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的国家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正在汇入全球化的海洋,已经快到入海口了,海洋的潮汐已经泛上来了,淡水和咸水已经在交融碰撞了,激起了千层浪!在这种全球化背景下、网络时代环境中,以人为本的潮流浩浩荡荡,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沿袭“官父母”传统,把孩子不当“人”地呼来喝去,把我们的意愿需求强加给他们,把我们的包袱让他们背起来,岂能不矛盾不冲突?做父母成为普遍性难题,悲剧惨剧不断发生,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
《养育模式决定未来》是一本呼唤良知的原创作品,作者余波长针对中国父母的“业余”现状,以追问的方式,解析了现行养育模式存在的诸多迷误,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好父母、好孩子以及好老师、好学校的标准。
《养育模式决定未来》是一本呼唤良知的原创作品,作者余波长针对中国父母的“业余”现状,以追问的方式,解析了现行养育模式存在的诸多迷误,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好父母、好孩子以及好老师、好学校的标准;提出了一个引入深思的观点:养育模式所承载的文化基因才是决定孩子前途以及家国命运的密码;并通过旁征博引和中西对比,从父母的观念、心态、思维、行为等方面提出了改造养育模式、优化文化基因的思路和方法。
《养育模式决定未来》共分为八章内容。
如果把做父母看作一项工作,其任务包括了“生”、“养”、“育”三项。“生”略去不谈,“养”至少有两个内容:一是提供各种物资与服务,满足孩子生存生长的需要,简称“喂养”;二是培养自理自立的各种生活能力,逐步分担家务,融入社会,简称“培养”。比如,提供食物、喂奶喂饭是“喂养”,让孩子自己吃饭做饭则是“培养”;抱孩子是“喂养”,让孩子自己行走奔跑则是“培养”;由父母料理孩子的各种事务是“喂养”,让孩子逐步自理并分担家务则是“培养”。
“育”也至少有两个方面内容。一为“智育”,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以应试、升学、谋职为核心,简称“学校教育”;还有以兴趣特长为主导的教学活动,与应试有关联,以课堂教学为主,简称“特长教育”;还有不为应试,以自学为主的课外阅读及书本之外的“学习事物”的各类求学活动,简称“益智教育”。这是智育,另一方面是“德育”,即对孩子心灵情操的培育教化。体育、美育等在多数父母眼里都略去了,故不考察。这样,我们就可以列出四项主要的考察指标:喂养、培养、智育、德育。
那么,我国父母是如何确定这些指标的主次轻重的呢?粗略考察即可发现,大多数父母皆以“喂养”为主,“培养”为次;以“智育”为主,“德育”为次。重视“喂养”和“智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轻视“培养”和“德育”,这是我们做父母的总体倾向。这种倾向在各种类型的家庭中都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上略有差异而己!
为了考察分析上的方便,我们姑且以教育投入能力的大小,将全国的家庭分为富贵,中产、小康、贫困四大类。所谓教育投入能力,金钱是个主要指标,另外还有时间、精力、智力、关系资源等。比如在同一个城市,一个普通公务员和一个小业主经济上可能有差距,教育投入能力却可能接近。所以,分类较粗,也无法细究。
具体看,富贵家庭的构成主要是成功的工商业者、高级官员、国有企事业高管、高级专业人士等。这些发了大财的父母,在“喂养”方面大多高标准、高水平,出手阔绰,名牌崇拜,比较奢侈。在“智育”方面,许多人花大钱将子女送到国外学习,重视“学校教育”和“特长教育”,也不反对“益智教育”,不看重国内白热化的升学竞争,因为有更好的出路。“德育”方面,参差不齐,鱼龙混杂,有要求极高的也有要求极低的。“培养”则是非常次要的。
中产家庭包括工商业者、政府及其企事业中高层干部、教科文卫专业人才、白领金领人士等。这个群体有强烈的精英意识,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且有充分能力实施培养计划。在“喂养”上是倾其所有,充分满足。在“智育”上是高标准严要求,除了名牌中小学的“学校教育”外,还有大量的“特长教育”,如音乐、美术之类,多数限制“益智教育”,强调子女在竞争中出类拔萃,目标是国内外一流大学。对“德育”重视不够,对“培养”大都忽视。
小康家庭包括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一般工作人员、产业工人、城镇市民、郊区及条件较好地区的农民等。他们生活虽不富裕,但吃穿不愁,生活水平己大为提高。他们一般都把对未来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所以在“喂养”上是优先供给,自己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在“智育”上是强化“学校教育”,将“特长教育”视为应试补充,严禁“益智教育”,一切以升学考试为目标为核心,这方面期望值不比中产家庭低。所以,对“培养”可有可无;对于“德育”,强调“听话”,其他不关心。
贫困家庭主要是偏远地区的农民,为生计所迫,远走他乡,成了“农民工”。长年累月与子女分离,形成了数千万“留守儿童”群体。对于“喂养”,他们是千方百计保证子女有饭吃有衣穿。对于“智育”,他们只关注“学校教育”,只要子女考得上,他们大多可以用血汗拼命换钱来供养。对于“培养”,无为而治,任其“野生”而自理。至于“德育”,只要不犯法就行,基本上是听天由命。
综上所述,在“喂养”上,四类家庭都是全力保障供给,只是能力大小、条件优劣有差异。在“智育”上,中产之家和小康之家是第一梯队,富贵之家和贫困家庭屈居第二,但都“非常重视教育”,即重视“学校教育”。对于“培养”和“德育”,基本上是得过且过,差不多就行,以不出大问题为原则。究其原因,一类是为了突出“智育”,强化“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另一类是出于关爱,怕孩子因“培养”吃苦受累,担心孩子因“德育”而犯傻吃亏。这是相同相近的一面。当然,四类家庭也各有侧重,试排序如下表,加以说明和比较。各阶层养育孩子的基本取向。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父母在对孩子高标准“智育”的同时,自己的学习却是呈递减趋势、逐渐停滞的,到了孩子中考高考时,多数父母早就不学习了,专门监督孩子学习。如何监督呢?好一点的像教练,指手画脚吼来吼去;差一点的就像周扒皮,经常搞半夜鸡叫吆喝出工(学习);更糟的就像资本家的狗腿子,拿条鞭子在扛包的苦力(孩子)身边转悠,时不时啪的一鞭打将下去……此情此景,“督学”之状,活灵活现。因此,我们中国父母都是如何养育孩子的?概言之,“喂养+督学”模式!
