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帮助职场新人规划职业生涯的快速读本。
蚁族不要熊样,要雄起!看看,曾经也是蚁族的师兄,他已经蜕变为职场“白骨精”了! 蚁族就是能绊倒大象,无论你是否相信。从蚁族到贵族,有一条确定的路可走,只要你去走,就一定能摆脱买个馒头也算计的日子,过上买个房子也不眨眼的生活,本书将告诉你这条路怎么走。
本书以入职阶段为序解析了一个职场新人必须经历的五个时期:适应期(第一阶段)、摸索期(第二阶段)、积累期(第三阶段)、提高期(第四阶段)、成熟期(第五阶段)。从适应期的“心理培育”,到摸索期的“理念确立”,从积累期的“方法总结”、提高期的“领袖才华”到成熟期的“家有经理初长成”,完成了这五个阶段的职场历练,在大中型企业做到部门经理甚至总监职位的目标100%都会实现。
这是一本帮助职场新人规划职业生涯的快速读本。
本书以一个职场成功人士的口吻,按照入职后必须经过的阶段,顺序解读新员工在入职各阶段中容易犯错的百条问题,针对每个问题做出:“怎么做是锚的”、 “怎么做是对的”、“为什么要这么做”、 “老板有什么期望”、 “师兄寄语”等等解答。围绕这些主题,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自我训练”内容。
本书按入职阶段的各步骤为章节顺序,每一入职阶段对应一章内容,介绍了从新手到经理的五大步骤中,该怎么去走、怎么去做。其问,贯穿一些关于老板、关于做事、关于做人的细节、规律和经验,就像一个大哥哥在给刚上班的小妹妹小弟弟们谈心,旨在通过解读新员工注定会遇到的问题,为新员工指明努力的方向。
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不要把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事儿挂在嘴边,这很危险】
◆易出问题:攀比心理
◆不正确的做法:
刚参加工作后,常常就企业地位、应聘职位和工资收入等问题与同学进行比较,有时候难免会因为低人一头而失落,甚至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前途,工作起来没有积极性。
◆正确的做法:
(1)首先要认定你的选择,既来之则安之,学到东西是最重要的。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好,就这两个选择。当你做好后再回首,就会觉得当初的想法是多么幼稚。
(2)不与别人进行简单攀比。人与人之间的比较要看自身的条件,有的人家里有权有势,就能直接被安排到一个体面的工作岗位上,而这种先天的条件不是人人都有的。
(3)攀比要比将来。找到一份好的或者看起来是差的工作只是第一步,任何岗位上都能诞生精英,也必然会诞生庸人。所以,当务之急,是想一想如何把自己变成精英,而不是庸人。
◆为什么这样做:
人之成功,90%以上的动力来自对事业的热爱。热爱你的选择,忠于你的选择,抱着这样的心态猎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和经验,“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实践,会使你在短时间内超过看似找到更好工作的同学。
每个人都应该走自己的路,而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中。成功之人应当成为我们的榜样,而失意之人当成为我们的警示,盲目攀比只能带来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丧失了行动的能力,最终一无所获。
◆老板的期望:
(1)老板们认为,宁可炒员工,也不希望员工主动跳槽,这是老板们的普遍心态。所以,常在别人面前炫耀同学找到了怎样的好工作(暗示自己的工作不怎么样)时,你要小心了。
(2)老板希望员工能够高度认同企业理念,稳定发展,在发展中相互检验是否合适。所以,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抱怨最好不要挂在嘴上,否则真的就没有前途了。
◆师兄寄语:
既然老板的期望是“宁可炒员工,也不希望员工主动跳槽”,那么,作为员工的我们的原则应该是“宁可我炒公司。也不应该让老板炒我”。怎么才能做到呢?我想,唯一的好办法就是努力工作,用实力证明自己。
疏于纪律危害大
【有时候违纪了,自己并不知道。】
◆易出问题:对纪律没有高度认识
◆不正确的做法:
(1)新加盟一个团体,一切都是新的。尤其在纪律等很多硬性规定的方面照顾不到,从而失去很多印象分。
(2)用公司电话打私人电话,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但很多人意识不到,并且以拥有这样的便利条件而沾沾自喜。
(3)工作期间干与工作无关的事,开会时思想开小差。
◆正确的做法:
(1)新人人职,公司一般都会安排学习规章制度,经理也会交代一些工作纪律。新员工应该特别谨记这些规矩,并且尽快烂熟于心。比如上下班的时间、值日规定、报告制度、例行工作等。烂熟于心就不容易犯错,即便犯错也能及时改正。
(2)不要想着占公司的任何便宜,做一个清清白白的员工,尤其是使用公司电话打私人电话,很多老板都非常反感,一旦被发现,就会留下一个坏印象。
(3)工作期间干与工作无关的事儿也是大忌。这说明你的工作不饱和,如果不是这样,则说明你的工作没干好9
◆为什么这样做:
经理对新员工的纪律性一般都很在意。入职初期,新员工没有足够多的职业能力被认识,经理对新员工的判断首先看他是否遵守纪律,是否会按照既定的流程做事,配合是否默契。
经理对新员工违纪行为很敏感,看似一桩小事,也会直接形成对新员工的第一印象,一旦第一印象形成后,就很难改观。
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纯粹的、道德的好员工,是必须严格遵守纪律的,更别说要占公司的便宜。所以,从一开始就应严格要求自己。
◆老板的期望:
老板喜欢新员工上来就按照成熟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这让老板“选对人”的心理得到安慰。老板不喜欢总是犯错的新员工,尤其总是迟到、文件格式总出错误、不按流程报告、不使用既有格式做文件等。
◆师兄寄语:
“怎么活,也是一辈子。怎么过,也是一百年!”同理。一天工作按照规定做是8小时,不按规定做也是8小时。在这8小时里,是和纪律过不去从而触犯老板,还是一丝不苟地遵守制度,给自己的未来铺平道路呢?
