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画鬼魅容易,画狗马却很难。”因为鬼魅没有一定形貌,画得不像。也难以考证。狗和马是人们所常见的,有一点偏差,就成了人们指摘的对象。可见涉及荒唐的事,就是文人掩藏缺点的手段。然而现在的戏剧,就唯独擅长这方面。唉!活人看到鬼,兆头不吉利,何来办喜事的人家,动辄便用鬼怪来做寿的呢?移风易俗,应该从这里开始。我认为剧本并非其他,就是夏商周三代以后,像《韶》、《濩》一样的正统乐曲。商代崇尚鬼神,尚且没听说将荒诞不经的事情加诸音乐,演奏于宗庙宫廷,何况是如今辟除荒谬推崇本真的盛世呢?君王之道以人情为本。凡是写作戏剧,只应当从自己身边去寻找素材,不该在见闻之外求索。不仅戏曲如此,古往今来的文章都是这样。凡是讲述人情事理的,都能千古相传,凡是涉及荒唐怪异的,马上便会腐朽。《五经》、《四书》、《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以及唐宋各位文豪,哪一个说的不是人情?哪一个不是关乎事理?到现在仍家喻户晓,有怪罪它们平易而想要将其丢掉的吗?《齐谐》是本专写怪事的书,当时只保存书名,后世没见过它的内容。这难道不是取材平易能够长久,内容荒诞不能流传的明证吗?有人说生活中的已经被前人写完,深入且细致,任何细节没遗漏,并非是我们喜欢猎奇,而是想写平常的事情却不能。我说:并非如此。世上奇异的事情不多,平常的事情才多,自然事物容易写尽,人情却很难写尽。有一天存在君臣父子的关系,就有一天的忠孝节义。人的性情越来越新奇,有的是前人没做过的事,留下来等待后人去做。后人强烈的感情,相比之下要胜于前人。只从妇女来说,女子品德中最高的莫过于贞节,女子罪过中最严重的莫过于嫉妒。古代女子守节的事,有剪头发、断手臂、毁容颜、坏身体的,最严重的是自杀。而现在女子为保贞节,竟有断肠破腹,用肝脑涂地来向欺侮自己的富贵人家表现坚贞不屈的;还有不以利器自残,在谈笑中死去,如同得道高僧坐化那样。难道不是说伦常之中也有变化无穷的事情吗?
古代妒妇用来管制丈夫的方法,不过罚跪、不准睡觉、捧油灯、头顶水之类,最严重的是打屁股。现在凶悍的妒妇,竟然有锁起丈夫不让吃饭,甚至迁怒别人,使亲族惧怕不敢阻拦,眼看他死去却无人去救的;也有既不鞭打,也不禁闭,宽仁大度,就像废除了刑罚,而她的丈夫震慑于其不怒而威,自动将小妾休掉向她屈服的。这难道不是说明内室之中就有日新月异的事情吗?这类事情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这都是说前人没有见到的事,后人见到了,可以用来做戏剧创作的素材。即使前人已经见到的事,也有没有写尽的情感和刻画不全的形态,如果能设身处地,专攻细微之处,那么那些黄泉之下的鬼神自然会对我显灵,将生花妙笔传授于我,借给我锦绣心胸,写成戏剧,使人们只欣赏极其新鲜艳丽的曲词,而忘记它是极其腐朽陈旧的故事。这是戏剧的最高境界,我有志于此,但还没有达到。
李渔,号笠翁,他生活于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是著名的戏曲家和小说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有着美妙生活情趣的生活家。李渔年轻时也曾打算走科举人仕之路,但随着应试的落榜和明清鼎革的大变故,便断绝了出仕的念头。李渔自负才气,选择了一条古代文人少有的人生道路,即靠卖赋售文来解决自家生计。他刊行自己创作的小说,经营书坊,带领自家的戏班在各地演出,是中国古代别具特色的具有经济头脑的文人。
浮生碌碌,而李渔在其中自得其乐,他以一种悠游林下的闲情雅兴感知生活、品味生活,并将对生活的思想和情致反映在奇书《闲情偶寄》之中。李渔在六十岁前后,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创作和生活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康熙十年(1671年),《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
《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其中《词曲部》谈论戏剧的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演习部》谈论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声容部》中的《习技》详述教女子读书、写诗、学习歌舞和演奏乐器的方法,都和戏剧有关。后人曾把《词曲》、《演习》两部抽出来,独立印成一书,名《李笠翁曲话》。其中从创作、导演、表演、教习,直到语言、音乐、服装,都一一作了论述,是李渔在汲取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进行的全面总结,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可以说,它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集大成著作,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闲情偶寄》的后六部主要谈娱乐养生之道和生活情趣,内容丰富,切合实用,同时也为我们全景式地提供了三百多年前中国人日常生活和世俗风情的图像:从亭台楼阁、池塘门窗的布局,界壁的分隔,室内家具的摆放,到花草虫鱼、鼎铛玉石的摆设;从妇女的修容、首饰、脂粉点染到穷人与富人的颐养之方等,涉猎极其广泛,表现了作者的艺术领悟力和无限的生活情趣。这六部的写法,和一般生活知识读物不同,李渔往往以优美的文辞开篇,并结合抒情和说理,希望人们读了他的书对美化生活有新的认识,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本书基本保留了作者原文,并辅以注释、译文,同时还选取了数百幅精美图片,图文并茂,以使读者在轻松的心境中快乐阅读。
《闲情偶寄》是一本与众不同的著作,李渔把对于日常生活的心得融汇在书中,既有细微的观察,也有深邃的思考,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在繁忙的现代社会,悠闲的心境正是人们所缺乏的,此时捧读《闲情偶寄》,正可用这份“闲情”来滋润躁动的心灵。
李渔,号笠翁,他生活于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是著名的戏曲家和小说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有着美妙生活情趣的生活家。李渔自负才气,他刊行自己创作的小说,经营书坊,带领自家的戏班在各地演出,是中国古代别具特色的具有经济头脑的文人。
浮生碌碌,而李渔在其中自得其乐,他以一种悠游林下的闲情雅兴感知生活、品味生活,并将对生活的思想和情致反映在奇书《闲情偶寄》之中。《闲情偶寄》是一本与众不同的著作,它共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篇,谈论的是戏曲的创作和表演、亭台门窗的布置、器具古玩的摆放、妇人女子的修容装扮、饮食上的考究、养生方面的心得,甚至还包括养花种树的技巧,触及中国古代士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李渔把对于日常生活的心得融汇在书中,既有细微的观察,也有深邃的思考,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
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鸿雁主编的《闲情偶寄全编(彩图全解版)》在原文之后附有注释和译文。注释解释了一些疑难词语和典故出处,译文不仅通俗易懂且文字优美,使读者的阅读更加轻松顺畅。
鸿雁主编的《闲情偶寄全编(彩图全解版)》基本保留了作者原文,在原文之后附有注释和译文。注释解释了一些疑难词语和典故出处,译文不仅通俗易懂且文字优美,使读者的阅读更加轻松顺畅,让读者轻松领略古代戏曲的创作和表演、亭台门窗的布置、器具古玩的摆放、妇人女子的修容装扮、饮食上的考究、养生方面的心得等中国古代士人生活的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