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几年央视主持人出书热不同,央视名牌栏目的节目内容成为近来出版社出书的抢手货。
《调查新闻调查》是对《新闻调查》这个名牌栏目的十年总结,它披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同时叙述了众多节目的摄制过程,加上大量的图片,相信本书将成为最能吸引眼球的热门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调查新闻调查/央视精品栏目丛书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张洁//吴征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与前几年央视主持人出书热不同,央视名牌栏目的节目内容成为近来出版社出书的抢手货。 《调查新闻调查》是对《新闻调查》这个名牌栏目的十年总结,它披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同时叙述了众多节目的摄制过程,加上大量的图片,相信本书将成为最能吸引眼球的热门书。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央电视台精品栏目《新闻调查》的十年总结。书中回顾了从创办时的艰难,到今天的辉煌历程,同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了分析。你可以看到弄虚作假的官员面对镜头时的尴尬,也能体会记者们揭露事实真相的执著与艰难。书中的上百幅图片,更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目录 第一章 名牌栏目的成长过程 一 《新闻调查》的创办/3 1.从《东方时空》到《新闻调查》/3 2.优秀电视人才的集聚/4 3.中国的《60分钟》/7 4.第一期开拍的节目:《西古县村纪事》/8 5.首播节目《宏志班》/13 二 主题性调查:宏大主题、理性推演和三段论/15 三 重大新闻事件调查/17 1.进军新闻主战场/17 2.与事件同步与新闻同行——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98抗洪三部曲/19 3.做“新闻”还是做“调查”——难以排解的困惑/23 四 人文故事调查/25 1.选题的人文故事化/25 2.以个体的命运和故事承载纪录历史的使命/27 五 探索事实真相/29 1.“探寻事实真相”的提出/29 2.“内幕”使《新闻调查》迎来了第二个高峰/32 六 调查性报道/36 1.什么才是《新闻调查》的核心竞争力/36 2.《死亡名单》的启示:真正“调查”的魅力/37 3.《“非典”突袭人民医院》的背后——抗击“非典”报道中的“新闻调查”/39 4.调查性报道创作理论的深度总结/42 5.调查性报道的全面实践/44 第二章 专业主义 一 《新闻调查》编导个性化的叙事追求/53 1.张洁的叙事方式:纪录式调查和对人文命运的关怀/53 2.王利芬的叙事方式:凸显现场调查和现场实证/58 3.赛纳的叙事方式:一对一专访样式的开拓和结构技巧/60 4.刘春的叙事方式:从细节进入历史的沟回/65 5.夏骏的叙事方式:逻辑推演的力量和三段论/68 6.《探秘紫茎泽兰》的叙事风格/72 7.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讲故事/76 8.《山阴的枪声》创作漫谈/81 9.跟张润栓一起追债:《张润栓的年关》叙事风格阐释/83 lO.营造叙事的意蕴空间:《河流与村庄》叙事方式分析/89 11.《涂岭的拆迁》收视率分析/93 12.《一个教师的意外死亡》和它的意外收获/97 13.有关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叙事/101 14.从《淄博停办陶艺节》说起/104 15.把“好故事”讲好/106 16.逻辑和细节:使宝马彩票诈骗黑幕大起底/113 二 《新闻调查》的视听元素及表现技巧/120 1.《新闻调查》的视听规范和剪辑要求/120 2.《新闻调查》影像经典分析/123 三 出镜记者和调查性采访/137 1.出镜记者的设立和独特作用/139 2.客观、平衡、冷静、质疑:《新闻调查》对采访的要求/140 3.王志/142 4.董倩/144 5.王利芬/146 6.杨春/147 7.柴静/149 8.长江/152 第三章 优秀节目的诞生及影响 一 《大官村里选村官》/159 二 《与神话较量的人》/175 三 《厦门特大走私案》/196 四 《透视运城渗灌工程》/232 五 《婚礼后的诉讼》/260 六 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279 第四章 经营管理 一 《新闻调查》的运营方式/307 二 《新闻调查》的生产流程/310 三 节目的营销/312 后记/314 试读章节 3.中国的《60分钟》 《新闻调查》到底做什么?刚刚会聚到一起的这个团队并不是特别清晰。 