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施毒与消毒--战时化学战与战后化学武器的处理/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高晓燕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日军侵华战争时期,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实施化学作战,给中国军民造成了严重伤害,这是日军的重大罪行之一。而2003年“八四”事件以来,关于日军遗留化学武器继续对中国平民产生的伤害问题,更为世人所关注。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高晓燕撰写的《施毒与消毒--战时化学战与战后化学武器的处理》,详尽地介绍了日军在战争中实施化学战的历史,战后中国人民继续受到日军遗留化学武器伤害的情况,以及中日两国关于解决遗留化学武器问题的交涉及现在解决的情况。

内容推荐

侵华日军在战争中实施国际社会禁止的化学战,战后遗弃化学武器贻害至今。施毒罪行尚未得到追究,清毒诉讼之路艰难漫长。《禁止化武公约》规定期限在即,日本政府如何处理这一战后遗留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今天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施毒与消毒--战时化学战与战后化学武器的处理》(作者高晓燕)揭露了日军施毒罪行,并叙述了战后中国人民遭受日军遗弃化学武器伤害的现状,以及寻求日本赔偿的艰辛诉讼。

《施毒与消毒--战时化学战与战后化学武器的处理》是“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系列丛书”中的一册。

目录

总序

绪言

第一章 秘密进行化学战准备

 第一节 化学毒剂的研制

 一、“临时毒气调查委员会

 二、陆军科学研究所

 三、研制化学武器的种类

 第二节 毒气武器的生产

 一、大久野岛毒气工厂

 二、大规模生产化学毒剂

 三、相模海军毒气工厂

 四、工人们的遭遇

 五、严格的保密制度

 第三节 化学战人员的培训

 一、陆军习志野学校

 二、习志野学校的基本结构

 三、习志野学校的化学战教育

 第四节 日本关东军化学部

 一、关东军化学部及其性质

 二、东北成为日军毒气演习场

 三、生化武器的密切配合

第二章 违背公约肆意施毒

 第一节 化学战的部署与命令

 一、派遣到中国的化学战部队

 二、大本营关于化学战的命令

 第二节 正面战场大肆用毒

 一、化学战罪行铁证如山

 二、日军用毒攻占淞沪

 三、山西曲沃战役

 四、武汉会战

 五、江西南昌战役

 六、湖北宜昌战役

 第三节 敌后战场疯狂施毒

 一、百团大战日军施放毒气

 二、太行山区黄崖洞保卫战

 第四节 对平民的残暴毒杀

 一、河北定县北疃惨案

 二、河北叩岗毒杀案

 三、河北井陉县老虎洞毒气杀人惨案

 四、山西沁水县西山毒气杀人

 五、山西定襄县上零山毒气杀人

 六、毒气残杀山西襄垣县西营百姓

 第五节 日军用毒地考察

 一、山西省沁源县韩洪镇韩洪村毒气杀人地

 二、山西省左权县武军寺村日军撒毒地

 三、山西省沁源县北石渠村毒气杀人地

 四、垂死的抵抗一一山西汾阳日军放毒

 第六节 国际社会谴责日军化学战罪行

第三章 遗弃毒剂残害生灵

 第一节 孙吴县的毒弹及伤害

  一、侵华遗迹中的毒弹坑

  二、黑河的毒剂受害者

 第二节 哈尔巴岭——呻吟的山谷

 一、大批毒弹运到敦化

 二、踏访死亡山谷

 三、受害者不尽的苦难

 第三节 516毒气部队遗毒成灾

 一、寻找关东军化学部

 二、一位原日本军人的悔过

 三、恶魔部队贻害无穷

 四、一重集团供应处集体中毒

 五、“8·4”事件震惊中外

 第四节 隐藏在松花江里的毒弹

 一、突如其来的灾难

 二、挣扎在痛苦之中

 第五节 毒魔在市政建设中肆虐

 一、“我是毒气受害者”

 二、病弱不堪的孙文斗

 三、贫困孤独的邢世俊

 四、外地民工鲍培宗、司明贵

 五、事件发生地考察

 第六节 “废物利用”造成的悲剧

 一、拜泉县中兴乡毒弹泄漏

 二、依安县双阳乡农民遭遇不幸

 三、东宁要塞遗留的毒剂

 四、触目惊心的“炮弹村”

