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贾宝玉是谁
一、衔玉而诞
在贾府里,贾宝玉被关爱的程度,远超过同辈的其他人。是因为贾母独宠这个孙儿,任其“娇生惯养”的原因吗?这样解释也合情合理,但只能说明家族内部一般的情感关系,不足以说明贾宝玉的现象。那么贾宝玉究竟特殊在哪里呢?其实在书中,已经写得很清楚,就是因为“衔玉而诞”。贾宝玉呱呱坠地之时,嘴里含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美玉,这才是旁人所不及之处。
《封神演义》里的哪吒出生时,“右手套一金镯,肚腹上围着一块红绫”。贾宝玉和哪吒一样,都是携物降世,显然,他们的作者都是着意于文学目的而借题发挥。那么,贾宝玉“衔玉而诞”反映了作者什么创作意图呢?其实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说起来极为简单,就是一个文字谜,谜面是:口中含玉——打一字,谜底就是“国”字。这样说明以后,真事隐的“真事”就豁然明朗——这个“衔玉而诞者”的身份很特殊,特殊到要用“国”字来阐述;贾宝玉乃“国”级人物。在封建帝王时代,能代表国家的人只有一个,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毫无疑问,贾宝玉就是皇帝。显然,书中回避了直接描写,只是暗示出条件,把继承皇位的先决条件隐含在情节之中。嫡亲与长子是袭帝位的两个天生的条件,贾宝玉因完全符合条件而被赋予降生时“口中含玉”之先兆。
国是“圆”的简体字,这个简体字早已存在。《汉语大字典》里这样解释国字:“清梁同书《直语补证》:‘国、孑、齐、齑、李,今市侩书之,皆起于宋,见孙奕《示儿编》云。’”因此,《红楼梦》使用简体国字不足为怪。
“衔玉”是指国字,还有更充分的证据。作者在构思描写时并没有把玉的出现写成其他形式,如让婴儿抓在手里,或者夹在腋下,或者随胎胞滑落……这些都不是,偏偏只说是“落草时是从他口里掏出来的”,这正是在刻意强调,玉的原始位置就在“口”中。“落草时从他口里掏出来的”这句话是袭人说的,袭人是宝玉袭帝位的象征——袭者,世袭也,所以,这一关键点由她来登场说明。可见,作者颇费周章的描写,就是在强调宝玉的身份是皇帝,而且是“命里注定”的皇帝!书中是要抢先为宝玉注册皇帝商标,甚至是把标签注到了基因上;宝玉的基因里就带着皇帝的标签,这就是嫡长子的信号。这样强硬的态度,隐约显露出,宝玉的皇位并不安全,他的身边活动着另一个预谋抢劫“标签”的影子。这些描写应该是出自仰仗贾宝玉牌帝位谋求生存者之手,他们极力维护宝玉的正统地位,且流露出能够把皇帝的桂冠加到宝玉的头上比宝玉本身更为重要的语气。宝玉也是这样的看法,帝位也是他赖以生存的唯一条件。但结局肯定是事与愿违,他很失望地自诉“于国于家无望”,说明他没有做好这个皇帝,弄丢了这个珍贵的标签。这也进一步证明他的“国”字身份是“袭”于家的,是上辈传给他的。
第二回,冷子兴和贾雨村有一段对话:
子兴叹道:“……不想后来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做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
雨村笑道:“果然奇异,只怕这人来历不小。”
贾雨村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当他听到冷子兴的述说时,马上来了精神,当即断言“这人来历不小”。所谓“来历”就是指天生的世袭条件,而“不小”是指世袭的“位”不小。这个“位”究竟有多大呢?就是“口中衔玉”的“国”那么大,能袭国位的人物还能有谁,只能是现任皇帝的后代。
贾宝玉只是个文学形象,在现实中所指的人,就是明朝第二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宝玉”是贾宝玉的小名,而大名,或者官名呢?书中没有交代;宝玉的大名就叫朱允炆,官名叫皇帝。
