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年时代开始一直到其进入耄耋之年,路易十四一直享有超乎寻常的特权与权力,在这一方面,无论是在中世纪还是在近代早期,整个欧洲都没有任何其他君主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然而,单凭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路易十四的个人传记为何让人如此着迷。对于路易十四的个人历程而言,其核心内容就是他那不合常态的经历。按照通常说法,路易十四的身上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他是“太阳王”,作为监管人,他要维护法兰西的庄严与伟大。而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对民生产生影响,都会牵系着千百万人的生死存亡。
安东尼·列维撰写的《路易十四》记录了其的一生。
法国的路易十四的地位大约相当于中国清朝的乾隆皇帝,他所处的时期也正是法国绝对君主制由盛而衰的转折期。1661—1715年的法国史是以“路易十四时代”之名而载入史册的,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一段法国史就是一本路易十四的个人传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路易十四在这段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他在法国历史上是专制的典范、勤政的典范,同时他也以其浪漫情调的私人生活而著称。因此安东尼·列维撰写的《路易十四》这本关于介绍路易十四的个人传记,既能反映法国从封建时期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的历史面貌,也能尽览法国宫廷风情和领略法国人的浪漫风格。
《路易十四》记录了其的一生。
作为处在青春期的玛丽-阿代拉伊德,她也有着反叛心理。而且,她对身边的那些年长者并不客气,因为她仗着自己拥有特殊身份,即她嫁的是路易十四的长孙,因此,有朝一日她将坐上王后的宝座。她对各种奇装异服很感兴趣,并花大量的时间去琢磨这些东西。她会跳到河里去洗澡,有时还会睡在帐篷里。有的时候,她会去巴黎跳舞,而且一跳就要跳个通宵,跳完舞之后她才去吃“晚饭”,接着就去做弥撒,然后再返回凡尔赛并以亲吻的方式向路易十四问个早安。她经常会活蹦乱跳地带着侍女们在花园里转悠。她先后和两三个青年男子粘到了一起。她自以为这个事是神不知鬼不觉的,然而,这几个青年男子却相继都被赶出了宫廷。后来,曼特侬夫人终于让她看一份有关其行踪的汇报材料。这份材料写得很细,而且是按钟点进行追踪的,也就是说,玛丽-阿代拉伊德几点几点在干什么,材料中均有记录。曼特依夫人此举的目的在于让玛丽-阿代拉伊德明白:她什么东西也没能瞒住,而且,诸如此类的汇报材料一直会从不间断地从好几个角落汇总上来。
1708年,玛丽-阿代拉伊德的丈夫被派往前线,然而,他在前线的表现却令人扼腕。1711年,“大个子”王太子去世。随后,玛丽-阿代拉伊德成为太子妃,和其丈夫一样,她也开始颇为认真地对待起自己的这一新角色。1704年,她生下第一个孩子(而且是个男孩),但这个孩子在1岁的时候便夭折。1707年,她又生了个男孩,此即布列塔尼公爵,但这个孩子于1712年死于麻疹。1710年,她又生下安茹公爵,这个孩子终于活了下来,此即后来的路易十五。除了生下这3个孩子之外,她还有过6次流产经历。1712年,玛丽-阿代拉伊德本人也死于麻疹,仅仅几个小时之后,她的丈夫以及她的儿子布列塔尼公爵也都相继死去。丽丝洛特看到大夫们在给玛丽一阿代拉伊德灌服催吐剂并为之放血,于是,她想上前制止,但是,曼特侬夫人却告诉她别乱插手,治疗事宜由9位值班医生负责就可以了。玛丽一阿代拉伊德最终死在了这几位医生手中。
不过,在年轻的宫廷成员中,居于领头羊地位的还是以下这两个人。一个是沙特尔公爵,他是路易十四之弟菲利普与丽丝洛特所生之子,在路易十四去世之后,此人成为法兰西摄政。另一个是年轻的孔蒂亲王,他曾和他的兄长一起出征去攻打土耳其人。在其兄长去世后,他继承了兄长的“孔蒂亲王”头衔。后来,此人娶了“伟大的”孔代的孙女为妻。