正确把握同事恋
【如果仅仅是一时动情,还是要忍忍为妙。】
◆易出问题:内部恋爱
◆不正确的做法:
(1)由于同期入职而产生共同语言,异性新员工之间容易恋爱,并很快坠入爱河。
(2)在相互之间并不是十分了解的情况下,就宣布恋爱。
(3)在对公司制度没有准确领会下,就宣布恋爱。
◆正确的做法:
(1)先以工作为重,把工作理顺后再谈感情。即便有美好的情愫,也先藏在心中,暂不表露。
(2)可以先迅速了解一下公司对内部员工谈恋爱的看法与要求再做决定。
(3)正确对待感情,恋爱的基础必须是有共同的价值观,相互能容纳对方的优点和缺点,而不是仅仅基于一种感觉而轻易牵手。
◆为什么这样做:
实际上,很多企业并不鼓励员工相互之间谈恋爱。那些陷入爱河的情侣往往被调离部门,甚至有一方必须离职。本来美好的感觉可能会因此而笼罩一层伤感。所以,在没有弄清公司对此的态度前最好先不动感情。
很多跨国公司明文规定,公司内部有夫妻关系或者直系亲属关系者,不能在同一部门,或者必须有一方离开。国内很多公司虽没有明文规定,但老板们不希望员工内部结合,以免给工作带来干扰。
◆老板的期望:
内部员工之间谈恋爱是一件让老板头疼的事儿,尤其是一些关键岗位的人员,老板们会权衡其中的利弊,如果这种特殊的关系着实影响到了工作的开展,那忍痛割爱也是必须的。
◆师兄寄语:
要敢于表白自己的感情!真爱难觅,错过将不再。老板们都是为利益考虑,谁来为我们个人考虑?当然。前提是自己认定这份感情值得如此珍惜,如果仅仅是一时动情,劝你还是忍忍为妙。 3.认识同事
【从学校到社会,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角色转变,成为一个社会人,一切都是新的。】
融洽的环境创造生产力
【我们来这里为了啥?是来和别人生气吗?当然不是。】
◆易出问题:同事间的摩擦
◆不正确的做法:
(1)入职初期,因为互不了解,易与“性格怪异”的同事发生争执。
(2)我行我素,特立独行,容易招致反感。
(3)对协作者没有必要的礼貌,导致关系僵化。
(4)沟通不畅,容易让人误解。
◆正确的做法:
(1)先观察,再体察。在实际工作中,品味每位同事的脾气秉性。不要去触动敏感者的痛处,不要去激发怪癖者的隐私。
(2)在坚持自己为人处世风格的同时,也要迅速观察周围同事的处世风格,看看自己是否独树一帜?是否被人反感?
(3)大到公司、部门,小到工作组、办公桌对桌,要对这些直接协作者保持足够的礼貌,以真诚的态度去交流,谦虚谨慎,积极努力。
(4)既是新员工,凡事就多问问:“这样做行不行?这样做对不对?是否影响到你?请你多指点”之类征询性意见。尊重别人、了解别人、充分沟通将是避免误会的最好办法。
◆为什么这样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秉性,性温者易相处,性烈者难相处。尊重别人,就会避免摩擦,一切以协同工作为第一目标。
无数成功案例证明,一个健康、成功的组织,必定有一个融洽的工作环境。华为创业初期曾流行一种“床垫文化”,所有员工都随时做好加班的准备,而且就睡在工作台旁边的床垫上。
华为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人去加班没有用,只有所有人都去加班,才使企业获得了成功。举一反三,一个人的创意终归是有限的,如果所有人都来发挥自己的创意,企业又有什么理由做不好呢?