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不久就立朱标为皇太子。1392年朱标突然去世,终年只有三十八岁,谥号懿文。按照明帝国皇位由嫡长子继任的规则,朱允炆接续了父亲的储君位,立为皇太孙。1398年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皇位,立年号为建文,朱允炆就是建文帝,后世也称惠文帝。 朱允炆在家里并不是长子,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名叫朱雄英的哥哥,朱雄英七八岁时夭亡,朱允炆就接续为长。父亲朱标是皇太子,是第一继任者,哥哥朱雄英是第二继任者,而朱允炆只排在第三位。但是命运的巨掌却猛然把第三位推到了第一位的极顶。这时的朱允炆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他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还不知道帝国的担子有多么沉重,他稚嫩的肩膀有可能会被压垮!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前面也有一个不幸亡故的哥哥贾珠,这一情节反应的就是朱允炆的人生经历。下人称宝玉为二爷,在现实中,朱允炆也应该被下人称作“二爷”。没想到,炆二爷刚刚坐到皇位上没多久,就被挥刀而来的四叔燕王朱棣篡夺去了。当初,贾宝玉——建文帝这块“五彩晶莹”的美玉,能够补天的超级建筑材料,“登时”变成为“一块未用”的顽石,其作用也成了反面的——“只好垫脚而已”,就是说,成了四叔爬上皇位的垫脚石。这个比喻很是恰当,很有感慨万千的味道。《红楼梦》书中弥漫着建文朝君臣自怨自恨、自嘲自骂的气氛,“垫脚石”之说就是在嘲讽朱允炆,或许应该说是他在自嘲吧!这也是宝玉为什么第一次见到黛玉就大发脾气,把玉摔在地上,后来还当着黛玉的面要找锤子砸玉的原因。与生俱来的“美玉”,是荣耀的标签,而因之所遭受的烦恼,则是无法解脱的命运不济之累。宝玉对玉的态度衬托出玉的寓意很特殊,是宝玉心头抹不掉的痛,这一切只有代表建文朝命运的黛玉才能明白,所以,宝玉摔玉、砸玉,都是发生在她的眼前。在宝玉看来,摔、砸的不是玉,而是垫脚石!
P1-3
《红楼梦》里出现的主要人物,基本上都是明朝皇族朱家和徐家的成员,时间就是明初朱元璋洪武、朱允坟建文、朱棣永乐这段时期。所述隋节和中心思想都是围绕朱家和徐家的往事展开。因此,书中肯定有关于宝玉——朱允炆最终下落的线索。见第十七回:
说着,引人进入房内。只见这几间房内收拾的与别处不同,竞分不出间隔来的。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一桶一桶,或有贮书处,或有设鼎处,或安置笔砚处,或供花设瓶,安放盆景处。其桶各式各样,或天圆地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璧。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倏尔五色纱糊就,竞系小窗,倏尔彩凌轻覆,竞系幽户。且满墙满壁,皆系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诸如琴,剑,悬瓶,桌屏之类,虽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众人都赞:“好精致想头!难为怎么想来。”还有第四十一回:
刘姥姥掀帘进去,抬头一看,墨只见四面墙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竞越发把眼花了,找门出去,那里有门?左一架书,右一架屏。刚从屏后得了一门转去,只见他亲家母也从外面迎了进来。刘姥姥诧异,忙问道:“你想是见我这几日没家去,亏你找我来。那一位姑娘带你进来?”他亲家只是笑,不还言。刘姥姥笑道:“你好没见世面,见这园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活戴了一头。”他亲家也不答。便心下忽然想起:“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说毕伸手一摸,再细一看,可不是,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将镜子嵌在中间。