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东鹏之道(和衷共济40年1972-2012)/红蚂蚁书系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何新明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何新明所著、彭安军绘画的《东鹏之道(和衷共济40年1972-2012)》讲述从最初的东平到如今的东鹏,何新明经历了很多曲折。他不像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那样,一切从零开始,反而简单,他是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中带领着一个老牌集体企业求生存、谋发展,并最终壮大起来的。商场如战场,而且是永远没有停歇的战场。这期间,东鹏也经历了多次命悬一线的危机,如果没有异于常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对陶瓷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肯定不会有东鹏的今天。

内容推荐

何新明所著、彭安军绘画的《东鹏之道(和衷共济40年1972-2012)》内容简介:洪水过后,从负债1.4亿元开始二次创业,一个企业家,成就中国建陶业的领军品牌,一个民族品牌崛起的壮丽史诗。《东鹏之道(和衷共济40年1972-2012)》讲述何新明建立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品牌,也是一种行业的新竞争秩序。而东鹏,作为一个民族品牌企业,不仅是产品的制造者,更是新商业文明的传播者,它所构筑的共赢理念以及因此而获得的长足发展,为中国制造企业提供了可贵的范本。

目录

序一:东鹏不惑/秦朔

序二:魅力来自定力/张向东

第一章 品牌之道

 第一节 品牌故事

生逢盛世乘势而为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一定要取个响亮的名字

建陶万千东鹏领先

在别人安静的时候发声

创新广告,引来大批跟随者

单品牌、多品牌之争

“航母战略”鸣金收兵

跟风交了昂贵学费

东鹏只会做单一品牌

 第二节 品牌铁三角

不重品质就是不要脸

价格可以谈质量不能谈

一款新产品开创一个新时代

研发主帅阴差阳错到东鹏

万事俱备只待东风

“金花米黄”和它的故事

全国瓷砖一片黄

做中国砖王,我能!

刷新中国瓷砖国际新高度

不怕被模仿最怕不领先

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

因有东鹏,世界不敢小看中国砖

“阳光天使”随时听候召唤

 第三节 品牌高度

品牌竞争力行业第一

向世界顶级品牌进军

第二章 扩张之道

 第一节 转战江北江南

七年并购五个厂

如何盘活“休克鱼”

别在无路可走时才找出路

扎根山东 掌控东北华北

挺进清远拒绝“中介”服务

被市委书记感动而投资丰城

糟糕的环境炼出过硬的兵

 第二节 探索总部经济

石湾南庄上演“双城记”

危急时刻“被逼”成为大股东

初时不被看好如今一铺难求

留下总部就是留下产业

发布价格指数掌握行业话语权

 第三节 “两线”同领风骚

东鹏洁具稳居行业前三

“两手硬”在行业别无分号

第三章 营销之道

 第一节 得经销商者得天下

三度营销与客户价值营销

营销工作八大雷区

优质经销商得来不易

吸引经销商得有“核武器”

风雨同舟不离不弃

十个杂牌不如一个名牌

你跟着我,我就要对你负责

针对性培训成为长期功课

东鹏商会是经销商的创举

我特别关注的几个经销商

让困难者感受到人情味

有些经销商离开让我心痛

经销商为什么舍不得走?

 第二节 直营是没有招的招

没有好代理只好做直营

第一家直营分公司

绝地反击战上海

唤醒沉睡的深圳

不拘一格搞直营

第四章 人才之道

 野百合也有春天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有梦想就会有奇迹

 不经历风雨怎么得彩虹

 化繁为简专啃“硬骨头”

 弱女子全心推动改革

 为什么要请陈克俭?

 理想可以打动有理想的人

 陈克俭与东鹏新政

 想找完人你就无人可用

 让人兴奋的“总裁班”

 开玩笑巧得人力资源主管

 只有下一线才能发现人才

 随机应变为企业“谋才”

第五章 管理之道

 第一节 制度管人

股改改出600多个股东

事业部制是耶非耶

细节 中有魔鬼也有天使

“亮剑”预算管理

 第二节 流程理事

率先迈出信息化步伐

硬着头皮上SAP

“干”掉一个上百人的部门

第六章 文化之道

 第一节 陶瓷文化

东方智慧演绎“东鹏模式”

东鹏共识:启动文化战略

媒体追捧“新东方主义”

过去卖空间现在卖文化

大讨论:艺术与工业如何联姻?