沙特尔公爵是路易十四的侄子,但他娶的妻子却是阿泰娜伊斯和路易十四所生的那个最小的女儿。沙特尔公爵以放浪形骸、丑闻不断而著称。他曾和其母亲的一个侍女保持私通关系,对于此事,他不仅毫不避讳,而且还到处炫耀。他还和一个女演员勾搭在一起,而且,这个女人还给他生了个儿子。也就在他的这个私生儿子出世前后,他的妻子又给他生了个女儿。对于勃艮第公爵夫妇之死,有人怀疑是沙特尔公爵下的毒,其实,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路易十四也认为,沙特尔公爵投毒的可能性不大。就这一点而言,路易十四还是很有见地的。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前,最后一个被叫到他病榻前的就是沙特尔公爵。按照继承规则,路易十四死后,继承王位的当然是安茹公爵。这位安茹公爵才5岁,他是勃艮第公爵夫妇所生之子,因此也就是路易十四的曾孙。当时,作为沙特尔公爵的伯父,路易十四已经想到,在小国王成年亲政之前,沙特尔公爵有可能将成为独掌大权的摄政。
从17叭年到路易十四去世前这段时间里,法国宫廷可谓是悲多喜少、败多胜少。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这一时期,宫廷生活的基调掌控在曼特依夫人之手。她曾经漂亮过,但如今却变得邋遢起来。她的品德的确颇为高尚,不过,在这一方面,她多少还是有点喜欢自我炫耀。她特别渴望行善,一心想着仁慈,而她的这种孜孜以求的做派几乎已经发展到令人生厌的地步。白天出去打猎的那些人回来之后,会给她讲述打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故事,而她也会听得津津有味,但这有个前提,即打猎过程中的那些血腥细节不能提。不过,以上所述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曼特侬夫人绝对不想把自己管辖下的这个宫廷弄得热闹非凡,而且,她也根本不想举办什么娱乐活动来取悦那些年轻人。“大个子”王太子的妻子死于1690年,卢福瓦则死于1691年。也就是在1691年这一年,蒙特斯庞夫人最终离开凡尔赛,她原先居住的那套房子以及克拉尼城堡均被传给其儿子曼恩公爵。她的其他几个孩子则被带离凡尔赛,比如,时年13岁的图卢兹伯爵被送进了军队。弗朗索瓦丝一玛丽比图卢兹伯爵还要小一岁,因此,还需安排一个女管家对之进行照料,后来,这个女孩嫁给了沙特尔公爵,而这个公爵正是她的叔父菲利普之子,路易十四死后他将担任摄政。1701年,蒙特斯庞夫人的丈夫也死掉了。
从前线传来的消息越来越糟,与此相伴,路易十四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如今,他整天都在外面打猎。而且,他还规定:从前线寄到凡尔赛的所有信件,无论收件人是谁,都不得随意打开,必须等他回来之后,才能拆信。可以说,这也是一种极不恰当的专断做法,要知道,宫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在心急如焚地等待来自前线的各种消息。1709年初的那个冬天异常寒冷,结果导致当年春天的农业收成锐减。城市生活陷入困境,农村地区的状况则更是让人目不忍睹。也就是在此期间,勒泰利埃神父接替拉雪兹而成为路易十四的忏悔神父,当然,勒泰利埃神父也是个耶稣会士。在万般无奈之下,路易十四准备与交战方讲和。然而,对方开出的讲和条件简直就是在羞辱路易十四,因此,他决意,即便全国人都饿死,他也要继续打下去。
在短短的时间里,路易十四遭遇到了无以复加的家破人亡之痛,“大个子”王太子、勃艮第公爵夫妇及其年龄稍大的那个儿子接二连三地死去,可以说,这一变故已经把路易十四完全击垮。路易十四再也没有情绪去搞什么宫廷消遣活动,招待会以及表演会之类的东西犹如退潮之水那样逐渐销声匿迹。随着廷臣们的渐趋离散,凡尔赛的人烟也开始慢慢稀少起来,仿佛它已感受到,自己的功能已经消耗殆尽。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当中,路易十四主要就忙于两件事。首先是宣传并贯彻以冉森主义为打击目标的“唯一圣子”宪章,其原因在于,在这一时期,有迹象表明,冉森主义有可能会卷土重来。其次就是庆祝德南大捷,正是在这次军事胜利之后,法国和其他交战方开始和谈,并最终签署《乌特勒支和约》。P533-535
从学生时代开始,我就对法国文学产生了兴趣,而目前这部传记作品便是这一兴趣的产物。与用英语写成的那些文学作品相比,法国文学可谓与之有着天壤之别,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巨大差异?另外,人们认为,法国文学作品和我们那些英语文学作品都对某些历史时期颇有兴致,然而,二者所感兴趣的具体时段却并不一致,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当我第一次遇到这些问题并想知道其答案的时候,我对法国文学的兴趣也就由此而生。在后来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我的兴趣出现了双重变化。从关注的焦点来说,我的兴趣变窄了,16、17世纪的法国成为我的研究中心。然而,从关注的范围来说,我的兴趣却又变宽了,我所关注的对象已经远远超越了法国,其中又以对德意志的关注为甚。同时,除了文学史之外,我对文学史赖以存在的总体文化背景也颇有兴趣,而且,视觉艺术、建筑学、政治史、社会史、神学以及哲学也都让我流连忘返。
