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祥编著的《蚕桑丝绸史话》是一本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蚕桑丝绸生产历史的普及读物。全书共分六部分,内容包括:蚕桑丝绸的起源,商周时期蚕桑丝绸生产的普遍兴起,战国秦汉时期的蚕桑丝织业,三国至隋唐五代的蚕桑丝织业,宋元明清时期的蚕桑丝织业,近代蚕桑丝织业的发展变化。本书适合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蚕桑丝绸史话/物质文明系列/中国史话 |
分类 | |
作者 | 刘克祥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克祥编著的《蚕桑丝绸史话》是一本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蚕桑丝绸生产历史的普及读物。全书共分六部分,内容包括:蚕桑丝绸的起源,商周时期蚕桑丝绸生产的普遍兴起,战国秦汉时期的蚕桑丝织业,三国至隋唐五代的蚕桑丝织业,宋元明清时期的蚕桑丝织业,近代蚕桑丝织业的发展变化。本书适合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中国是蚕桑丝绸业的发祥地,是丝绸的祖国,古代中国被西方称为“丝国”。中华民族有许多重大发明创造,而植桑养蚕和缫丝织绸,是最早和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丝绸彩缎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服饰材料,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充当了中国同周边邻邦和西方国家早期交往的“文明使者”。举世无双的“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大陆的中西交通大动脉,丝绸贸易对古代商业、交通和文化交流,乃至对古代中西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蚕桑丝绸史话》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从远古到近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古代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练漂、印染生产的相关情况,包括生产关系、经营方式、产地分布、生产工艺与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丝绸贸易和蚕桑丝织技术的发展变化、丝绸贸易和蚕桑丝织技术的对外传播等。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先民的智慧,更会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而感到光荣与自豪。 《蚕桑丝绸史话》由刘克祥编著,是中国史话·物质文明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引言 一 蚕桑丝绸的起源 1.关于蚕桑丝绸起源的神话和传说 2.从考古文物看蚕桑丝绸的起源 二 商周时期蚕桑丝绸生产的普遍兴起 1.和农业并重的蚕桑生产 2.迅速发展的丝织业 3.不断进步的丝织技术和丝织工具 4.多种多样的丝织产品 5.丝绸的练染工艺 三 战国秦汉时期的蚕桑丝织业 1.受到高度重视的蚕桑生产 2.蓬勃发展的丝织手工业 3.精湛的技术,精美的产品 4.练漂印染工艺及其发展 5.丝织品外输和“丝绸之路 四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蚕桑丝织业 1.蚕桑生产及其技术进步 2.官府和民间的丝织生产 3.丝绸的产地和品种 4.缫织和印染技术的进步 5.丝绸的贸易和传播 五 宋元明清时期的蚕桑丝织业 1.蚕桑生产的南盛北衰 2.从“野蚕结茧”到柞蚕业的兴起 3.官府和民间丝织生产 4.主要丝织品种及其产地 5.丝织印染技术的新发展 6.丝织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六 近代蚕桑丝织业的发展变化 1.蚕桑生产的继续推广和技术进步 2.手工缫丝业的短暂发展和机器缫丝业的兴起 3.丝织业的兴衰和技术变革 4.丝绸印染和机器印染业的兴起 5.蚕桑丝织业的空前浩劫和全面崩溃 6.