 第二节 企业文化

“以此为生精于此道”

黄域华:敬业的力量

姜安宁:坚守的力量

李慧英:平凡的力量

领导者:包容的力量

衣蓉乃火

都言文化虚谁解其中味

打造学习型组织

与时俱进 日新其德

有情有爱大东鹏

第七章 东鹏前传

 石湾

 老厂

 砖梦

 分家

 洪水

 接管

 转制

 南庄

附录

 附录一: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周期

 附录二:内圣外王追求第一

 附录三:我的管理格言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品牌故事

生逢盛世乘势而为

1981年7月10日,我走出校门,带着简单的行李,只身到石湾报到。

在街上,我连续问了三个佛山市民,东平陶瓷厂怎么走?

他们中没有一个知道东平厂在哪里,那时东平厂成立不久,规模也很小。

好不容易找到工厂,进门一看,入眼的是一片草棚,厂房非常简陋,工人们正在赤膊晒砖坯。当时的生产还在靠天吃饭,下雨就无法晒砖坯。车间内,都是手工操作、手工打坯的场景,简单的生产器械,大半都是木头做的。

眼前的这个景象,跟我心目中的工厂反差太大了!

我们是天之骄子啊,在学校时,课本上讲的陶瓷厂,都是机械化、自动化的。在我心中,厂房应该是宽敞干净的,工人穿着工作服,在生产线上紧张有序地工作。然而,心中所想与眼前所见反差太大了。这么一个破烂不堪的地方,难道我要在这里做事?

来厂报到前,心中豪情万丈,像无数的年轻学子一样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是东平厂的现状无疑是兜头给我浇了一盆冷水。留下还是离开?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还是决定留下来,不能做逃兵。

所以我在石湾留下来,在简陋不堪的东平厂留下来,与大家一起创业。当然也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故事,才有了今天的东鹏。

2008年1 2月20日,我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我在东鹏这些年的努力,得到了陶瓷行业、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是的,我能进入瓷砖或者说建筑陶瓷这个行业,取得一点成绩,是幸运地踏准了中国城市化进程、房地产改革和国家全面崛起的发展节奏,离不开改革开放30年的大背景。

回首当初的抉择,几乎难以想象,我当时的艰难抉择,得到的发展机会竟然如此巨大!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也并不为过。我从事建陶行业30多年,从一个不起眼的乡镇企业起步,至今东鹏品牌蜚声世界,我深深感恩,也深以为傲。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全国各地只争朝夕,大兴土木,城市建设快马加鞭,全面铺开。全国上下似乎都憋着一股劲,要把十年“文革”所耽搁浪费的时间抢回来。从那时起,直到90年代中期,国务院发布房地产改革的一系列相关通知,房地产逐渐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整个建材行业因此受益,蓬勃发展。我们做瓷砖的正好抓住了这个契机,几乎就是整个国家大环境下的大需求拉动着瓷砖行业向前奔跑,乘势而为,企业才有机会做大做强。

可以说,过去的30年,无论是对我们的国家,对我们的行业,还是对我自己,都是黄金30年。

我记得一个统计数据: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10年间,中国瓷砖产量年均递增32.55%!那时,全国一年的瓷砖产量,不到2亿m2;到2011年,工信部的数据显示,全国瓷砖产量已经高达80亿m2。

过去30多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由“文革”末期国民经济几近崩溃到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都是这个奇迹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在这趟高速发展的经济列车上,建陶行业是其中的一节车厢。当然有跟着这列车厢高速向前疾驰的,像东鹏:也有被列车甩下去的,曾经一度非常辉煌的企业也掉了队,或被边缘化乃至倒闭,最后退出了这个行业。

由于最早改革开放的前哨阵地在广东,佛山因缘际会逐渐发展成中国的建陶之都;东鹏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历经风雨,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中国建陶之都的标杆企业,也成为中国建陶行业的标志性品牌。

我有时候跟一些老同事、老朋友聊天,会谈到30年来一些最直观的感受,很有意思。

20世纪80年代,佛山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流都骑着自行车上班。

90年代中期开始,上班路上摩托车横冲直撞,成了洪流。

大约2000年以后,私家小汽车开始多起来,现在上班最大的苦恼就是塞车。在拥挤的路段,几百米距离要等3次红绿灯,10分钟左右才能通过。

塞车这个现象其实非常有趣。我们现在一看到塞车,很多人就会抱怨政府没做好规划。可是二三十年前,在那个骑自行车上班都很荣耀的年代,谁能预见如今小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的盛况呢?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百姓没人敢做这样的猜想,更别说提前做好城市布局和道路规划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越了所有人的预期。

