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埃里克·霍弗编著的《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风行半个世纪的群众运动圣经。失业者宁愿追随贩卖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随施予救济的人。社会低等成员之所以能对社会发生重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现在”完全不尊重。群众运动不需要相信有上帝,一样可以兴起和传播,但它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
美国国家图书奖传奇得主,畅销全球的一生代表作《狂热分子》,风格酷似法国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堪称《乌合之众》的兄弟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精) |
分类 | |
作者 | (美)埃里克·霍弗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埃里克·霍弗编著的《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风行半个世纪的群众运动圣经。失业者宁愿追随贩卖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随施予救济的人。社会低等成员之所以能对社会发生重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现在”完全不尊重。群众运动不需要相信有上帝,一样可以兴起和传播,但它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 美国国家图书奖传奇得主,畅销全球的一生代表作《狂热分子》,风格酷似法国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堪称《乌合之众》的兄弟篇。 内容推荐 由埃里克·霍弗编著的《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码头工人哲学家的沉思录》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目录 码头工人哲学家——霍弗其人及其书 序言狂热分子的心灵 第一部分 群众运动的吸引力 第一章 对改变的渴望 宗教运动、革命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是热情的发电厂 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失意者则乐于看到世界急遽改变 投身变革运动的,往往是那些觉得自己拥有无敌力量的人 怀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或一枚徽章 当希望和梦想在街头汹涌澎湃的时候,胆怯的人最好闩起门扉 第二章 对替代品的渴望 通过认同于一件神圣事业而获得自豪、信心、希望、目的感和价值感 逃离自我 无私者的虚荣心是无边无际的 失业者宁愿追随贩卖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随施予救济的人 第三章 群众运动间的可替代性 每一个积极吸收追随者的群众运动,都把敌对运动的成员视为其潜在信徒 用一个群众运动压制另一个群众运动并非是没有危险的,代价也不一定便宜 每一个群众运动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场移民 第二部分 潜在的皈依者 第一章 不受欢迎者在人类事务中扮演的角色 一个群体的性格和命运,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员决定 第二章 穷人 悲愤会在它几乎得到补偿的时候最为蚀骨 自我若是软弱无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用? 狂热者对自由的恐惧尤甚于迫害 兴起中的群众运动对家庭都会抱持敌意态度 被统治者融合在一个整体中的程度愈深,个人落寞的情绪愈少 瓦解中的集体结构是群众运动萌芽的最佳环境 第三章 畸零人 暂时性的畸零人 永久性的畸零人 第四章 极端自私的人 极端自私的人往往是无私精神最勇猛的捍卫者 第五章 面对无穷机会的野心者 面对无穷的机会时,无可避免会看不起现在 第六章 少数民族 在一个行将被同化的少数民族里,最容易被群众运动吸引的,是最有成就和最没成就的两类人 第七章 烦闷者 在蠢动不安中,人们为改变现状者鼓掌叫好 第八章 罪犯 爱国主义是歹徒的最后归宿 第三部分 团结行动与自我牺牲 第一章 前言 无论团结还是自我牺牲精神都需要以自轻为前提 第二章 促进自我牺牲精神的方法 通过认同,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成了某种永恒之物的一部分 群众运动给自己设定很多不切实际的目标,乃是其对抗“现在”的策略 任何有效的主义,必须是“违反天性、违反常识、违反欢乐的” 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 狂热者无法被说服,只能被煽动 第三章 团结催化剂 