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从旧学子到留日学生
第一节好学的神童
家道中落的“富”公子
1891年1月26日(清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四川广汉西街一户人家传出婴儿响亮的哭声,多子多女的戴家又添了一口男丁,母子平安,阖家洋溢在喜庆的气氛中。戴家呱呱坠地的这个孩子就是戴季陶。按照家族辈分,这个婴儿取名为戴传贤,取以“贤”立身处世之意。读书时戴传贤得学名良弼,21岁后取字选堂,复字季陶,笔名天仇,中晚年号孝园,法号不空,尤以“季陶”之名闻名于世。
戴氏家族本在安徽徽州,随后迁居浙江湖州府吴兴县,迁徙原因无从查考。有人认为是受南山文字狱之累,不得不背井离乡。此后,戴家就把浙江吴兴作为祖籍,不再提与安徽徽州的渊源。乾隆末年,戴季陶的高祖戴闻天孤身流浪至四川,起先为人帮佣,靠力气糊口。有了一些积蓄后,勤劳、聪明的戴闻天白手起家,做了老板,在广汉开了一爿号日“昌泰”的瓷器店,主营江西景德镇瓷器。因物美价廉,服务周到,所以生意兴隆。戴闻天就在此安身立命,娶妻生子,过上了富足的日子。戴闻天落魄时,家徒四壁,除夕祭祖时买不起一对蜡烛,只能用一盏油灯配上一支蜡烛祭祀先祖;成为富商后,他并没有忘记白手起家的艰辛,除夕依然用一灯一烛祭祖,并告诫子孙要牢记祖上创业之艰辛。后来,一灯一烛祭祖的做法就成了戴家家规。
戴跃龙是戴闻天的长子,他头脑灵活,经营有方,颇有其父的遗风,不但把父亲留下的家业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开支阔叶,把一爿店扩展为两爿店。没过几年,戴家买田置地,成为殷富之家。但是戴跃龙并不像一般暴发户那样为富不仁、唯利是图,而是尊礼重教,教育子女读书上进,知耻至孝。在戴跃龙的教育下,儿子戴廉虽生长在富裕之家,但却毫无纨绔子弟习气,而是知书达理,慷慨仗义,颇有魏晋名士风流,乡邻无不对其交口称赞。戴廉就是戴季陶的祖父,他喜诗文,善绘画,以画得一手绝妙的海棠图名冠四方,曾题联明志:“注礼有余闲,诗酒两般寻乐事;传家无别业,丹青一幅作生涯。”可见,戴廉注重以“礼”、“诗”、“丹青”等传统儒家思想和文化传家,而非金钱财富传家。这样的家庭环境对戴季陶影响很深。戴廉还以孝道著称,曾跋涉八千里,带儿子回浙江吴兴扫墓修坟。“孝”成为戴家家规的另一个内容。
祖父戴廉虽然知文善画,但却不善理财。因为经营不善,继承家业没多久,他就把家传的两爿店关门大吉,过起了坐吃山空的日子。又因他古道热肠,喜欢替人排忧解难充当保人,所以经常官司缠身,旷日持久的官司让戴家逐渐显露败落之象。戴廉并没有给儿子留下万贯家财,倒把对绘画的热爱传给了儿子戴小轩,即戴季陶的父亲。 戴廉可以靠殷实的家底过日子,但是到戴小轩时,戴家就只剩下了一副空皮囊,靠丹青根本无法养家糊口。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戴小轩经高人秘授,对外科医术颇为擅长,于是就靠悬壶济世维持生计。后来戴小轩娶妻黄氏,黄氏是湖北黄州人氏,生于世代经商之家,16岁时嫁入戴家。据戴季陶说,她虔诚信佛,“秉性慈祥,持家勤俭”,孝顺老人,尽心抚育子女,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黄氏聪明能干,在丈夫的指点下也通晓了外科医术,夫妻二人齐心协力,以医术精湛闻名乡里,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有一次,广汉县的一名捕快因追捕盗匪被砍伤50多处,危在旦夕,家人甚至都为他准备好了后事。可是戴小轩见捕快余温尚存,气息仍在,于是大胆施药医治,没多久捕快就呼吸平顺。更让人称奇的是,捕快三天后痊愈,亲自登门拜谢。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闻名,戴小轩成为“再世华佗”,各种疑难杂症纷纷找上门来。家道中落的戴家就靠戴小轩夫妻的医术维持生计。戴小轩过世后,戴夫人继承戴小轩的医术,承担起家庭重担,继续行医积善。一天,有一个苦力背上生疮、奄奄一息,倒在她家大门外。戴夫人就让人给他涂抹药粉,每天都是如此,从不间断。十余日后这名苦力康复如初,戴夫人念他家贫,分文未收。戴夫人的乐善好施传为佳话,戴季陶在晚年还称赞母亲的行善积德。戴夫人虔诚信佛,经常带着戴季陶到寺庙烧香。年幼的戴季陶怀着好奇之心随母亲前往,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很深的佛教影响,中年以后,戴季陶也虔诚信佛。可以说,戴夫人对戴季陶的品行影响极大。戴季陶就是在这样一个诗书传家、重孝重德的传统家庭中长大。上有三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作为家中的老小,戴季陶备受宠爱,但也较早接触到了人世间的生死离别,体会到生活的艰辛。7岁时,祖父戴廉过世,戴小轩给父亲风风光光地办完丧事后,戴家负债累累,时常面临债主上门讨债的尴尬。因戴廉作保人而遗留的一起债务案让戴小轩饱尝牢狱之灾,被关押两年才得以回家。官司了结后,戴家祖产几乎丧失殆尽,从殷实之家沦为贫苦家庭。戴季陶10岁时,父亲戴小轩过世,家庭重担落在了母亲黄氏和长兄戴传薪肩上。母亲治病救人,长兄一面苦读诗书,一面设塾挣钱。P7-9
