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怎么了?美国疯了吗?站在十字路口的美国,下一步将走向何方?
他是一位把公众注意力带入不时髦的政治事业的知识分子冒险家。他有着欧洲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文化积淀。他对欧美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底蕴、对当今美国社会问题的深邃理解,着实令人钦佩。他就是莱维!美国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能够集莱维的魅力、文笔和政治参与于一身。《美国的迷惘》一书几乎句句出自典故,这也是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
本书带您“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美国的迷惘(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作者 | (法)贝尔纳-亨利·莱维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美国怎么了?美国疯了吗?站在十字路口的美国,下一步将走向何方? 他是一位把公众注意力带入不时髦的政治事业的知识分子冒险家。他有着欧洲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文化积淀。他对欧美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底蕴、对当今美国社会问题的深邃理解,着实令人钦佩。他就是莱维!美国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能够集莱维的魅力、文笔和政治参与于一身。《美国的迷惘》一书几乎句句出自典故,这也是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 本书带您“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 内容推荐 1831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美国进行了为期9个多月的考察后,写下了《论美国的民主》这部举世公认的学术名著。170多年后,应美国《大西洋月刊》之邀,法国作家贝尔纳-亨利·莱维沿着托克维尔的足迹,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考察。一路上,莱维采访了美国社会各阶层人士,从诺曼·梅勒到巴拉克·奥巴马,从莎朗·斯通到希拉里·克林顿,从弗朗西斯·福山到塞缪尔·亨廷顿,考察项目包罗万有,包括旧金山的同性恋酒吧、南达科他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地、拉斯维加斯的红灯区以及关塔那摩监狱等。 深入美国腹地,迎面遭遇的种种光怪陆离之事令莱维应接不暇,现代社会的种科病症令其咀嚼再三。在书中,他反思了当前美国社会中的一些核心问题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教会的公司化经营、重在隔绝与排斥的监狱制度、监狱的私有化、枪支管制、新保守主义以及非法移民等。如今,经济危机引发的骨牌效应方兴未艾,对比书中揭示的美国社会种种深层问题,可知经济问题实乃冰山一角。 目录 译序 在路上 美国之行 第一章 初次印象 从纽波特到得梅因 一个民族和它的旗帜,告诉我你们的监狱是什么……/大体上关于宗教, 具体来说关于棒球/作为意愿和代表的造假/他们杀死城市,不是吗/小 孩的报复/阿拉伯裔美国人的犹太人模式/超车道,芝加哥转变/威洛克 里克的上帝/悲剧感,诺克斯韦尔风格 第二章 西行 从卡洛纳到利文斯顿 一个黑人克林顿?希拉里和污点,狂热信徒的地方/托克维尔在明尼苏 达,谁杀了欧内斯特·海明威/与狼共舞,作为神话的拉什莫尔/一位充 满反犹主义的印第安英雄,与吉姆·哈里森会面/意识形态的回归/可怜 的以色列 第三章 太平洋屏障 从西雅图到圣迭戈 两雅图,我的爱,同性恋乐园的一个傍晚/左派的道德观/绝对的监狱/ 去洛杉矶的路上,反城市/谁怕胖/按照莎朗·斯通所说的布什,移民巢 上空的一次飞行/如何成为一个美国人 第四章 沙漠迷惘 从拉斯维加斯到坦佩 性喜剧/妓院规矩,监狱生意/造物主义,他们说……/摩门妙举/社会 保障,还是社会不保障/淘金者的幽灵/美帝国神话,一种镀金的老人种 族隔离/关于美国独特的选举制度/克里阵营中的一名法国人 第五章 随南方而去 从奥斯汀到小石城 托克维尔在得克萨斯/失而复得的基督徒/美国人相信他们自己的神话吗 (对肯尼迪疑问的反思)/武装如纳粹分子,新奥尔良奇观/地狱想必如 此/南方的荣耀,那些相信与不相信南方的人/关于美国的奴隶制及其废 除/福音与公司,小石城的灾难性聚会 第六章 飓风的眼睛 从迈阿密到匹兹堡 詹姆斯·埃尔岁伊在迈阿密/迈阿密玩儿完了吗/美国对大自然的感情,我 自己在萨凡纳的幻影/为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唱挽歌/随风而居/火 星对金星,反之亦然/与理查德·珀尔的一次交谈,什么把我与比尔·克 里斯托尔激进地分开/历史的终结不是晚宴/两个(至少)右派 第七章 美与丑 从华盛顿特区回到科德角 作为一个黑洞的民主党/按照沃伦·贝蒂所说的左派/扫除垃圾政治/当 安全播下疯狂的种子,美国之行/托克维尔的一个盲点?