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很多,并且突如其来,防不胜防。不少人患病一辈子,检查一辈子,吃药打针一辈子,最后怎么突然就走了,说不清,道不明;而有的人上半辈子疼痛不止,依赖吃药、住院,在无望的情况下,靠自身的调理、锻炼、改变生活习惯,日经月,月经年,“死马当活马医”背水一战,不知不觉摆脱了病魔,走向了健康之路,开开心心,无病无痛,安度着幸福的晚年,不给家人和社会增添任何的麻烦。
本书将从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第一章人活百岁非奇迹,试论老的标准;第二章,疾病缠身真痛苦,寻找病痛之因;第三章,老年养生五字经,论证长生之道;第四章,自我解脱才利索,怎样做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第五章,常见老年疾病的防治,研讨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途径。
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既是国家的财富,也是家庭的幸福,更是老年人自身的快乐。古今中外为寻求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健康长寿,大家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出版的书籍、报刊、杂志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本书以老年养生为题,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汇集、总结为《老年养生五宇经》,形象、具体、生动,结合点穴按摩,绿色食品疗方,可防治老年人常见的各种疾病;经近二十年来、数十万人的反复验证,疗效殊胜、立竿见影、无副作用。同时,本书对中青年人的强身健体也有指导意义。
人是完全可以健康地活过100岁,进一步向150岁靠近的,甚至于超过。这是古今中外事实所证明的。《黄帝内经·上古元真论》记载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是说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健康地活过100岁。因此时至今日,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经济高度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险体系日趋完善的优越条件下,更无理由不健康地超过100岁。但现实生活却恰恰相反,大部分人都树立不起这个信心,整天为自身的某些病痛、甚至只是一点不舒服而哀叹、呻吟、愁眉不展、哭丧着脸;或者是为身边的亲人,周围的朋友,因长期疾病而住院、反复开刀动手术,甚至天折离开人间,长时间地悲伤、惋惜、多愁善感。
为何上古之人均可健康地活过100岁,国内外当今也有成千上万的各类人员活过100岁?科学家们的理论推断,同样可超过100岁,而今却是绝大部分人达不了标,忙忙来世间,匆匆离人间而提前“下岗”。更为凄惨的是在死亡的大多数人中,基本上都是因各种战争,天灾人祸,意外事故,疾病、住院、开刀、误诊,而在无穷折磨剧烈疼痛中死亡。究其根源,除天灾人祸、意外事故难以避免和预料外,主要是对待疾病、治疗疾病搞错了方向:不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而是平常不注意预防,一旦发病就跑医院,一切都寄托于医院;不是靠自身锻炼防着,而是靠大量吃药养着;疾病来了不是静心疗养,而是东奔西跑找关系,赶快抓紧时间日夜加班加点完成任务,目的还是为了赚钱,想尽快了难而了不得难。
一、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黄帝内经》曰:“不治已病,治未病”,即以防为主。人体本身俱生以来就具备了生长、发育、防病、治病,抗衰老,抵抗、防御外来侵害、恢复已受伤害肌体,甚至重新再生的基本功能。其指挥、能量供给、能量管理系统,配合人体的经络、血管、神经、淋巴系统的网络,加上体表及周边系统的协助,诊断维修系统、废渣垃圾系统的清理,气血畅通,使人体得以健康长寿。
一旦出现外表或内脏受伤,大脑指挥系统会指挥组织全部器官全力以赴进行诊断并及时维修,消化系统将进入体内的食物转化成人体需要的营养,经造血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转化成血液后输送到人体所需的任何一个器官,再通过能量管理系统,对体力透支或气血过剩时采取相应的支出与储存。这一般由心、肝、胆、肾等器官来承担。如发现有了多余的脂肪或废气、废渣等,则会通过肠、胃、肺、肾、膀胱及皮肤排汗等,将人体垃圾及毒素排泄到体外,而保持身体的洁净、安康。
伟大的物理学家钱学森曾指出:“人体是一个超巨型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巨大工程体系中,联络系统起着不可思议的特殊作用。只要我们平时经常注意,外界和体内各器官的细小变化,点按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相关穴位就完全可以预防常见疾病的发生或恶化。这是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就发现并不断总结完善的极其简便易行,且无任何副作用的点穴按摩、刮沙防治方法。
由于我们的孔老圣人一句千古名言:“子不语怪力乱神”而把人体中极其主要的经络学打入十八层地狱。后来的读书人便将原来中医书中的灵疗部分删去。尤其是提倡中医学西医后,又进一步把中医打入冷宫,最后将祖国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积累总结的“瑰宝”、“精华”——气功推向“邪”边。从农村到城市,从普通百姓到达官贵人,从婴儿到老头,只要一有病就蜂拥到大城市西医大医院,吃药、打针、开刀、住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尤其是通过非典、禽流感的大范围流行,人们尤其是各层领导人才慢慢冷静下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除了外伤疾病和传染病以外的大多数慢性病,最多只能控制却不可根治痊愈?近半个世纪以来,除了小儿麻痹症的疫苗起作用,其他疾病的防治却显得如此乏力?尤其对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偏瘫、全瘫等神经系统的毛病更是-一一筹莫展?新医新药层出不穷,仅青霉素系列的消炎药就成百上千种,犹如手机更新换代。可是越是消炎,下一次更发炎,当新药还未上市之前,医生只好加大药量。不少人只要一患上慢性病,尤其是公费医疗、住院、吃药、打针、开刀全报销的老同志,以药为伴,以医院为家,直至死亡!