因说:“这已经拦住,如何走出去呢?”一面说,一面只管用手摸。这镜子原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不意刘姥姥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刘姥姥又惊又喜,迈步出来,忽见有一副最精致的床帐。他此时又带了七八分醉,又走乏了,便一屁股坐在床上,只说歇歇,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的,朦胧着两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床上。
以上两处关于贾宝玉居室墙壁的描写,就是建文帝最终归宿地的真事隐。
宝玉的居室里是“满墙满壁,皆系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诸如琴,剑,悬瓶,桌屏之类,虽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只见四面墙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古人没有在居室里墙壁上抠挖空洞摆放物品的装饰习俗,且是“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与壁相平”——如果只是抠成龛洞,摆放瓶炉还可理解,而把琴剑“依形抠出槽子”摆放进去,这就难以理解了。这是什么装饰技法呢?其实,这里并不是在描述怡红院装饰风格的特殊性,而是在指示“真事”,是在表现宝玉出家寺院的模式——这是个镶嵌在崖壁上的寺院。
山西大同,明朝时是代王朱桂的封地,朱桂就是《红楼梦》里的贾珍。朱桂是朱允炆的十三叔,生于1374年,只比朱允炆大三岁。代王又称代简王,于1446年去世,终年七十二岁。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朱桂封豫王,封国为南昌,这时朱桂才四岁,而朱允炆只有一岁。到了洪武二十五年,朱桂十七岁时又改封为代王,同年赴藩地大同——这就是“大同府的孙绍祖”。代王妃是徐达二女儿,在《红楼梦》里是尤氏,也就是迎春。探春——王熙凤是安王妃。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安王朱楹死后,藩籍撤销,安王妃没有儿子可以依靠,有可能投靠大同的二姐,当时的代王有一定的实力。在《红楼梦》里,可以清楚看到,主角基本都是朱家和徐家的人,情节故事始终围绕两家展开。传说代王脾气很不好,经常干违法的事,因而藩籍曾被削除,后来四哥朱棣登基为帝,又恢复了十三弟的爵位。在《红楼梦》里,作者对贾珍的描写还是很留情面的,虽然没有褒扬,但也没有把他写成坏蛋。
在大同市东南面的浑源县境内,有一座历史十分悠久的寺院,这座寺院因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因而称为悬空寺。悬空寺就是贾宝玉出家当和尚的地方,也就是朱允炆人生的最后归宿地。
浑源县的东南方就是五岳之一的恒山主峰。
恒山之“恒”字,为神道常久,阴终阳始,循环往复,无始无终之意,故古人亦称恒山为常山。传说舜帝巡狩名山大川,见到这里山势磅礴,有伏北方万物之状,遂封为北岳。恒山境内据称有一百单八峰,因山险峰奇令人神往。天峰岭是恒山的主峰,在与之对峙的翠屏峰之间为幽深的金龙峡谷,悬空寺就悬挂在金龙峡谷翠屏峰一侧峭壁之上,面朝东方。下面的谷底是金龙峡,古时这里夏季经常爆发山洪。远远望去,悬空寺紧贴在峭壁半腰上。悬空寺上接危崖,倚山为基,就岩起室;低头鸟瞰,下临险谷深沟,令人目眩,寺庙距地面约五十多米。凭栏眺望,对面偏南方就是恒山主峰,高耸入云。传说,因金龙峡谷下游的百姓经常遭水灾,于是就在翠屏峰崖壁上修建悬空寺,用以镇压水妖。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据专家考证,悬空寺初建时期,距地面的垂直高度比现在要高许多,由于河水泥沙沉积使河床抬高,因此,今天的悬空寺到地面距离大大缩短。