/伍迪·艾伦: 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电影人的肖像,三位大亨/在关塔那摩的三天,回到出 发地(或几乎是出发地),在永恒的注视下 反思 一 作为一个美国人意味着什么 二 美国意识形态和恐怖主义问题(当前的情势) 三 美国疯了吗 四 后记 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脏灰色的公共休息室,头天晚上被捕的人在这里集合,坐在临时的板凳上。第十四号,一个小囚室,两个犯人(白人——是巧合?)被隔离在这里。一个整洁些的宿舍,有着干净的床单,那儿挂着个“无烟区”的标志,好像是在曼哈顿的酒吧。一个古怪的情绪激动的男人,把我当成健康检查员,急匆匆地走向我,抱怨这里的蚊子。在我们来到拘禁中心,来到式样相同的、好像是马厩的一排排囚室以前,一条用栏杆隔开的迷宫式的走廊通往一系列他们坚持要我参观的社会活动区:一座小礼拜堂;一座清真寺;一个传来阵阵鸟鸣的排球场;一个图书馆,他们告诉我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翻阅法律指南;最后,还有一个房间,那里有三个敞开的信箱,分别标有“申诉”“法律援助”和“社会服务”。乍看起来,你会觉得这是一个破旧但执著于卫生状况的医院:膀大腰圆的黑人女看守,皮带上挂满钥匙,引导我穿过这个迷宫,她解释道,违法者来到这里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来个消毒淋浴;然后,她告诉我——嗓音低沉好听,看守最终也和这些犯人一样别无选择——第二件要紧的事是做一系列心理测试以鉴别自杀倾向。当我们走过的时候,犯人们冲她喊着,侮辱她,做出放屁般的噪声,因为他们被禁止使用娱乐室和小卖部,她对此眼都不眨一下,他们有时也向她表白生或死的愿望;显然,当你近距离观察他们的时候,事情变得更为复杂。 这个男人戴着脚镣。另一个手腕上戴着手铐,还戴着手套,因为上星期他在屁股里面藏了八个剃须刀片,扑到一位看守身上要割断他的喉咙。这些野兽般的目光,让人实难招架。应该设计出一个应对这些囚犯的安全窗口,因为他们会趁给他们递饭的时候咬看守的手。一个小个子的拉美裔人,手捂着流血的耳朵,尖叫着说应该送他去医务室,跟他同室的黑人也大嚷着——看守告诉我他身上有“赖克斯刀痕”,那是控制这座监狱的团伙“拉丁王和流血”的一位大佬在同室犯人脸上或耳朵上划的标记性一刀。“我操”的叫骂声。重犯区金属门的愤怒撞击声。再往前,在这个区的尽头,有三个门朝走廊敞开的“淋浴房”,一个光着身子的身材高大的大胡子男人,在一个面无表情的女看守面前手淫。他用一种疯子般的嗓音嚷着:“过来抓我呀,婊子!过来呀!”当我弯下腰去喝楼道里饮水器里的水的时候,“不!别在那儿!别喝那里的水!”陪着我的看守的尖叫吓了我一跳。注意到我的惊诧,她恢复了镇静。她连忙道歉,结结巴巴地说没事儿,这只是犯人的饮水器,我本来是可以在那里喝水。然而,她的条件反射道出监牢里的卫生条件。赖克斯岛的确是座“监牢”,而不是“监狱”。它收容那些被起诉并等待判刑的人,以及刑期在一年以内的人。如果是一座真正的监狱,会是什么样的?如果这些是惯犯,他们将受到怎样的对待? 在和马克·克莱顿回来的路上,我们走上那座通往正常世界的桥,注意到了一些来的时候不曾注意到的东西——也就是,从我来的地方,很有可能,从排球场和健身区,甚至一些囚室,你能看到,好像能触摸到,曼哈顿的摩天大楼——我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和地狱擦肩而过的印象,是因为赖克斯与世隔绝,还是因为离万物太近?当克莱顿急于知道我对他的“房子”的印象,并向我解释说这个岛过去一直是堆放城市垃圾的地方时,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监狱还是垃圾场?在同一个地方,社会的垃圾被它抛弃的人所替代?第一个关于制度的印象。第一个简报。 大体上关于宗教。具体来说关于棒球 离开这座城市,离开纽约这个我了如指掌的地方。在瓢泼大雨中,车开得飞快。我们在去库珀斯敦的路上。库珀斯敦是纽约州中部的一个小村庄,三度成为美国历史上高度争议的中心。它是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的故乡,因而负有屠杀印第安人的象征性责任;南北战争以前,它是逃跑的奴隶及其偷渡者的必经之地;最后但最重要的、也最孚盛名的是,它是世界棒球之都。