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路易十四/外国著名帝王传记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安东尼·列维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幼年时代开始一直到其进入耄耋之年,路易十四一直享有超乎寻常的特权与权力,在这一方面,无论是在中世纪还是在近代早期,整个欧洲都没有任何其他君主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然而,单凭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路易十四的个人传记为何让人如此着迷。对于路易十四的个人历程而言,其核心内容就是他那不合常态的经历。按照通常说法,路易十四的身上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他是“太阳王”,作为监管人,他要维护法兰西的庄严与伟大。而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对民生产生影响,都会牵系着千百万人的生死存亡。

安东尼·列维撰写的《路易十四》记录了其的一生。

内容推荐

法国的路易十四的地位大约相当于中国清朝的乾隆皇帝,他所处的时期也正是法国绝对君主制由盛而衰的转折期。1661—1715年的法国史是以“路易十四时代”之名而载入史册的,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一段法国史就是一本路易十四的个人传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路易十四在这段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他在法国历史上是专制的典范、勤政的典范,同时他也以其浪漫情调的私人生活而著称。因此安东尼·列维撰写的《路易十四》这本关于介绍路易十四的个人传记,既能反映法国从封建时期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的历史面貌,也能尽览法国宫廷风情和领略法国人的浪漫风格。

《路易十四》记录了其的一生。

目录

图片说明

前言

致谢

大事年表

路易十四族谱

地图

第一章 历史给路易十四留下的遗产

 路易十四的多重人格

 西部欧洲的政治格局

 剧烈变革的法兰西文化

 近代早期的社会文化资源

第二章 天赐之礼

 前景堪忧的王位继承问题

 化解危机的“天赐之礼”

 匪夷所思的雪夜“偶遇”

 孩子的生身之父究竟是谁

 让国王“大失所望”的王太子

 黎塞留的政治遗嘱

 四岁半登基的新国王

第三章 少年国王

 被抱到御座上主持会议的小国王

 “行文老成”的贺信

 住得越来越近的干爹

 小国王的做派与学业

 摄政府的刚柔相济之策

 针对摄政府的第一次挑战

 苦心孤诣的马札然

 财政问题的凸显与大动乱的酝酿

第四章 国王成年

 由高等法院点燃的抗议之火

 逼迫政府退却的“圣路易法院”宪章 

 马札然的潜在对手

 王室一家的两次出逃

 既功高盖世又欲壑难填的孔代亲王

 败走麦城的马札然

 国王的“成年礼”

 福隆德运动中的最后赢家

第五章 加冕、初恋与成婚

 三口之家的浓情蜜意

 个性特征的形成

 按传统仪式举行的加冕礼

 舞林高手的光辉形象及日常生活

 情窦初开后的贪得无厌

 患难之中的笃深情谊

 “你哭了,你虽是主人,但我还得离开”

 王朝利益至上的政治婚姻

第六章 马札然之死与富凯倒台

 无与伦比的入城仪式

 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国王的仁慈之心与等级观念

 马札然之死及随后的二选一政治格局

 马札然的财富及其来源

 政治权力的新格局

 富凯的身世及发迹之路

 已是大难临头但却毫无戒备的富凯

 促使富凯加速倒台的宫廷琐事

 让富凯出尽风头的游园会

 富凯的最终倒台

第七章 年轻的统治者

 亲政之后的集权幻象

 荣宠权力集于一身的柯尔柏

 柯尔柏的发展战略及成效

 献给“主君”的马术表演

 心仪卢浮宫的柯尔柏

 情系凡尔赛的路易十四

 欲罢不能的“魔岛嬉游”

 母后之死

 “权利转移战争”

 国王的旧爱与新欢

 接二连三的喜庆活动

 继续在添砖加瓦的凡尔赛

第八章 公事、私事、投毒及惩处

 谜团国王的慈悲心肠及其前提

 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强化

 对巴黎的改造与美化

 长袖善舞的阿泰娜伊斯

 孩子的保姆斯卡龙夫人

 一刀两断与旧梦重温

 无关大碍的春药问题

 “大小姐”的婚姻闹剧

 令人恐慌的“投毒事件”