事实上并非如此,据统计,就是可怕的所谓绝症——癌症病友,也是三分之一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因误诊而亡,剩下三分之一是因为举棋不定,反复发作,缺乏自信,精神崩溃,财产精力全部耗尽而油尽灯灭的。
但必须强调一句,我们在这里建议人们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注意保养,坚持以防为主,力争少吃药、少打针,尽力做到不住院、少住院或不长期住院,无半点反对人们找医生看病、反对吃药住院的意思。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这是古圣大德们的至理名言。
二、多锻炼少吃药
一个人活在世上吃五谷杂粮,交五方亲朋,行坎坷之道,想做到一辈子永远健康,没有半点毛病或疼痛,是难以办到的,也简直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坚持锻炼,包括体育活动,轻微劳动,练动功及静养。有了毛病的先兆一定要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防患于未然,或通过修练、保养让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用最快速度,在最短时间内摆平了难。
锻炼方法后面再详细介绍,这里重点讲讲少吃药。
1.有病尤其大病、急性病肯定要吃药,不能一概禁止或反对吃药,包括伟大的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有了病也吃药,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更难例外。但一定要对症下药,吃药适量,太少药力不足,治病疗效不佳;太多药力过量过猛过头,不仅对病治疗无效反而会中毒带发其它毛病产生。
2.见药三分毒,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药物本身有毒,制作过程中加进毒,尤其是吃进去以后,通过血液循环如普降喜雨,输送到身体的每个部位甚至每个细胞,有病者治病,无病者中毒。如能对症下药还好,如若误诊或胡乱开刀,其后果不堪设想,甚至留下终生乃至永久的遗憾。
3.不要一味追求速效。疾病同任何事情一样,有前期准备阶段,开始进入状态到高潮阶段,收尾结束及恢复阶段。凡疾病发作之前都是有预兆、预感的,尤其大病、恶性疾病预告时间更长(所谓潜伏期),警示更明显,情绪反映更大,往往人们不太重视,甚至有的人有意隐瞒、敷衍而酿成大祸。一般急性转慢性过渡期更非一天两天,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在战略上藐视它,在具体医治上重视它,持之以恒,做好“水滴石穿”的长期奋战准备,任何疾病都是可以战胜的。但人们通常是开始对疾病的防御不重视,一旦病势严重则心慌意乱,病急乱求医、乱吃药,信心丧失了,经常性的锻炼停止了,整天哀声叹气,灰心丧气,总感觉吃的药不对劲,收效太慢,三天两头换单方。认为锻炼解决不了问题,不再坚持。这样一来,药越吃越多,越吃越杂,越吃身体越弱,心中更烦恼,更不安,导致恶性循环,一年不如一年,一天不如一天。越求速效越无效,越怕病、怕死,病越重越趋近死亡。
三、慢性病的治疗主要靠静养
老年人最怕的是慢性病,老年人最易患的也是慢性病。众所周知,凡是人们患了慢性病,那就不是短期内能够痊愈的。有的慢性病如果不注意锻炼、调养,可能会伴随终生,难以圆场。
一是老年人经过几十年的打拼,身体各部件尤其是大脑和五脏六腑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相对中青年时期各种机能都会有所衰退,至少不再如以前那样健壮坚强。
二是老年人由于过去缺乏经验一患病就离不开药,期望尽快了难,药量加倍;而且还不按时休息,加班加点,使身体的抗药性越来越大;而服入的药量越多,抗外来疾病、细菌、毒素的侵蚀能力越弱。
三是老年人由于力不从心或离开工作岗位后,权力、影响力的逐步失落等,家庭、社会诸多方面的种种压力而产生的烦恼会更多;如果自身又非要钻牛角尖不能解脱、排除这些烦恼,身体的各种毛病都会乘虚而入。因此易患病且易患慢性病。
四是老年人越是患慢性病,越不易心静、心安,而是心更急、性情更暴燥,日夜都处于脑不停,心不停,手不停,腿不停,嘴也不停,无规律、无秩序地胡思乱想、胡言乱语、胡搅蛮缠,会带来更大的矛盾,更多的麻烦。为何小孩逗人爱,老人讨人嫌?这是主要根源。
