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带你走进从未去过的张爱玲世界。关注张爱玲,说到底是关注她和那个时代的命运。有多少我们尚不清楚细节,有多少张迷尚未表达的情愫,有多少张爱玲无从感慨的滋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姐姐张爱玲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子静//季季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该书带你走进从未去过的张爱玲世界。关注张爱玲,说到底是关注她和那个时代的命运。有多少我们尚不清楚细节,有多少张迷尚未表达的情愫,有多少张爱玲无从感慨的滋味…… 内容推荐 本书是现代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先生,以亲历亲闻的特殊身份,回忆姐姐张爱玲的家庭、生活经历和所接触的人和事。同一个秋千架上的童年,截然两种的人生旅途,请看张爱玲唯一的弟弟回忆姐弟身世,家庭变故,人世沧桑…… 目录 前言 如果我不写出来 第一章 家世 张家、李家、黄家、孙家 第二章 童年 成长与创伤 第三章 青春 逃出我父亲的家 第四章 早慧 发展她的天才梦 第五章 成名 命中注定,千载一时 第六章 盛名 约稿被拒始末 第七章 萎谢 悲壮与苍凉 第八章 永别 离婚与离国 第九章 故事 《金锁记》与《花凋》的真实人物 第十章 结局 败家与解放 附录 我与张爱玲的垃圾 季季 张爱玲生平·作品年表 后记 寻访张子静,再见张爱玲 试读章节 以前评介我姊姊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提到她的显赫家世。这可能因为与她同时代的作氛没有谁的家世比她更显赫。她的祖父张佩纶,光绪年间官至都察院侍讲署左副都御史,是“清流党”的要角。她的相母李经踌(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李鸿章在朝四十余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无日不在要津。签订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都是这位北洋大臣的“杰作”。中外人士提起清末政治人物,李鸿章的知名度可说无人能出其右。 但是要详析我姊姊的家论世,不应止于父系的张家和李家。母系的黄家——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和后母系的孙家——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孙宝琦,也都间接或直接的对我姊姊有所影响。或许因黄、孙两家较不为人知,评介我姊姊的文章几乎从未提到他们。我们要尊重客观存在的事实就不能有所偏差,留下缺憾。所以,开头的这—章,我要介绍张家和李家,也要介绍黄家和孙家。 张佩纶才大心细,词锋可畏,可惜性格躁进些。 我的祖父张佩纶(卢一八四七——一九○三),字幼樵,原籍河北丰润。他才思敏捷,自视甚高;有笔如刀,恃才傲物,因而在官场得罪了不少人,弄得中年罢官,抑郁以终。 祖父早年生活贫困,苦读出身。我的曾祖父印塘(一七九七——一八五四),字雨樵,曾任安徽按察史。太平天国时期,李鸿章于一八五三年返回安徽办团练,“与印塘曾共患难”。这 是我祖父后来成为李鸿章东床快婿的原因之一。 一八五四年,印塘因积劳成疾,逝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那一年“佩纶方七岁,转徙兵间十余年,操行坚卓,肆力为经世之学。”一八七○年(二十三岁)中举;次年登进士,“授编 修充国史馆协修官”。叫乙七五年升侍讲,任“日讲起居注官”,直谏朝政,声誉日隆。后来并擢升为侍讲学士及都察院侍讲署左副都御史,派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内则不避权要,外则论议锋厉,满朝侧目。 我祖父当时看到清末腐败,一心为国;个人则为官清廉,生活穷困,常吃稀饭。据曾朴在《孽海花》中所述,他在大和殿大考,—挥而就,首先交卷。不日放榜,名列榜首。当时京中 对他的批评是“词锋可畏,是后起的文雄”;“才大心细,有胆有勇,可以担当大事,可惜躁进些。”他授了翰林院侍讲学士后,洪钧登门道贺,家中却没米煮一锅干饭待客,只得叫仆人拿棉袍去典当,买些菜、饭回来。 P11-14 序言 张爱玲散文集《流言》的第一篇文章是《童言无忌》,发表于一九四四年五月的《天地》月刊。那篇文章共有五个子题:钱、穿、吃、上大人,弟弟。 我的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从叫,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有一次,大家说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问进:“有我好看么?”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他妒忌我画的图,趁没人的时候拿来撕了或是涂上两道黑杠子。我能够想像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也不知道弟弟过的是何等样的生活。有一次放假,看见他,吃了一惊。他变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篮布罩衫,租了许多连环图画来看……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 2 张爱玲笔下的那个“很美”而“没志气”的弟弟,就是我。 我今年七十四岁,住在上海市区的一间小屋里;是个退休十年的中学英文教员。 我姊姊发表《童言无忌》那篇文章时,二十四岁,是上海最红的专业作家;我二十三岁,因身体不好自圣约翰大学经济系辍学,尚未正式工作。那时看到姊姊在《弟弟》里对我的赞美和取笑,并投有高兴,也没有生气。甚至看到文章的结尾:“他已经忘了那回事了。这—类的事,他是惯了的。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那时,我也没有悲哀。 我从小就什么都不如姊姊,当然更没有她的聪慧和灵敏。到了二十多岁,许多事也还是鲁钝的;没有大的快乐,也没有深的悲哀仿佛只是日复一日麻木地生活着。在那上海“孤岛时期”的末期,我中断学业,没有工作,没有爱人;有的只是永远烟雾迷蒙的家:—堆仆人侍候着我那吸大烟的父亲,以及我那也吸大烟的后母。我那时心情的茫然和苦闷,是难以言说的。所以,对于姊姊在文章里的取笑,除了麻木以对,又能如何?在我们那个没落了的、颓靡的家里,是看不见—点儿希望的。而我姊姊,一九三八年逃出我父亲的家后就昂首阔步,有了她的自我世界,也终于有了她的名望——只有她,看起来是有希望的。 3 一九九五年中秋次日,从太平洋彼岸传来我姊姊离开人世的消息。那几天我的脑中一片空白,时常呆坐半天,什么也想不出来。后来我找出《流言》,一翻就是那篇《童言无忌》。 重读《弟弟》,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汩汩而下了!“很美”的我,已经年老;“没志气”的我,庸碌了大半生,仍是一个凡夫。父母生我们姊弟二人,如今只余我残存人世了! 这么多年以来,我和姊姊一样,也是一个人孤单地过着。父亲早在一九五三年过世,和姊姊比较亲的母亲一九五七年逝于英国;姑姑也于一九九一年走了。就是和我们不亲的后母,也于一九八六年离世。但我心里并不孤独,因为知道姊姊还在地球的另一端,和我同存于世。尤其读到她的文章,我就更觉得亲。 后记 很多很多年前——一九六八年——我认识了张爱玲,在她的作品里。那是一个华丽于外、悲凉于内的世界:很多的人进来,还有更多的人离去。 很多年后——一九八八年——因为工作的机缘,我开始和她通信。那是一个牢固而安静的世界, “确信没有人进来,也没有人离去”。 她住在有电话的房子里,但电话常常备而不用:写信是和她沟通的唯一方式。至于看不看信或复不复信,那是由她决定的,写信的人并无选择的权利。 我和她通信,本来只在一般编辑和作家往返的层次。内容无非问候、约稿、转载、稿费处理等例行公事:是“业务信件”而非“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