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吴文化核心地,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荟萃,文化繁茂,江南文化优势特色鲜明。文艺繁荣的呈现是一批精品力作的诞生与足以流传后世,核心是要涌现一批优秀艺术人才和名角大师。
当明清时期昆曲独步中国剧坛时,苏州演员创造了舞台表演艺术的奇迹。姑苏优伶称誉京师、当红宫廷。从俞振飞到张继青,传承了古典昆剧艺术的绝代精华。昆剧、苏剧、评弹,被誉为苏州文艺三朵花,现今还有滑稽戏一支挺秀。
由徐国强等主编的这套《苏州艺术家研究》将为大家呈现绚烂的苏州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州艺术家研究(附光盘共5册)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徐国强//朱栋霖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苏州是吴文化核心地,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荟萃,文化繁茂,江南文化优势特色鲜明。文艺繁荣的呈现是一批精品力作的诞生与足以流传后世,核心是要涌现一批优秀艺术人才和名角大师。 当明清时期昆曲独步中国剧坛时,苏州演员创造了舞台表演艺术的奇迹。姑苏优伶称誉京师、当红宫廷。从俞振飞到张继青,传承了古典昆剧艺术的绝代精华。昆剧、苏剧、评弹,被誉为苏州文艺三朵花,现今还有滑稽戏一支挺秀。 由徐国强等主编的这套《苏州艺术家研究》将为大家呈现绚烂的苏州文化。 内容推荐 当代苏州表演艺术家顾芗、王芳、邢晏芝、邢晏春、金丽生、盛小云,他们都传承了前辈艺术而有各自的特色,在滑稽戏、昆剧、苏州评弹的艺术领域称誉当代,出色的演艺在全国和海外颇获嘉誉。若问苏州文化是什么?他们就是苏州文化的绚烂呈现。 研究顾芗、王芳、邢晏芝、邢晏春、金丽生、盛小云等表演艺术的这套丛书——《苏州艺术家研究》,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持编辑出版。 《苏州艺术家研究》由徐国强等主编。 目录 《盛小云卷》 第一辑 艺术访谈 盛世流云传佳音——盛小云访谈录(上) 盛世流云传佳音——盛小云访谈录(下) 第二辑 情系曲苑 单飞盛小云 盛小云和苏州弹词的艺术情缘 天边飞来一片云 评弹佳丽盛小云 一朵娟秀的新花 最美的声音最美的人 第三辑 书坛乾坤 苏州一景——盛小云 高速快门 评弹流淌在她血液里 把“最美的声音”传下去 初访盛小云 “水乡女儿” 难舍评弹缘 盛小云,云一般的女人 三尺舞台演乾坤 难解评弹今生缘 第四辑 艺评集锦 从听单档《情探》说起 给盛小云的一封信 中篇《雷雨》与盛小云表演艺术 战友盛小云——她第一次去台湾演讲的故事 雏凤声清时 成功之路——我眼中的盛小云 清新婉约 深情灵动——简评盛小云的演唱艺术 精彩马皇后 精彩盛小云 彩云飘来天籁音——感受盛小云演唱中的艺术美 用评弹艺术演绎话剧经典——评新编中篇弹词《雷雨》 第五辑 弦索知音 往前走 月淡云轻伊人来 我所了解的盛小云 美玉不琢 薄情藏秀 听 书 记忆 偶 记 盛小云 陈家有女话小云 吴语秾情唱评弹——盛小云教唱《莺莺操琴》有感 最美的声音——记盛小云教唱《蝶恋花·答李淑一》 歌喉宛转吴音糯 弦索铮珑水调新——学唱《蝶恋花·答李淑一》有感 苏州雨巷中的“遮伞美女” 第六辑 情到深处 情到深处——我演蘩漪 赴台湾讲学和演出 第七辑 艺术年表 盛小云艺术年表 后记 《金丽生卷》 第一辑 艺路漫漫 金声玉振——金丽生访谈录(上) 金声玉振——金丽生访谈录(下) 第二辑 殷殷情深 金丽生与评弹艺术 祝愿丽生同志艺术之树长青 新的开始 金丽生与苏州京剧团的《海港》 吴音雅曲韵长久——新世纪苏州曲协的带头人金丽生 