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美)高居翰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三种,探讨晚明绘画。晚明经历了“天崩地解”的改朝换代巨变。由于朝廷体制的松动,文人思潮活泼、多元而富批判性,艺术家与政治的关系诡谲而复杂,各种景况造成了画坛空前的大震荡。

内容推荐

通过本书的带领,读者除了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画家及其令人震撼惊异的绘画图像(如:苏州大家、松江画家、董其昌、陈洪绶等),此外,也会发现并了解到:中国绘画到了晚明时期,无论在形式的发展、内涵与意义的丰富性以及实践上,都已经发展到了空前未有的复杂程度。

目录

三联简体版新序

致中文读者

英文原版序

地图

第一章 背景与课题

 第一节 晚明以前的绘画

 第二节 明人所写的艺术史

 第三节 课题与议论

 第四节 画史宗脉

 第五节 詹景凤的“两派”论

 第六节 董其昌的南北两宗论

 第七节 苏州派与松江派的对立

第二章 晚明苏州大家

 第一节 张复与陈裸

 第二节 职业画家与业余画家

 第三节 李士达

 第四节 盛茂烨

 第五节 张宏

实景画

《华子冈图》

《止园》图册

来自欧洲之影响

其才华与声名

 第六节 邵弥

第三章 松江画家

 第一节 宋旭

 第二节 孙克弘

 第三节 赵左

 第四节 沈士充

 第五节 顾正谊与莫是龙:华亭派

第四章 董其昌

 第一节 生平与事业

 笫二节 早期作品:风格的诞生

 第三节 中期作品:别种风格秩序

 第四节 晚期作品

 第五节 集大成

 第六节 “仿”或创意性的摹仿:理论篇

 第七节 “仿”或创意性的摹仿:实践篇

 第八节 董其昌的绘画与晚明历史间的关系

第五章 多重流派:业余文人画家

 第一节 董其昌的朋友及追随者

顾懿德

项圣谟

卞文瑜

 第二节 画中九友:嘉定、武进、南京与安徽的画家.

李流芳与程嘉燧

安徽派绘画的肇始及其衍伸

邹之麟与恽向

 第三节 明代之衰落:南北两京的士大夫画家

方以智

黄道周、倪元璐与杨文骢

业余文人画对价值的看法,第一部分

傅山

 第四节 北方画家与福建画家:北宋风格的复兴

米万钟、王铎与戴明说

业余文人画对价值的看法,第二部分

张瑞图与王建章

第六章 多重流派:几位职业大家

 第一节 吴彬与高阳

 第二节 蓝瑛与刘度

 第三节 陈洪绶及其山水画

 第四节 两位佚名画家与张积素

第七章 人物画、写真与花鸟画

 第一节 曾鲸与晚明人物写照

 第二节 丁云鹏

 第三节 吴彬的道释画

 第四节 崔子忠

 第五节 陈洪绶及其人物画

早年

中年

陈洪绶与通俗艺术?

 晚年

 陈洪绶的花鸟作品

《画论》

注释

参考书目

图版目录

索引

试读章节

本书的计划肇始于晚明绘画特殊的属性与活力。较诸以往,此一时期的绘画更为知性化、更自觉、更为内省。以往的画史从未如此受到外在处境——诸如画论上的课题,社会与政治的变局,以及其他种种动因等——所感染。晚明的绘画比中国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关心过去的传统,无论是高古或近古皆然:对于高古传统敬重的态度,可由当时鉴赏与收藏之风见出;对于近古传统的关注,则可从画家依附地区传统,或是地域流派间的党同伐异现象看出。晚明画家以及当时代的作家对于绘画多有议论,虽则在此之前,也曾不乏专精之辈,但是相较之下,晚明画论数量之多,已足以令元、明两代的论者瞠目无语。而如果我们相信与已故的学者李文森(Joseph Levenson)一样:在思想史与文化史之中,紧张的状态(tension)乃是一种健康的现象,而且,凡是创造力最强盛的时代,其时代的课题往往也至为明确不过,而对于身处此一时代的人们而言,这些课题也恰有其迫切性;以此角度观之,则晚明画家也创作了大批特具原创力,且格外多样的作品。