就以上所述的方方面面而言,其背后无不影影绰绰地矗立着一位高耸云霄的人物,此人便是路易十四。虽然说路易十四1638年才出生,但我曾经认为,这并不影响以上这一判断。我曾经对牛津大学一位同行的观点做过评论,我当时的看法是:直到17世纪30年代后期,也就是说,直到高乃依兄弟两人中的兄长皮埃尔·高乃依的那些著名作品问世之后,时称“古典主义”的17世纪法国文学才开始起步。这种看法实在应予抛弃,因此,也就是在30年前,我收回了自己的上述观点。正是因为我的这一观点站不住脚,在其促动下,在随后的岁月中,我开始进行深入广泛的探究。不过,在一段时期内,我依旧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在文学方面以及在其他文化领域,17世纪的法国出现了数量浩繁的不朽之作,正是在这些杰作的孵化之下,法国出现了这位令人生畏的国王。然而,最终结果却表明,我的这一观点也不对,或者最起码说,就我当初的那一套想法而言,我的上述观点是说不通的。不过,我一直坚信以下的这一观点依旧没有错:在17世纪法国的诸多文学作品及视觉艺术作品的背后,蕴藏着一种极为富饶、极为多彩、极为强大的文化。而且,至少就17世纪下半叶中大部分时间而言,在这一文化的背后又隐藏着路易十四这位国王。即使在写完这部传记作品之后,我的这一观点仍然没有改变。
路易十四在个人成长、权力、财富以及声望方面均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其中有的是他人给予的,有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正是借助于以上这些因素,路易十四以其自己的方式统辖着17世纪法国文化的创造活动。这部传记作品的目的就是要对路易十四作一生动描绘,并借此探讨路易十四究竟是如何统辖这一创造活动的。
在把这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著作翻译完之后,我本想直接将译稿交给出版社了事,而不再写什么“后记”之类的东西。之所以有这个想法,当然不是因为这部著作不值得我去写“后记”,也不是因为我为翻译这部著作而劳顿得写不了“后记”。其真实原因在于,我真的不知道应该写什么、应该怎么写。
别人翻译的著作我也读过一些,别人在译著末尾写的那些“后记”我也读过不少,但看来看去,绝大多数“后记”似乎都是围着三句话在打转。第一句是“这本书如何如何值得一读”。实际上,这类表述纯属画蛇添足。如果一本书没有什么价值,你还花那么大力气把它翻译成中文干什么?第二句是“需要对谁谁谁表示衷心的感谢”。事实已经证明,无论你的感谢是诚心的还是敷衍的,在你列出的一长串需要感谢的名单当中,反正没有几个人会拿你的那些感谢当真。第三句是“成书仓促,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这是最为八股的一句陈词滥调。时间不够,就不要去做;水平不行,就更不要去浪费纸张、坑害读者。中国真的已经非常非常不缺滥竽充数、害人害己的翻译作品了。
……
在当年撰写《法国史》(2004)的时候,我的女儿宇涵还在上幼儿园。她当时冒出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忆犹新:“爸爸真厉害,会写那么多字。”她哪里知道,我会写的字非常有限,一本59多万字的《法国史》中,光是“的”、“地”、“得”之类的字我就翻来覆去地不知写了多少遍。如今,当我翻译这部《路易十四》的时候,宇涵已经是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对于我的这件工作,她似乎比较认可,同时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真的可能赶不上爸爸。我对她说:“你也很不错了啊,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写日记,现在已经写了厚厚一大摞了啊。”她显然不认可我的说法,她说:“这有什么用啊?我的日记又出版不了,没有成就感。”虽然她认为自己的爸爸有点“成就”,但是,当她妈妈一次又一次地发现译稿中的错漏时,她还是会兴高采烈地在一旁起哄,而且会大声把我叫过去:“爸爸,你看,你又错了!”
陈文海
2009年8月8日于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