P22-23 序言 1831年,法国政治思想家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在美国进行了为期9个多月的考察后,写下了《论美国的民主》这部举世公认的学术名著。170多年过去了,这部经久不衰的著作不仅成为世人了解美国的经典读本,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看法。 2004年,应美国《大西洋月刊》的邀请,法国作家贝尔纳一亨利·莱维沿着托克维尔的足迹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考察。《美国的迷惘》一书是莱维此次美国之行的结晶。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共七章,,生动地记叙了作者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第二部分共四章,主要是作者对当前美国所面临的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 正如莱维在开篇所言,尽管自己是托克维尔的崇拜者,尽管沿着托克维尔的足迹重新感受美国,但《美国的迷惘》一书既不是对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这部伟大著作的回应,也不是它的补充或扩展。 托克维尔是法国政治思想家,《论美国的民主》是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著作。莱维是现今活跃在欧美文坛的哲学家、记者、活动家和电影制作人。他的多部作品畅销欧美,包括《带着人脸的野蛮》和《谁杀了丹尼尔·珀尔》等。他执导的电影,包括纪录片《波斯尼亚》和《萨拉热窝死亡的一天》。莱维还是一位富有批评精神的法国左岸知识分子,以“BHL”(贝尔纳一亨利·莱维的全名缩写)享誉欧美文坛。同《论美国的民主》相比,《美国的迷惘》更像是一本航海日志或旅行札记。 莱维用了1年的时间,驱车1.5万多英里(间或乘飞机短途旅行),重访托克维尔当年走访过的地方。与托克维尔先看后写的方式不同,莱维边看边写,读者跟着他的车轮,领略风情万种的美国社会。前方一望无尽的高速公路,车窗外飘忽不定、转眼即逝的万千景象,使人联想起美国作家凯鲁亚克描写“垮掉的一代”的里程碑式小说《在路上》。 莱维从当年托克维尔上岸的罗德岛纽波特启程,一路向西,然后向南,再向东,最后北上回到出发点:从纽约赖克斯岛监狱到底特律的穆斯林社区,从艾奥瓦的阿米什人居住地到开阔的西雅图,从达拉斯的枪支博览会到爵士乐的故乡新奥尔良,从古巴关塔那摩监狱返回到美国的诞生地,科德角的普罗温斯敦——1620年,载着102名清教徒的“五月花号”轮船,经过两个多月的远涉重洋,在这里靠了岸。 一路上,莱维采访了美国社会各阶层人士,从狱警、死囚到牧师,从作家诺曼·梅勒到民主党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从电影明星莎朗.斯通到新保守主义者、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理查德·霍尔布鲁克,从青楼妓女到前第一夫人、现纽约州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从“历史终结”论者弗朗西斯·福山到“文明冲突”论者塞缪尔-亨廷顿。在访谈与观察的基础上,莱维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当今美国社会色彩斑斓的画卷。 莱维在书中考察了当前美国社会中的一些核心问题:美国人的爱国主义、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监狱制度及监狱私有化问题、医疗保障、枪支管制、反恐战争、新保守主义以及非法移民问题等。莱维还考察了美国人对肥胖的看法、对自然的感情和美国人所特有的博物馆情结。 关于美国人的爱国主义。在莱维看来,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是发自内心的。他注意到美国人对国旗的痴迷:无处不在的美国国旗,不能弄脏,不能复制,不能用于文身,不能掉在地上,不能倒挂,不能亵渎,不能焚烧。如果它太旧了,如果它不能再飘扬了,那你必须把它烧掉,而不是扔掉或卷成一团。“这面象征美国的旗帜,曾遭到野蛮人的玷污和攻击,但它永远骄傲地迎风飘扬。”莱维还注意到了飘扬在妓院入口处的美国国旗和钉在床头的自由女神像,它们在妓院像在美国商界、知识界和军界等其他地方一样受到尊崇——妓女首先是爱国者。 关于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这是任何一位美国问题观察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宗教渗透在美国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伊利诺伊州南巴灵顿的威洛克里克社区教堂,莱维聆听《被科学和学者证明了的上帝》作者李·斯特罗贝尔与会众之间关于上帝存在的对话。