第四章 清除毒患任重道远

 第一节 销毁遗弃在华化学武器刻不容缓

 一、遗弃化学武器的几种情况

 二、日遗毒弹的初步处理

 第二节 国际社会推动化学武器的销毁

 一、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政府表明立场

 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签订

 三、中日两国关于销毁日本遗留在华化学武器“备忘录”

 四、销毁遗弃化学武器倒计时

 第三节 日本国内清毒形势严峻

 一、毒气制造者的遭遇

 二、战后毒气处理与不断发现的毒气

 第四节 世界性的毒气问题

 一、欧洲海底的毒瘤

 二、俄罗斯的化学武器

 三、其他国家的化学武器问题

第五章 追究使用化学武器的战争责任

 第一节 日本未承担化学战责任

 一、战后审查半途而废

 二、日本政府回避化学战责任

 第二节 日本各界人士揭露化学战真相

 一、严谨求实的研究者

 二、百折不挠的市民团体

 三、和平友好的使者

 四、身体力行的媒体记者

 第三节 中国研究者的辛勤耕耘

 一、档案资料——《细菌战与毒气战》

 二、第一部化学战专著《化学战史》

 三、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化学战课题组

 第四节 中国受害者的艰难诉讼

 一、提起诉讼

 二、激烈的法庭斗争

 三、两次判决的不同结果

 四、期待正义的胜利

参考文献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大久野岛的员工人数在卢沟桥事件后,由当年9月的194人,急增至10月的1009人,毒气生产进入了最盛时期。日本整个兵工产业的产值就达1亿7600万日元,比上一年的6 255万日元一举增加了3倍。全体员工人数(直接生产工和间接生产工总和)由前一年的20467人,增加到88 124人。兵工厂当局同年确定了积极地扩大作业的方针,在各个兵器制造所开始了彻夜作业和女工夜间作业。根据这一方针,在骤增的大久野岛的员工人数中,女性员工增加显著。

在大久野岛,从1937年日中战争开始两年间是使用工人的第一次高峰期,1941年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再一次大量雇用工人。……1938年通过国家总动员法动员的家庭主妇数量显著上升。1941年雇用者激增是由于强化国家动员法而发布了征用令,同年10月20日强制性地征用360人次,征用者大部分当时还是16岁左右的未成年人。这年12月,太平洋战争开始,战火从中国扩大到亚洲地区。青年男子被征入军队,兵器生产现场的员工雇用对象就扩展到了女性,甚至未成年者也被强制征用。因此,从大久野岛工厂的工人情况就能了解实行国家总动员体制的实际状态。

通过广岛大学医学部对被害者健康的调查统计,搞清了当年从业人员的确切情况,即到1944年(昭和十九年)以前,到毒气工厂工作的人约有3700人,从事毒气疏散作业等工作的动员学生、女子挺身队员、妇女会员约1 900人,从事战后处理和其他工作的约1000人。

在忠海兵器制造所最早制造的毒剂之一是芥子气。这种毒剂的制造车间位于岛的中部偏西南的地方,代号为A4车间与A2车间。A4车问是最早开工的,用法国方式制造芥子气(黄1号乙),初期日产几百公斤,到1937年已经装备了日产3吨的大型设备,这个车间也成为岛上最大的车间之一。A2车问是用德国方式制造芥子气(黄1号甲),1937年开始生产,开工后就昼夜不停地运转,车间里通风不畅,总是湿漉漉的。工人们整日同毒剂打交道,尽管有防毒面具,仍然难以摆脱毒剂的污染。时间长了,工人的皮肤都成了黑褐色,有的地方发生了溃疡。芥子气制造出来后是黑褐色的液体,因为是脂溶性的,一旦沾到人体上,就会透过皮肤或黏膜的表层侵入到细胞内,杀死细胞。受伤后皮肤上首先出现红斑,继而出现像烫伤似的水泡,进而破裂形成溃疡和糜烂。这种溃疡和糜烂很难治疗,即使治疗后,也会在皮肤上留下痕迹,被称作“毒气斑”。人吸进这种毒剂散发出的气体后,呼吸和消化系统就会出血和溃疡,有生命危险。芥子气对人体的致死浓度为0.10PPM/30分钟,被称为“毒气之王”。

