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加坡有什么好学的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作者 张建立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新加坡,这个面积只有640多平方公里的岛国,几乎没有任何天然资源,但它却在二三十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备受世界瞩目。人们禁不住要问:推动这个国家迅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半个多世纪前,新中国成立时,新加坡还在为争取自治与英国殖民者进行艰苦的斗争。今天,新加坡这个建国历史只有40年的国家,已远远走到我们前面了。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相隔的已不仅仅是一个南中国海。

本书为您解答!

内容推荐

今天,从经济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到公共秩序,新加坡已远远走到我们前面了。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相隔的已不仅仅是一个南中国海。

创造历史远非预言历史那么简单。反观今日的现实,中国人要想轻装前进,还应在许多方面进行自我检讨,并虚心学习和借鉴新加坡这样的亚洲近邻的成功经验。

目录

引言 彼岸到底有多远

A 花园城市与罚款国度

 花园城市的前世今生

 教育、管理、惩罚三部曲

 罚出来的美丽国度

 打造世界上最“优雅”的厕所

B 总理的白衬衫

 总理的白衬衫

 受贿部长畏罪自杀

 “在新加坡贪污的成本太高”

 不一样的财产申报制

C 从祖先的文化中寻找支撑

 家庭为社会之本

 传统“八德”与现代和谐

 “共同价值观白皮书”

 “中国女童失踪案的反思

D “人才是我们惟一的资源”

 独特的人才治过方略

 独特的人才培养与任用机制

 及引与留住外来人才

 经济全球化下的人才争夺战

E 法、理、情之间

 最爱打官司的政治家

 “两鞭总统”克林顿

 “法、理、情”之间——禁放鞭炮的启示

F 开放,再开放

 一切都是为了吸引投资

 两只翅膀飞翔

 在检讨中自省

 入世后过渡期的中国

G 安得广厦千万间

 居者有其屋

 完美的市镇

 无微不至的物业管理

H 多元文化与艺术之都

 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

 多娶多彩的艺术之都

 美轮美奂的艺术殿堂

 英培安和他的草根书窒

 林利国和她的亚太图书

I 在北纬一度的天空下

 在北纬一度的天空下

 杰夫一家即将移居马耳他

 跟着山叔游河

 新加坡,情人的城市

 真心所爱,必为所爱者伤

 每一只街猫,都有一颗孤独、倔强、自由的灵魂

 雨季来临

 遥远的马六甲

 新加坡速览

试读章节

近年来,随着他经营业务的转移,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先后撰写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回顾与前瞻》、《中国饮食文化的里程碑》、《中国饮食文化在国际上面对的挑战》、《中国饮食文化传统与现实的冲击》等系列文章,在饮食文化研究界产生重要影响。

而周颖南与中国现代许多文艺大家如俞平伯、丰子恺、刘海粟、叶圣陶、巴金、冰心等的深厚友情,更是现代文坛流传甚广的一段段佳话。

在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2年冬天,周颖南冒险回到中国,从家乡转道上海,拜访了丰子恺、刘海粟两位大师。当他来到丰子恺家,眼前的情景让他不能相信:这样的一个文学大师,竟是家徒四壁,这是几次抄家的结果。周颖南挥泪而去。离广州之前,除了身上穿的衣服之外,他把带来的所有衣服全部打包邮寄给丰子恺。从此与丰先生书信往来不断,给处于逆境中的丰先生以精神上的关怀与鼓励。他把刘海粟先生一家请到了他下榻的华侨饭店,点了满桌子的鸡、鸭、鱼、虾,让刘海粟一家饱餐一顿。这些东西在那个什么都要凭票购买的年代里是很难买到的。刘海粟先生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后来,周颖南自费在海外出版了《海粟大师山水小景》、《海粟大师近作》等画册,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大师的艺术杰作。他还将与刘海粟先生的通信编辑成《大师华翰——刘海粟周颖南通信集》出版。

他与叶圣陶的交往更是一段文坛佳话。他们自1978年开始通信,到1984年的7年里,来往信件达二百五六十件。1987年,叶老不幸逝世,周颖南在电话里得知消息后,马上白新加坡飞来北京,参加了叶老的追悼会。后来,周颖南将他与叶老的通信整理成《叶圣陶周颖南通信集》出版,作为他们这一段友谊的纪念。

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周颖南开始与俞平伯先生通信,后来并正式拜俞平伯为师。此后每年旧历元旦清晨七八时,周颖南都会准时自新加坡打来电话,向老师恭贺新年。自1978年至1989年,11年间,两人通信达302封。这些信件后来也由周颖南整理成《俞平伯周颖南通信集》出版。这些通信集的出版,不仅是他们友谊的纪念,更是非常宝贵的文化史料,对研究这些大师的生平与创作具有很高的价值。

除此之外,他还资助一些中国的艺术家出版了不少作品。对此,他很诚恳地说:“人生一世,既要学会挣钱,也要懂得支配钱。花钱出版一些高品位的文艺书籍,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那是很值得的。”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他更是自觉地充当起中新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在新加坡的酒楼成了著名的“中国驿站”。每每有中国的作家、诗人、代表团到访新加坡,他只要知道消息,必定在他的餐馆设宴招待。他的酒楼是传播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载体。并非常重视与中国同行的交流,多次邀请中国各路名厨,到新加坡献技传艺,将中华传统美食的精彩一一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他酷爱收藏书画,一生的收藏不计其数。这其中有些是他高价收购来的,更多的是大师亲赠。先生告诉我,有拍卖公司看中了他的藏品,出底价几千万美元要拿去拍卖。他坚决不肯。他认为,这些人类艺术的瑰宝,只是暂时由他保存,在他有生之年,他要为自己的藏品寻找一个归宿——一定是对公众开放的艺术馆、博物馆之类,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找到这样的地方,他便把自己的宝贝们全部捐献,而不是让它们由个人藏于深宅,只供少数人欣赏。这是他最大的心愿。