后记
左手枪右手笔
读完写戴季陶的这本书,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你会为它的故事深深吸引,而这些故事又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它有利于读者了解戴季陶这位黄埔名师的真实一生。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情绪外露,冲动浪漫,“爱哭”是他的一大特色,为得到友情而哭,为失去爱情而哭,为革命恩师而哭,为输掉奥林匹克比赛而哭……这样一个爱哭的戴季陶,却从以笔名“天仇”闻名新闻界的革命青年,上升到了国民党的“党国理论家”,他的经历无疑是人们想要一探究竟的。
他是爱国的,早年留学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后来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经历二次革命、护法战争,策划东北革命,智斗刘基炎,他都以一个革命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将他的一腔爱国之情倾注到救国救民之中。在攻打招商局的战斗中,他是冲锋在第一线的普通一兵,冒着枪林弹雨,以血肉之躯摧毁了敌人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在袁世凯登基称帝的关头,他又毅然扛起了反袁大旗,用他的才气纵横,对袁世凯口诛笔伐,一针见血,句句插入敌人心脏。随后的牢狱之灾让他认识到“百万锦绣文章,终不如一枝毛瑟枪”,于是他投笔从戎,追随孙中山二十年,成为一个坚定而忠诚的革命派。正是追随孙中山的这段经历,为他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日后的思想、主义提供了理论来源。
他是抗日的,早在1927年考察日本的时候,他就发现了日本的侵华野心;1928年,一本薄薄的《日本论》,清晰、透彻地直取日本文化的神韵,警醒国人,切勿盲目自大;九一八事变后,他知道日本不会只满足于侵夺中国东北地区,下一步必然会是整个中国;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他主张武力抗击日军,并劝谏蒋介石以大局为重,释放胡汉民,共赴国难。无疑,他是积极抗日的,在奥运会上,当中国篮球队输给日本队时,他不顾身份、礼仪,放声大哭,他认为这是一种民族耻辱,他的一腔爱国之情蒙受了奇耻大辱。
他是一位教育家,他把教育作为救国、强国的根本。他是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政治部主任,他是中山大学的校长,他做了20年的考试院院长,他改革考选制度,颁布《考试法》,“不拘一格用人才”,创立铨叙部,明确各部人员的分工合作,一切为选拔人才服务。他重视西北的教育,设立东方民族学院,专门为少数民族培养人才,并提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的初期计划,成立了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希望通过西北的教育事业,带动西北的发展。他还关注童子军的教育问题,成立中国童子军总会,他的童子军教育既有强国之意,又有御侮之情,在国难当头之时,他把拳拳爱国之心倾注到了教育事业上。
他是一位外交家,身为“日本通”,他多次赴日考察,在日本,他曾寻求过救国救民之道,也曾舌战过日本政要,他知道,日本将是中华民族最大的灾难,不幸一语成真。他欣赏泰戈尔的l作品,赞扬甘地的精神,他出访印度,支持尼赫鲁的爱国斗争,他发起“新亚西亚学会”,加强亚洲的学术交流,又成立中印学会,加强中印来往。第一次出征奥运会,他充当了体育背后“政治特使”的角色,拜访欧洲各国,了解欧洲的政治状况,拜会希特勒,探访戈培尔,探听德国军政要人的虚与实,准确地嗅出了欧洲复杂的政治局势,为国内的战略变化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他是著名的反共急先锋,他反对国共合作,公开支持西山会议派,积极参与策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他眼中,共产党就是“洪水猛兽”,是将中国置于万劫不复之地的“不怀好意者”。可是让人们想不到的是,他曾是五四时期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他称赞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是“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他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的革命问题,他还为筹建中国共产党积极奔走。但是,他最终还是站在了共产主义的门外,甚至渐渐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直到后来积极反共,成为蒋介石的“文胆”和幕后参谋。如此大跨度的转变,也让人们见识到了他性格的多变。