这座不拘泥于某一教派的基督教堂,每周吸引了1.75万人来这里做礼拜,在全美各地拥有1万个附属教堂。在科罗拉多河流域上空,莱维听笃信“造物主义”的英俊而且时髦的年轻直升机飞行员解释大峡谷的形成。在达拉斯,他见到了为逃离大城市的喧嚣和放荡文化的侵蚀而移居于此的前《纽约邮报》记者、虔诚的天主教教徒罗德·德雷赫。后者曾于2002年在《国家评论》上发表了题为《父之罪》的文章,将发生在美国一所天主教堂的恋童癖丑闻公之于世。在盐湖城,莱维参观了摩门教堂创立的家庭历史图书馆。摩门教教徒走遍世界,收集并保存了数世纪以来人们的结婚证、出生证、死亡证等资料。莱维承认,在美国,“宗教力量的秘诀在于,它摆脱了位于欧洲神学核心的距离感、超凡感和拒人千里之外。”他得出结论,宗教没有使美国成为一个狂热的国度。“在美国,宗教不是民主的坟墓,而是民主的摇篮。” 关于美国的监狱制度。考察美国的监狱制度是当年托克维尔美国之行的初衷。除了重游托维克维尔当年考察过的赖克斯岛上戒备森严的纽约监狱、旧金山湾附近著名的阿尔卡特拉斯监狱的废墟、内华达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死刑犯区以及宾夕法尼亚教友派收容所这5座监狱外,莱维还访问了羁押反恐战争中被俘人员的古巴关塔那摩监狱。莱维比较了欧美监狱理念的不同。在他看来,欧洲人曾就监狱是否应当用来监视、惩罚、改造或矫正的问题进行过长期而激烈的争论,人们不仅关注罪行的严重程度和相应的惩罚,而且考虑犯人获释后重返社会的机会;而在美国,监狱被当做麻风病部落、垃圾填埋场,美国人的关切似乎在于两个世界的隔绝和极端的排斥,“这种关切、这种执意,这里大概所有议题都牵扯到保险跟放心,每时每刻,隔离被成功地进行,两个世界的确被分开。” 关于美国医疗保健制度。在明尼苏达州的罗切斯特,莱维走访了海明威曾两次就诊的梅奥诊所。这家创建于1863年的私人诊所,如今已发展成为全美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集临床医学、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体系。梅奥诊所一向以自力更生为傲,很少向联邦或州政府寻求资助。诊所的医生恪守职业道德,“他们治愈病人的愿望和对知识的追求同样强烈”。就在美国人抱怨医疗保障制度千疮百孔、医疗经费不足和有些医生因担心受到误诊的起诉而裹足不前的时候,梅奥诊所的医生们把“空前的精力”投入“科学实践”,向疾病宣战。在莱维看来,梅奥诊所是一个奇迹,他发自肺腑地写道:“梅奥诊所万岁!它诊室里的医生万岁!它的自助哲学和非营利目标万岁!它追求的卓越文化和成功的实践万岁!它睿智的研究者万岁!” 美国之行留给托克维尔的,是“美国的民主”,而留给莱维的却是“美国的迷惘”。这种“迷惘”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莱维的迷惘,另一方面则是美国人的迷惘。 莱维对当今美国社会中的人或事有着诸多迷惘与困惑。 迷惘一:关于美国左翼。在欧洲,莱维一向被视为具有反叛精神的法国左翼知识分子。正如他在本书前言中所说,他是在20世纪60年代走入哲学殿堂的那一代人,那时在法国思想界最时髦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一书影响下,法国出现了一批“新哲学家”,对主导法国知识界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批判性反思。莱维便是其中的一位。“9·11”恐怖袭击后,新保守主义在美国当道,并深刻影响了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此次旅美途中,莱维采访了新保守主义阵营中几位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前美国国防部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鹰派人物理查德·珀尔,新保守主义“教父”欧文·克里斯托尔之子比尔·克里斯托尔。新保守主义阵营中围绕如何应对美国所面临的诸多挑战的深邃思考和激烈辩论,给莱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新保守主义者的问题不是像欧洲人所想的那样,缺少道德中心或愤世嫉俗。与此相反,它是一种过分的道德,它是神秘主义超越政治的胜利。他们是一些不充分介入具体政治的高贵的性情中人。” 使莱维感到失望的是,在美国左派阵营,在民主党阵营,什么都没有发生。