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管子谋略(匡世经纶)/谋略纵横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朱少华
出版社 蓝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齐桓公即位后,面对襄公留下的一个烂摊子,首先需要的是安邦定国的良策良谋。据说,管仲回到齐国后,齐桓公三沐三薰,以极隆重的礼仪与其相见,俩人促膝交谈了三天三夜。管仲从“以人为本”、“以百姓为天”的社会政治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安邦定国谋略。

《管子》书中的谋略思想十分丰富,并且在许多方面有独创的见地,是中国传统谋略思想的一朵灿烂奇葩。

朱少华编著的《管子谋略:匡世经纶》从定国、理政、用人、外交、人生五个方面,阐发和介绍管子智谋,以期对管子的谋略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描述。

内容推荐

《管子谋略:匡世经纶》由朱少华编著,是“谋略纵横系列”之一。

《管子》一书的主要篇章是由管仲自著的,也有一部分是管子后学整理管仲的思想、事迹或对管仲思想的发挥和发展而成。其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及古代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所以,它历来在古代诸子百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凡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思想史的人,《管子》是一部非读不可的典籍。我们研究管仲的智谋韬略,也必须以《管子》为基本依据。

《管子谋略:匡世经纶》主要依据赵守正先生译注的《管子》,兼参考《史记》、《左传》、《吕氏春秋》等历史文献,从定国、理政、用人、外交、人生五个方面,阐发和介绍管子智谋,以期对管子的谋略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描述。每篇所引证的范例,既可以说是对管子谋略思想的形象化解释,又可以看做是如何运用这一谋略的具体案例。

目录

一、定国智谋

1.举大事,必从其本

2.治国先富民

3.欲取之,先予之

4.以农为本

5.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6.相壤定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7.用非有,使非人

8.藏富于民

9.施普惠,致天下之民

10.得人之道,教之以政

11.效法先王,“游”、“夕”为民

12.作内政而寓军令

13.“四民”分业而居——分而治之

14.君操“决”、“塞”

15.盐铁专卖“官山海”

16.牵之以利,圉之以害

17.平准价格,调通民利

18.以重藏轻

19.散囤积,调余缺

20.乘时进退

21.“九惠之教”以安民

22.备患于未形

二、理政智谋

23.兴举德政

24.张“四维”以行君令

25.集天下之心虑之

26.慈爱百姓,厚施德惠

27.德行训练,以小为始

28.政教相似而殊方

29.法以立朝御民

30.动无非法

31.国之重器,莫重于令

32.以法行法

33.不淫意于法之外

34.法藏于官,成俗于国

35.治莫贵于得齐

36.威不二措,政不二门

37.势非所以予人

38.三官不谬,五教不乱,九章著明

39.赏足劝,罚足畏

40.君主以自正服天下

41.俭财用,禁侈泰

42.节宫室,适车舆,去玩好

43.“中道”为用

44.珍惜国力,重尽其民力

45.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

46.不贪于土,不竞于兵

47.重调查,每事问

48.交纳兵器赎罪——通权达变

三、用人智谋

49.谋百年大计,种百获之树

50.广招贤人,嘉美礼之

51.用人苟大意得,不以小缺为伤

52.各顺其序,各司其职

53.察能而授官

54.重德才,轻资历

55.用人所长,避其所短

56.以其所绩者饲之

57.使法择人量功

58.厄其道而薄其所予

59.严吏制,重监察

四、外交智谋

60.尊天子以收买人心

61.等列诸侯,待时图霸

62.恩威并举

63.挟天子以令诸侯

64.至善不战

65.近则用实,远则施号

66.释实而攻虚

67.实而虚之

68.用兵之势在明于机数

69.经乎不知,发乎不意

70.谋攻莫过巧离间

五、人生智谋

71.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贱物

72.思中以为纪

73.抱虚守静

74.毒而无怒,怨而无言

75.成功之道,赢缩为宝

76.死者成行,生者成名

77.事生于虑,成于务

78.重大节

79.道之用也,贵其重也

80.智者善谋,不如当时

试读章节

6.相壤定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管子对曰:“郡县上臾之壤守之若干,间壤守之若干,下壤守之若干。故相壤定籍,而民不移;振贫补不足,下乐上。”