第九章 “无景、无林、无水”的凡尔赛

 由乖张念头造就的新都城

 别致的花园与无序的城堡

 “信封”建筑的动工与成型

 瑕瑜互现的二期工程

 棘手的供水问题

 辉煌表象后的虚骄心理

 丧妻失臣的两个月

 远离喧嚣的两个世外桃源

 王太子的第一次婚姻

 “邮包事件”下的暗淡宫廷

 曼特侬夫人的登堂入室

 昙花一现的圣西尔女校

第十章 国王的信仰与基督教信条

 缺乏安全感的国王

 信心丧失前的亢奋文化

 “冉森主义”的传入及其潜在威胁

 从“借机”谴责到斩草除根

 道德负罪感的由弱到强

 胆大妄为但却没有成效的“谏书”

 静寂主义与纯粹之爱

 主题严肃的“高雅喜剧”

第十一章 战争与对外事务

 对外战争的动机分析

 “速战速决”的虚幻构想

 塑造法王辉煌的“荷兰战争”

 新一轮战争的酝酿

 烧出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奥格斯堡同盟战争”

 枝节横生的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一败再败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战争阴云下的家族变故

 战争的尾声与“太阳王时代”的萧条

第十二章 新教徒与教皇

 已经成为“顺民”的雨格诺教徒

 雨格诺教徒遭殃的动因

 新时期的“政教之争”

 克雷基事件

 《宗教仪轨》问题

 “国王特权”之争

 避难权之争

 冉森主义的归宿

第十三章 个性、身体状况与亡故

 个性特征分析

 早期病史素描

 肛瘘切除手术

 心理与情感构造

 宫廷中的年轻人

 烛光的熄灭

索引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作为处在青春期的玛丽-阿代拉伊德,她也有着反叛心理。而且,她对身边的那些年长者并不客气,因为她仗着自己拥有特殊身份,即她嫁的是路易十四的长孙,因此,有朝一日她将坐上王后的宝座。她对各种奇装异服很感兴趣,并花大量的时间去琢磨这些东西。她会跳到河里去洗澡,有时还会睡在帐篷里。有的时候,她会去巴黎跳舞,而且一跳就要跳个通宵,跳完舞之后她才去吃“晚饭”,接着就去做弥撒,然后再返回凡尔赛并以亲吻的方式向路易十四问个早安。她经常会活蹦乱跳地带着侍女们在花园里转悠。她先后和两三个青年男子粘到了一起。她自以为这个事是神不知鬼不觉的,然而,这几个青年男子却相继都被赶出了宫廷。后来,曼特侬夫人终于让她看一份有关其行踪的汇报材料。这份材料写得很细,而且是按钟点进行追踪的,也就是说,玛丽-阿代拉伊德几点几点在干什么,材料中均有记录。曼特依夫人此举的目的在于让玛丽-阿代拉伊德明白:她什么东西也没能瞒住,而且,诸如此类的汇报材料一直会从不间断地从好几个角落汇总上来。

1708年,玛丽-阿代拉伊德的丈夫被派往前线,然而,他在前线的表现却令人扼腕。1711年,“大个子”王太子去世。随后,玛丽-阿代拉伊德成为太子妃,和其丈夫一样,她也开始颇为认真地对待起自己的这一新角色。1704年,她生下第一个孩子(而且是个男孩),但这个孩子在1岁的时候便夭折。1707年,她又生了个男孩,此即布列塔尼公爵,但这个孩子于1712年死于麻疹。1710年,她又生下安茹公爵,这个孩子终于活了下来,此即后来的路易十五。除了生下这3个孩子之外,她还有过6次流产经历。1712年,玛丽-阿代拉伊德本人也死于麻疹,仅仅几个小时之后,她的丈夫以及她的儿子布列塔尼公爵也都相继死去。丽丝洛特看到大夫们在给玛丽一阿代拉伊德灌服催吐剂并为之放血,于是,她想上前制止,但是,曼特侬夫人却告诉她别乱插手,治疗事宜由9位值班医生负责就可以了。玛丽一阿代拉伊德最终死在了这几位医生手中。

不过,在年轻的宫廷成员中,居于领头羊地位的还是以下这两个人。一个是沙特尔公爵,他是路易十四之弟菲利普与丽丝洛特所生之子,在路易十四去世之后,此人成为法兰西摄政。另一个是年轻的孔蒂亲王,他曾和他的兄长一起出征去攻打土耳其人。在其兄长去世后,他继承了兄长的“孔蒂亲王”头衔。后来,此人娶了“伟大的”孔代的孙女为妻。