对于这样一个时代,想要了解其艺术发展的情形,必得对此一时代的课题有几分认识,因为绘画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应此而生的。也因此,我们对于晚明一代几个重要课题的讨论,也会持续贯穿本书。为了让一些并不熟悉中国画史的读者较为省力,我们会将晚明以前的画史作一简述,作为本书的开始(已经读过先前两册,或者参考过任何中国绘画史佳作的读者,则可跳过此段,虽然此段简论仍可让这些读者温故知新)。此一提纲挈领的大要,主要是为了介绍本书后面所将探讨的许多艺术家及绘画流派;如果说,此一简述读起来像是人名录,那是因为我们刻意的安排。我们先以西方艺术史家的观点,针对“中国绘画史的过去”作一陈述,而后,会再简要地回到同一段历史,从中国画论的角度来看,一直叙述到晚明时期的绘画。

我们将会看到,中国画论对于自己画史的归纳,最终总结于董其昌所提出的南北宗论。任何探讨晚明绘画的著作,必定不脱董其昌;视董其昌为晚明最了不起的艺术家及画论家,此一观点自从董其昌所在的晚明时代起,以迄于今,一直甚少有人质疑,在此,本书也不准备提出任何疑问。第一章的讨论结束于华亭派(或称松江派,董其昌即属此派)与吴(即苏州)派画家的分道扬镳——后者曾经擅场十六世纪画坛。此一段落可以视为是第二章与第三章的楔子;此二章专论苏州与松江两派画家。在探讨董其昌及其文圈时,我们还会提出其他蕴涵在这些画家作品之中的课题,尤其是“仿”——或创意性地模仿古人风格一的问题。

第一节 晚明以前的绘画

宋代以前的中国画史,代表了一种长期以来的积累,为的是画家能够掌握描绘及表现的能耐。大约在十一世纪以前的一千年里,中国画家致力于使绘画成为有力的媒介,借以理想地呈现外在世界的物象与人内心的思想,从而达到良好的平衡。画评家对于肖像画家工于写照,能够同时捕捉画中人物的外表特征及心中所想,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以及对于山水画家能够张尺素以远映,收宏伟山形于方寸之内,或乃至于令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景,宛尔目前,生于笔下,亦赞不绝口。此一阶段的绘画题材,主要是人物,包括个人像与群像,有时画家以居家的场景来安排人物,有时则将人物置于自然景物之中,大抵是以叙事与历史故实为表现的旨趣,或是为了彰显儒家扬善贬恶的教义。

不过,到了离宋代不远的数百年间,山水画已呼之欲出,成为画坛宗匠关注的题材。诗人画家王维(699—759)将其隐居别业附近的景致图写入画,并且也画水景图(如果说宋代画论家以及后世以他为此类画作传统之滥觞的说法可信的话),有时水景则覆盖于风雪之中。中国画史称他为“破墨”技法的开创者,此法乃是单色水墨(ink—monochrome)发展史中重要的一步,但是,王维的作品并未见传世,无法一窥破墨原貌。唐代山水画之中,较保守的风格可由李思训(651—716)与李昭道(约670一730)父子二人代表,后世称为大小李将军,以传统惯用的勾勒填彩方式绘制山水,侧重描摹细谨的人物与亭台楼阁。

上述画家与唐代其他山水画家为后面迎之而来的晚唐、五代时期奠基,使其成为中国山水画史的第一个黄金阶段,时间大约在九世纪末到十世纪左右。此时,北方画家有荆浩与关仝,二人均活跃于十世纪初的数十年间。两位画家并无真迹传于世,不过,根据文献以及托在他们名下的作品来看,他们乃是巨嶂式山水的开山始祖;此类山水发展至十一世纪时,终于达到顶点。东南地区,亦即南京附近的长江(扬子江)下游地带,则有董源(约活跃于930—975)与其弟子巨然(约活跃于960—980),二人致力描绘山势较为平缓、草木较为蓊郁的地景。李成(919—967)活跃于东北方的山东省一带,作品描写荒林平野的雄伟姿态,尤其是寒林枯树的景色。李成最主要的追随者乃是郭熙(约1010—约10900以这些画家为名,便形成了三种山水画的表现传统:荆关派、董巨派和李郭派。