《管子·乘马数》

齐桓公问管仲运用计算筹划的理财方法应该怎么做才对,管仲回答说,对郡县村的上等土地,掌握相当数量的粮食,中等土地掌握相当数量的粮食,下等土地也掌握相当数量的粮食。这样,按照土地的好坏确定征购赋税的数量,百姓就会安定;利用上等土地提供的盈余,赈济贫困而补助不足,百姓也就会对君主满意。“相壤定籍”的策略,实际上是一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谋略。人们通常说,一个事情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是否融洽。做任何事情,只有上观天时,下观地利,中观人和,才能取得成功。这上、中、下“三观”,其实就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审时度势。这既是君主的治国之道,军事将领的取胜之策,也是黎民百姓的处事之方。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审时度势,首先是要注意分析客观条件,审天时、地利之势。金兀术战胜韩世忠就是一例。

金国灭掉了北宋后,继续南下,在江浙一带受到南宋将领韩世忠的阻击,双方在长江下游的黄天荡一带展开激战,相持了48天。韩世忠发挥自己的优势,在金山脚下集聚一些勇猛健壮的军士,训练他们用穿上铁缆的大钩拽沉敌船的战术。此法果然奏效,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韩世忠指挥战舰分成两路,从两翼插向敌船背后,命令士兵用钩挂住敌船,并用力拉铁缆,这样拽沉了多艘敌船,金兵一时间乱了阵脚,只得退兵。

金军将领兀术在总结兵败的原因时,认识到,金兵惯长骑术,不善水战,而宋军对水战较为熟悉,用船如同金兵使马一样方便;再加上宋军船只借助风力,拽船十分容易。要破韩世忠的“铁钩沉船计”,必须先使宋军的优势变为劣势。

于是,金兀术采取了三条应变之策:一是在船中装上一些土,铺平,以增加船只的平衡性;二是有风时不出战,风停了则出江攻敌;三是动员人力在韩军的上游偷偷挖凿了一条30里的大渠,和江口相连,以备战时急用。

一切准备停当。金兀术便选了一个风平浪静的天气,派一支人马乘小船从新凿的渠道绕到韩世忠的上流,纵火冲向韩军,其他人马正面夹击。一时间,箭如雨下。而宋军的舰船因无风帆力太弱没法启动,不能发挥威力。宋军大乱,孔世询、严允等将领战死,韩世忠见状,只好收集余部死守镇江。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审时度势,还必须注意分析主观条件,审自身、人和之势。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将卫璀受命担任征蜀主将邓艾、钟会的监军。钟会想谋反,但又碍于邓艾和卫瓘,便使出一石二鸟之计,先叫卫璀去抓邓艾。卫瓘心里也十分清楚,自己手下兵卒仅千人,去抓邓艾,必定会被邓艾杀死,这样,钟会就可以妄杀监军的罪名,宣布邓艾蓄意谋反,从而除掉邓艾这个强大的对手。

然而,此时卫瑾却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他如果拒绝钟会的安排,也立即会招来钟会的加害。怎么办?卫瓘决定打着魏帝的旗号,前往成都捉拿邓艾。一到成都,卫瑾对邓艾的部将矫诏说,站在官军一边的,可以加官晋爵,坚持与邓艾为伍者,株连三族。从而瓦锯了邓艾部属。随后,星夜入邓艾所住的大殿,将高卧的邓艾父子一网打尽。

钟会见邓艾父子已被囚禁,便正式发兵造反。并邀卫瓘一起谋划诛杀胡烈等将领之事,卫瑾见钟会公开造反,不甘与其为伍,便拒绝了钟会的要求,还找机会向胡烈通报了钟会造反的消息。当钟会威逼卫瓘拿定主意,否则将以利刃相见时,卫瓘只得假意应承。

为了消除钟会对自己的疑心,卫瓘用喝盐水的方式,使自己反复呕吐。他本来就比较瘦弱,这一呕,给人一种大病发作、行将就木的感觉。钟会派亲信前往探视,也未抓到卫瓘诡诈的把柄。于是,卫璀得以在夜晚联络各路军兵,并于第二天凌晨向钟会发起进攻。终于一举将钟会灭除。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审时度势,还要善于算计。管子“相壤定籍”谋略,就是从理财算计的角度提出来的。其《乘马数》篇,主要论述的也是筹划算计的理财方法。审察时势,区别时空,洞悉条件的变化,都离不开周密的谋划算计。

李密是隋末起兵反隋的著名将领。公元618年,李密在与王世充的交锋中,接连吃了几个败仗。面对失利,其手下的有些将士离他而去,队伍减员现象日趋严重。李密本人也面I临着选择:去洛口?洛口守将邴元真已经叛归王世充了。去黎阳?黎阳守将徐世勋去年曾因诛杀翟让一事与李密交过锋,徐世勋险些被李密搬掉了脑袋,今番投奔,岂不是自投罗网。思前想后,李密觉得只有去投奔李渊父子。虽然太原李渊父子是捷足先登,占了关中,打起了大唐旗号,但凭着自己的文武全才,相信李渊父子一定能接纳和重用。再说,自己也可依托大唐,干一番业绩,身边的这些人,也可免于流为草寇,徒损了英雄本色。

