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乡之道(六种文化解读腾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黄玲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一部散落边的汉书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称帝后的洪武年间是中国移民史上值得书写的一笔。

因为元末频繁的战争,导致国家人口急剧减少。战乱伤民,更伤国家的元气。所以从恢复、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上考虑,明代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行动。至今流传最广的两个移民之地,一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是南京柳树湾。前者的主要去向是山东一带,后者的去向则和云南有关。很多云南人的记忆中都保留着“南京柳树湾”这个和祖先来源有关系的地名,以及相关的许多传说。

移民,从大处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从小处说,却浸透了一个个家庭迁徙的艰辛泪水。犹如把一棵棵树连根拔起,重新移栽。那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

回看历史,腾冲也是一块由移民构成的土地。但是因为其“极边”的地理特色,又和一般的移民工程有所不同。因为事关国家边关的大事,这里的移民采取的是“移军”的方式,由部队的将士组成迁移大军,浩浩荡荡开往彩云之南。

所以腾越移民身上负有双重任务:军垦和屯边。

为了戍守国家的边关,大批将士从内地陆续迁移到腾冲。他们的来源非常广泛,浙、苏、皖、湖广、川、陕等地均有。因是军户,家眷也可随同迁移。于是,各地的文化、先进的农业技术、手工技艺也随同迁移的队伍一起, “飞”到了极边之地。

虽然历史不可重复,但通过相关的资料、传说可以想象得到,当年移军南下的壮观场面。在交通不便、地理遥远的时代,从内地的任何一个省份进人云南,都是一场艰难而漫长的跋涉。或沿长江南下,或从陆地由东西进。长路漫漫,旅途险要,行进的队伍长得见不到头。更有离乡背井、抛家舍业的悲切充塞于胸。云南崇山峻岭的险峻,滇西高黎贡山的雄伟,更平添几分迁移的悲壮。为了守卫国家的边关,这些军人和他们的家属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贡献。从古到今,军人的牺牲岂止在疆场。

但同时,戍边将士们带来的中原文化,也为边地文化输入了新鲜的血液。随着他们的进入,腾越历史将掀开新的一页。因为是移军,所以和普通移民不同。速度快,时问短,在沿途所受的文化影响较小。所以,无数个村庄、家庭,差不多是连根移植到了腾冲这块极边之地,并将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重新落地生根。

如今那些还叫“营”、“卫”、“所”、“屯”的地名,其实就是军屯历史留下的遗迹。腾冲儿歌中也有历史的记忆在回旋:“正月里,是新年,正古楼上把兵练”。练兵、打仗,曾经是腾越大地上最常见的场景。

腾冲城肯定容纳不下源源进入的成千上万的士兵和家属,所以他们的根只能扎在极边之地广袤的原野,于是一个个奇特的村庄诞生了。口音南腔北调,习俗丰富多样,都和云南本土有着很大差异。中原正统汉文化的种子,跟随戍边将士的身影越过万水千山,播撒在这块远离中原的边关沃土。

所以,称腾冲是汉文化的一块“飞”地,确实不无道理。

什么是文化?据统计,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给文化下的定义,据说不下于二百种。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都有对文化的阐述和定义。那些太专业的定义对大众来说没什么意义,那些定义合起来有如一个巨大的文字漩涡,掉进去就很难走出来。关于“文”就有很多种说法,关于“化”也有很多种解释。合起来的“文化”一词,一般指的是人类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

简洁地说,文化就是每个人从小习惯的生活,每个人记忆中永远不会磨灭的记忆。大一点如社会、家庭、地理环境,小一点就是生活的种种琐事和习俗。人在其中被某种习惯长期熏染,从而养成不同的习性。从世界地理的角度,有中西文化的差异;从中华地理的角度,有南北文化的对比。后来发展到一定时期, “以文教化”的功用开始出现,文化对个体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社会群体则有维持秩序、传承传统,整合、导向等方面的功能。

文化的成熟,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中国历史发展到明代,汉文化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完备的文化系统。那些为了守卫国家边关,从四面八方向着云南腾冲进发的军队和民众,不得不辞别家园故土、祖先栖息之地。他们所唯一能带走的,只有文化。

此时的文化,除了心灵上铭刻下的关于家园的记忆,还有就是手上所能带走的种种技艺和生存方式。文化在他们心里,就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生活和习俗。文化伴随着他们迁移的足迹,飞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西南的极边重新落地生根,在学习借鉴中融合,开出了绚丽的文明之花。