路易氏气是一种毒性更为强烈的糜烂型毒剂,是呈微黄色带有黏性的液体,发出一种令人呕吐的臭味。沾到这种毒剂后,会感到钻心的疼痛,进而影响呼吸系统而致死。它的致死浓度为0.005PPM/30分钟,是芥子气的20倍,所以又被称为“死亡之露”。在大久野岛上,制造路易氏气的A3车间是第二大车间,安装着日产3吨的设备,制造出来后立即装入容量为50公斤或20公斤的铁罐中。这种罐是由两层金属制成,外层是铁,内层是铅。罐子都贮藏在岛的东、西部靠近码头的两座仓库中。

氢氰酸是岛上制造的又一种重要毒剂,生产这种毒剂的车间是该岛最机密的地方。这种毒剂属于窒息型,在化学合成的物质中,是对人和动物毒害最大的一种。这是一种呈微褐色的液体,对动物和人体的呼吸及消化系统的危害最大。动物或人接触到极少量这种毒剂,运动神经就会被麻痹,呼吸与心跳停止,发生窒息。这时表现为头部血管进出,继而痉挛、抽搐而死亡。但死亡时身体并不僵硬,面部还呈现微红色。由于这种毒剂的化学性质特别活跃,难以控制,如何在战争中使用是一个难题,当时欧美的许多国家也没有能够解决。日本陆军科学研究所研究出用铜粉作为稳定剂的方法,开始在工厂中大量地生产。这种毒剂生产出来后被装人一只容量为410CC的球形厚玻璃容器中,被称为“茶瓶”。使用时只要打碎外壳即可。在日本军队的文献中,记载了用这种“茶瓶”攻击战车的战例,称这是对战车的最大威胁,因此引起许多国家的担心。在澳大利亚军队印制的介绍日军化学武器的小册子中,特别强调注意这种兵器。这种毒剂在日本的化学武器中用蓝色作为标志。

二苯氰砷(红1号)是属于喷嚏性的毒剂,对防毒面具的渗透力很强。制造这种毒剂使用氢氰酸和另一种与传统的毒剂——砒霜——有关的砷(As)的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制得这种毒剂。如果把这种毒剂的结晶体粉碎到一定程度与易燃的物质混合,装入金属容器中,就成为在作战中使用的毒气筒。在毒气筒中有预先放置的加热剂,容器的上部有孔洞。使用时把加热剂引燃,毒剂受热后从孔洞中冒出有毒的烟。释放这种毒剂的容器外部漆有一条红色的标志带,故被称为“红筒”。这是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上使用相当频繁的毒气武器,它发出的烟带有苦杏仁的味道,对人的鼻、眼部位的黏膜刺激最厉害,进而影响人的肺部,使人呼吸困难。这种毒剂还被装到炮弹中,其外部标志依然是一条红带,被称为“红弹”。

在岛的中部还有一处制造催泪毒剂(二苯基乙二酮)的车间,开始规模不大,日产几百公斤。到1941年,车间搬到岛的西侧码头附近,规模开始扩大。这种毒剂是淡黄色的结晶体,刺激人的眼睛使之流泪,同时对人的皮肤也有刺激,沾上后使人感到非常疼痛。这种毒剂可以装在各种发射弹或发射筒中,外部有绿色的标志带。

发烟筒也是大久野岛上大量制造的一种化学武器。发烟筒的形式和种类很多,在发射烟幕的同时对人体也产生毒害,使吸入的人感到头痛以至呕吐,影响战斗力。随着日本军队在中国战线的拉长和持久战的开始,日本军队对这种发烟剂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到1942年,大久野岛工厂生产的九九式发烟筒达到20万个,一O O式发烟筒达到30万个。但就在这一年,制造发烟筒的两个车间因大火被夷为平地,后来被转移到陆地上的忠海车站附近。这里因为有铁路线和吊车,生产规模更大了。

在大久野岛生产出来的毒剂,除一部分被直接装入“红筒”外,大部分都被装到大型的容器中,运输到其他的兵工厂装填到毒气筒或毒气弹等化学武器内,有的被直接运输到中国的战场上。广岛市的出汐町就有一处专门向炮弹中装填化学毒剂的分厂。1937年,在附近的北九州福冈县企救郡建立了曾根兵工厂(日本陆军兵工厂火药厂曾根兵器制造所),这个工厂的任务就是专门负责把在大久野岛生产的毒剂装填到炮弹内。这个工厂的建筑物有87座之多,在附近的山里还开凿了40座山洞,以储备毒剂和毒弹。另外,在中国东北的“南满洲陆军造兵厂辽阳制造所”曾经有过制造糜烂性芥子气的计划,而根据战后美国方面的调查,在当时中国几处日本管理的兵工厂中都有将毒剂装填到炮弹或炸弹中去的设备。