为了使手下兵将顺从入关归并大唐,李密也动了一番脑筋。他选择对自己忠心耿耿的王伯当为突破口。一天,李密来到王伯当的驻地,兄弟见面,感慨万分。一阵寒暄过后,李密对王伯当等众将领说:“如今累遭战败,大势已去,我军恐怕不可能再挥师争雄了。我李密没有能耐,白白地让诸位兄弟辛苦转战几年,如今,只有以一死来表达我对各位的歉意了!”说完,便将随身佩带的宝剑拔了出来。王伯当等人见此情形,急忙阻拦,随后,一个个都低头哭了起来。李密见状,觉得时机成熟,便向大家讲述了入关归唐的想法,并担保大家不愁荣华富贵。跟随李密的将领柳燮也在一旁推波助澜地说:“我军虽然没有同唐国公(李渊在隋时爵封为唐国公)父子一起攻入长安,但是,我军围逼东都洛阳,阻断隋炀帝和隋军的西归之路,这实际上是为唐国公不战而取京师帮了大忙,我们也算得上是大唐的开国功臣。我们入关必定能得到大唐的厚待。”王伯当等人相信李密的见识和眼光,于是,大家一致同意随李密一起人关归唐。

李密投奔大唐后,果然得到李渊的重用,受封爵号为邢国公,官拜光禄卿。

P18-20

序言

管子,是人们对我国春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管仲的尊称。管仲,名夷吾,春秋时吴楚交界地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大约生于公元前725年,卒于公元前645年。

管仲属于姬姓的后代,其父名管严,曾在楚国做过官,后战死疆场。叔叔名管至父,在齐国为官。管仲少年时家境贫困,父亲死后,母子相依为命,为此,他经过商,当过兵,并同鲍叔牙结为好友。

春秋初年,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弟弟们都认为他一定没有好下场,纷纷逃离齐国。二弟公子纠由管仲、召忽辅佐奔往鲁国,三弟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奔往莒国。不久,齐国就发生了内乱,齐襄公被杀,大夫高傒乃召在莒国的小白回齐继位。这时,鲁国也听到了襄公的死讯,派兵送公子纠回齐抢班,并由管仲先率兵击堵住小白的归路。管仲截住了小白,一箭射在小白的玉带钩上,小白装死,骗过了管仲,导致公子纠放慢了行程。而小白已先期入齐登基,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虽然念念不忘管仲的一箭之仇,但为了图霸,用人心切,终于采纳鲍叔牙的意见,从鲁国把管仲接了回来,任命为相国。管仲辅佐齐桓公达40年之久,对于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齐桓公曾尊称其为“仲父”。

管仲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而且是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谋略家。他曾提出过许多富有启蒙性的思想,建设齐国的军事力量和指挥对外作战,并在治国、牧民、御人、外交、处世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智谋韬略。这些智谋韬略,主要见诸《管子》一书之中。

《管子》一书的主要篇章是由管仲自著的,也有一部分是管子后学整理管仲的思想、事迹或对管仲思想的发挥和发展而成。其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及古代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所以,它历来在古代诸子百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凡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思想史的人,《管子》是一部非读不可的典籍。我们研究管仲的智谋韬略,也必须以《管子》为基本依据。

《管子》书中的谋略思想十分丰富,并且在许多方面有独创的见地,是中国传统谋略思想的一朵灿烂奇葩。尽管其中有一些是管子后学的加工,但我们认为,全部用管仲的名字来命名,是当之无愧的。可惜我国学界对这一谋略之花的研究并不充分。管子的谋略思想,不仅包含在其政治、经济、军事等思想里面,而且还体现在他治理齐国的一些具体事件之中。本书主要依据赵守正先生译注的《管子》,兼参考《史记》、《左传》、《吕氏春秋》等历史文献,从定国、理政、用人、外交、人生五个方面,阐发和介绍管子智谋,以期对管子的谋略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描述。每篇所引证的范例,既可以说是对管子谋略思想的形象化解释,又可以看做是如何运用这一谋略的具体案例。

本书对管子谋略思想的研究,还只是一种尝试。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再加上体例的原因,研究还十分粗浅。但是,我们想,这蹒跚的起步,毕竟为管子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书中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8: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