出人出书绘蓝图——我们眼中的金丽生同志 第三辑 誉满书坛 论金丽生对苏州弹词的艺术传承 他唱的是正宗评弹——听金丽生先生说长篇弹词《杨乃武》 赞苏州评弹《林冲踏雪》 激昂跌宕 韵味醇厚—金丽生的弹词演唱艺术 声情并茂月之韵——听金丽生与徐淑娟合作弹唱新编历史长篇《秦宫月》 实至名归 金丽生唱腔赏析 金丽生在苏大讲学小记 听金丽生先生讲评弹 第四辑 弦边偶得 评弹在意大利 江南艺术之音荡旋在巴黎上空 兰花盛开吐芬芳 怀念徐老 学习徐老——为纪念徐云志诞辰100周年而作 吴音留韵 别开生面——为赵开生艺术生涯60周年而写 第五辑 萃英集华 夏府求情——长篇弹词《杨乃武》选回 隐隐谯楼三鼓催 第六辑 艺术年表 金丽生艺术年表 后记 《王芳卷》 第一辑 艺苑奇葩 艺海无涯——王芳访谈(上) 艺苑芳菲——王芳访谈(下) 第二辑 兰蕊绽放 后有来者——记青年演员王芳 王芳——花魁女·李三娘 品芳碎语——我看王芳演的戏 姑苏幽兰说王芳 一颗熠熠生辉的苏昆明珠——散记王芳 情动于衷 艺臻于美——谈王芳表演艺术的魅力 苏剧舞台上的新人——王芳 江南一枝兰——记梅花奖得主王芳 江南有幽兰——昆剧梅花奖得主王芳的艺术求索 美哉,王芳! 三读王芳 好一朵茉莉花——记青年演员王芳与苏剧团 苏州风光·戏缘·人情(节选) 新编昆剧《西施》赞歌——赠西施的表演家王芳 玉女王芳 第三辑 独占风情 古韵盎然《长生殿》——评“苏昆一顾版”演出 领略古典昆剧的古雅与辉煌—谈苏昆《长生殿》与王芳的表演艺术 “然境”之美——论王芳在昆剧《长生殿》中的表演艺术 移步不换形的新编昆剧《西施》 昆苏融通归“然境” 王芳和《白兔记》 《昆曲艺术欣赏》课程感受 “醉”美的抒情艺术——王芳在苏剧《醉归》中的表演 一丝一毫皆是情——感受王芳、石小梅表演《玉簪记·琴挑》 王芳,喜欢您的小粉丝的话 一封日本戏迷的来信 第四辑 香自寒来 展示人物的“细” 演出人物的“真”——我演杜丽娘 以情出形 以神带形——我演杨贵妃 张弛有度是苏州 我对昆曲艺术持续发展的建议 心系苏昆 奉献一生 第五辑 兰韵悠远 粉墨春秋——王芳篇中央电视台“神州戏坛”戏曲人物系列专题片 空谷幽兰香飘远——记江苏省苏昆剧团优秀青年演员王芳 我的昆曲我的“神”——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 赏心乐事 八艺节前访王芳 王芳:坚守昆曲 梅开二度 王芳:她让舞台成为一首诗 春兰冬梅皆芬芳 昆曲复兴,姹紫嫣红终开遍 第六辑 一路芬芳 王芳艺术年表 后记 《邢晏春 邢晏芝卷》 第一辑 艺海帆影 弦索长春——邢晏春访谈录 书坛芝韵——邢晏芝访谈录 第二辑 名家评说 与听众合作 音随情回 声情并茂——邢晏芝的演唱艺术 邢晏芝的唱腔艺术 “祁调”与“俞调”的奇妙融合——邢晏芝《杜十娘》赏析 弹唱相配 美从中来——邢晏芝琵琶伴奏“严调”流派唱腔浅议 兼收并蓄 继承创新——写在《邢晏芝唱腔集》即将出版之际 苏州弹词“晏芝调”四大特质 话说“邢调”——邢晏芝演唱特色琐谈 邢晏芝评弹演唱艺术的美学特点 博采众长 独树一帜——邢晏芝独唱会听后感 创造意识与创造方法——听邢晏芝独唱会有感 四议邢晏芝 “霜叶红于二月花” 《密室相会》的戏剧性 第三辑 一路屐痕 光前裕后 桃李芬芳——记邢晏芝 说说评弹人杰邢晏芝 吴依软语最入耳——记著名评弹演员邢晏芝 莺声呖呖谱新腔——记评弹表演艺术家邢晏芝 我知道她的分量 个性张扬的战士 第四辑 品书谈艺 难说廊会 江山代有才人出 漫谈评弹求新 流派创新浅析 “晏芝调”创立的重要一步——从《杨乃武》“恩是恩来隋是情”唱段唱腔设计说起 锲而不舍始到真 关于传承班重点班的探索与实践 评弹事业需要这样的艺术家和老师 第五辑 妙曲流芳 得宠哪知失宠忧 恩是恩来情是情 林黛玉 廉石赋 百样机 迎亲曲 第六辑 艺术年表 邢晏春、邢晏芝艺术年表 后记 《顾芗卷》 第一辑 舞台春秋 笑星的轨迹——滑稽戏表演艺术家顾芗 第二辑 艺术访谈 戏苑百家·万象寓滑稽——顾芗访谈录 