沙特尔公爵是路易十四的侄子,但他娶的妻子却是阿泰娜伊斯和路易十四所生的那个最小的女儿。沙特尔公爵以放浪形骸、丑闻不断而著称。他曾和其母亲的一个侍女保持私通关系,对于此事,他不仅毫不避讳,而且还到处炫耀。他还和一个女演员勾搭在一起,而且,这个女人还给他生了个儿子。也就在他的这个私生儿子出世前后,他的妻子又给他生了个女儿。对于勃艮第公爵夫妇之死,有人怀疑是沙特尔公爵下的毒,其实,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路易十四也认为,沙特尔公爵投毒的可能性不大。就这一点而言,路易十四还是很有见地的。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前,最后一个被叫到他病榻前的就是沙特尔公爵。按照继承规则,路易十四死后,继承王位的当然是安茹公爵。这位安茹公爵才5岁,他是勃艮第公爵夫妇所生之子,因此也就是路易十四的曾孙。当时,作为沙特尔公爵的伯父,路易十四已经想到,在小国王成年亲政之前,沙特尔公爵有可能将成为独掌大权的摄政。

从17叭年到路易十四去世前这段时间里,法国宫廷可谓是悲多喜少、败多胜少。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这一时期,宫廷生活的基调掌控在曼特依夫人之手。她曾经漂亮过,但如今却变得邋遢起来。她的品德的确颇为高尚,不过,在这一方面,她多少还是有点喜欢自我炫耀。她特别渴望行善,一心想着仁慈,而她的这种孜孜以求的做派几乎已经发展到令人生厌的地步。白天出去打猎的那些人回来之后,会给她讲述打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故事,而她也会听得津津有味,但这有个前提,即打猎过程中的那些血腥细节不能提。不过,以上所述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曼特侬夫人绝对不想把自己管辖下的这个宫廷弄得热闹非凡,而且,她也根本不想举办什么娱乐活动来取悦那些年轻人。“大个子”王太子的妻子死于1690年,卢福瓦则死于1691年。也就是在1691年这一年,蒙特斯庞夫人最终离开凡尔赛,她原先居住的那套房子以及克拉尼城堡均被传给其儿子曼恩公爵。她的其他几个孩子则被带离凡尔赛,比如,时年13岁的图卢兹伯爵被送进了军队。弗朗索瓦丝一玛丽比图卢兹伯爵还要小一岁,因此,还需安排一个女管家对之进行照料,后来,这个女孩嫁给了沙特尔公爵,而这个公爵正是她的叔父菲利普之子,路易十四死后他将担任摄政。1701年,蒙特斯庞夫人的丈夫也死掉了。

从前线传来的消息越来越糟,与此相伴,路易十四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如今,他整天都在外面打猎。而且,他还规定:从前线寄到凡尔赛的所有信件,无论收件人是谁,都不得随意打开,必须等他回来之后,才能拆信。可以说,这也是一种极不恰当的专断做法,要知道,宫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在心急如焚地等待来自前线的各种消息。1709年初的那个冬天异常寒冷,结果导致当年春天的农业收成锐减。城市生活陷入困境,农村地区的状况则更是让人目不忍睹。也就是在此期间,勒泰利埃神父接替拉雪兹而成为路易十四的忏悔神父,当然,勒泰利埃神父也是个耶稣会士。在万般无奈之下,路易十四准备与交战方讲和。然而,对方开出的讲和条件简直就是在羞辱路易十四,因此,他决意,即便全国人都饿死,他也要继续打下去。

在短短的时间里,路易十四遭遇到了无以复加的家破人亡之痛,“大个子”王太子、勃艮第公爵夫妇及其年龄稍大的那个儿子接二连三地死去,可以说,这一变故已经把路易十四完全击垮。路易十四再也没有情绪去搞什么宫廷消遣活动,招待会以及表演会之类的东西犹如退潮之水那样逐渐销声匿迹。随着廷臣们的渐趋离散,凡尔赛的人烟也开始慢慢稀少起来,仿佛它已感受到,自己的功能已经消耗殆尽。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当中,路易十四主要就忙于两件事。首先是宣传并贯彻以冉森主义为打击目标的“唯一圣子”宪章,其原因在于,在这一时期,有迹象表明,冉森主义有可能会卷土重来。其次就是庆祝德南大捷,正是在这次军事胜利之后,法国和其他交战方开始和谈,并最终签署《乌特勒支和约》。P533-535

