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市面上有一些关于王永庆传记方面的书籍,但就其方向、角度而言,无非是王永庆生财之道,王永庆经营之道,王永庆财富秘笈等。总的来说,都没有全面地反映王永庆的生平。故此,本书的着眼点在于王永庆的生活、创业、经营、管理、处世等。本书试图通过这样一个角度,这样一个方向,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王永庆,一个全面的王永庆,一个在中国台湾备受瞩目的商界人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永庆全传(从米店老板到经营之神1916-2008)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双根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虽然市面上有一些关于王永庆传记方面的书籍,但就其方向、角度而言,无非是王永庆生财之道,王永庆经营之道,王永庆财富秘笈等。总的来说,都没有全面地反映王永庆的生平。故此,本书的着眼点在于王永庆的生活、创业、经营、管理、处世等。本书试图通过这样一个角度,这样一个方向,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王永庆,一个全面的王永庆,一个在中国台湾备受瞩目的商界人物。 内容推荐 在台湾,王永庆不仅被誉为“经营之神”,也被誉为“管理之神”。台塑的偌大基业,不仅需要超乎寻常的经营眼光,更需要扎扎实实的管理。其中,王永庆提出的很多管理理念和方法得到了广泛流传。 本书的着眼点在于王永庆的生活、创业、经营,管理,处世,作者试图通过这样一个角度,一个方向。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王永庆,一个全面的王永庆,一个在中国台湾备受瞩目的商界人物。 目录 第一篇 传奇人生 第1章 强者的声音——命运靠自己掌舵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苦难生活炼自信 荒废学业留缺憾 贫苦人家添新丁 穷则思变心更坚 深孚众望闯天下 第2章 创业经商——卖米卖砖卖木材 大米——事业的开端 从只赚一分钱开始 风云突变转低谷 主动出击交好运 第3章 坎坷石化路——打造台塑王国 目光睿智定塑胶 投资建厂销库存 市场盈利靠整合 建台塑遍地开花 纺织带来大发展 第4章 西天取经——发展就要走出去 欧美之行思危机 投资直指美利坚 母猪耳朵绣荷包 第5章 赤子之心——为两岸关系奔走 欲投资“亲近”大陆 为访大陆先预热 密访大陆起风波 万言书陈情利弊 把根留在台湾 毅然决然赴大陆 敞开心扉谈合作 染指石化 石化路上的障碍 希望就在眼前 两岸三通操碎心 第二篇 经营之神 第6章 善于动脑——商机来源于实践 卖冰淇淋在冬天开业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商业投资不投机 瘦鹅理论的真谛 种菜得出生意经 第7章 长庚模式——医院管理企业化 创立长庚医院 医院管理企业化 第8章 自力更生——做强、做大的要诀 不以降价求发展 求发展不求庇护 理念也是生产力 第9章 分吃蛋糕——大家赢,才是真的赢 共赢才是硬道理 客户就是市场 适当做点“傻事” 好经验要共分享 创办企业,服务社会 第三篇 管理大师 第10章 养人育人,为己所用 管理首先要留人 “懂事”才能做领导 为人才搭台唱戏 发掘出可用之才 从基层培训抓起 “五顾茅庐”请人才 第11章 追求合理——企业管理合理化 电脑应用合理化 管理制度合理化 制定计划合理化 表格管理合理化 奖金发放合理化 点滴小事合理化 第12章 管理无小事——改善工作从点滴开始 由点到面做改善 节俭,从点滴做起 追根究底,解决问题 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准备充分再开会 压力管理与午餐汇报 第四篇 富豪榜样 第13章 人格魅力,铸就辉煌 一勤天下无难事 毅力恒久惊世人 一丝不苟亲上阵 兢兢业业工作狂 为人率直敢谏言 为斗气水泥争霸 高压之下不低头 第14章 信义为重,遍施恩泽 一诺千金信誉高 几次推让重道义 饮水思源不忘本 亿万富翁也“小气” 为公益“挥金如土” 第15章 传承事业——破除富不过三代的诅咒 商业巨子与红颜 言传身教好榜样 霜炼鲜花苦练人 兄弟情义是动力 王永庆逸闻趣事 第16章 谁主台塑——谁是台塑新舵手? 初定台塑接班人 钦定“太子”惹风波 失宠“太子”创业记 全力打造“中国芯” 双核心基地创辉煌 谁是王家接棒人 王永庆大事记 试读章节 风云突变转低谷 王永庆的米店和碾米厂获得了成功之后,他用积累的资金扩大了碾米厂的规模。虽然他很年轻,但论经济实力,已成了嘉义数得着的头面人物。当时做生意的人,彼此交易都是凭一句话,大家说话算数,信誉良好。王永庆极讲信用,言必信,行必果,说一不二,深受同行敬重。 正当王永庆踌躇满志,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番时,台湾的大环境却发生了急剧变化。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了侵略战争,并加紧了对台湾的掠夺,规定一切人力、物力都要优先供应战争所需,导致整个台湾物资极为贫乏。 