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预测全球商业未来的经济类著作。随着全球各发达国家进入“高原社会”,消除了物质层面的不足。“经济成长”这一博弈已经走向终结。未来商业将会朝着“多样性的商业模式”发展,社会也会从一个只有“安全且便捷舒适的世界”转变成一个“真正值得丰富多彩地生活的社会”。那么在高原社会,人们应当如何工作生活,面向未来迈出第一步呢?作者提出了以下四点作为答案: 社会正在朝着光明开放的“高原社会”软着陆; 高原社会的课题是“让经济回归人性”; 实现这一点的关键是基于“源于人性的冲动”的劳动和消费; 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教育、福利、税制等社会基础的更新。 作者简介 山口周,1970年生于东京都。独立研究者、畅销书作家、公众演说家。雷布尼兹株式会社代表。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结业。曾任职于日本的顾问公司「电通」和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 凭借《为什么世界精英都在培养“审美意识”?》一书荣获2018商业书籍大奖银奖、HR Award 2018优秀奖,此外还著有《成为武器的哲学》《提高智慧战斗力的独门绝技》等作品。 居住于神奈县叶山町。 目录 第一章 我们身处何方 如何构想后疫情时代的世界 已达高原阶段的社会 认为自己“总体而言还算幸福”的人增加了许多 接近梦想中的乌托邦般的社会 商业使命的终结 向“能够孕育出文化多样性的商业模式”的转换 GDP增长率触及天井 “GDP的续命举措” GDP是“包含偶然性的数值” GDP的发明所带来的问题点 GDP指标所蕴含的含义 重新设计新的价值观、新的社会愿景 从全球范围来看增长率也是停滞不前的 所谓的“增长”,“只不过是一种幻觉” “增长、增长”与“信仰”相同 从“异常状态”到“正常状态” 硬着陆的日本 人口亦趋向于天井 Logistic曲线所展示的内容 轴心时代 活在文明化终结的时代 “世界的复兴”意味着什么 “资本的价值”也好,“时间的价值”也好,都归于零49 增长结束后“高原状态”下的社会 我们将去向何处 第二章 “从经济性往人性”的转变 理想型的“高原社会”应该是什么模样的 所谓科技创新的幻想 “社会创新”才更重要 创新会扩大社会差距 对GDP没有贡献的GAFAM服务 因创新而导致的失业潮,让社会差距变得更大 位于“经济合理性”外侧的问题仍然存在 为何企业变得更加巨大化 触及市场原理的界限 市场只能解决“经济合理性界限曲线”内侧的问题 稀少的问题是否有解 “人类的条件”指什么 激励作用的源泉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冲动” 关于“资本主义迟早有一天会走向灭亡”的预测 向社会导入“赠予系统”的必要性 获得精神上的高度回报 活动是一种能产生愉悦感的行为 是时候将社会愿景往北欧模式的方向大幅度调整了 人为地制造问题的体系即市场营销 是道德还是经济的景气 关于“自欺欺人”的界限 想要必需品之外更多的东西 “重新开放=奢侈”才能刺激经济 是否就只存在炫耀式消费和按需消费这两种方式 “无限的加热”的最终去向 “夸富宴”游戏的赢家最后的命运走向 “必要”与“奢侈”之间的答案 能否体味到“至高体验” 让人的一生“活得更有意义” 工具行为与自我满足行为 第三章 我们该做点什么 高原上的自我满足经济 必要的是:柔韧且美好的变化 改变历史的“小小的领导力” 探究“体系与人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存在”的问题 倡议1: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并全身心投入 “商业即艺术” 重新审视商业的本质含义 因冲动而驱动的社会革新 “利用冲动恢复体系活力” 从文明的价值到文化的价值 “未被消费”的价值 劳动+报酬=活动 游戏和劳动一体化 没有“劳动”的社会也就没有“闲暇” 自我满足与自己的世界 “幸福感受力”正在被消磨 九成以上的人都在浪费这无法重来的人生 多多尝试 “浪费”或者“无用功”对于人生而言也是必要的 促成职业选择的契机是什么 工具性思维往往带来悲剧 阻碍冲动的是什么 民间传说与“重要的忠告”的共同项 伪善的规范才是一种障碍 “名为创造的游戏” 倡议2:对于真心想要支持的事物投入金钱 价值链的极限 恢复“劳动的喜悦” 构建一种生产者和消费者能互相看到彼此的关系 从价值链到价值循环 “有责任的消费”和“赠予”的关系 “消费”或“购买”是更贴近“赠予”或“支援”的活动182 用“有责任的消费”入侵市场原理 追求“更小、更近、更美” 如何转换成“更小、更近、更美”的价值循环 倡议3:导入全民基本收入的制度 智力生产的“质”与“量”的关系 让社会革新取得成功的最低条件 高原社会如何防止社会差距拉大 不存在“社会投资国家”的方向 让职业转变为自我满足式的 “入侵资本主义”的意思是什么 关于“更好地活着是什么意思”的问题 补论 1.社会构想会议的设立 朝着“大型的北欧式国家”前进吧 仅仅构想出了一种“匮乏的丰富性” 2.社会平衡计分卡的导入 日本政府的愚民政策大限将至 3.税率的修改 幸福指数排名靠前的国家的国民负担率 减少“臭工作”的政策 提高对政治的参与度 让世界变坏的“不批评不关心的好人” 4.教育体系的再设计 就职活动当中的“场面话和真心话”的欺瞒 应届毕业生统一招聘录取这一体系的终结 革命要从“此时此刻的我”开始 结束语 作者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