是明星,更是人民艺术家——记苏州市滑稽剧团名誉团长顾芗 根对土壤的情谊——访苏州市滑稽剧团名誉团长顾芗 只为笑声满人间——记省人大代表、著名表演艺术家顾芗 两个舞台 一腔真情——记苏州市滑稽剧团演员顾芗 我是真的喜欢演戏——滑稽戏表演艺术家顾芗访谈 第三辑 戏剧评论 滑稽戏的上乘之作——《快活的黄帽子》观后 理想精神和批判笔触——评滑稽戏《快活的黄帽子》 他们都有一颗中国心——评《快活的黄帽子》兼送苏州市滑稽剧团进京 担当与享受——评顾芗在滑稽戏《青春跑道》、《顾家姆妈》中的表演 笑,贵乎自然——评滑稽戏《小小得月楼》 亦庄亦谐 雅俗共赏——浅谈滑稽戏《小小得月楼》的艺术特色 略谈颐芗滑稽戏表演艺术——观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 评顾芗的滑稽戏表演艺术 从“安小花”到“许四娘” 大俗大雅说顾芗 笑到极致泪自流——从《顾家姆妈》看苏州滑稽戏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辑 说戏谈艺 向张幻尔先生学习 我演乔妹 俗中求雅 深入浅出——我演安小花 第五辑 德艺双馨 因为你快乐,我才快乐 第六辑 小品选载 面试 今夜情 第七辑 艺术年表 顾芗艺术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与此同时,很多外地人为了能在苏州谋生、定居,想方设法学习苏州话。有人曾半开玩笑地提议,可以我个人的名义办一个苏州方言的学习培训班。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现在这样的培训班确实还是有市场的,也很有开办的.必要。我觉得,苏州本地的年轻父母和托儿所、幼儿园应该教孩子们从小说苏州话,现在的孩子往往学前就已经能够用普通话进行基本的会话了,所以即使从小学开始正式学习也为时不晚。 孙伊婷:的确,以我们“80后”为例,在学龄前的六七年中,苏州话和普通话的教学是并行不悖的,苏州话的运用丝毫不会影响到普通话和外语的学习,相反还会相互促进。父母往往是孩子学习母语最好的启蒙老师,亲子沟通对于语言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家庭、邻里、学校等生活中的语言交际环境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盛小云:对。我们小时候在学校说普通话,回到家就说苏州话了,可现在很多孩子和父母亲戚交谈都操着一口普通话。有时我和儿子交流,他一说普通话,我在不知不觉中也就改口说起普通话来了。但他对苏州话至少还能理解、会运用,我在生活中也经常会给他一些熏陶,帮助他纠正错误的语音,可有些本地的小孩子甚至都听不懂苏州话,这就比较可悲了。 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中保留了很多的古音元素。比如,我们在诵读唐诗、宋词时,普通话念不押韵的地方,用苏州话一读就朗朗上口了。苏州自古就是俊采星驰、文人辈出之地,加之明清以来,随着苏州市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地位进一步提升,吴语著作更是越来越多了。由此大致可以推断,由-于苏州悠久的城市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古代,吴语所覆盖的地域范围应该比现在要广得多,以吴语为方言母语的人数在全国所占比例也应更高吧。因此,“吴依软语”、吴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享誉海内外。