日本的海军方面,也有单独的关于化学武器的研究机构,这就是设在神奈川县寒川的相模海军工厂的“海军技术研究所化学研究部”,毒气武器的制造也在这个工厂中进行。

另外,日本军队在战争期间还利用了部分民用化学工厂生产军用的化学毒剂,主要生产“光气”。P22-24

序言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发生80周年,抗日战争史又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其实,我们的国歌就是源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这足以说明,抗日战争史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中国人民是何等重要。在这个时候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应该说意义非常重大。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空前的复兴时期,而复兴的枢纽却产生于抗日战争。通过那场战争,中国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一百多年的压迫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那场战争,中国的进步力量上升到了可以率领中华民族向着光明的前程迈进。而如何总结抗日战争的历史,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以上各书,全部是关于中日战争遗留问题的研究。但是,中日战争遗留问题还不止这些,如细菌战实施及其受害情况问题、战时中国劳工受害及战后诉讼问题等等。这些也是十分引入关注的问题。而由于种种原因,本丛书未能把这些问题纳入进来,确实有些遗憾。不过我相信,随着史料的发掘与不断丰富,随着研究者不断地努力,这样的研究必将会出现更新的成果。

最后,我以主编的名义,并代表丛书的所有作者,对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表示由衷的感谢。特别应该提到的是,直接负责这套丛书编辑、出版的王爽女士,几年来为这套丛书的面世,积极奔走于哈尔滨和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我向她表示深深的敬意。另外,虽然丛书的作者都是在学术前沿上进行努力的,但仍然可能会有一些疏漏。因此,我们不仅期盼这套丛书能给人们知识和启迪,同时也希望得到研究同仁和各界朋友的批评指正。

荣维木

2011年2月于北京

后记

侵华日军的化学战,由于战后没有对这一罪行进行追究,且有大量化学武器的遗弃并在战后造成伤害,使其成为很实际的现实问题。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其现实意义还不仅于此,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使日本人认识侵略战争的责任,特别是认识日本“加害”的历史责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意义将更重大。

笔者认为,对化学战问题的追究可以成为日本人正确认识侵略战争历史的突破口。首先,日本军队的化学战是证据确凿的事实,而不是概念化的宣传。近年来,随着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人,大量档案资料的披露,许多与化学战有关的日本军人站了出来提供了重要证据。其次,由于新的《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签订和生效,凸显了日军在战争期间违背国际公约的战争责任。对这一问题的深人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责任的认识。再次,日本军队进行的化学战不仅在战争期间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而且把更严重的伤害留在了战后。和平时期仍然有被遗弃的化学武器伤害的事实,说明化学战问题的严重性,可以促进日本人认识战争的侵略性质。

由于该书截稿较早,近年在日军遗弃化学武器的销毁上又有了一定进展,现作以补充。2007年,根据中国方面的提议,日本决定就引进移动式处理设备进行作业。双方就销毁技术达成一致意见。2008年8月26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日本在华遗留化学武器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希望日本能够尽最大的努力,进一步地加快消除在华遗留化学武器的进程,早日消除日遗化武对中国有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2010年,移动式处理设备安装在南京。同年10月,使用新建成的销毁设备开始了对化学武器的实际处理工作,现在以每天销毁近200发的速度进行着。同时,中日双方专家考虑到尽量减少运输风险,确定在目前中国境内发现埋藏遗弃化学武器最多的地点——吉林省敦化市哈尔巴岭建设处理遗弃化学武器工厂。

同时,中国受害者对日本政府的诉讼也在持续进行着。2007年7月18日,东京高等法院作出了一审原告(中国受害者)败诉的判决。2009年5月26日,日本最高法院就两起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武器诉讼案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中国受害者要求日本政府赔偿的诉讼请求。中国战争受害者在日本法庭的诉讼虽然道路曲折漫长,但是对于促进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和解决战争遗留问题是有意义的。1995年以来,战争赔偿诉讼在日本多次开庭审理,尽管还没有获得胜诉,但是诉讼过程本身已经在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事实上是对否认侵略战争责任的言行进行有力反击的机会。

高晓燕

2011年2月1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