丝绸产品和丝绸贸易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战国和秦、汉时期,无论官府还是民间丝织手工业,都获得了蓬勃发展。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都设有官府丝织作坊。湖南长沙战国楚墓有一方“中织宝铢(音shu,长针)”印鉴出土,说明当时楚国设有“织室”管理宫廷丝织和缝纫生产。各国的丝织工匠大多隶属于封建主。《墨子·辞过》说:“女工作文彩,男工作刻镂,以为身服。”意思是女工纺织五彩锦绣,男工刻玉镂金,都是给封建主们做衣服。 秦统一后的官府丝织业机构设置,比前代规模更大,分工更细,除东织、西织两官府的丝织作坊外,还设有锦官、服官两职。官府作坊有严格的师徒制和奖惩条例。 两汉的官府丝织业比秦代更有新的发展。西汉长安未央宫内设有东西两织室,分别由织室令丞管理,主要为宫廷织造丝绢、彩锦和宗庙仪服,一年花费高达5000万,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和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两织室相继省废。但东汉迁都洛阳后,据史籍记载,仍有织室存在。另外,西汉皇室在丝绸集中产地临淄设有“三服官”(三服指春、夏、冬3季的丝绸服装),专为皇室制作绮绣、冰纨、方空觳、吹絮纶等精美丝织品。起初,三服官作坊的丝织物不过10箱,后来不断扩大,到元帝时,三服官作坊各扩至工匠数千人,每年费钱数亿。这既说明皇宫的奢侈靡费,也反映官府丝织业的发展扩大。在另一丝织中心陈留郡襄邑(今河南睢县),皇室也派设服官,雇用大量工匠,专造衮(音gun)龙文绣等礼服。 民间丝织业也有很大发展。 战国时期,山东的齐鲁,河南的陈留、襄邑早已是有名的丝织中心,不仅官府丝织业发达,民间丝织业同样十分兴盛。齐国的丝、麻纺织品行销很广,有“冠带衣履天下”的美名。齐鲁出产的薄质罗、纨、绮、缟和精美刺绣,陈留、襄邑的各色织锦,都闻名全国。秦国、卫国和吴、楚所在长江流域,民间丝织业也都十分普遍。当时各国为了增强国力,争雄称霸,统治者鼓励民间扩大丝织生产。秦国商鞅变法时,规定对生产缯(音zeng,古代丝织品名称)帛多的免除徭役,从而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在《韩非子》一书中,有一段“吴起出妻”的故事。楚国大将吴起(?~公元前381年)是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因为妻子织的丝带子的横幅不够法定尺寸,一气之下,就把她赶走了。这段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丝织生产的普遍性和规范化。在长江流域,吴、楚两国还为边境居民的桑树之争打了起来,从一个侧面反映官府对民间蚕桑丝绸生产的重视。 秦统一后,尤其两汉时期,民间丝织业有更大的发展。在汉代,包括丝织业在内的纺织业,是民间存在的最为普遍的手工业,当时有“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谚语。由于各地植桑养蚕和民间丝织业的普遍发展,绢帛的产量大幅度增长。汉武帝时,主管全国财政的大司农桑弘羊,推行均输、平准等平抑物价的改革措施。由大司农委派均输官和平准官到各郡国掌管均输事务,令各地向均输官交纳贡物。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这一年,各地以均输名义交纳的绢帛即达500万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民间丝织业的发达。 随着民间丝织业的大发展,民间的丝织手工业作坊也逐渐兴起,有的还有相当规模。据《西京杂记》载,大将军霍光的妻子送给宣帝皇后的乳医淳于衍24匹葡萄锦、25匹散花绫。散花绫是河北巨鹿陈宝光的妻子织的。陈的花绫产品很有名。这个陈宝光可能开设相当规模的丝织作坊,其妻子则是织绫能手。 丝织生产的发展,产品数量的庞大,还可从当时书写材料和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变化得到反映。春秋以前,书、契都刻在竹片上,然后编成竹简。犬约从战国时期起,随着丝织生产的发展,开始部分使用丝织物书写和绘画,称为“帛书”、“帛画”。《墨子》一书中即有“书之竹帛”的话。“竹帛”就是竹简和绢帛。到了汉代,帛书数量明显增加,逐渐普遍。长沙马王堆汉墓即有帛书、帛画出土。随着丝织业的发展,社会上也逐渐形成奢华的风气。在汉代,富商大贾“衣必文彩”,社会上“富者绮绣罗纨,中者素绨锦冰,常民被后妃之服”。连寻常百姓都穿过去后妃的衣服,没有普遍的丝织业发展和丰富的丝绸产品,是绝对不可能的。 P43-45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