这些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古老的传统文化是苏州的城市品牌,更是我们苏州人的立身之本,我们有义务把它们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甚至是更多热爱和愿意接受吴文化的人,努力发扬光大、继承创新,而不应就这么丢弃,任其自生自灭。 孙伊婷:您说得很对。我常想,同样是发源于苏州的传统艺术,由于拥有舞台、戏台这个发挥空间,作为戏曲的昆曲便得以借助现代技术打造出上佳的服饰舞美效果,制造出一种与全剧主旨相一致的戏剧氛围。即使你对昆曲一窍不通,它也能首先就为你提供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从而让你产生继续观赏的新鲜感与好奇心,这便是一个卓有成效的艺术人门;并且,早在明清时期就已成为一个全国性大剧种的昆曲,素以生旦爱情戏著称,文人气息较浓,中州韵使用较多,拥有较强的现代普及性,这也正是它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相比之下,作为说唱艺术的曲艺,其魅力则更在于语言、特别是方言的巧妙运用,苏州评弹作为一门雅俗共赏、极富特色的地方曲艺,其基本立足点正是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这一语言要素。对于一个不懂吴方言的人而言,即便他具备足够的文化涵养,能够静得下心来接受评弹的艺术熏陶,往往也是浮于表面的,终究仍会因为对吴方言缺乏一种深入的理解和长期浸润其中的亲切感,从而难以产生持久的欣赏欲望与冲动。“听戏”不成,可以“看戏”;但若“听书”不成,这就难办了。因此,吴方言,尤其是苏州话今后的培育、传播与流变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苏州评弹在未来的发展态势。令人可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新苏州人开始在苏州长期扎根,学习苏州方言也就几乎成了他们必备的功课。您认为这一现象对苏州评弹未来的发展会造成怎样的态势? 盛小云:的确,就当前这种趋势看来,苏州话或许会从原汁原味的正宗不断发展、演变。应该说,现如今像我们评弹演员这样比较正宗、地道、纯粹的苏州话已经很少能听到了。当然,过去老的苏州话是否就像我们说的这样呢?这也未必。事物都是不断演变的,作为人类历史“活化石”的语言就更是如此了。和其他方言一样,如今苏州话也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和冲击,说不定若干年后,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不标准的苏州话反倒成为正确的了。时代在发展、在变化,谁也不知道将来究竟会变成什么样,但身为评弹演员,我和我的同行们理应尽到自己的一份义务和责任,将现在比较标准的苏州话尽可能多地保留下来、传承下去。P52-53 序言 苏州是吴文化核心地,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荟萃,文化繁茂,江南文化优势特色鲜明。 新世纪以来,苏州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发展绩效综合指数名列全省第一。作为中国昆曲发源地,昆剧《长生殿》和青春版《牡丹亭》以深厚的艺术积累、弘伟的篇幅和优雅的舞台呈现在海内外展演。滑稽戏《顾家姆妈》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优秀剧目”奖。苏剧经典《花魁记》等已在年青一代演员中传承。舞剧《干将莫邪》获致佳评。根据曹禺话剧改编的苏州评弹《雷雨》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受到大学生热烈欢迎。继《苏园六纪》、《烟波太湖》《柳亚子》之后,还与央视合作拍摄电视文化纪录片《回望勾吴》和电视系列片《走遍中国——虎丘》。