群众运动不需要相信有上帝,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 共同的仇恨可以凝聚最异质的成分 理论与实际愈是矛盾的群众运动,就愈是热衷把自己的信仰加诸别人 “忠实信徒”的行为不管多么粗暴,他基本上都是一个恭顺服从的人 成功的行动往往会带来自身的终结 “忠实信徒”永远不会觉得完整,永远不会觉得安全 第四部分 始与终 第一章 言辞人 造就法国大革命的是虚荣心,自由只是借口 一个体制明明无能已极却能够苟延残喘时,当权者已经与言辞人结成紧密同盟 优秀者信仰尽失,而低劣者激情澎湃 催生群众运动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根源在于,他们本质上都是个人主义者 第二章 狂热者 如果狂热者是鱼,混乱就是水 大部分的纳粹头子都有艺术和文学上的野心,却没有实现的能力 没有外敌可以摧毁时,同一阵营的狂热者就会彼此为敌 第三章 务实的行动人 用失意者的愤懑情绪作为建筑一个新世界的灰泥 真正的行动人意不在更新世界,而在拥有它 一个群众运动的活跃阶段结束,就会变成成功者的权力工具和失意者的鸦片 第四章 良性与恶性的群众运动 狂热者的盲目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但也是他们智力贫瘠与情绪单调的原因 所谓自由的传统就是反抗的传统 把人民宗教化的能力是民主国家领袖的必备才具之一 狂热是一种灵魂的疾病 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对改变的渴望 1 宗教运动、革命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是热情的发电厂 很多人参加革命运动,是因为憧憬革命可以急遽而大幅地改变他们的生活处境。这是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因为革命运动明明白白就是一种追求改变的工具。 但较不为人知的是,宗教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一样可以是改变的手段。要实现迅速和巨大的改变,某种广为弥漫的热情或激情显然是不可少的,至于这种热情是由黄金梦还是由一个积极的群众运动诱发,则无关宏旨。在美国这里,自南北战争以来各种波澜壮阔的改变就是受到一种激情洋溢的气氛所驱动,而人们之所以会洋溢激情,则是因为感受到有无限自我改善的机会’等在前头。不过,在自我改善是不可能或不容许的地方,如果要让声势浩大的改变得以实现和维系,则势必要在别的地方寻求热情的来源。宗教运动、革命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正是这一类普遍热情的发电厂。 在过去,宗教运动是变革的主要媒介。宗教的保守性格是后起的事,是一度高涨的反抗活力沉寂凝固后的结果。一个勃兴的宗教运动带来的是全面的变革和实验——它会容纳来自各方面的新观点与新技术。以伊斯兰教为例,在其兴起的阶段,伊斯兰教乃是一种促进阿拉伯人团结与现代化的媒介。相似的,基督宗教对欧洲的蛮族亦起过文明化和现代化的作用。十字军东征和宗教改革运动,都是把西方世界从中世纪停滞状态摇醒的关键因素。 但到了现代,能实现巨大而迅速变革的群众运动,则是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它们有时是单独发生,有时是合并发生。论热忱、权势和情性的冷酷,彼得大帝大概不输许多最成功的革命运动或民族运动的领袖,但他却未能达成一个他向往的主要目标:把俄国转化为一个西化国家。原因是他无法在俄国群众当中注入激情。他要不是因为不觉得有此必要,就是不知道怎样把他的憧憬转化为一场群众运动。这就不奇怪,消灭最后一位沙皇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党人,应该会觉得自己与彼得大帝有血缘关系。因为彼得大帝的目标现在成为他们的目标,他们希望达成他未竟其功的理想。将来,布尔什维克革命会被史家大书特书的,除了建立共产主义经济制度的企图,还有就是把地球1/6的土地现代化的尝试。 法国和俄国的革命最后都演变为民族主义运动。这个事实意味着,在现时代,民族主义乃是群众激情最丰富也最持久的源泉,而任何大变革计划想要取得成功,都必须利用民族主义的激情。有鉴于此,我们不禁怀疑,现在英国工党政府改变4900万人生活方式的大计之所以阻力重重,是不是就是因为它没有去营造一种狂热的气氛,没有许诺英国人民一些大而无当的远景。当代大部分群众运动的丑陋面貌,让高雅正派的工党领袖望革命激情而却步。不过。事态的变化仍有可能迫使他们采取较温和形式的沙文主义,以便让英国也得以“通过国家的社会主义化,达成社会主义的国家化”。 日本在现代化方面的成功是惊人的,但要不是经历过一波民族主义运动,这样的成功大概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大概适用于一些迅速实现现代化的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它们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拜民族主义热情的涌现与扩散所赐。有证据显示,亚洲国家想要复兴,应该借助民族主义运动多于任何其他媒介。凯末尔(Kemal Ataturk)。之所以能够几乎一夜间把土耳其现代化,就是拜一个货真价实的民族主义运动之助。埃及则刚好相反。即便打从阿里(Mehmed Ali)统治的时候开始,埃及的统治者即已欢迎西方的观念,而埃及与西方的接触也频繁而密切,但因为从来没有发生过群众运动,其现代化显得步履蹒跚。