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是语言的一部分,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质朴、生动而富于哲理。谚语是对一种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做出解释,并表达一定的情感、理智,它是广大人民生活经验在语言中的体现。小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并记住这些富有意义的语言知识,日积月累,小朋友会变得更加聪明伶俐,出口成章。
本书精选了使用频率高、含义深刻的谚语,配上有趣的故事,帮助理解,让小读者们即学即用。并尽量用通俗、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使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好地结合,以便为少年儿童提供一种生动有趣、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的通俗读物。
谚语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也是语言文字的精华,在日常沟通或写作中若适时引用谚语,可以让我们的语言更为精彩生动。
谚语通常以简单通俗的话语反映深刻的道理。由于谚语起源于民间,因此其言辞往往略显“粗野”,但却平实易懂,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谚语,我们才能在各类题材的写作中灵活地运用。同时,谚语具有很强的启迪性,可以使人们增长许多知识,懂得许多生活的道理。
《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派黄忠和赵子龙两员大将去烧曹操大军的粮草。黄忠争着要先去,子龙说:“既将军先去,某当相助。可约定时刻,若将军过时而不还,某即引军来接应。”黄忠曰:“公言是也!”于是两人约定午时为期。
却说赵子龙在营中等到午时,不见忠回,急忙披挂上马,引三千军向前接应,临行谓副将曰:“汝可坚守营寨,两壁厢多设弓弩,以为准备。”遂挺枪骤马直杀前去,迎头一将拍马舞刀来迎赵子龙,被他一枪刺死,直杀人重围,又一枝兵截住,为首乃曹将焦炳。子龙喝问曰:“蜀兵何在?”炳曰:“已杀尽矣!”子龙大怒,骤马一枪,又刺死焦炳。直至北山之下,见黄忠、军士被困多时。子龙杀人重围,左冲右突,如人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敌将心惊胆战不敢迎战。子龙救出黄忠,且战且走,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曹操在高处见了,惊问曰:“此将何人也?”有识者告曰:“此乃常山赵子龙也。”曹操见子龙所向无敌,救了黄忠又去救了副将,诸将见了“常山赵子龙”旗号尽皆逃窜,奋然大怒,自领左右将士来赶赵子龙。子龙已杀回本寨,见后面尘起,知是曹军追来,乃拨弓弩手在寨外壕中埋伏,营内旗枪倒偃(yan),金鼓不鸣,子龙匹马单枪立于营外。
曹操赶到,天色已暮,急催众军向前,众军呐喊奔来,见子龙全然不动,翻身就回,子龙把枪一招,壕中弓弩齐发,正不知蜀兵多少。曹操拨马先走,只听得后面喊声大振,鼓角齐鸣,蜀兵赶来,曹兵自相践踏及落入汉水死者不计其数,遂被子龙占了曹营,黄忠夺了粮草,曹操败走南郑。
刘备、诸葛亮闻捷前来,听了赵子龙救黄忠、据汉水之事,欣然曰:“赵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于是号子龙为“虎威将军”。
“赵子龙一身都是胆”常用来称赞特别勇敢的人。P132-133
谚语是语言的一部分,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质朴、生动而富于哲理。谚语是对一种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做出解释,并表达一定的情感、理智,它是广大人民生活经验在语言中的体现。小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并记住这些富有意义的语言知识,日积月累,小朋友会变得更加聪明伶俐,出口成章。
本书精选了使用频率高、含义深刻的谚语,配上有趣的故事,帮助理解,让小读者们即学即用。并尽量用通俗、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使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好地结合,以便为少年儿童提供一种生动有趣、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的通俗读物。
这些故事都是在民间流传比较广泛、具有典型性的故事。其中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谚语故事,告诉读者,任何一个事物都既有它的长处,又有它的短处,所以待人处事不能只看一个方面。通过阅读这些小故事,小读者们不但增加了历史知识,知道了故事的出处,而且还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利于健康成长。
另外本书的优美插图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一本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身的优秀读物。不仅让我们快乐学习,更能学有所获,受益一生。
谚语是优秀文化的积淀,每一个谚语都浓缩了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我们希望能把这些哲理与智慧传播下去,让小读者们在快乐中学习,并能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这就是本书的目的。
编者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