有宋一代(960—1280),人物画虽仍属鼎盛,花鸟、走兽绘画的精美程度前所未见,且心理深度的描写,也非后世所能匹敌,不过,山水画却持续成为画坛最为前进的潮流。北宋(960—1127)巨嶂山水的大师们为后世立下了难以超越的典范。其中主要包括燕文贵与范宽,二人均活跃于十世纪末与十一世纪初;许道宁与稍早提到的郭熙,则活跃于十一世纪中、末叶,两人并且都是李成的追随者;以及北宋末、南宋(1127—1279)初,服务于宫廷画院的李唐等等。约当此时,中国画史也跨越了一道重要的分水岭:至此,描述性的写实主义已经发展到了顶点;就整体看来,在此之后,中国绘画只能一步步远离写实主义,而朝几个不同方向发展。

P2-3

序言

北京三联书店将在2009年陆续出版我的五本著作,为此我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因为它们终于有机会以精良的品相与大多数中国读者见面了。以前,虽然其中有两本出过简体中文版,但可惜那个版本忽视了图版的重要性,书中图片太小,质量也不够理想,无法充分传达文中所讨论的画作的视觉信息。事实上,如果缺少了这些图片,我的写作几乎是没有意义的。

近些年,为庆祝我自1993年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十五载,并贺八十(二)寿辰,从前的学生和朋友们为我举办了各种集会活动,让我有充裕的时机来发挥余热。在“长师智慧”(Wisdom of Old Teacher)系列演讲中,我总结了自己一生研究中国绘画的基本原则。除了那些让我沉溺其中的随想与回忆,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即中国绘画史研究必须以视觉方法为中心。这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要排除其他基于文本的研究方法,抑或是对考察艺术家生平、分析画家作品,将他们置身于特定的时代、政治、社会的历史语境,或其他任何新理论研究方法心存疑虑。这些方法都有其价值,对我们共同的研究课题都有独特的贡献。我自己也尽量尝试过所有这些研究方法,尽管并不充分。但是,正如以前我常对学生所说的,想成为一个诗歌研究专家,就必须阅读和分析大量的诗歌作品;想成为一个音乐学家,就必须聆听和分析大量的音乐作品。如果有人认为,不需全身心沉浸在大量中国绘画作品,并对其中一些作品投入特别的关注,就可以成为一名真正能对中国画研究有所贡献的学者,那么我以为,这实在是一种妄想。

然而,这种错误观念却广为传布。有些中国同事对我说,以他们对中国出版物的了解——远远超出了我有限的中文阅读水平——来看,国内学术界仍在很大程度上拘泥于文本研究,而忽视了视觉研究的方法,以为只有那样才是符合“中国传统”的,而所谓“风格史”研究则源于德国,从根本上说是西方的,不适用于中国。我最近在一些文章中提到过这个问题。首先,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美国与欧洲兴起的中国绘画史研究之所以取得蓬勃发展,靠的并非一己之力,而是由于因缘际会,恰好融合了中国、日本、欧洲大陆、英国、美国等各地的学术传统。这其中当然也得益于向中国学者的学习:方闻、何惠鉴、曾幼荷、鹿桥,以及收藏鉴赏家王季迁等人,他们无论在艺术史的文本研究还是视觉研究方面都是专家。第二,中国古代学者,如明清时期的思想家、绘画评论家董其昌等,也曾深入鉴赏活动当中,并从视觉角度对一些作品进行了分析,虽然我们今天只能看到他们留下的文字,但当初他们针对的可是亲眼所见的画迹。如果说他们的方式看起来与我们有所不同,那只是因为,当时除了木版印刷这种十分有限的媒体,他们缺乏其他更好的复制和传播图像的途径来传达其视觉感受。因此,他们在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见解时,视觉因素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外。可以说,传统中国绘画史研究之所以特别重视文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当时传播途径的限制。

