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

 9.1 问题的提出

 9.2 集聚与要素生产率:现实印象的合理印证

 9.3 集聚与tfp:经验检验与机理推断

 9.4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提示

10 区域开放-集聚经济与产业拓展:沿海两个省的比较

 10.1 问题的提出

 10.2 省域制造业集聚:三个视点的比较

 10.3 集聚经济与省域制造业扩展:静态视野比较

 10.4 集聚经济与省域制造业扩展:动态视野比较

 10.5 结论与提示

11 对外开放与生产率增长:机理与实证

 11.1 开放与生产率增进

 11.2 开放与生产率:贸易视野

 11.3 开放与生产率:FDI溢出视野

 11.4 开放与生产率:高技术行业出口实证

12 区域开放与劳动生产率:省域层面的分析与比较

 12.1 劳动生产率:省域经济动态比较

 12.2 开放与区域劳动生产率:外资、外贸视野

 12.3 开放与区域劳动生产率:一个综合视野

 12.4 开放与区域劳动生产率:稳固性分析

 12.5 结论性提示

中篇附录:生产率的界定与聚焦中国的测度:文献述评

 一、生产率及其界定

 二、生产率测度方法:从“索罗余值”到指数法

 三、生产率测度方法:生产函数法

 四、测度中国产业生产率

 中篇参考文献

下篇 区域经济开放与增长

13 “二重开放”与区域经济增长:贸易流动视野的分析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贸易与增长:涵盖区际贸易的几个技术性问题

 13.3 贸易与增长:纳入区际贸易的分析

 13.4 “二重开放”与经济增长:工业化与市场化视野分析

 13.5 结论与提示

14 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增长收敛视野

 14.1 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类型与机理

 14.2 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中国现实

 14.3 外贸与区域增长收敛:两个差距间的联系

 14.4 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实证模型

 14.5 贸易与经济增长收敛:实证检验

15 区域开放与经济增长:浙江与江苏的比较分析

 15.1 引言

 15.2 省域经济开放度:指标体系

 15.3 计量模型与数据选择

 15.4 实证结果及其评价性分析

 15.5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提示

16 FDI与区域经济增长:苏州赶超大连的例证分析

 16.1 问题的提出

 16.2 FDI与区域经济:两个赶超现象

 16.3 FDI与区域经济增长:尝试性实证方法

 16.4 数据选取与处理

 16.5 FDI与区域经济增长:尝试性对比检验

 16.6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提示

17 工业化与省域经济“二重开放”:辽宁路径

 17.1 问题的提出

 17.2 工业化与省域经济“二重开放”:“前转型历史”视点

 17.3 省域工业化:转型30年审视

 17.4 区域经济国际化:进程与特点

 17.5 省域经济区际化:基本演进轨迹

 17.6 结论性提示

18 “二重开放”与区域经济多重转型:浙江模式.

 18.1 问题的提出

 18.2 浙江经济:一个区域转型发展“奇迹”

 18.3 市场化制度转型:四个小区域模式的汇聚

 18.4 工业化经济发展:两个小区域模式的聚合

 18.5 城市化演进:“新古典”老板进城范式

 18.6 区域经济开放:由区际化而国际化

 18.7 “浙江模式”形成:一种理论解释

下篇附录: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中国与印度的比较——“后冷战”以来绩效与分析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二、经济增长绩效: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三、对外开放进程: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四、开放—增长效应:实证框架及应关注的特点

 五、结论与提示

 下篇参考文献

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