到了1941年时,台湾地区的水稻因为肥料缺乏而收成大减,并且因为日本供应侵华战争需要的关系,导致粮油等物资极端匮乏,于是日本人开始在台湾实施物资配给制度,其中一项便是对大米采取“共精共贩”的方式供应。也就是说,对稻米的碾、售实施配给制度。当时的嘉义市大约有12家规模不一的碾米厂,在实施了新制度后仅剩余两家,其余的则一律关门。至于稻米的销售,则按过去营业额的高低进行分配,王永庆的碾米厂当然也在被迫关门之列。 勉强支撑了一段时间后,粮食越发奇缺,连替代食物也无法满足供应,台湾人民处于饥荒状态,甚至连卖米商都无粮果腹。在这种情形下,王永庆的米店和碾米厂只有关门。 自己苦心经营的事业落得如此下场,王永庆自然深感痛惜,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他知道,这是一个个人无法控制命运的特殊时期,只有耐心等待时局好转,以图东山再起。于是,他收拾家当,带着两个弟弟回到了老家 王永庆这次回老家,虽然算不上衣锦还乡,但毕竟在外面闯荡了10年,已经是小有名气,足以让乡亲们啧啧称羡了。而且,在这10年的艰苦创业中,他省吃俭用,积累了一笔钱。回到家乡后,他买了数十亩土地。中国有句古话:“有土斯有财。”穷人赚了钱,如果不知节俭,吃吃喝喝,不置产业,就永远摆脱不了贫穷。王永庆深明此理,将钱投资在土地上,既可保值,又可奠定自己的社会地位,还可在日后事业扩展时作为信用的保证。尤其是与银行来往时,有土地担保,自然可以确保贷款的信用。这不能不说他的眼光独到,高人一筹。 王永庆所购多是价格便宜的山林地,为了补充一家大小粮食供应的不足,他选择地势较平坦而且肥沃的地方栽种红薯。第一年种出的红薯特别大,第二年就明显变小了,第三年长出的红薯则像树根似的又长又细,而且多遭虫咬。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些土地原先没有种过庄稼,土地的肥力不足,第二年和第三年都没有施肥,肥力只有消耗没有补充,自然长不出好红薯。这件事让王永庆感慨良多。他想,米店和碾米厂关门是因为环境不好,但人不能一味依赖环境生存,还得多“施肥”,事业才能发达。如果听之任之,事业的土壤必定会贫瘠。 想通了这个问题,他决定行动起来,寻找新的机会。 主动出击交好运 后来,王永庆又跑到嘉义民雄一带开设砖厂。烧砖需要煤炭,对于资源十分缺乏的台湾来说,煤炭也就和粮食一样紧俏,再加上战争的影响,因此兴办砖厂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另外由于烧砖时会冒出浓烟,影响当地的农作物,尤其是当稻子开花的时候,日本警察便会前来强迫砖厂停工。砖厂的员工都是海口渔村的人,一旦工厂停工便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而当时的米都是配给的,因此员工们主动提出愿将配给的米交给警察机关,请其停配他们应得的米粮,以赔偿稻农因浓烟污染所造成的损失,让砖厂得以继续开工。 在距离王永庆所经营的砖瓦厂不远的斗南地区。有一个日本人经营的砖厂,名叫台湾炼瓦株式会社。在当时,日本人的砖厂被通称为八卦窑,其规模非常大,产量也很高。斗南这家砖厂的前身本是由台湾人经营的一个小规模砖窑,但台湾炼瓦株式会社为了控制市场,于是对其加以收购,并改建为一座八卦窑。除斗南外,台湾炼瓦株式会社在台湾其他各地还拥有数十座八卦窑,大多都是出于政策性需要才设立的,完全垄断了台湾的砖瓦市场。 红砖的原料是泥土,所需设备也比较简单,主要的问题在于取土搬运都要耗用大量人工,并且对煤炭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在王永庆看来,日本人经营的优势和特色是八卦窑的投资大、产量多,而且用煤较省,因此成本较低。另外,台湾当时的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红砖。但绝大部分业务几乎都被台湾炼瓦株式会社独家垄断,而像王永庆开办的小规模砖窑也只能是勉强度日罢了。 王永庆在民雄的砖厂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惨淡经营。由于烧窑用的煤炭在当地不易取得,于是他又把砖厂搬到板桥。但是后来板桥的砖厂也在经营了一段时间之后因故关门了。虽然兴办砖厂的历史不长,但其间所获取的经验对于王永庆经营理念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王永庆认为,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一般人根本无法找到一项适合自己且能通过劳动获取财富的事业。这也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花费几乎大半生的时间来抨击垄断势力的主要原因。 他无奈地回忆说,记得在经营米业的那一段时间内,虽然也有若干困难,但在当时的经济状态下,货银出人大,可以自由操作业务。每日大批进出,充满着活力和进取的气氛,度过了将近10年的岁月。如今突然转入依靠人工取土制砖瓦的这种单纯行业,加上业务交易都是依靠附近散户自备牛车前来取货,因此深感在经营上无法自由发挥,甚至是处在一种半退休的状态。虽然工作完全可以胜任,但在闲散中度日却终非王永庆所愿。 在台湾,嘉义县不但盛产稻米,同时也是木材的集散地。大约在1943年前后,也就是王永庆大约26岁时,他开始转向买卖木材。也正是这段经历使他对嘉义和宜兰两地有了深厚的感情。 抗战胜利后,台湾脱离了日本统治,重回祖国的怀抱。光复后的台湾百废待兴,岛内对于建筑材料,包括木材的需求急剧膨胀。 