“新吴门画派”、“吴门书道”等展示了当代苏州书画艺术的成就。 文艺繁荣的呈现是一批精品力作的诞生与足以流传后世,核心是要涌现一批优秀艺术人才和名角大师。 当明清时期昆曲独步中国剧坛时,苏州演员创造了舞台表演艺术的奇迹。姑苏优伶称誉京师、当红宫廷。从俞振飞到张继青,传承了古典昆剧艺术的绝代精华。 蒋玉芳、庄再春在《花魁记》《李翠莲》等剧中创造了苏剧温婉优雅细腻的表演艺术。 苏州评弹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从清代马如飞、陈遇乾、俞秀山到周玉泉、徐云志、蒋月泉、张鉴庭等人,评弹艺术家个人的流派艺术造就了苏州评弹两百年辉煌。 张幻尔等近代滑稽戏名家从世俗生活中提炼出轻松幽默夸张的笑,苏派滑稽称誉苏州街头巷尾,成为中国特色喜剧艺术一朵奇葩。 昆剧、苏剧、评弹,被誉为苏州文艺三朵花,现今还有滑稽戏一支挺秀。 当代苏州表演艺术家顾芗、王芳、邢晏芝、邢晏春、金丽生、盛小云,他们都传承了前辈艺术而有各自的特色,在滑稽戏、昆剧、苏州评弹的艺术领域称誉当代,出色的演艺在全国和海外颇获嘉誉。若问苏州文化是什么?他们就是苏州文化的绚烂呈现。 研究顾芗、王芳、邢晏芝、邢晏春、金丽生、盛小云等表演艺术的这套丛书——《苏州艺术家研究》,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持编辑出版。旨在推出一批当代苏州的表演艺术家,引起大家对艺术研究的重视。自2009年春至今前后历时两年,在编委会主持下拟定编辑体例和规划,各分卷编辑全面收集资料、整编图片,约聘特稿。尤其是苏州文艺历来得到北京和全国专家、领导的关心呵护和理论指导,这次又蒙不吝撰写理论新稿,提高了本书的理论层次。 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欣然为本书题写书名,表达了对苏州文艺和艺术家的热诚鼓励。 造就和宣传苏州艺术名家,培养和推出苏州艺坛新人,是我们编纂出版本书的宗旨。我们还将在苏州文艺的其他领域继续此项工作,以期创造苏州文艺的新辉煌。 2011年4月20日 后记 《苏州艺术家研究》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由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文联主持。全部工作从2009年春至2011年4月,历时两年。各分卷主编承担该卷编辑工作,陈继尔承担《顾芗卷》图片编辑,崔晋刚协助《盛小云卷》图片编辑。 本书编辑工作得到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苏州市滑稽剧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苏州市评弹学校、苏州市评弹团、苏州市广电总台等单位和个人支持,协助提供相关资料,特致谢忱。 鉴于本书特点系研究戏曲评弹的舞台表演艺术,我们在获得授权后附赠这六位艺术家的演出录像光盘,即顾芗主演的滑稽戏《顾家姆妈》,王芳主演的昆剧、苏剧四折,邢晏芝、邢晏春(合一)、金丽生、盛小云的苏州评弹演唱,合计五个演出录像光盘。各光盘分别置于各位艺术家研究的专书后,赠与研究、欣赏使用。后三种评弹演出录像,系由苏州电视台供片,殷德泉制作,谨致谢意。 本书的印刷出版系由市政府集团采购办公室主持,通过苏州招投标有限公司组织竞标,上海三联书店一举得标。责任编辑杜鹃在出版过程中做了许多认真负责工作,保证了本书按合同及时出版。 丛书中收集了若干历史上的资料、评论、图片,其中有的文章、报道、图片未能与原作者、摄影者联系。请相关作者、摄影者与苏州市文联办公室(0512—65229971薛先生)联系,以便提供样书与稿酬。 2010年4月2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