这种模式同样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喂”即是满堂灌、填鸭式、死记硬背之类;“督”则是作业、考试、排名次之类,还有讽刺挖苦、当众羞辱、打骂体罚等。于是,我们的养育模式就像一条产品流水线,父母和老师虽然都很辛苦,但技术含量并不高,大家也容易“合格”、“胜任”,照章办理机械操作就行,只要态度严格就是好父母好老师了,负责嘛。由此也可明白,我们为什么崇尚“严”,无论父母老师,都以“严”为“好”,类似于流水线上的员工,态度丝毫不能马虎,能力差水平低倒无关紧要,故“严格”便等于“优秀”了。
与父母老师的“严格”相应,孩子通常比较被动,从记事起就在被灌输、被监督、被加工成父母希望的样子,孩子自己的意愿、个性、特长等常常被忽略了,孩子只有不听话、贪玩好耍、调皮捣蛋时,才能找到内心快乐,才能体现自己作为“人”的意志。于是,生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父母老师都要求孩子“听话”,但往往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孩子,比老实听话守规矩的孩子更有出息,原因何在呢?因为他有自主性,个性没有泯灭,还保留了其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能够独立地动脑筋想问题,久而久之便有了创新能力,生命的价值就可能实现,与只会听话者的差距就拉大了,也就有了出息。
此外,这个模式还有片面的特点,忽视孩子的德育、体育、美育,甚至智育也是很狭隘的,只强调与考试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学问;对于孩子的生活能力、做事能力、内心世界等就更不当回事了。于是,孩子就像是一个“零部件”,被父母老师进行作坊式“粗加工”,一门心思抓考试成绩,结果许多孩子高分低能,许多孩子厌学,许多孩子心理有障碍,许多孩子营养充足身体孱弱……就像小煤窑,不管安全也不考虑污染,只要出煤量,早晚会出问题的,不出问题才是偶然。可见,我们的养育模式还处在低层次的初级阶段,与科学养育、人的全面发展相距甚远。
那么,“喂养+督学”的养育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农耕社会环境和科举文化取向,应该是两个主要原因。“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可光宗耀祖,那是何等令人激动!科举文化的价值取向必然导致“督学”,监督孩子专心于应试的学业,世世代代如此,旅居海外多年的华人也是如此。而在长期的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物质匮乏;中国人又有多子多福的追求,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压力,于是养得多而又养不起便成了普遍问题,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自然就成为好父母的标准,“喂养”理所当然成为父母的另一个追求。当父母做好了这两件大事,还有什么欠缺呢?完全可以死而无憾了,一百个父母中大概九十几个都会这样想,直到今天。 今后,我们还该不该沿袭这个模式呢?要彻底弄清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考察。P2-6
我国有13亿多人,大约三分之二是父母,即9亿人;其余的将来也会做父母。
我国人均寿命73岁,一生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做父母,约50年;其余三分之一的时间被父母养育。
可见,“做父母”与每个人都有关系,贯穿每个生命的过程,该是何等重要的一个大课题!父母做好了,造福子孙,有益社会,生命圆满,是一种境界;父母做不好,则可能祸害子孙,殃及无辜,是失败,是作孽,也是生命的重大缺陷,稍有良知的罪犯也难免歉疚、悔恨不己。
做父母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做父母的能力如何?我们做得好不好呢?归纳起来,我们的能力大体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从上一代父母耳濡目染、传承复制的观念方法之类;二是做了父母后,本能的父性母性的感悟体会之类;三是遇到问题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断续学习和交流所得。没有专门的学习培训,更没有考试认证,大都是自发的。同样,父母当得好不好,尽到职责没有,也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更没有社会机构来管理;做父母属于家务。
这种“自发”的、“原生态”的状况与做父母的重要性相比,显然是不合拍不相称的,完全处于“业余”状态,姑且戏称为“业余父母”。粗略评估,可能现在90%以上的父母都属于“业余父母”。何故?蔡元培先生说:“譬如诸位有一块美玉,要琢成佩件,必要请教玉工;又如有几两黄金,要炼成首饰,必请教金工,断不是人人自作的。现在要把自家的子女造就成适当的人物,难道比琢玉炼金容易,人人可以自任的么?”未经专业培训而承担此专业工作,岂非业余?