当时,台里提出的要求是《新闻调查》是《焦点访谈》的深化,《焦点访谈》把问题提出来了,进行一般的点评,深度不够,而有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决的,而《新闻调查》则要让人信服,对问题产生的方方面面都要进行采访,让不同的意见有表达的空间。 1996年2月的一天晚上,新闻评论部主任孙玉胜在梅地亚召集《新闻调查》组开会,策划节目到底怎么做?坚守的原则是什么?大家提出了很多的想法,有说做纪录片的,有说做长的《焦点访谈》的……会开了很长时间,一直到深夜。最后孙玉胜在总结的时候说了一句对新闻调查最后的定位起到了关键作用的话,他说听了这几个小时,听来听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词就是“调查”。 后来,孙玉胜和新闻评论部副主任袁正明又明确提出:“我们要做中国的《60分钟》。”大伙一下子就明白了要干什么,自然而然也就能构想出未来节目的形态了。 《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王牌节目,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收视率最高的十个节目之一,曾经连续22年高居全美收视排行榜前十名。五次成为美国收视率第一的电视节目,最高创下1412家电视台同时在黄金时段转播的纪录。并且还是美国黄金时段电视节目获电视最高奖“艾美奖”最多的节目。 《60分钟》的职业追求,正如制片人唐·休伊特所说的:“我们所擅长的,是向黑暗的角落里投下光亮。如果有人躲在黑暗的角落里从事不应该的勾当,我们所做的只是把灯光打开。” 《新闻调查》创办的时候,由于北京收看不到《60分钟》节目,栏目组就专门花钱请人在深圳录香港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录完一盘就寄过来,供学习分析。《60分钟》的理念、技巧、选题,包括内部运作机制,都成了草创时期的《新闻调查》观摩研究的对象,无论是故事的叙述技巧还是提问的尖锐性都向国际最高水准看齐。 在分析研究《60分钟》节目的过程中,大家认为这就是一个调查性栏目,把《新闻调查》做成调查类节目在栏目组形成了共识。按照当时的理解,调查节目应该是对一个利益集团不愿意公之于众的事实的报道。在研讨中,大伙还提出用调查的方式来做这种深度新闻节目的设想,对理想中的节目形态做出了初步界定。比如采用纪录式的双机拍摄方式,使用专任出镜记者,节目既是拍摄采访对象,也是拍摄记者的活动,这在当时的中国电视界是开创性的。 另外,处于高昂创业激情中的《新闻调查》人,对栏目寄托了深厚的期许和远大的职业理想,希望通过记者的调查,通过一期期节目,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 P7-8 序言 2003年年初一个和煦的冬日,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代表台分党组向全台提出了“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奋斗目标。 伴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腾飞,中央电视台走过了辉煌的历程。作为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始终不忘肩负的历史使命,牢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这一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任务,创办了许多的新频道,打造了众多精品栏目,制作播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受到了社会的注目和观众的认可。 但是毋庸讳言,放眼全球,从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我们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改进,尚存许多缺憾需要弥补。如何顺应世界传媒潮流,更好地将宣传党的意识与反映人民的呼声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大做强自己,已然成为我们努力前行的奋斗目标。而实行“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无疑是我们脚踏实地,与时俱进,向世界级大台地位迈出坚实一步的战略决策。 多年来,在中央电视台,一群又一群的电视人义无反顾地抛家舍业,离妻别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进这个火热的集体中来。每一个人都把这个集体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并用心守望着共同的理想高地。面对心中的理想追求,他们一天一天地制作着节目,乐此不疲,也一步一步地接近着理想,无怨无悔。在这里,他们既磨砺着自己的锐利锋芒,也锤炼着自己的执著韧性,在保持自己青春热血的同时,更让自己多几分冷静与成熟,用忠诚丈量着中央电视台走过的每一段历程,用才智描绘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宏伟蓝图。