犹太复国主义也是一种有助落后国家革新的工具,因为它可以把店主和脑力劳动者转化为农人、工人与士兵。要是蒋介石知道怎样发起一个扎实的群众运动,或者至少懂得怎样让因日本侵华而点燃的爱国激情维持不坠,那他现在说不定已被尊为革兴中国的巨人。但因为他不懂得这样做,所以才会被精通“宗教化”(religiofication)艺术的大师给推到一边去——所谓的“宗教化”艺术,就是给实际目的披上神圣大衣的艺术。 至此,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美国和英国(或任何西方民主国家)无法在唤醒落后和停滞的亚洲国家一事上扮演直接和积极的角色:它们不是无意就是没有能力唤起亚洲亿万人民的复兴精神。不过,西方民主国家倒是以一个间接和意料不到的方式唤醒了东方:它们点燃了仇视西方的激情。目前让东方从历时多个世纪的停滞中苏醒的,正是这种反西方的热情。。 尽管渴望改变往往只是人们投身群众运动的表面动机,但分析一下这种心理,说不定还是可以让我们对群众运动的内在动力有多一分的了解。因此,以下我们会先分析一下这种渴望的性质。P23-26 序言 狂热分子的心灵 埃里克·霍弗 本书探讨的是群众运动共有的一些特征,不管那是宗教运动、社会运动,还是民族主义运动。我并不是要主张这些运动都一模一样,而只是想指出,它们所共有的一些特征让它们长得像一家人。 所有群众运动都会激发起其追随者赴死的决心和团结行动的意愿;不管它们宣扬的主张或制定的纲领为何,所有群众运动都会助长狂热、激情、热望、仇恨和不宽容;所有群众运动都能够从生活的某些部门释放出强大的动能;它们全都要求信徒盲从和一心一意效忠。 不管彼此的主张与目标有多么南辕北辙,所有群众运动都是从同一类人中间吸收最早的追随者,而它们能吸引到的,也是同一类型的心灵。 尽管在狂热的基督徒、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狂热的共产主义者和狂热的纳粹分子之间有显著不同,但鼓动他们的那股狂热,却可以视为同样的东西。驱策他们去扩张和控制世界的那股力量也是相同的。在各种类型的献身、信仰、权力追求、团结与自我牺牲中,存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不管两件神圣事业的内容和教义有多少歧义,让它们发生效力的因素仍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帕斯卡尔(Pascal)一这一类深谙基督宗教教义何以能发挥效力的人,一定也会明白共产主义、纳粹主义或民族主义的效力何在。尽管人们会为千差万别的神圣事业赴死,其实他们说不定都是为同一件事情而死。 本书所探讨的主要是群众运动中的一个阶段——积极阶段(active phase)。这个阶段的群众运动是由“忠实信徒”(truebeliever)所控制,而所谓的“忠实信徒”,是指具有狂热信仰、准备好随时为一件神圣伟业牺牲的人。本书会尝试追溯这类人的起源和勾勒他们的人格特质。为了帮助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会进行一些假设。基于所有群众运动的初期追随者都以失意者(the frustrated)居多,以及失意者一般都是自愿参加群众运动的事实,我们提出两个假定:(一)即使没有外来的煽动游说力量,失意感本身即足以产生“忠实信徒”所特有的大部分人格特征;(二)煽动游说技巧是否奏效,端视其能否诱发和强化失意者所特有的那些心理和行为倾向。 为了测试这些假设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探究“失意者”的心理,看看他们受到的是什么困扰和他们如何回应这些困扰。其次,我们必须探究“失意者”对困扰的反应方式与“忠实信徒”的行为相似的程度。最后,我们必须拿当代的群众运动作为实例加以考察,看看它们所使用的煽动游说手段,是否专事在其追随者中间激发一种失意者的心理状态,而其又是否可以从这种做法中牟利。 在这个时代,我们大部分人都必须对“忠实信徒”的动机和心理有一些认识。因为我们的时代虽是无神的时代,却不是无信仰的时代。“忠实信徒”无处不在,他们昂首阔步、列队前进,要通过劝说和激烈手段,按他们的形象塑造世界。不管我们是打算加入他们还是反对他们,都应该尽可能多了解他们的特质与潜势。 为谨慎起见,在这里再补充一语大概不是多余的。当我们说所有群众运动长得像一家人的时候,我们是在分类学的意义上使用“家”(family)这个字的。在分类学上,西红柿与龙葵属于同一科(family),也就是茄科。尽管西红柿营养丰富而龙葵有毒,但它们在形态学、解剖学和生理学上却多有相似之处,以致即使非植物学家也可以感受得到它们像一家人。我说各种群众运动有很多相似特征,并非暗示它们都同样有益或有害。本书既不作价值判断,也不会表现爱憎。本书只尝试去解释,而这些解释——它们全都是理论——是以建议和论证的方式提出来的,哪怕我的口吻有时看似斩钉截铁。没有任何话比蒙田(Montaigne)所言更能道出我的心声:“我要说的一切都是通过论述,而非通过说教。如果我的目的是说服别人,话就不会说得那么满。” 书评(媒体评论) 当我们在群众运动中丧失了自我独立性.我们就得到一种新自由——一种无愧无疚地去恨、去恫吓、去撒谎、去凌虐、去背叛的自由。这毫无疑问是群众运动的部分吸引力之所寄。在群众运动中,我们获得了“干下流勾当的权利。” ——霍弗 在群众运动中,我们获得了“干下流勾当的权利”。 ——埃里克·霍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