序言

从学生时代开始,我就对法国文学产生了兴趣,而目前这部传记作品便是这一兴趣的产物。与用英语写成的那些文学作品相比,法国文学可谓与之有着天壤之别,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巨大差异?另外,人们认为,法国文学作品和我们那些英语文学作品都对某些历史时期颇有兴致,然而,二者所感兴趣的具体时段却并不一致,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当我第一次遇到这些问题并想知道其答案的时候,我对法国文学的兴趣也就由此而生。在后来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我的兴趣出现了双重变化。从关注的焦点来说,我的兴趣变窄了,16、17世纪的法国成为我的研究中心。然而,从关注的范围来说,我的兴趣却又变宽了,我所关注的对象已经远远超越了法国,其中又以对德意志的关注为甚。同时,除了文学史之外,我对文学史赖以存在的总体文化背景也颇有兴趣,而且,视觉艺术、建筑学、政治史、社会史、神学以及哲学也都让我流连忘返。

就以上所述的方方面面而言,其背后无不影影绰绰地矗立着一位高耸云霄的人物,此人便是路易十四。虽然说路易十四1638年才出生,但我曾经认为,这并不影响以上这一判断。我曾经对牛津大学一位同行的观点做过评论,我当时的看法是:直到17世纪30年代后期,也就是说,直到高乃依兄弟两人中的兄长皮埃尔·高乃依的那些著名作品问世之后,时称“古典主义”的17世纪法国文学才开始起步。这种看法实在应予抛弃,因此,也就是在30年前,我收回了自己的上述观点。正是因为我的这一观点站不住脚,在其促动下,在随后的岁月中,我开始进行深入广泛的探究。不过,在一段时期内,我依旧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在文学方面以及在其他文化领域,17世纪的法国出现了数量浩繁的不朽之作,正是在这些杰作的孵化之下,法国出现了这位令人生畏的国王。然而,最终结果却表明,我的这一观点也不对,或者最起码说,就我当初的那一套想法而言,我的上述观点是说不通的。不过,我一直坚信以下的这一观点依旧没有错:在17世纪法国的诸多文学作品及视觉艺术作品的背后,蕴藏着一种极为富饶、极为多彩、极为强大的文化。而且,至少就17世纪下半叶中大部分时间而言,在这一文化的背后又隐藏着路易十四这位国王。即使在写完这部传记作品之后,我的这一观点仍然没有改变。

路易十四在个人成长、权力、财富以及声望方面均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其中有的是他人给予的,有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正是借助于以上这些因素,路易十四以其自己的方式统辖着17世纪法国文化的创造活动。这部传记作品的目的就是要对路易十四作一生动描绘,并借此探讨路易十四究竟是如何统辖这一创造活动的。

后记

在把这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著作翻译完之后,我本想直接将译稿交给出版社了事,而不再写什么“后记”之类的东西。之所以有这个想法,当然不是因为这部著作不值得我去写“后记”,也不是因为我为翻译这部著作而劳顿得写不了“后记”。其真实原因在于,我真的不知道应该写什么、应该怎么写。

别人翻译的著作我也读过一些,别人在译著末尾写的那些“后记”我也读过不少,但看来看去,绝大多数“后记”似乎都是围着三句话在打转。第一句是“这本书如何如何值得一读”。实际上,这类表述纯属画蛇添足。如果一本书没有什么价值,你还花那么大力气把它翻译成中文干什么?第二句是“需要对谁谁谁表示衷心的感谢”。事实已经证明,无论你的感谢是诚心的还是敷衍的,在你列出的一长串需要感谢的名单当中,反正没有几个人会拿你的那些感谢当真。第三句是“成书仓促,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这是最为八股的一句陈词滥调。时间不够,就不要去做;水平不行,就更不要去浪费纸张、坑害读者。中国真的已经非常非常不缺滥竽充数、害人害己的翻译作品了。

……

在当年撰写《法国史》(2004)的时候,我的女儿宇涵还在上幼儿园。她当时冒出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忆犹新:“爸爸真厉害,会写那么多字。”她哪里知道,我会写的字非常有限,一本59多万字的《法国史》中,光是“的”、“地”、“得”之类的字我就翻来覆去地不知写了多少遍。如今,当我翻译这部《路易十四》的时候,宇涵已经是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对于我的这件工作,她似乎比较认可,同时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真的可能赶不上爸爸。我对她说:“你也很不错了啊,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写日记,现在已经写了厚厚一大摞了啊。”她显然不认可我的说法,她说:“这有什么用啊?我的日记又出版不了,没有成就感。”虽然她认为自己的爸爸有点“成就”,但是,当她妈妈一次又一次地发现译稿中的错漏时,她还是会兴高采烈地在一旁起哄,而且会大声把我叫过去:“爸爸,你看,你又错了!”

陈文海

2009年8月8日于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2: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