可以说每一个新栏目的创办,其实就是在开拓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广阔空间;每一个老栏目的发展,其实就是在丰富着中国电视事业的绚丽长廊。 正是因为如此,在这个和煦的冬日,“央视精品栏目丛书”的出版,是一件令人值得高兴的事情,它对于我们贯彻落实“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也为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扬长避短,锐意进取,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栏目提出了新的希望。也正是因为如此,作为电视人我们明白,任重道远,不敢懈怠,等待我们的永远是下一部作品。 后记 每年年末,中央电视台都要进行广告招标,仅《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之间的三分钟时间就价值数十亿元。广告商表面买的是时间,其实买的是内容。可见栏目建设对电视台发展至关重要。电视节目是一个产品,是产品就要销售,销售的话就需要具有品牌效应。你要想在众多的栏目中脱颖而出,必须放大自己的优势,夸大自己和其他栏目的差异。 栏目是电视台的基本细胞。 中央电视台现在有400多个栏目,能够叫得响的不超过一百个。我们新闻评论部现在一共有12个栏目,综合频道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新闻频道的《面对面》、《新闻会客厅》、《国际观察》、《社会记录》、《央视论坛》、《中国周刊》、《小崔说事》、《纪事》8个栏目,每天首播的时间将近四个多小时。在《新闻会客厅》开播第一天,我参加他们的首播式,给他们写了六个字:品牌、名牌、金牌。这是我对《新闻会客厅》乃至于其他栏目的希望和要求。作为一个栏目,首先要成为一个品牌,没有品牌在市场也就没有生存的余地;其次要成为名牌;名牌有若干个,最终要拿金牌,因为金牌只有一个,你的栏目最终要成为金牌,从全国来说各个同类栏目的第一名。这是我们对栏目的一种追求。 一个名牌栏目所带给一个传媒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同时它可以极大地提升传媒的地位和影响。比如说《焦点访谈》,《焦点访谈》开播于1994年的4月1日。这个栏目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仅次于《新闻联播》,从业务上讲,它的出现改变了电视报道肤浅的印象,十年前一般谈到电视节目都觉得没有深度,《焦点访谈》的开播扭转了局面。从影响上讲,它推动中国社会的民主和法制的进步。十年里,三位共和国总理题词、座谈.这是其他的传媒做不到的,对一个栏目更加难得。李鹏总理给《焦点访谈》的题词: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朱镕基总理从来不题词,但是在《焦点访谈》座谈的时候还是破了例,送给我们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2004年是中央电视台建台45周年,温家宝总理到中央电视台视察,在《焦点访谈》演播室,温总理欣然写下:与人民同行、与祖国同在、与时代同进、与世界同步。今年4月,温总理刚刚履新,他在收看完我们播出一期节目以后,就打电话表示:新的一届政府仍然像上一届政府一样支持舆论监督,支持《焦点访谈》。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品牌栏目,构成品牌栏目的要素是什么? 定位——寻找市场 既然是产品,你就要瞄准市场,寻求市场定位。 比如,《百姓故事》有一句非常熟悉的话“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是重新定位的结果。1993年《东方时空》刚创办的时候,有一块板块叫《红地毯》,里面的内容都是一些生活方面的如做菜、旅游服务类等,这个板块在当时没有得到观众认可,收视率很低,台里要求这个板块改版,到底改成什么样子,领导没有指示,要大家来想。后来发现里面有几个描述记录小人物的纪录片获得了观众的好评,这些节目反映不错,部里觉得可把这个类型放大,时任制片人的陈虻有一天突然灵机一动想出这么一句话“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为《百姓故事》定了位。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东方时空》新的改版工作。《东方时空》是我们评论部1993年5月1日创办的第一个栏目。一方面它自身存在一个不断改进的问题,同时,现在又面临着新的形势,比如说新闻频道出现了,新闻频道早晨是大量的新闻资讯。加上我们的二套《第一时间》的推出,也是一个新闻资讯的大板块。还有上海的东方卫视,一些电视台或者频道在早间都有所动作。《东方时空》面临新的市场态势下如何定位?大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它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方面就是加大新闻性,因为新闻是大家在早间的第一需求,加大新闻性是要和其他频道的一些早间新闻短兵相接硬碰硬,另外一种意见就是干脆退出新闻领域,加强它的专题性,这叫错位经营。