佛山建陶行业的发展,同样超出了我们当年的预期。行业里面一直流传着一句话:“陶瓷企业老板很多都是洗脚上田的,脚上还带着泥巴。”这没什么丢人的,说的是实话。陶瓷行业的许多老板都是农家子弟,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没搞过工厂当然也没见过那么多的钞票。时势造英雄啊!虽然他们抓住了机遇,但是他们自身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韧性和创业精神,才是创造佛山建陶传奇的内在强大动力。

再拿我们东鹏来说,20世纪80年代,我们东鹏大厦这一带,基本上还是绿油油的庄稼地。现在呢?它已经是石湾、佛山乃至中国陶瓷产业圈的核心地段了。那时附近的职工住房,月租金每平方米一两毛钱。现在呢?中国陶瓷城的商铺,最好的楼层月租金差不多每平方米两百元。

不得不说,生逢这个伟大的盛世,是我们的幸运!

我个人取得的一点点成就,东鹏的快速成长,正是获益于这个伟大的时代。P2-6

序言

东鹏不惑

秦朔

今年,东鹏成立40周年。古语日:四十不惑。但现实中,四十而惑、四十方惑者,比不惑者多得多。

禅宗典籍《临济录》中说:“自达摩大师从西土来,只是觅个不受人惑底人。”世间迷惑太多,只有不受惑,方能自见本性,我心光明,自力自信,顶天立地。

东鹏的不惑,有其40年的历史为证,在这一点上,东鹏颇似德国一些代代传承、精益求精的制造企业。而东鹏何以不惑,或许可以从其领导人何新明身上找到答案。

从最初的东平到如今的东鹏,何新明经历了很多曲折。他不像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那样,一切从零开始,反而简单,他是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中带领着一个老牌集体企业求生存、谋发展,并最终壮大起来的。商场如战场,而且是永远没有停歇的战场。这期间,东鹏也经历了多次命悬一线的危机,如果没有异于常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对陶瓷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肯定不会有东鹏的今天。

何新明的不简单之处,还在于把东鹏塑造成中国建陶业最为专注的公司之一。在今天的企业界,专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因为专注的背后,注定往往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无奈,甚至是被竞争对手攻城略地时挤死的命运。

经济学家凯恩斯在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说:“投机(speculation)而仅为企业洪流中之一点小波,也许没有什么害处:但企业成为投机漩涡中之水泡,情形就严重了。”可惜的是,这种机会主义的企业观,在中国商界颇为流行。

尽管东鹏也一度陷入品牌混战的困惑,但最终还是回归到一条近乎苦行僧的专注之路,其背后不仅仅是坚守本身这么简单,也是何新明作为企业家的抱负的影射。在他看来,东鹏要成就的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公司,而是一个民族品牌挺直腰杆立于世界之林的尊严。正是这样的抱负,让他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爱惜东鹏这个品牌。

或者可以说,何新明建立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品牌,也是一种行业的新竞争秩序。而东鹏,作为一个民族品牌企业,不仅是产品的制造者,更是新商业文明的传播者,它所构筑的共赢理念以及因此而获得的长足发展,为中国制造企业提供了可贵的范本。

问世间什么最有力量?我的答案还是真善美,是理想、信念与爱。在30多年如一日心甘情愿地去做一件事的何新明身上,就有这样的力量。

东鹏不惑,原来如此。

(作者为《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管理学博士)

书评(媒体评论)

我能取得一点成绩,离不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背景。由今天回首当初的抉择,我几乎难以想象,得到的发展机会竟然如此巨大!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也不为过.我从事建陶行业30多年,从—个最不起眼的乡镇企业起步,至今东鹏品牌蜚声世界,我深深感恩,也深以为傲。

2008年

何新明入选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百人榜”

何新明建立的不仅是—个企业的品牌,而是—砘行业的新竞争秩序.而东鹏,作为—个民族品牌企业,不仅是—个产品的制造者,更是一个新商业文明的传播者,它所构筑的共赢理念以及因此而获得的长足发展为中国制造企业提供了—个可贵的范本。

秦朔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管理学博士

企业家要成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我看只怕要先决定”做什么”,在选择与放弃之间进行抉择。选择不难,难在坚韧,难在稳如泰山、心如磐石、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有人有始无终,有人不能善始善终,结果不免”为山九仞,功亏—篑”之憾。本书作者深谙此道,三十多转注做—件事。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优秀。

张向东  《合肥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文学博士

任何企业绝不能以企业的规模作为炫耀的资本,如今的行业竞争已不单单是大鱼吃小鱼的问题,更多的是快鱼吃慢鱼。大企业不重视自身的管理问题,很可能被后来居上的小企业吃掉,恐龙时代的终结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

何新明

东鹏陶瓷董事长

本书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4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