这面石崖略向内凹陷,悬空寺正悬挂在石崖中间内凹处,与峭壁联成一体,浑然天成,十分壮观。悬空寺不光建筑位置奇特,庙内供奉神主之丰富也令人称奇。有太乙真人、关帝、吕洞宾及佛教诸神,囊括中国主要信仰诸神,多教合一。这也是《红楼梦》为什么总是出现一僧一道,佛道共存的原因。悬空寺不大,仅有150平方米,有四十多间厅堂室,全木质结构,造型古朴,历史气息浓郁。从外部表面看,仅有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着,其实,有的木柱受力,有的却是虚设,根本不受力,仅起到装饰作用,真正的承重梁木都横向伸入到坚硬的岩石里。
全国依崖壁凌空而建的寺庙有多座,而“与壁相平”的只有恒山的悬空寺。这座悬空寺就是宝玉的怡红院。宝玉怡红院墙壁上的特殊构造,就是悬空寺的模型——“满墙满壁,皆系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诸如琴,剑,悬瓶,桌屏之类,虽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红楼梦》成书地既不是北平,也不是南京,而是山西大同市浑源县的悬空寺,朱允坟出家当和尚就是在这里,他就是在这里由石兄变成情僧,著述《红楼梦》,或者是“批阅增删”,这里也应该是他度过余生的所在。
朱允炆逃出南京以后,有可能是登上停泊在长江边的商船逃到了外海,到了中西亚,或者是西方。因此,之后中国的历史中再也没有出现他影子,他在很长时间内不知道发生了大屠杀。第四十九回后,薛宝琴的出现就是来述说朱允炆逃走后的情况,并用谜语诗的方式暗示相关情节。在第五十二回的诗里可窥见相关痕迹: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这首诗就是在述说宝玉——朱允炆逃到了海外。
宝琴来到贾府,人们都说宝琴是“外国美人”,随后宝琴讲到,在真真国见到个“十五岁”的外国女孩,不但通晓中国诗书,还懂五经——这里宝琴没说“四书”。宝琴说的“十五岁”女孩和前面刘姥姥讲的偷柴草的小姑娘,及清虚观张道士提到的小女孩都是同一寓意,都是在说宝玉——朱允炆。宝琴说自己“已经成了外国人”,这就是在说朱允坟逃到了海外,这与建文帝流亡的传说相一致,也透露出郑和船队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
《红楼梦》的新读法基本描述完。这一读法把《红楼梦》乱七八糟的思绪完全归附到明皇族朱家及徐家的历史上,理顺出了一张完整清晰的脉线网络。《红楼梦》之所以以代王和安王——也就是贾珍、贾琏家族作为主要线索,就是因为作者写书时就身处在代王的势力范围内,是在代王的庇护下完成,朱家和徐家的某些人物也是参与者。依据此历史顺序推演,《红楼梦》终于重获新生!
《红楼梦》的描写细致人微,创作手法确实独特,但并非处处都是真事隐,有的地方就是明写,却没有人看明白!如“宁国公冢孙”,这句里已经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宁国公冢孙就是贾敬,却硬说是贾蓉!金钏的“下去”和“出去”明显是有区别的,还有荣府人骂刘姥姥等,而贾母和张道士早有人看出他们二人有背景,却认为是什么贾母的“婚外情”,没有看出他们就是真夫妻,是“白首双星”……
薛宝钗有可能也是指徐家的某女,可能就是指贾元春。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后,薛宝钗也准备进宫候选才女,却没有成行,其实这就是指元春才选。正像探春和王熙凤一样,薛宝钗是未婚的徐家长女,结婚后就是贾元春。所以,宝钗药方里药剂的计量都是十二两。作者只是借用其形象完成薛宝钗的塑造,所以淡化了这些隐情,这些和作品的主题关系不大。薛家就是指徐家,薛就是徐。
在《红楼梦》文字背后,闪现着一个孤寂的身影,他奋力笔耕,挣扎在古老文化的激流中,并有勇气挑战传统文化。他述说着自己的人生感受,也在述说几千年文化的历史。《红楼梦》集小说、散文、论述、诗歌为一体,但不受这些形式的限制,以之为工具,制造出更加独特的艺术品;作者是文化师傅,不是文艺徒工。