今年三联书店将会出版我的四本书——《隔江山色》、《江岸送别》、《山外山》三本勾连成一部完整的元明绘画史,另外还有一本是《气势撼人》——它们在叙述与讨论时,都特别倚重对绘画作品的解读。读者很快就会发现,在前三本书中,讨论特定作品与风格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对元明绘画史其他方面的描述,而《气势撼人》每一章都以对某一幅画的细读或两幅画的比较为开篇,其后的论述均由此展开。事实上,这本书最初源于1979年我在哈佛大学的一系列演讲,它是我对如何通过细读画作和作品比较来阐明一个时期的文化史而作的一次尝试。在这本书的英文版序言中,我曾写道:“关于绘画,明清历史究竟能告诉我们些什么?这不是我关心的主题。相反,我所在意的是:明末清初绘画充满了变化、活力与复杂性,这些作品本身,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时代信息,以及这样的时代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张力?”我的其他作品和文章,包括三联书店明年即将出版的《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同样会进行大量的作品分析,但这样做只是为了说明情形和阐发论点。我不会一味地为视觉方法辩护,即使它确实存在局限也熟视无睹,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凡是有利于在讨论中有效阐明主旨的方法,我都会尽力采用。我也并非敝帚自珍,视自己的文章为视觉研究的最佳典范,这些文字还远未及这个水准。我所期望的是,这些尚存瑕疵的文字能够对解读和分析绘画作品有所启发,并引起广泛讨论。除了三联书店将会出版的这五本书,中文读者还能接触到我的另外两篇论文,它们同样可以用来说明我的治学方法。其中一篇研究了清初个性桀骜的艺术大师八大山人的作品如何体现了他的“癫症”(即他如何从自己过去的癫狂经验中获取灵感,使画作充满与众不同的气质);另一篇则试图梳理出一个中国明清绘画中可能存在的类别,其主要观众和顾客都是女性。

当然,相信大家也能举出和推荐很多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在讨论中国绘画问题时,会比我更好地运用视觉研究方法。由于我对中文著作掌握得非常不充分,因此无法将他们逐一列出,即使做了,那也将是一个糟糕的列表,很可能会漏掉一些优秀的作品而网罗进一些经不起推敲的例证。不过,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我以及所有研究中国绘画的外国学者,终其一生都在仰赖中国前辈和同行的著作,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20世纪50年代,当我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就很幸运地遇上了对我影响甚伟的导师之一,大鉴藏家王季迁。后来,我又在中国学术界结识了许多挚友。自从1973年作为考古代表团成员第一次去中国,1977年作为中国古代绘画代表团主席第二次去中国,直到此后多次非常有意义的访问与停留,我与无数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大学和艺术院校的教授、艺术家、学者等等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慷慨帮助让我接触到许多前所未闻的资料,极大地丰富我的晚期写作。我对他们的感激难于言表。

倡导视觉研究方法并不困难,但这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如何能让那些希望运用这一方法的人看到高质量的绘画图像,获得研究所必需的视觉资料呢?我和很多外国学者接触图册、照片、幻灯片并不困难,不少人还能幸运地拥有自己的收藏。但这对大部分中国学者和学生来说,还存在相当困难。如今,解决这一问题有个可行的办法,那就是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图片数据库,这样使用者就可以在网络或者光碟上找到所需的资料了。当然,这项工程要靠年轻的数字图像技术专家们来完成,但如果需要图片资源或专家建议,我也一定会在有生之年尽己所能为此提供帮助,我确实打算这样做。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献给所有正在阅读它的中国读者,并祝愿中国绘画史研究拥有美好的未来,愿中外学者都能秉持互利协作的精神为之努力。

高居翰

2009年2月

书评(媒体评论)

高博士的论著读来皆十分有趣,无一例外。然其中的趣味性乃深蕴睿智,此为作者之学识、分析问题与解析图像的卓越能力,以及丰富的阅画经验综合所得之产物。高博士所阅之画,甚至包含了大量中国大陆收藏的作品,像他那样见过那么多作品的几乎没有第二人。其分析力之敏锐与深刻,常令我不由得为之惊叹。

——古原宏伸(日本奈良大学美术史教授)

高居翰教授……最可钦佩的特色,一是描述画史的变迁,能扣紧时代、社会、文化、思潮乃至文学的发展脉络来论述,极富深度与广度……另一个特色是对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不是一般概念化的陈述,而是极细腻的鉴赏与分析,不但深入浅出,引人人胜,而且以这种实证的方法,非常雄辩地印证了他的史观。至于时常以中西艺术史的轨迹来对比说明,对画史、画迹的资料巨细无遗的排比解析,充分显示作者知识博洽,见解独到,令人击节。

——何怀硕(台湾艺术学院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