也许在那些戍边将士的心里,永远固守着一个信念:生存的地域可以变,但祖宗之法不可变。在他们那里,含义丰富的华夏汉文化,被凝固成简洁质朴的四个字:“祖宗之法”。它们是祖祖辈辈生活经验的凝结,是文化传统的传承之链。

所以来自中原的移民们以一种近乎固执的态度,珍藏保留下了关于中原汉文化的记忆,和各自祖宗的来源。如今腾冲的很多人家,尤其是乡村人家,都还完整地保留着“家堂文化”。正中的五福堂供“天地君亲师”位,右边的奏善堂供土地或灶君牌位,左边的流芳堂书写的则是这个家庭的来源和姓氏,表达的是后人对祖先的尊敬与怀想,也是一个家庭的根之所在。 “祖宗之法”,犹如一条涓涓细流,滋润着一代代移民后代的心灵。

你如果问到他们的来源,他们会郑重地回答:

“我家祖上是四川的。”

“我家祖上是陕西的。”

“我家祖上是湖广的。”

“四川”、“陕西”、“湖广”,这些名称对一代代腾冲人而言,不仅仅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存在,更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一段永远不会褪色的记忆。它们以一种无形的魅力,把历史和现实永恒地联系在一起。它们让先人的身影和跋涉的足迹变得更加清晰明了。

当年对那些从中原富庶之地迁移到极边之地的军士们来说,因为可以携带家眷,多少减轻了一些思乡的痛苦;对腾越大地来说则因为他们的到来,开始了一段文化融合、文化提升的历史。这里原先定居的土著民族,有的在军队的威慑下步步后退,退居边远山区生存。有的受汉文化的影响,逐步接受文化同化,在民族生活中融合进了更多汉文化的内容。

一切都因为他们的到来悄然发生着变化。

变,意味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变,意味着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

不可否认,随着移军而来的中原汉文化进入腾冲之时,既有其强大的文化自信也有对边地民族的俯视。除了承担屯军守边的重任外,还带有“用夏变夷之道”,所以,内地的氏族世系也开始在腾冲土地上生根开花。在《民国腾冲县志》中记载有不同姓氏的来源,比如腾冲“十二大姓”中的李姓主要来自南京、山东、四川及土著各籍;张姓主要来自南京、江西、湖广各籍。他们都是洪武年问人滇。

氏族观念是汉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代表着血统的来源和纯正。它在腾冲的延续,也是汉文化在极边之地播下的一粒种子。它使因为迁移而面临中断的血亲关系再次得到弥合与传承。中华民族是个重视建立传统的民族,传统就是“根”,是人存身于世界的基础。现在,传统的根文化也随着迁移者的脚步来到极边,重新植入一片古老的土地。氏族、宗祠开始在腾冲落脚,进行新一轮的繁衍。P4-8

后记

我总在想起腾冲的时候,想起外国诗人拉金的诗句:“在所有的脸中,我只想念你的脸。”腾冲,究竟是什么如此深刻地吸引我?这个问题,伴随着怀想,在我心中纠缠,直到腾冲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六种文化”。

是的,腾冲的特质就是这“六种文化”。“六种文化”在这极边之地,水乳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腾冲独特的文化气质。要真正了解腾冲、认识腾冲, “六种文化”是唯一正确、快捷的路径。如何帮助人们深入地了悟这“六种文化”?我们想到了解读。

作为“六种文化解读腾冲”的总策划,我不想用学究式的方式去解读腾冲,那种手术刀式的学理解析,也许准确,但一定冰冷。腾冲的“六种文化”在我心中,永远有温度。我想,解读腾冲的“六种文化”,也应该有温度。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文化散文”这种感性的方式。

六位云南天资卓越的作家,被赋予了这一特殊的使命。在接受这一使命之前,他们对腾冲的了解,并不比任何一个到过腾冲的游客多。他们是带着陌生的新奇感,边认知边熟悉腾冲边解读的。我要在此说明的是,六位作家,他们拥有的不过是不到半年的时间。时间的短促,让我们感叹作家个人的才情,也不免为其因匆忙挂一漏万而深表遗憾。正因为如此,我把这套丛书看成是一套成长着的丛书,它不仅需要作者的解读,更需要每一个阅读者的参与。