莱维访问美国时,正值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他采访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听纽约州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和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慷慨激昂地演讲,拜访了克里、戈尔竞选班子中的一些人,访问了劳联一产联总部,参加了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及大选后民主党召开的一系列就汲取败选教训、为2008年大选布局的联席会议。莱维发现,同保守主义阵营里有关意识形态、美国实力及国际地位的激烈争辩与活跃思考相比,美国民主党人的所思所行几乎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他们提不出任何新的纲领,“60岁的‘年轻’民主党人,他们的论据可以追溯到如果不是肯尼迪年代,至少也是使比尔·克林顿当选的中间派浪潮。”另一方面,钱是他们关注的首要问题。当莱维问那些试图重振民主党意识形态的积极分子如何应对右派特别是新保守主义者挑战的时候,“他们的共同点只是谈……钱”。 迷惘二:卡特里娜飓风。正当莱维的美国之行即将结束的时候,卡特里娜飓风席卷“爵士乐之都”新奥尔良,造成上千人死亡,财产损失达300多亿美元,新奥尔良市海平面以下的地区几乎全部被淹。电视上播出了飓风过后的新奥尔良市:残垣断壁,污水横流,上万名灾民聚集在体育馆及周围地区,许久无法撤离,他们绝大多数是黑人或穷人。因食物、药品和饮用水匮乏,一些灾民在众目睽睽下死去。人们无法相信此情此景发生在一个拥有近万架军用直升机、无数架民用直升机,并且拥有世界最先进技术的美国。诚然,灾难期间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公民自救互助行动:一位退休警察自费包了两架飞机为困在屋顶上的人提供援助;演员们或淌水或蜷伏在船上,把食物和衣服带给那些被困的老人;教会发起了全国性的募捐活动;当地学校、医院和居民张开双臂拥抱那些蜂拥而入的逃难者。莱维不禁发问: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美国政府在哪里?难道这就是保守主义者所孜孜以求的小政府?在莱维看来,卡特里娜飓风是反“9·11”的,因为“9·11”恐怖袭击中的受害者不分种族与贫富贵贱,而飓风吹袭后的新奥尔良市,在污水与瓦砾堆中挣扎的尽是黑人和穷人。 迷惘三:关于反恐战争。莱维没有采访到布什总统本人,在与美国电影明星、反战人士莎朗·斯通的谈话中,他们谈到了布什及美国正在进行的伊拉克战争。在莎朗·斯通看来,布什总统就像一个“被迫当兵”的大男孩儿,也许他本人并不想当总统,是他的父母亲、他的妻子,想让他当总统。莱维的困惑在于,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而下台,克林顿总统因在莱温斯基案中说谎几乎遭到弹劾,但布什总统在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明显说谎,美国媒体和公共知识分子却对此三缄其口,为什么? 莱维对美国左翼爱之越深,痛之越切。《美国的迷惘》一书出版后,莱维于2006年发表了《致美国左派的一封信》,进一步表达了他对美国左翼,对发生在阿布格莱布监狱、关塔那摩监狱中的虐囚事件,以及对美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困惑。 托克维尔时代的美国人自信、鲁莽、充满使命感,而现在的美国人却对自身文化和国家认同充满了困惑与迷惘,这是莱维的又一重要发现。他把今日美国人的“迷惘”归结为4个主要症状:纪念思维的迷惘;分裂的社会和政治空间;政治、经济、社会、财政、城市乃至购物中心与汽车的“肥胖”: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量及不断被社会遗弃的犯人人数的增长。莱维写道:“无论你走到哪里,这个问题都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到,在男人和女人的眼中、在社会交往体系中、在众多美国人的工作和爱的方式中看到,美国人仍然被看作是精英,自信而专断,但实际上今天没有一个现代大国像这个国家这样彷徨,不再确定它将变成什么,对其立国之基的价值观,或者说神话,也不再自信;这是一种无序,一种疾病,参照点与肯定性的摇摆,一种同时攫住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迷惘。” 法美两国历史上从未发生过正式战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也基本一致。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美间摩擦与冲突不断。“9·11”事件后,法美两国国家乃至人民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法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与美国唱反调的突出表现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美国对伊开战前夜,法国外长德维尔潘用诗一般的语言,在联合国发表了一场慷慨激昂的反战演讲。