到底哪一个是它的核心定位?一方面我们自己的从业人员要论证,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求负责方案设计的人员调查数据,要有科学数据的支撑,要调查观众,到底观众看《东方时空》是在看什么。 在《东方时空》自身的发展上也经过了几次改版。2000年我们曾经推出过150分钟的大型早间节目《东方时空》,里面既有三个小板块《东方之子》、《直通现场》、《百姓故事》,也有大量的新闻资讯,这次改版以后议论声、反对声不绝于耳,观众说:这不是《东方时空》了,我看的是专题节目,你突然又是新闻,又是天气,又是其他的文化信息,不是《东方时空》了,把过去的品质丢掉了。于是,我们在2001年改回到现在的状态。 在新的态势下也必须要改,不进则退。所以我们这次是主动改,但是怎么改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调研。 我们目前对《东方时空》的定位是:新闻性、专栏性、特色性。 《焦点访谈》最初我们推出的时候是一个热点的深度节目,这是中宣部领导给栏目定的调子。早年间我们曾经有几句话: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大众话题评说、社会热点透视。这说明《焦点访谈》既有热点又有时事,报道范围比较宽泛,其中社会热点透视,有点舆论节目的雏形,播出以后受到观众的喜爱。于是,我们就把《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特色予以强化。现在只要一播舆论监督的报道收视率就上升,不是他们不爱看其他的报道,因为在《新闻联播》已经完全解决了这个功能,没有必要在《焦点访谈》再看正面的访谈,他还是希望看到一些揭露社会问题的节目。我们明确地把《焦点访谈》栏目定位为舆论监督,在1998年的时候就把定位语改成“用事实说话”。 推出《面对面》时,定位为“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中探寻、在探寻中求证、在求证中质疑”。 《新闻调查》是一个长篇的调查型报道。我们明确提出来“探寻事实真相”,这是它在调查型报道中的走向。你要挖掘出被一个机构或被一部分人遮掩的事实真相,挖掘内幕。这个定位清晰化以后,收视率也马上上来了。我们把一些主题性的调查全部屏蔽掉了,在此之前有很多的主题性调查,比如说上海推出4050工程,就是40岁的女性和50岁的男性下岗以后重新再就业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政策性的问题,没有什么内幕,就是一个政策的解读,从你说的第一分钟开始,人家就知道第45分钟的结论,无非是通过事实证明主题的正确性,无须调查。我们就把主题性的调查拿掉,凸显事件的调查,包括南丹矿难,还有山西煤矿的矿难调查等一系列事件内幕、黑幕,使它的品质越来越纯粹。 …… 文化——生命的灵魂 组织战略必须是组织文化的一种自然表达。既然企业文化是独特的,那么在这种文化激发下所开发的产品肯定是独具匠心的,是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无法比拟的。因此,一个有竞争力的战略必须以企业的文化为出发点。 文化的重要性来自于它对组织的那种重要但却无法捕捉,又被广泛称赞的力量,也就是“一个组织的非理性力量”,文化之所以为大家称赞,是由于它具有解读组织中的传闻和惯例的能力;它具有定义行为、解除困惑的能力;具有激励组织不断进步,使组织的行为、理念和要求合法化的能力;具有决定组织掌控环境变化,甚至直接影响其经济成就的能力。 文化定义:一个群体所学到的一系列共享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可以解决这一群体的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的问题,并且由于它行之有效,所以被大家认为是合理的。因此,这些理念就被传授给新的群体成员,使他们对相关问题形成正确的感知、思考和行动方式。 我们新闻评论部的部训:公正、平等、求实、前卫。可以说,它是我们新闻评论部文化的概括。 文化之于企业,就犹如性格之于个人。 新闻评论部可以说人才济济,群星灿烂。出过四位“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孙玉胜、白岩松、梁建增、水均益;一位“五四奖章”获得者王志;三位“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白岩松、梁建增、柴静;六个“金话筒”奖获得者,王志、水均益、白岩松、董倩、敬一丹、崔永元。这既是对个人的认可,也是对中央电视台、对部门和栏目的认可。因为我们脚下有这个土壤,我们占据了制高点。我希望大家珍惜在中央电视台,珍惜在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的机会,也珍惜这个时代,打造自己的巅峰时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