我与腾冲的缘分,一定是前世修来的。“三生修得同船渡”,修得一个第二故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作为“腾冲荣誉市民”,我把自己看成腾冲的一分子,为腾冲做点事,就是给自己做点事,是分内的事。最后,感谢所有为该丛书付出辛劳和智慧的人们。

2012年中秋

目录

一 一部散落边地的汉书

二 乡村文化与腾冲名人

三 腾冲乡村文化的丰富形态

四 侨乡和顺

五 腾冲乡村的民俗文化

六 腾冲乡村的诗与美

七 乡之道:意蕴与精神

后记

序言

腾冲是一块富有灵性的文化沃壤,是一颗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璀璨明珠。

腾冲是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我热爱这片5845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腾冲深得造物主的厚爱和眷顾。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到70.7%,境内的高黎贡山被誉为“物种基因库”。且不说小桥流水的和顺、满地黄金的银杏村,单看看腾冲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就会让人陶醉在这幅天地人和的美丽画卷中。99座火山雄峙苍穹,88处温泉喷珠溅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腾冲独特的地质奇观。古道漫漫,岁月悠悠,站在这方神奇而美丽的热土上,仿佛能听到马帮的清脆驿铃声。“蜀身毒道”、“史迪威公路”,2400年的时光,一代又一代的腾冲人越高山、涉深渊、跨国门,在崇山峻岭中走出了一条西南丝绸古道,用马背驮来了一座流光溢彩的“翡翠城”。腾冲人发现了翡翠,并将翡翠推向了世界,赋予翡翠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为翡翠,腾冲一度成为东南亚重要的翡翠加工贸易集散地,谱写了诸多鲜活的翡翠传奇。回顾历史,三征麓川、甘稗地之战、马嘉里事件、腾越首义、焦土抗战,腾冲人民以英勇顽强谱写了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腾冲人为什么能敢为人先,不畏艰难?究其原因,还是文化的影响。在腾冲,汉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中原文化、南诏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缅印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以和谐、和顺为核心内涵,以开放性、包容性为基本特征的独特地域文化。厚重的文化既孕育了腾冲人铮铮铁骨、不畏艰难的傲气,又孕育了腾冲人温文尔雅、谦谦君子的气度,更锤炼出了“包容天下、彰显个性”的腾冲精神。

追本溯源,归纳提炼出最能体现和代表腾冲文化的六种文化是:生态文化,一幅天地人和的画卷;地质文化,一个世界罕见的奇观;丝路文化,一条古往今来的通道;翡翠文化,一块百看不厌的翡翠;抗战文化,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乡村文化,一部散落边地的汉书。

“六种文化”是腾冲文化的主脉、灵魂和精髓。“六种文化”是融合共生、相互依存、相互辉映的一个不可剥离的整体。为进一步挖掘和丰富腾冲文化的内涵,我县出版“六种文化”解读腾冲系列丛书,聘请省内知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全面阐释和解读腾冲文化。“六种文化”解读腾冲系列丛书是一套传承和弘扬腾冲文化的佳作。系列丛书的公开发行能让更多的人认识腾冲、了解腾冲、走进腾冲。

今天的腾冲已步入发展快车道,正在开辟发展的新天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奏出了时代强音。“六种文化”解读腾冲系列丛书的出版,有利于系统地宣传推介腾冲,叫响“世界腾冲、天下和顺”的外宣品牌,有力地提升腾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云南桥头堡建设中,腾冲将成为一座边地文化的灯塔,魅力四射。

内容推荐

黄玲所著的《乡之道(六种文化解读腾冲)》追本溯源,归纳提炼出最能体现和代表腾冲文化的六种文化是:生态文化,一幅天地人和的画卷;地质文化,一个世界罕见的奇观;丝路文化,一条古往今来的通道;翡翠文化,一块百看不厌的翡翠;抗战文化,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乡村文化,一部散落边地的汉书。

《乡之道(六种文化解读腾冲)》讲述“六种文化”是腾冲文化的主脉、灵魂和精髓。“六种文化”是融合共生、相互依存、相互辉映的一个不可剥离的整体。

编辑推荐

黄玲所著的《乡之道(六种文化解读腾冲)》不想用学究式的方式去解读腾冲,那种手术刀式的学理解析,也许准确,但一定冰冷。腾冲的“六种文化”永远有温度,解读腾冲的“六种文化”,也应该有温度。所以,编者最终选择了“文化散文”这种感性的方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21 16: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