王永庆从事木材生意,对客户收账的条件放得很宽,并且从不要求客户担保,所以既没有因此吃过倒账,也没有和客户发生过争执,原因在于他不但充分了解客户,而且还和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交情。当时有超过半数的营造厂都是他的客户,这使他的业务蒸蒸日上。 前华夏海湾塑胶公司董事长赵廷箴,当时正从事营造生意,他成立营造厂时必须交缴一笔保证金,于是他找到王永庆,希望他能提供资金支持,王永庆当即借给赵廷箴十几根金条。等到赵廷箴的乐丰营造厂成立之后,工程上所需要的木材则完全由王永庆承包了。王永庆说:“人与人之间总是会互相回报的,所以赵廷箴先生后来向我买木材。” …… P22-25 序言 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把人们带入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的同时,危机也开始降临。2008年下半年,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终于爆发了。这场危机源于美国,来势凶猛,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美国金融危机对台湾地区的冲击,让素有“经营之神”之称的王永庆感到担忧。台塑企业在美国的生产线和厂房众多,为了让这些企业安全渡过危机,王永庆决定亲赴美国指导工作。在台塑企业行政中心副总裁王瑞华的安排下,预定在18日一起回台湾。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美国东部时间2008年10月15日早上,王永庆因身体不适被送进新泽西一家医院,9点38分因心肺衰竭而过世。享年92岁。 关于王永庆身体健康的传闻早就满天飞了,光是2008年9月、10月就几度传出他病故的消息,但均遭台塑集团否认。王永庆和李宝珠夫妇原本希望借公开露面粉碎外界传言。谁也没有想到,美国之行竟然成了他永远的定格。 纵观王永庆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贫寒的家庭走出来,为了生活四处闯荡,卖米卖砖卖木材,最终将创业目标锁定在了石化行业,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业过程中,他为世人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奋斗故事。他的事业发端于大米,在卖米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善服务,以此来赢得顾客的青睐;他目光敏锐,把自己的事业锁定在石化工业上,他创建的台塑集团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很多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他创立了压力管理,开创了送货上门的先河;他被善于经营的日本人称为“经营之神”,他是台湾商业领域的一面旗帜。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商界奇人,却有着不为常人,却有着不为常人所知的身世。 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生于台北县新店,原籍福建省安溪县。王永庆家世代以种茶为生。生活颇为艰辛。因为家庭生活窘迫,其父王长庚又病倒在床,15岁那年,王永庆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辍学外出闯天下。从那时候起,他就背负起一家人的希望。他先是在一家小米店做学徒,这段经历使王永庆看到了经商的利润,他决定另立门户,自己开店。第二年,他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正是这个小米店,为他奠定了成为台湾商界巨贾、“经营之神”的基础。 对于王永庆来说,开米店是他一生事业的发端,是他经营智慧崭露头角的时期。他在经营米店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个有效而独特的经营理念:送货上门。这可谓是商界的一项创举。王永庆通过细致的观察,总是能在客户快要吃完所购大米时适时地送米上门,并把陈米放在最上面,以便客户尽快地把陈米吃完,他的这一做法为他赢得了相当多的客户。 王永庆所处的时代,正是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的时期,所以台湾很多工商业都被限制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永庆被迫关掉米店,辗转于木材、烧砖业之间。 如果王永庆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将很难有大的发展,也许几十年之后,他还只是一个个体私营小老板。但是,王永庆有高远的志向、长远的目光,他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把自己的事业目标定位在了塑胶产业上,这也就成就了王永庆台湾一代塑胶大王的美名。 1954年,王永庆成立福懋塑料公司,生产PVC。1964年10月,王永庆创办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两年半以后,台南新化八卦山下矗立起了当时世界首创的连贯作业的人造纤维工厂。