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明义初中毕业一回乡,给人的感觉是旱香瓜——另个味儿。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在中考前的动员大会上,郭校长慷慨激昂喊出的这个口号,似乎仍在他耳边回响呢。
可眼下,一九六四年的盛夏,十八岁的关明义和以往众多的同学们一样,只剩下回乡务农这一手了——一个农家子弟的继续深造梦破灭了,不回乡务农去,又能干什么?还能干什么!
关明义的家乡,叫三家庄。
顾名思义,三家庄,自然是以三个家族为主形成的村庄——三个家族,便是艾家、游家和关家。
倘对村子的由来追追根儿,就得从明朝的移民说起了。六百年前,这三家的老祖宗是从山西洪洞县的老槐树底下,挑挑儿过来的。一路的日晒雨淋,一路的忍饥挨饿,总算没倒卧在荒野上,不易呀!
如今,三家庄已成了一千六百多口人、五个生产队的大村子。关明义所在的的二队,关姓就有二百多口子。
对回乡务农,关明义不像有些人那样的悲观——慨叹自己这辈子只能做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夫。我是谁?我是关明义,天生我材必有用!深造的梦破灭了,作家梦却随之而来。
这个梦,尽管还不很清晰,是写小说还是写诗歌、散文、杂文?是搞文学批评还是研究文艺理论?都不管它了,反正致力于写作,关明义是铁定了心的:不很识字的高玉宝,都出版了《高玉宝》;小学毕业的浩然,竟也能写出长篇《艳阳天》;就是残疾人奥斯特洛夫斯基,也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闻名于世了……我,一名正格的初中毕业生,又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这是雄心,是壮志——决非狂妄,谁又能说是狂妄?
在北柳中学,关明义的数理化的确一般化了些。但作文,却是位顶尖儿高手:语文老师常拿他的作文当范文;《少年文艺》都曾发表过他写的散文呢。
初三的上半学期,关明义觉得老是写记叙文没意思,便试着写议论文——《目中无“己”》,便是他的第一篇习作。
他本没有给语文老师翟秀珠看的意思,但在他上课时偷偷写作的时候,无意中被老师发现了——她不仅没有批评他,还肯定、表扬了他;在后来的语文课上,还把这篇习作当成范文来推介。
目中无人,是许多人都知晓的语句,但目中无“己”,许多人可能就不知道了。
翟秀珠老师的当堂朗读,关明义记得清清楚楚——那样的投入,那样的用情,只有在朗读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时,才会有。
古代的一则故事里记述了这样一位母亲——她的不孝子背起她要将她遗弃到深山老林时,她所想所担心的,竟是儿子迷路回不了家怎么办,于是,便为他偷偷地做着回家的路标……这是什么,这就是典型的目中无“己”。
“同学们,这个目中无‘己’,却不是唯一的目中无‘己’,关明义同学接着便把论述引申了一步。”翟秀珠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读道: .
如果说,为母的这种目中无“己”令人还有几分可怜几分同情的话,那么,贾桂的不敢坐,阿Q的不敢争,在权贵、强者面前的猥琐、失语,至大搞一点儿“精神胜利法”式的目中无“己”,那就只剩下可悲、可叹了……
读完了,翟老师特意又重读了一遍结尾:
为母的目中无“己”,还是可怜的慈母形象,为官的目中无“己”,就只剩下可憎的奴才相了。 “同学们,关明义同学的这篇议论文,不,这篇杂文是何等犀利呀,鲁迅杂文的味道很浓……”
翟老师的肯定话语,让同学们齐刷刷把目光集中到了关明义身上——这一下,关明义低着头坐在那儿,吭哧憋嘟地不知说什么好了。
“翟老师,您别,别夸了……”
就在这时候,同学们的掌声响了起来——哗哗的,哗哗的。
不知所措的关明义,慌忙站起身,四下里鞠躬致谢。
同学们笑了,他也笑了。不久,他把这篇习作投给了《中国青年报》副刊,没过十天就刊用了,还得了八块钱稿费。
把钱取回来,关明义没藏着掖着,拿出一半多给同学们买了糖果,少一半儿给翟老师买了个笔筒——他感谢她的教书育人。
由此,关明义的作家名声便不翼而飞了。
从那时起,关明义的作家梦就有了——回乡务农之后,这个梦是越加的强烈了。
这个梦,不像是个黄粱梦哎。
关明义很是低调,将这个梦一直深藏内心。但是,无论怎样的低调和深藏,实现这个梦总是要有所作为的——所以他的举动,就让习以为常的人觉得不寻常了。
七月的农田里,耪地的人如同置身于蒸笼,热的没处躲没处藏。好不容易熬到歇歇儿,老少爷们儿们赶紧躲到阴凉处说笑逗闷子去了。可关明义,却闷在一边读起了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直到队长高喊“干活了,干活了”,才懒懒地站起身。
晚饭后,人家约他下棋、打扑克,他是又摇头又摆手,躲进自己的小屋抱着这本书继续啃,还勾画了了,在小本子上不断地记着什么。
小学特别是初中时,他就喜欢读一些文学书籍——蔡仪的《文学概论》,老舍的《创作谈》,他都曾借来读过,且很会带着问题去活学活用,在自己的作文实践中去体验、去提高。
读中国史及世界史,关明义更是兴味盎然。
他诚服虚心纳谏的唐太宗,也有些佩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然而更喜欢的,还是晋代的嵇康、唐代的杜甫、清代的郑板桥,他们的文学天才,他们的蔑视权贵,他们的民间情怀,给他留下了极好印象,打下了极深烙印。P3-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