融洽的环境不只是一种氛围,而更是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生产力。
◆老板的期望:
(1)老板不希望员工之间争吵,哪怕你是对的,也不会给你好脸色。因为老板不想助长这种争吵的气焰,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老板害怕员工之间暗中较劲,而给工作埋下隐患。
(2)什么时候老板希望员工之间争执呢?是在会议上。开会的时候,老板们希望员工能就某些工作上的分歧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时候的争执,完全是为了工作,不带有个人色彩。
◆师兄寄语:
我们来这里为了啥?是来和别人生气吗?当然不是。我们来是为了工作、为了锻炼、为了挣钱。遇到争执,一笑而过。最大度。
P10-17
向后比,向前看
无意和蚁族兄弟们比谁惨,只是在知道了兄弟们的经历之后才发现,原来十年之后,依然有很多人在经历着我曾经经历过的梦想之旅。
我应该算是老北漂了,新千年快开始的时候,我来到了北京。凌晨一下火车,北京的天空还是灰蒙蒙的,心里想,原来北京不是红色的,是灰色的啊!现在想来,这可能就是灰色青春的起点吧。
当时北京三环边上还是蛙鸣鸟唱的稻田。在稻田边上,我找到一个集体宿舍住下。虽然现在叫公寓了,但听说公寓里的蚊子并不比十年前有爱心。记得人生第一次拍死的北京蚊子是花褪的,室友告诉我说,这是舶来品,你开了洋荤了!洋蚊子咬的疙瘩就是大,红了两三天都不变色!
这还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的日子让我完全失去了天之骄子的感觉。投出的简历多数石沉大海,面试官总是一脸冰茬,工作总是既累又苦,工资总是刚够吃饭,漂亮女人总是别人的,穷哥们才是自己的……
天将降大任于厮人……我总是这样对自己说。
有一天,在复兴门换地铁,从2号线换1号线。在白色的日光灯下,我顺着楼梯往上看,一个让很多外国人目瞪口呆的场景展现在面前。
弧形的穹顶下,满眼黑黝黝的头在攒动。那些黑头,从站台开始,铺满了一百多米的滚梯,一直延伸到穹顶,宛如黑色的瀑布。我突然想起了家乡山里的蚂蚁窝——隆起的土堆上,不计其数的蚂蚁似慢火煨着的翻滚的黑米粥,无数个黑点在蠕动,一个黑点挨着一个黑点,一个黑点挤着一个黑点。如果在往常,我会起一身鸡皮疙瘩,但当时我却鼻子发酸——原来,我不过是这个城市里一只不起眼的小蚂蚁。
虽然是蚂蚁,却从来没有放弃梦想,就像蚂蚁从来不放弃回家的路一样。为了能活下,我找了一份理货员的工作,往来于数十平方公里之内的26个超市,给一家饼干公司摆货架子。
那一年,北京特别热。骑车从六里桥向公主坟,一边走一边发昏。等醒过神来的时候,前车轮已经撞到了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上。
“妈的,我停着还有人撞我!”司机骂骂咧咧地走下来。
我赶紧解释说,自己是大学生兼职打工,被晒晕了。
司机指着被撞瘪的后备箱问我怎么办?无奈,掏出仅有的100块钱给了人家。司机连说倒霉,像警察放过违章的司机一样,一抬手,放了我。
像这样的经历,多到记不住了。每每快要放弃的时候,我总是说,我已经在谷底了,不可能再往下掉了;即使有一点点进步,那也是向前一大步啊!还鼓励自己说,向后比,我每年的薪水和能力都在增加;向前看,我的梦想就在离鼻子一指的地方。我不和那些让自己失落的人去比,那会伤到我的信心。在困难的时候,人就应该像戴着眼罩的骡子一样,两眼不看无关事,一心只向前方行。
就这样,走到了今天,走进了出版行业,成为一名自己梦想已久的编辑。
回想过去,支撑我走过那段越来越窄的路的,是永不言输,永不放弃的精神。但也有个遗憾,如果能有个人帮助我,给我指明道路,我会少走好多弯路,那样,我就不会因为10块钱被人误解为抠门,我就不会因为买不起玫瑰而失去她,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窘境让父母在家乡抬不起头……
当我看到这个书稿的时候,我埋怨作者,你为什么不早生十年。作者说,现在也不晚,我们一起帮助现在的蚁族,你的北漂兄弟吧!
从蚁族到贵族,10年不长,5年不短。只要方法得当,路子正确,谁都可以在大都市里成就梦想。这本书所讲的方法、人情、事理、步骤,都是我十年前欲得而未得的。真心希望我的蚁族兄弟们,能从中受益,从中解脱,释放被绑架的梦想,解救无处安放的青春。