而台塑、南亚、台化三大企业,使王永庆在当时台湾50家大厂商中名列第三。 王永庆的事业越做越大,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他不光在台湾有塑胶大王的美名,还把事业做到了美国,这在当时的台湾民间企业中是首屈一指的。 在台湾,王永庆不仅被誉为“经营之神”,也被誉为“管理之神”。台塑的偌大基业,不仅需要超乎寻常的经营眼光,更需要扎扎实实的管理。从最朴素的“止于至善”理念出发,王永庆为台塑提供了永续发展的动力,在不断追求合理化的过程中,台塑集团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 其中,王永庆提出的很多管理理念和方法得到了广泛流传,比如: 追根究底——对问题不追究到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只求合理,不问结果; 瘦鹅理论——忍饥耐饿,坚韧不屈,等待机会的到来; 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成功的机会就愈大; 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的机会就愈大; 切身感——制定让员工有切身感的管理制度,发挥员工最大潜能; 价廉物美——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企业得以蓬勃发展: 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给客户利益自己才能有最大利益。 他虽然身家过亿,但是他的生活极为俭朴,一条毛巾用了近30年。假如王永庆要请客吃饭,他不会在外面餐厅请,而会在台塑后面顶楼的招待所内,因为这样比较省钱。吃的方式采用中菜西吃,客人将盘子端出来,由侍者给客人分菜,吃完不够可以再加,但绝对不可以有剩菜。吃不完的必须打包带回去。 王永庆心系中华,两次发表万言书,批评陈水扁当局一意孤行、主张“台独”可能为岛内民众带来灾难。他游走两岸,被大陆视为台商领袖、两岸交流的先行者。 “有钱不去做公益,是一种罪过。”这是王永庆的名言。他一生中为慈善事业捐赠的数额总计已达155亿元新台币,成为台湾史上捐款行善最多的企业家。在得知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后,他又拿出1亿元人民币(约4.97亿新台币),来帮助地震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王永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生活上,他倡导脚踏实地地做事,勤勤俭俭地做人;在经营管理上,他力求完美,凡事追求合理化。 2008年底,王永庆成为2008年“感动中国”候选人。 虽然市面上有一些关于王永庆传记方面的书籍,但就其方向、角度而言,无非是王永庆生财之道,王永庆经营之道,王永庆财富秘笈等。总的来说,都没有全面地反映王永庆的生平。故此,本书的着眼点在于王永庆的生活、创业、经营、管理、处世等,我们试图通过这样一个角度,这样一个方向,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王永庆,一个全面的王永庆,一个在中国台湾备受瞩目的商界人物。 编 者 2009年9月 后记 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是许多人用辛勤付出换来的成果。本书从策划开始,就受到各方人士的关照与帮助,在编写时更是得到了不少老师和作者的鼎力支持。特此向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他们是: 杜金霞、刘俊义、高涛、董芳、谢海峥、滕龙江、金源、马宏宇、于向勇、张宇浩、陈艳军、孙良珠、杨威、赵林、魏凤莲、孙豆豆、郭育彩、崔文英、于超英、胡燕、戚浩、沈海霞、许会玲、冯敏、谷伟伟、张晓萍、林天翔、刘坚、王海山、王豹、孙恩棣、杨运成、张文娟、肖冉、邓明、罗宇、刘振中、杨文忠、卢志丹、郭海平、胡建军、吴力强、续金健、马树全、张廷伟、张廷职、张春蓉、孟凡祥、邹之蕴、范德胜、廖小微、于富荣、王秀清、李斡洋、代学峰、房茂利、朱彤、王琳、刘惠芳、陈德中、曹晔晖、霍启军、郭晓雷、刘朝辉。 本书编写中借鉴和参阅了大量的文献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和感悟。得益于前人的劳动成果,才使本书能够有如此之多的详实案例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在此向各位专家、学者以及资料的提供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然而,由于受条件限制,本书中部分作品的作者、译者未能及时联系上,更由于有些作品在原出版物上没有署名,令我们对您的姓名、地址等信息无从得知。本着对书稿品质的追求,不忍将美文割舍,故冒昧地将文章选录书中。有鉴于此,恳请拥有著作权的作者、译者谅解,并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来电来函,以便支取我们为您留备的稿酬。 编者 2009.1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