忽然之间,《红楼梦》的容颜苍老了几百年;新法揭秘使她又焕发出生命活力,重新复活,再一次“衔玉而诞”。
辨明真事隐《红楼梦》需掌握以下三个方面:
1.现实里一人进入书里分为多人。
2.部分人物象征现实。
3.《红楼梦》是由两本书重叠而成,一本是一百二十回本,另一本是八十回本。八十回本叙述的是真事,利用轮回之术,叠合在虚构的一百二十回本的前八十回里,这就是“真事隐”。
《红楼梦》就如同是一个被锁住的大箱子,锁环上悬着沉重的铁锁,由于年深日久,铁锁已是锈迹斑斑。近前仔细观察,发现铁锁上面还设有密码机关。《红楼梦》的秘密就在这个箱子里,要想打开箱子,看到真实的《红楼梦》,就要得到钥匙和密码。几百年来,人们围着这个箱子转来转去、议论纷纷,仅获得想象的成果,始终没有找到打开锁的钥匙,也没有找到密码。
人们都清楚,《红楼梦》书中所叙述的事情是真事,但“真事”不是直接表述出来的,而是采用了特殊的技术手法“隐”写在书中,正所谓“甄士隐”云云;“甄士隐”就是真事隐。因此,“甄士隐”本身就是密码,密码就在书中的文字间,没在书外,只要仔细研读就能领悟到。书中一再提到的“纱窗”、“霞影纱”等即是“隐”的形象性说明。
那么,《红楼梦》到底“隐”了什么真事呢?下面几条概述,就是《红楼梦》密码的基本内容:
1.贾府及大观园有阴问地府的寓意,书中部分人物形象是鬼魂。
2.贾宝玉被等同于舜帝,部分情节是仿照舜帝的传说构筑而成。
3.在林黛玉、薛宝钗、晴雯、刘姥姥等具体人物形象背后,隐藏着象征性寓意。
4.水溶是给贾家带来“大悲”的罪魁。
5.贾雨村是水溶府的“海上名士”。
6.贾元春归省是来向贾家挑衅宣战。
7.贾母和刘姥姥在大观园里是在吵架斗嘴。
8.“大观园题对额”是贾政、宝玉父子在谩骂“水溶”。
9.“宁国公冢孙”是贾敬,“宁国公冢孙妇”是贾敬媳妇秦氏。
10.金钏是被贾环谋杀身亡。
11.秦氏、可卿、秦可卿是三个人。
12.惜春、妙玉、尤三姐、林四娘是一个人。
……
以上是《红楼梦》的部分解锁密码!
而钥匙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事件,这个事件是触发作者创作动力的根本。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经历的事件林林总总,不可胜数。《红楼梦》所针对的仅是一件历史史实,就是发生在明初建文到永乐年间的“壬午殉难”。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位传予其孙朱允炆;朱允炆就是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也称惠文帝。朱允炆上台后,施行了一系列亲民政策,赢得当时臣民的拥护和爱戴,人们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都赞美他是仁君圣主,可与舜帝媲美。谁知,正当朱允炆踌躇满志,准备大展身手建功立业时,驻守北方燕地的藩王朱棣突然发动叛乱,举兵杀向皇都南京。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是朱允炆的叔叔,因册封燕地而称为燕王,燕王府设在北平。朱棣因不服从皇侄削藩的政令,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武装叛乱,号称“靖难”,对抗政府军。经过四年激战,建文四年壬午(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棣挥师杀人南京城。短暂的建文朝被颠覆,朱允炆从此神秘失踪,至今已经过去了六百多年,无人知道他的最终结局。
随即,朱棣以闪电般速度宣布自己为皇宫的新主人,这就是明永乐皇帝。朱棣篡位后,下的第一道敕令就是屠杀曾拥护建文帝的建文朝官员,连坐的范围更是充分扩大。朱棣满怀对建文朝的仇恨,决心彻底杀光建文余党,斩草除根。这一年是壬午年,朱棣制造的大屠杀史称为“壬午殉难”。
“壬午殉难”就是《红楼梦》的真实历史背景,这就是开启《红楼梦》秘密宝箱的钥匙,用这把钥匙同上面解读出的密码结合,就打开了《红楼梦》的秘密宝箱!