毛泽东同志曾对有病住院的老同事说过:对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要“既来之,则安之”。就是说对待慢性病既不要心慌意乱,又要安心处之。
安心就是要静养。静养只能靠自己,旁人或药物都是无法替代的。静养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要静下来,要冷静、安静、纯静、静如止水,静如虚空,无任何杂念。第二是要养,要耐心地保养,要通过呼吸或轻便动作打通全身经络,让气血畅通无阻,使毒素和多余的脂肪等垃圾顺利排出。第三是要持之以恒,不是坚持一天、一月,而是要坚持数年、数十年甚至一辈子,雷打不乱,身体、心情好的时候与坏的时候都是一个样,永不退缩。只要这样想了、做了、坚持了,则一切疾病都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而缴械投降,老年人才可能有身心的健康,有舒适、幸福的晚年。
P21-26
盘古开天至如今,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那就是幸福安康。幸福各自理念不一,将有多种答案,不是本书研讨重点。安全和健康的意见比较一致,尤其人到老年,历经坎坷,饱经风霜,更加注重安全和健康。健康长寿是老人们共同的心声和向往。
但现实生活却往往是残酷无情,事与愿违,走向极端:健康者不长寿,长寿者不健康,真正健康又长寿者为数不到10%,甚至不足5%。这也是几千年来人们为何老是为了健康而苦思冥想、探索、实践的根源。
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很多,并且突如其来,防不胜防。不少人患病一辈子,检查一辈子,吃药打针一辈子,最后怎么突然就走了,说不清,道不明;而有的人上半辈子疼痛不止,依赖吃药、住院,在无望的情况下,靠自身的调理、锻炼、改变生活习惯,日经月,月经年,“死马当活马医”背水一战,不知不觉摆脱了病魔,走向了健康之路,开开心心,无病无痛,安度着幸福的晚年,不给家人和社会增添任何的麻烦。
其实,虽然影响健康的原因很多,花样百出,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烦恼产生疾病,另一方面有了疾病增加烦恼而导致恶性循环,要害都在一颗心。为何有的人未老先衰,心越黑;而有的人越老,心越红,越为人类做出贡献?
本书将从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第一章人活百岁非奇迹,试论老的标准;第二章,疾病缠身真痛苦,寻找病痛之因;第三章,老年养生五字经,论证长生之道;第四章,自我解脱才利索,怎样做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第五章,常见老年疾病的防治,研讨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途径。
上述言论和方法虽然已编写成书,并且绝大部分都是先辈们几千年来探索、积累、总结的经验,但由于时间和作者水平所限,难免挂一漏万,甚至缺点和错误也再所难免,敬请同仁们、行家、读者见谅并赐教。
本书是受老朋友、策划师海土先生再三之托,并遵照他及出版社领导同志的意见编写而成。我们在整个编写、修改过程中,参照了作者1991年编写,1994年、1995年两次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家庭点穴按摩治疗》一书,参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汇集了近20年来病友们、亲友们的反馈意见,同时还受到了有关领导、同志们、老前辈、老专家的热情指教,得到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宋灵恩等同志的全力支持,参编人员胡千红教授及其硕士研究生宋彦斌为此书的录入校对也做了一定工作。借此出版机会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编写打印的时间仓促,内容文字都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同仁、读者批评教正。
作者
二○○九年三月五日初稿
二○○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