一时间,美国国内掀起了一阵批法声浪,“反美主义”也在法国甚嚣尘上。在法国人眼里,美国不仅是霸权主义的代表,也代表着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法国报纸杂志不时刊载一些揭露美国社会时弊的文章。 《美国的迷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然而,莱维并没有戴着有色眼镜观察美国,他对美国的风土人情、社会问题的描述与判断可以说是较为理性和客观的。他纠正了一些欧洲人特别是法国人对美国人的偏见。例如,他发现,美国的确有肥胖者,但并没有欧洲小报上说的那么多。他写道:“从纽波特开始,在我走访过的所有镇上,我睁大眼睛寻找那些欧洲小报刊登的照片上的臭名远扬的肥胖人群:也许我看得不够仔细,也许我到错了地方,但我在这里见到的胖子不比法国任何一个外省镇上的胖子多。”很多次,莱维准确地捕捉到了美国社会的真实场景:他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的阿米什人的交谈,对坐落在明尼阿波利斯南部郊外五脏俱全的美国最大的购物中心的描述,对《硬汉不跳舞》的作者诺曼·梅勒的访谈,对美国人棒球情结的描述,以及对拉什莫尔山的探源,仿佛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法国写实主义画家创作的栩栩如生的美国风情画。莱维发现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那座雕有华盛顿、杰斐逊、林肯、西奥多·罗斯福4位美国伟大总统雕像的著名的拉什莫尔山,却与印第安保留地伤膝相比邻,那里伫立着20多年前“美国愚公”美籍波兰裔雕刻家柯扎克·希欧考斯基至今尚未完成的献给印第安英雄疯马的雕像,疯马曾率领印第安苏族部落抗击美国联邦军队。在对阿拉伯裔、犹太裔、古巴裔美国人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后,在与充满反犹主义的印第安英雄拉塞尔·米恩斯交谈后,莱维发展了托克维尔“多数人暴政”的观点,指出了“少数人暴政”的危险。 总体而言,目光犀利、判断较理性而客观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沿着托克维尔的足迹,莱维向人们展现了一个脉搏正在跳动的活生生的美国,一个法国人眼里的美国。尽管莱维对美国有着诸多的迷惘与困惑,但他最终的结论是:尽管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美国与“旧世界”不同,它仍然是人们期盼去实现理想、去争取、去生活的一个地方,是一个把理想真正付诸实践的地方。这也是贯穿《美国的迷惘》全书的主题。 莱维有着欧洲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文化积淀。他对欧美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底蕴、对当今美国社会问题的深邃理解,着实令人钦佩。《美国的迷惘》一书几乎句句出自典故,这也是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 如果本书有何缺憾的话,那就是尽管莱维努力不带有任何偏见地审视美国,但字里行间还是太欧洲、太法国了。法国抑或欧洲,始终是莱维心中的一个坐标。美国南方小镇萨凡纳是莱维最钟爱的地方,因为“老南方的美丽,令人流连忘返……融合了意大利和希腊风格、维多利亚式和多利安式、第二帝国和英国摄政时期的建筑,见证着伦敦富有的船主们来到萨凡纳定居的往昔岁月”。莱维采访了克里,认为他是一个好男人、一位好候选人,因为他是“一个心底里的欧洲人”。 《美国的迷惘》一书出版后,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评论文章散见于各大报刊,褒贬不一。《名利场》杂志将莱维誉为“超人和先知。在美国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纽约时报》评论说:“莱维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无一不引起轰动。他是一位把公众注意力带人不时髦的政治事业的知识分子冒险家。“‘一位现代托克维尔发现了一个不确定的美国。’”《华盛顿邮报》称:“美国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能够集莱维的魅力、文笔和政治参与于一身。”《旧金山纪事报》说:“又一位法国人评估我们的民主。”。《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评论文章则认为,莱维经常提一些关于美国的非常幼稚的问题,因而他得出了很多幼稚的结论。 