铁锁砰然落地,掀开箱盖,看到的就是真实的《红楼梦》:
1.《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是明初皇二代建文帝朱允炆与其四叔燕王朱棣的斗争,就是建文朝从削藩到被篡夺,从“靖难”到“壬午殉难”的历史史实。
2.贾宝玉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3.北静郡王水溶就是燕王朱棣,水溶不是贾宝玉的“朋友”,而是死敌。
4.贾雨村是朱棣的谋士道衍和尚,贾雨村和道衍的世界观、认识论是一致的。
5.贾母是朱元璋的马皇后,是朱允炆的祖母,马皇后是大脚女人,所以书中讳写女人的脚。
6.林黛玉是建文政体的象征。
7.薛宝钗是金陵帝都的象征。 8.“雪地抽柴”的小女孩就是朱允炆。
9.方孝孺是借助晴雯的形象反映出来的。
10.元迎探惜四姐妹是徐达将军的四个女儿。
11.刘姥姥是朱棣“篡逆无罪,造反有理”的代言人,刘姥姥来自于朱棣的北平。
12.贾元春是朱棣的夫人燕王妃徐氏,后随丈夫称帝升为皇后。
……
这就是《红楼梦》的真面目,是两百多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真正的《红楼梦》!
由此看到,《红楼梦》诞生于一场空前绝后的大灾难,这与书中的“发悲音”、“大悲”、“大悲谶”、“偿泪”的基调相吻合。《红楼梦》是劫后仅存的零星生命,忍受心中巨大悲痛,把满腔的爱恨情仇凝聚于笔端,用血和泪写成的。这证明,劫后余生隐姓埋名的“他们”,或者是能够代表劫后余生者的“他们”,还有许许多多后来的“他们”,并没有屈服暴政屠刀残酷的锋刃。“他们”躲到阴暗的角落里,用血泪汗研墨,奋笔疾书,著此鸿篇巨著,寄无限情思于茫茫文字之问,有爱有恨,有喜有悲,有笑有骂有悔!为能避开魔鬼朝廷无情冷酷的政治清洗,又能引起民众的阅读兴趣,使凝聚真切情感的著述能够流传于世,得到更长久更广泛的传播,他们煎心熬神,竟然构思出所谓“真事隐”令人瞠目的创作方法。他们是人死心不死,依靠著述《红楼梦》获得精神永生!
本书所著述,是全新的《红楼梦》解读法。这个方法,以独特的思维和视角,向世人展现出一部崭新的《红楼梦》。这一解读法可以说完全揭开裹住《红楼梦》庐山真面目的神秘面纱,彻底解开了《红楼梦》之谜,世人因此可知何为“真事隐”。
《红楼梦》不可能永远睡在梦里1
2013年秋
《红楼梦的轮回》通过详细分析,从多个角度入手,解读出《红楼梦》整体情节结构的特殊性、描写人物形象的独创性及某些人物形象的象征性,通过透视《红楼梦》文字间的暗示、隐喻之笔,把作者高峰创作《红楼梦》的构思基础和相关细节完全辨析出来,辨明何为“真事隐”,隐的又是什么真事。
《红楼梦的轮回》用明初史实这把钥匙,打开了《红楼梦》秘密之锁,找到揭秘的关键点,完全解开《红楼梦》所有秘密,辨明出一部崭新的《红楼梦》。
《红楼梦的轮回》是全新的《红楼梦》解读。作者高峰以独特的思维和视角,向世人展现出一部崭新的《红楼梦》。这一解读可以说完全揭开裹住《红楼梦》庐山真面目的神秘面纱,彻底解开了《红楼梦》之谜,世人因此可知何为“真事隐”。
本书内容包括“贾宝玉身世之谜、黑溪木居士、海上仙客、大观园之歌、虎兔相逢、大观园之刘姥姥、霜娥倩女、晴雯之死、秦可卿的故事、美女与鲜花”等11个部分。作者在研究明清历史的基础上对古典名著《红楼梦》进行了新的考证、阐述、解读。是一部具有思维视角独特、整体结构布局合理、构思脉络清晰、内容详实、逻辑性强、可读性强的文学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