那么,“业余父母”与“专业父母”的差别在哪里呢?这需要登高望远,纵横比较。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国家又处在大变革的转折时期。从横向看,比我们发达的国家,他们是如何养育子女的,他们有哪些研究成果作为依据?我们是如何养育子女的,我们依据的又是什么?从纵向看,我们的祖祖辈辈是如何做父母的,为什么那样做?我们这两辈处在转折期的父母,是该追随祖先的脚步还是向发达国家看齐?中国与世界,过去与未来,构成了一个思考的坐标。经过反复比较和思考后,我们发现:有没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是“专业父母”与“业余父母”的根本差别。
我们90%以上的父母是缺乏民主与科学精神的,这是由我们的文化基因所决定的。在我们的父母文化中,父母是“官”,孩子基本不是“人”,很少有父母从心里把孩子当平等的“人”看待,而是作为“臣民”一样统治,作为“动物”一般圈养,作为“器物”一般浇铸,作为“私有财产”一样任意支配: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孩子必须听话服从,因为父母都是为孩子好,哪怕事实上并不好;有功都是父母的,有错则是孩子的,父母基本不会反省自己。照此逻辑推论,当父母还需要学习吗?当父母谁还不会呢?于是我们多数父母因为缺乏民主精神进而丧失科学态度,成为了“业余父母”。这就是我们做不好父母的文化根子,这个劣根盘踞我们头脑久矣!
现在,我们的国家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正在汇入全球化的海洋,已经快到入海口了,海洋的潮汐已经泛上来了,淡水和咸水已经在交融碰撞了,激起了千层浪!在这种全球化背景下、网络时代环境中,以人为本的潮流浩浩荡荡,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沿袭“官父母”传统,把孩子不当“人”地呼来喝去,把我们的意愿需求强加给他们,把我们的包袱让他们背起来,岂能不矛盾不冲突?做父母成为普遍性难题,悲剧惨剧不断发生,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当代父母必须与时俱进,对头脑进行“大扫除”,全面清除文化污染源;必须继承五四精神,把“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请回家去,供于心中,奉为神灵。这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普遍问题。讲民主讲科学,是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是当代父母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我们做好父母的法宝。
基于上述思考,本书力求从文化上追根溯源,解析我们的“父母文化”,把我们的家庭教育放在全球的视野上加以观照,检讨得失;力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使我们找到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的答案;力求超越现实的困惑,站到人生的终点上去审视“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审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和问题。这三个“点”,即全球视野、巨人肩膀、人生终点,是本书讨论问题的三个视角;同时,我们也认为这三“点”是做好父母需要达到和具备的思维高度。
站在这三个“点”上就会清晰看见,我们这两代父母已经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关头,父母这“官”当不下去了,孩子是“人”要站起来不可逆转,就像世界上去殖民化浪潮一般。父母死扛着不变,只会害了孩子害自己。父母当主动求变,从当“官”到做“人”,从教育者到合作者,从科举到科学,从“业余”到“专业”,从功利到“无用”,从成“才”到成“人”,从面子到尊严,从“喂养”到觅食,从“督学”到自学……父母这样改变了,孩子一定会改变,家庭一定会和谐,社会也一定会进步。这种改变会像30年前国家确定改革开放一样,当时还感觉不到具体效果,今天才深知其意义何其伟大!
因此,本书以专题讨论的方式展开,以期引起读者思考和觉悟;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力求读来有趣,读后有用,具有可操作性。全书共八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反思父母,讨论我们的养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父母缺乏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历史文化原因。
第二章认识子女,本着民主与科学精神,讨论应该如何认识孩子,如何认识父母与子女关系,如何认识对孩子的教育。
第三、四两章,着眼现实中父母的观念和心态,讨论哪些不民主不科学,应该“破”;哪些是民主与科学的,应该“立”。
第五、六、七、八章,放眼未来,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方法论三个方面,讨论构建民主与科学的父母文化体系的思路和原则,并提出了“教改”建议和“终结者”倡议书。
我相信,我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我也深知,我的才学识是有限的。愿以此书抛砖引玉,引起各方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参与,推动父母脱胎换骨,改变养育模式,造福千家万户。同时我也认为,只有“专业父母”成为多数,也就是民主科学、高尚智慧、宽容幸福成为好父母的新标准和普遍追求后,我们的下一代才能真正全面发展、焕发生机与活力,众多的人口才能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我们国家才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中华民族也才能真正踏上复兴之路。
是为心愿,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