本书很难译。一方面,莱维有着欧洲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博学与文化积淀。莱维对欧美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底蕴,对美国风土人情的了如指掌,对当今美国社会问题的深邃理解,着实令人钦佩。《美国的迷惘》一书几乎句句出自典故,这既是本书的引人人胜之处,也增添了翻译工作的难度。译者自知是研究欧洲历史与文化的门外汉,虽然钻研美国多年,但毕竟知之甚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借助字典、百科全书,还要查阅一些有关欧洲和美国的文学、历史、社会、哲学、地理、美国对外政策和国际政治研究等方面的相关资料。为便于读者理解,译者在译文中做了一些注释,以解释前因后果,避免突兀。即便如此,译者仍然诚惶诚恐,担心出硬伤,贻笑方家。 另一方面,作者的思维和行文习惯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作者的思绪是飘逸的,辞藻华丽,但句子时而过于冗长,以至于读到下一页还没能找到主句的谓语,有时整页都没有分段。这或许是浪漫的法国人独特的语言和思维习惯,或许是莱维个人的一贯文风。本书第二部分“反思”尤其难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努力在忠实再现原著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泽文通顺。但译者搜索枯肠,中文译文读起来还是有些佶屈聱牙,不过倒也或多或少地展现出原著的一些行文风格。 本书涉及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3种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本书的翻译工作增添了难度。本书部分篇章于2005年在美国《大西洋月刊》连载。2006年,该书英文版由兰登书屋在美国出版;同年,该书法文版由法国贝尔纳·格拉塞出版公司在法国出版。不论该书的英文版还是法文版,英法两种文字在书中几乎揉在了一起,英文版中有太多的法文,法文版中有太多的英文。莱维在美墨边境考察非法移民问题时,还使用了一些西班牙语。本书中译本根据兰登书屋出版的英文版翻译而成。 本书翻译工作历时两年,在此期间,莱维采访到的一些人已经过世,其中一位便是《硬汉不跳舞》的作者、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译者对此深感歉意。莱维在书中对于梅勒的一段描述,感人至深:梅勒感到了死神的临近,“他还在数数。他一直在数数:他所剩的日子。一次采访偷走了他多少个小时。他将不会去读的书。如今,他的双目是那么弱,需要省下来写他自己的书。每天的那些小时——也许只是分钟——他是他的艺术的真正主人。他的手,需要为那一刻接受训练。他的呼吸,需要屏住以致不去浪费它,使他得以继续创造。与其他夙敌不同,他不是为阻止死亡而写作;他阻止死亡,为的是他可以完成写作。不是为了身后之名,虚弱的灵魂在后世不朽。” 关于译名对照。由于莱维在书中提到了太多自古至今的欧美名家名篇,篇幅所限,不能逐一列举,故译名对照表以莱维在旅美途中接触到的人、地、事、物为主。 翻译过程中,译者遇有疑难问题曾请教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资中筠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前所长陈乐民教授,他们不仅通晓英法两种语言,而且有着深厚的欧美文化底蕴。他们睿智而细心的答疑解惑,使我终生受益。美国麻省文理学院历史、政治学及地理系主任黄开来博士,不辞辛劳地通校了全书。译者不懂西班牙文,故曾请教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魏红霞副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曹凌志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很多耐心与细致的编辑工作。特此致谢! 赵梅 2008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莱维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无一不引起轰动。他是一位把公众注意力带入不时髦的政治事业的知识分子冒险家。 ——《纽约时报》 美国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能够集莱维的魅力、文笔和政治参与于一身。 ——《华盛顿邮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