他是国民党内大名鼎鼎的理论家,孙中山病逝后,他以孙中山思想的正宗传人自居,连续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和《民生哲学系统表》,提出了要清除共产主义思想的所谓的“纯正的三民主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戴季陶主义”,成为国民党官方学说的主要理论依据。从此,他从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变成了国民党的理论权威,成了蒋介石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在剿共、囚胡、争当主席、竞选总统中,多次为蒋介石出谋划策,鞍前马后,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蒋介石忠诚的合作者。
他笃信佛法,潜心向佛,为宗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西藏九世班禅从拉萨进京,他精心安排,“重情重礼”,使班禅大师备受礼遇。班禅大师圆寂后,他又不顾病体,风餐露宿,前往甘孜祭拜,安抚信徒。由于他对宗教的尊崇和礼遇,终止了青海地方驻军和中央军的军事冲突,最终双方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在国民党大势已去之时,他萌生了出家之念,也许这时,对他来说,一切名利富贵都成尘土,唯有佛法才是真实的。
本书作者毛利霞是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供职于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主要从事世界近代史、欧美环境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者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本书图片来源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编辑从军事博物馆等地翻拍了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二是公有图片资料;三是从图片著作权人手中直接购进了图片使用版权。鉴于编者水平有限,文中可能存在乖谬之处,敬请专家、学者、读者不吝赐教。 德玄馨
2010年6月4日
毛利霞编著的《黄埔名师戴季陶》内容介绍:戴季陶(1891~1949),近代政治家、理论家、国民党元老之一。他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1917年任广州大元帅府秘书长,1924年当选国民党中执委,任中央宣传部长,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他在“五·四”期间宣传马克思主义,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李立三说:“中国党的发生是由六个人发起,陈独秀、戴季陶……”但党成立时,戴季陶表示要忠于孙中山,不能当共产党。
《黄埔名师戴季陶》是一本人物传记。
毛利霞编著的《黄埔名师戴季陶》讲述了:戴季陶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复杂而矛盾的生命个体,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论,应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和“脸谱化”,应该根据他的人生轨迹在中国近现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行具体而微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唯有如此,才能全面而公正地认识戴季陶,得出的见解和评论才能更接近真实的戴季陶。
那么,在戴季陶59年的生命历程中,他经历过怎样的人生际遇,在历史的波涛中曾经扬起过怎样的浪花呢?让我们乘着时光隧道,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通过揭示戴季陶的多重身份,来发现一个真实的戴季陶,来客观公正地评论戴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