他不仅竭尽全力地在海外宣扬、传播中国文化,还为祖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1994年,为了开发河北涿鹿黄帝城旧址,他带头捐资100万元人民币,成为海外华人第一发起人。如今,在这块当年黄帝和蚩尤大战的土地上建起的“三祖堂”,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殿,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他还捐资“希望工程”,建起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颖南小学”,使一批又一批渴望读书的儿童实现了梦想:文化部推出旨在培养文艺人才的“朝霞工程”,他一人资助5名有着文艺天赋的儿童,让他们从小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由地发展他们的天赋。在他看来,金钱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他说:“人生岁月有限,荣华富贵犹如过眼烟云,人生最可贵的,还是多做有益于世的事。”P156-158

序言

引言 彼岸到底有多远

因为先生在新加坡的缘故,我成了新加坡的常客。在报章上每每见到有关新加坡的报道,心里先就有了温柔亲切的情感,遂急急切切地想探个究竟,似乎那里的一切事情都与自己有某些牵连。每次去新加坡之前,都是跟朋友们说:我要回新加坡了。细细想来,分明是要回家的语气和感觉。

过去7年,我前后在新加坡生活了两年半的时间,对新加坡的生活有着深切的体验;对新加坡的方方面面,算得上比较了解。因为我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去观察,在新加坡人习以为常的一切中,就看到了许多新加坡独有的东西,同时又不自觉地与中国的现状进行比较,于是就有了一些积郁在心的感慨与思考。终于禁不住提起笔,力图尽可能地写出那些触动过我的人和事——

有一次和一个50多岁的新加坡朋友聊天,他这样向我描述他的少年时代:自家院子的周围是一片片菜地,去学校的路上经常泥泞不堪,邻家的猪狗到处乱窜,走在路上,一不小心就会踩上一脚猪屎。家里兄妹5人,他不得不15岁辍学,到建筑公司打工,帮衬家用。他描述的,似乎是今天中国某些乡村的场景。但这却是三四十年前的新加坡。到过新加坡的人,都会惊讶于这个国家的干净与美丽,恐怕很难将眼前这个繁华与现代的大都会与上述场景联系起来。

简单地回顾一下这个国家的历史,你会更加惊讶的。这个面积只有640多平方公里的岛国,几乎没有任何天然资源,日常生活用水从马来西亚进口,天然气从印度尼西亚进口,蔬菜水果同样来自别的国家。飞机刚一起飞,马上就进入邻国的领空。但它却在二三十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备受世界瞩目。它还拥有多项“第一”的桂冠:最佳商业城市(据《财富》杂志和安达信),全球竞争力第一(据世界经济论坛),商业环境第一(亚太60国),劳工素质第一(据商业风险情报),等等。这是一个建国历史只有40多年的国家,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不能不令人惊奇。

人们禁不住要问:推动这个国家迅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学人家的先进经验方面,中国人是颇有些开放的胸襟的。不论是向欧美学,还是向日本学,只要发现人家好的东西,我们就勇敢地“拿来”。自从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讲了“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这段话之后,中国掀起了学习新加坡的热潮,每年都有几十批政府官员赴新加坡学习、取经,从那时到现在,也应该有几十万人次了。回来后,往往对人家先进的技术,干净的街道,方便的交通,舒适的住房大发感慨,但同时又认为新加坡的经验不能复制,两国国情不同。新加坡和中国相距太远。

其实想一想,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比新加坡离我们更近呢?新加坡是中国之外,唯一的华人占主体的国家。新加坡人与中国人同种族、同文化、同语言,具有同样的民族个性和精神气质。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在一些西方人眼里,新加坡是古老中国的一部分,单从肤色上,语言上,是区分不出中国人和新加坡人的。实际上,今天的新加坡人,大部分是一个多世纪以来“闯南洋”的中国人的后裔。当年,他们在家乡生活不下去了,就登上舢板“闯南洋”,希望在异乡寻出一条活路,然后衣锦还乡。

半个多世纪前,新中国成立时,新加坡还在为争取自治与英国殖民者进行艰苦的斗争。假如没有10年内乱,今天的中国会怎样?新加坡还会不会有今天?历史不可能假设。今天,从经济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到公共秩序,新加坡,这个建国历史只有40年的国家,已远远走到我们前面了。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相隔的已不仅仅是一个南中国海。  中国距新加坡有多远?

1978年,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曾经在国宴上告诉过来访的邓小平:我们新加坡的华人是中国广东和福建等地南方人的后裔,祖先都是目不识丁、没有土地的农民;而达官显贵、文人学士,则全留守中原开枝散叶。没什么事情是新加坡人做得到而中国人做不到,或没法子做得更好的。并预言,只要中国不偏离重教育、重经济的现有轨道,中国大可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贸易强国,在国际事务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造历史远非预言历史那么简单。反观今日的现实,中国人要想轻装前进,还应在许多方面进行自我检讨,并虚心学习和借鉴新加坡这样的亚洲近邻的成功经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3: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